红楼梦吧 关注:448,224贴子:10,044,859

回复:雍正年间刊刻的《梅花梦》说到了《红楼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的太祖,读了5遍红楼梦。他会看不出作者写的是什么? 真是天大的笑话!!! 太祖很清楚这本书写的是什么,但出于政治家的考虑,避免产生民族矛盾,所以太祖装糊涂。 太祖又怕别人说无知,所以很含糊的支持胡适。而犬儒们拿着鸡毛当令箭,越演越烈。在这个问题上太祖做的没什么可挑剔的,只是这些穷酸们做的太过火了。


IP属地:天津88楼2017-03-16 19:01
收起回复
    红楼梦可能确不是曹雪芹写的,但楼主在前面的回复让我心生厌恶,等着看看你所说的“重大活动”吧。


    IP属地:江西来自iPhone客户端89楼2017-03-17 09:48
    收起回复
      (1)“妙!设言世人以应如此法看此《红楼梦》一书,更不必追究其隐寓。”(甲戌本第五回眉批)
        (2)“一部《红楼梦》,淫邪之处恰在焦大口中揭明。”(甲戌本第七回眉批)
        (3)“有客题《红楼梦》一样,失其姓氏,唯见其诗意骇警,故录于斯:
        ‘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
        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
        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风闲月枉吟哦。
        情机转得晴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
        凡是书题者,不可(不以)此为绝调。诗句警拔,且深知拟书底里。惜乎失石[名]矣。“(庚辰本第二十一回回前总评)
        (4)“问的却极是,但未必心应。若能如此,将来泪尽夭亡,已化乌有,世间亦无此一部《红楼梦》矣。”(《庚辰本第二十二回夹批》)
        (5)“《红楼梦》写梦,章法总不雷同,此梦更写得新奇,不见后文,不知是梦。”(庚辰本第二十四会会后总评)
        (6)“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是梦,秦之家计长策又是梦,今作诗也是梦,已并风月鉴已从梦中所有,故《红缕[楼]梦》也。余今批评,亦在梦中。特为梦中之人特作此一大梦也。脂砚斋。”(庚辰本第四十八回双夹批)
        (7)“反说可笑,妙甚!若必以此梦为凶兆。则思反[返]落套,非《红楼》之梦矣。”(庚辰本第七十二回双夹批)
        (8)“《红楼梦》第三十回终。”(己卯本第三十四回回末)


      IP属地:天津90楼2017-03-27 23:16
      收起回复
        考察过你这本书的真伪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92楼2017-03-28 10:54
        收起回复
          在高鹗续书以前,红楼梦根本不叫红楼梦,叫石头记,这本书之前,还有几本前身,都是没有章回的小册子,比如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红楼梦根本不是曹学秦起的,曹雪芹写的叫石头记,红楼梦是高鹗续书以后改的名字,哈哈!


          93楼2017-03-29 10:24
          收起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5楼2017-03-31 13:36
            回复
              文学时代的划分,与历史朝代的划分,是不完全一致的。晚明文化气脉不等同于晚明历史时代,清朝初期的顺治年间和康熙早中期,也应是晚明文化气脉的延续时期,与《三言两拍》等晚明文学作品应属于同一文学时代。这一文学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极度女性化”,具有浓郁的脂粉气,崇拜并歌颂女性,宣扬“意淫”观念和纵欲思想,宣扬对金粉浮华生活的病态依恋,反对理学和道学,对现实生活有着无尽哀怨,但又缺乏对阳刚清新社会的希冀和策划。这是一个对历史和现实无尽哀怨和病态依恋矛盾共存的时代。只有这一时代,才能需要并催生《红楼梦》。
              所谓晚明文化气脉,大约是从明代中期的成化年间发端的,历经弘治、嘉靖等朝,在晚明和清朝初年形成的一种文化高潮。从文学角度看,是从《牡丹亭》和《金瓶梅》发端的,中间经历了风流才子唐伯虎、“情僧”冯梦龙以及凌蒙初、李笠翁、袁于令、李玉、万树等明末清初作家群的推波助澜,至康熙中期的蒲松龄、洪昇、孔尚任而达到空前高潮。随后,进入康熙晚期特别是雍正时代,由于朝廷文化高压政策的威胁,以及自然规律造成的晚明作家群辞世,晚明文化气脉便戛然而止了。从时间上看,晚明文化气脉前后延续了大约一百五十年左右,统治中国文坛长达一个半世纪。
              晚明文化气脉虽然是一股气脉的延续,但在明清两朝的表现却又有很大的区别。虽然都具有对现实生活的无尽哀怨和病态依恋,但哀怨和依恋的对象及内容却不尽相同。晚明文人哀怨的主要内容是社会风气的颓废和朝政的江河日下,而到了清初,则由于改朝换代、异族统治的原因,主要转为对“国殇家难”的哀怨,甚至转为民族主义情绪的金钟大吕之声。我们看清初的《聊斋志异》、《长生殿》、《桃花扇》等代表作品,都不难发现,除了仍然具有对晚明畸形繁华生活的怀恋,并为之披上“极度女性化”的“意淫”躯壳外,又深深地浸透了对外敌入侵和战乱的痛恨以及对异族侵略者的鞭笞。虽然这种鞭笞是文化视角的,软弱的,模糊的,躲躲闪闪的,但却是自觉的和能动的。在这一点上,《红楼梦》与《聊斋志异》、《长生殿》、《桃花扇》是一脉相承的。《红楼梦》中和《聊斋志异》中的林四娘,都是根据同一传说,在同一时代由两个作家分别记录的,表达的是当时具有遗民思想的封建知识分子共同心声。
              《红楼梦》是一部怀旧的作品,通篇充满对家族和社会昔日辉煌的怀恋。这种怀恋感情在清初具有遗民思想的文人中是普遍的、群体性的行为,特别是在江南世族出身的文人中间,怀恋之情尤为浓烈,这在当时著名文人朱彝尊、吴梅村、张岱、钱谦益等人的著作中反映的至为明显,其中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著作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著作中把晚明的生活情调、山水情趣、园林情思,通过“梦忆”的形式,以优美哀伤的文笔,刻画的淋漓尽致。倘若把这种怀恋之情放在乾隆中叶的文人身上,则是莫名其妙的,因为他们身处乾隆盛世,不可能去怀恋晚明,也不可能怀恋清初那段动荡痛苦的社会,就像今天的文人不可能去怀恋清末民初那些八旗子弟的生活一样。
              现代人一提到晚明,往往认为那是一个极其糟糕的黑暗时代,似乎一切都烂透了,遍地饥民,遍地烽烟,大厦将倾,国将不国,一无是处。这是现代文史学家的看法,清朝初期的遗民阶层却不是这么看的。其实,即使按现代的历史观,对晚明这段历史也有必要重新研究一下。晚明时代由于“流寇”和“建州女真”的军事破坏,西北、华北一带确实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但在并未受到兵剺摧残的江南,直到乙酉清军下江南之前,却依然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明末那些大文人多数出身江南世家,他们对晚明的怀恋,实际上是对当时江南世族生活的怀恋。
              晚明社会呈现着一种奇特的亢奋的状态,这种亢奋似乎并不是政治黑暗的表现,而是一种类似回光返照般的末世疯狂景观。事实上,经历万历朝前期的整治,张居正的改革,正统以来的土地兼并,世族社会的强化,政治矛盾转向上层,朝廷分权体制的建立,市民物质生活及思想文化空间的扩大等等,似乎就在王朝覆亡前的几十年时间里接踵而至。明帝国的元气似乎正在恢复到他最强盛的时代,这绝不是代表着一种灭亡,恰恰相反,代表的应该是一种新生景象。
              晚明的中国,出现了一种如吕晚村所说的“君臣以义合,但志不同,道不行便可去”的政治局面,后来的黄宗羲说的更加直白,“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这种政治态势相对削弱了封建皇帝的“专制”地位,促进了分权体制的产生。经济上,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客观上也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据当时的外国传教士记载:“仅在常州城及附属广大地区,就有万台织布机。”宋应星在他的书里记载了他所看见的火器,西班牙人对此的评论是,“中国人使用着与我们同样的武器。他们的大炮十分精良,炮筒比我们铸造的更精致,更坚固。”
              晚明的中国,从思想政治领域看,随着心学对理学的反动,社会开放风气的蔓延,终于突破了道学的束缚,产生了王艮、李贽、何心隐等异端,最终发展到“情教”成为全社会最流行的思想,就连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卖油郎”都想“独占花魁”,更何况风流倜傥的士大夫阶层。从社会生活领域看,服饰的讲究,宴会的排场,器物之玩赏,市井之繁华,亡国之音,不经之艺,淫巧之术,都在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愈演愈烈。从文学娱乐领域看,这是一个取得突破性发展的“文艺复兴”时期,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精华泰半以上产生于这一时期,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以及古典戏曲的巅峰作品,均产生于这一时期。文学艺术之所以能得到空前繁荣,很大程度得益于从朝廷到民间对各种文化思潮的包容,表现异端思想、色情生活的书刊,其版刻和发行基本不受任何限制。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晚明几乎是创作和销售最自由、创作数量和销量最大的时期。
              晚明的中国,似乎一切都从陈腐中开始展露自由奔放的新气象,这种自由奔放不限阶层,不分地域,几乎席卷了整个社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又一次百家争鸣时期。可惜的是这种气象在甲申年戛然而止了,使我们再也看不到他应有的结局。


              IP属地:天津96楼2017-04-04 08:45
              收起回复
                如果说何必西厢是有人造假,那这个人不会是别人他只能是张瑞藻


                来自Android客户端97楼2017-07-31 11:07
                回复
                  胡适之先生没见到《何必西厢》,如果见到了,难道他还能用他质疑《儿女英雄传》那样质疑《何必西厢》么?如今两大小说同时证明《红楼梦》做成于康熙年代,胡适之先生如何应对?


                  IP属地:湖北98楼2017-08-31 11:53
                  收起回复
                    毒瘤赵姨娘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99楼2017-09-01 07:21
                    收起回复
                      《何必西厢》和《儿女英雄传》,兩书证明《红楼梦》作于康熙年间。


                      IP属地:湖北100楼2017-09-01 09:56
                      收起回复
                        好考证!厉害!!


                        101楼2017-09-01 10:01
                        收起回复
                          胡适,草**的就是一个**!


                          104楼2020-05-12 14: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