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吧 关注:815,979贴子:12,055,512

回复:【原创-巨坑】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安南将军:
一九二年到一九五年之间,刘表为安南将军。《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李傕、郭汜入长安(一九二年),欲连(刘)表为援,乃以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假节。”按《刘镇南碑》,一九二年,朝廷封刘表的官职应为安南将军、荆州牧。一九五年左右,朝廷才遣使者御史中丞钟繇(钟繇在一九五年被任命为御史中丞,见前文御史中丞部分)封刘表为镇南将军。《刘镇南碑》:“(刘表)即迁州牧,又迁安南将军,领州如故。……圣朝钦亮,析圭授土,俾扬武威,遣御史中丞锺繇即拜镇南将军,锡鼓吹大车,策命褒崇,谓之伯父。”
一九八年,曹操以段煨为安南将军。《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三年,使谒者仆射裴茂诏关中诸将段煨等讨李傕,夷三族。以段煨为安南将军,封閺乡侯。”


274楼2013-08-19 20:39
回复

    以下皆为杂号将军


    278楼2013-08-20 20:47
    回复

      奋武将军:
      奋武即用武、用兵之意。【《尚书卷六·禹贡第一》:“二百里奋武卫。文教外之二百里奋武卫,天子所以安。○奋,方问反。……由其心安王化,奋武以卫天子,所以名此服为安也。内文而外武,故先“揆文教”,后言“奋武卫”,所从言之异,与安之义同。”用礼法教化国内百姓,在教化之外的二百里内的地区则用兵拱卫天子,这样天子才会安全。】奋武将军一职在西汉时就已存在。西汉元帝之时,任千秋就担任奋武将军,事见《汉书卷七十九·冯奉世传》。
      一九零年,各诸侯同时起兵反董,曹操自行奋武将军,非汉朝的正式军职。《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第一》:“初平元年(一九零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一九一年,董卓以公孙瓒为奋武将军。《后汉书卷七十三·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初平二年(一九一年),青、徐黄巾三十万众入勃海界,欲与黑山合。(公孙)瓒率步骑二万人,逆击于东光南,大破之,斩首三万余级。……拜奋武将军,封蓟侯。”《三国志·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会董卓至洛阳,迁(刘)虞大司马,(公孙)瓒奋武将军,封蓟侯。”从时间和事件记载上来看,后汉书中的记载较为翔实可信,故取后汉书中的时间。
      二零三年,曹操以程昱为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程)昱收山泽亡命,得精兵数千人,乃引军与太祖会黎阳(二零三年二月,见通鉴),讨袁谭、袁尚。谭、尚破走,拜昱奋武将军,封安国亭侯。”
      二一三年,孙权以贺齐为奋武将军。《三国志·吴书十五·贺全吕周锺离传第十五》:“十八年(二一三年),豫章东部民彭材、李玉、王海等起为贼乱,众万馀人。(贺)齐讨平之,诛其首恶,馀皆降服。拣其精健为兵,次为县户。迁奋武将军。”
      此外,《后汉书卷七十四·袁绍列传》记载,一九一年,袁绍以沮授为奋武将军。此处和《三国志》中的记载矛盾,三国志中沮授为奋威将军。而《资治通鉴》中则明确记载【(袁)绍遂领冀州牧,承制以(韩)馥为奋威将军,而无所将御,亦无官属。绍以广平沮授为奋武将军,使监护诸将,宠遇甚厚。】这样看来,沮授应该为奋武将军,非奋威将军。但是,曹操当时应该还是自行奋武将军。袁绍和曹操当时并未闹翻,为何袁绍会无视曹操,加沮授为奋武将军?难道只能用杂号将军本无定员来解释么?貌似也不合常理。只能说汉末官制混乱,记载多有缺失,沮授是奋武还是奋威,恐怕是很难分辨得清。
      另,《宋书·百官志上》中记载【奋武将军,后汉末,吕布为之。】但我翻阅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吕布都为奋威将军,而非奋武将军,可见宋书为误。


      279楼2013-08-20 20:47
      收起回复

        建德将军:
        建德从字面上来看,当是建立德行、德业之意。【《汉书卷六·武帝纪》:“六月,诏曰:“朕闻五帝不相复礼,三代不同法,所繇殊路而建德一也。盖孔子对定公以来远,哀公以论臣,景公以节用,非期不同,所急异务也。……”】建德将军在两汉和三国时,仅有这曹操一例。可能在中国历史上,也就只此曹操这一家建德将军。一九六年二月,曹操讨平位于豫州汝南郡和颍川郡的黄巾军余党何仪、刘辟、黄邵、何曼部。因此,曹操被献帝封为建德将军。【《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第一》:“(一九六年)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众各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二月,太祖进军讨破之,斩辟、邵等,仪及其众皆降。天子拜太祖建德将军,夏六月,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
        平虏将军:
        平虏的平即荡平、扫平之意,虏即敌人、敌寇之意,合起来即扫平敌人之意;平虏和征虏、讨虏、平寇、荡寇之类的意思相近。平虏将军应当是东汉末年所置。
        二零零年,徐琨为平虏将军。徐琨是孙权妃嫔徐夫人之父,同时也是孙权的堂兄弟。《三国志·吴书五·妃嫔传第五》:“吴主权徐夫人,吴郡富春人也。祖父真,与权父坚相亲,坚以妹妻真,生琨。琨少仕州郡,汉末扰乱,去吏,随坚征伐有功(一九零年左右),拜偏将军。……(徐)琨以督军中郎将领兵,从(孙权)破庐江太守李术(二零零年),封广德侯,迁平虏将军。后从讨黄祖,中流矢卒。”
        二一三年左右,刘勋为平虏将军。《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第一》:“裴注:於是中军师陵树亭侯荀攸、前军师东武亭侯锺繇、左军师凉茂、右军师毛玠、平虏将军华乡侯刘勋……谢奂、袁霸等劝进曰:……”《典论·自序》:“尝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宿闻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裴注三国志·魏书十六·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平虏将军刘勋为太祖所亲,贵震朝廷。尝从畿求大枣,畿拒以他故。后勋伏法,太祖得其书,叹曰:“杜畿可谓‘不媚于灶’者也。”又《三国志·魏书十二·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前面三处皆作平虏将军,可见此处的征虏将军为误。
        二一三年,孙权以周泰为平虏将军,领濡须督。非汉朝的正式军职。《三国志·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二一七年,曹操第二次攻濡须口,时间可见《资治通鉴卷六十八》),(周)泰复赴击,曹公退,留督濡须,拜平虏将军。”《刀剑录》:“周幼平击曹公军胜,拜平虏将军。因造一刀,铭背曰“幼平”。”


        281楼2013-08-21 21:51
        回复

          建武将军:
          建武为建立武功之意。建武将军应该始置于东汉末年,第一任建武将军为夏侯惇。值得一提的是,建武也是东汉光武帝的第一个年号,曹操以建武为夏侯惇将军号,可见古代对帝王年号并无什么避忌,这个和对帝王名的避讳大为不同。
          一九八年,夏侯惇为建武将军。《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太祖自徐州还,(夏侯)敦从征吕布(一九八年),为流矢所中,伤左目。复领陈留、济阴太守,加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
          二一三年左右,刘若为建武将军。《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第一》:“建安十八年,二一三年),(裴松之注)於是中军师陵树亭侯荀攸、前军师东武亭侯锺繇、左军师凉茂、右军师毛玠、平虏将军华乡侯刘勋、建武将军清苑亭侯刘若、……长史万潜、谢奂、袁霸等劝进曰:……”这个刘若在史书中记载甚少,只知道他后来在二二零年左右为辅国将军,爵位从亭侯进位乡侯。《三国志·魏书二·文帝纪第二》:“辅国将军清苑侯刘若等百二十人上书曰:……”集解:“潘眉曰:《魏公卿上尊号奏》作‘清苑乡侯’,当以碑为正。考刘若,武帝时为清苑亭侯,至是进爵乡侯矣。”
          建威将军:
          建威为建立威望、威严之意。建威将军始置于东汉初年。建武元年,光武帝以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耿弇为建威大将军。二二零年之前并无建威将军。三国时期最早任建威将军的大概是吴国的吕范(二二一年)。
          建义将军:
          此处的建义应该是建立人道、正道之意。后世的建义也有起义军、举义旗之意。建义将军始置于东汉初年。建武元年,光武帝以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朱佑为建义大将军。
          一九一年(时间见通鉴),董卓以张杨为建义将军、河内郡太守。《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南单于劫张杨以叛袁绍,屯于黎阳。董卓以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三国志·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单于(于夫罗)执(张)杨至黎阳,攻破度辽将军耿祉军,众复振。卓以(张)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


          282楼2013-08-23 20:45
          收起回复

            捕虏将军:
            捕虏即捕获、俘虏敌人之意。捕虏将军一职应该始于东汉初年。建武四年(二十八年),光武帝以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马武为捕虏将军。【《后汉书卷二十二》:“世祖即位,以(马)武为侍中、骑都尉,封山都侯。建武四年,与虎牙将军盖延等讨刘永,武别击济阴,下成武、楚丘,拜捕虏将军。”】汉末和三国时,任捕虏将军的仅李典一人。
            二零六年八月,李典击败青州东莱郡长广县的海贼(海盗)管承,因功被封为捕虏将军、都亭侯。《三国志·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从围邺(二零四年),邺定,与乐进围高干於壶关(二零六年春,见通鉴),击管承於长广(二零六年八月),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
            威虏将军:
            威虏即威慑敌人之意。威虏将军一职应该始于东汉初年。建武五年(二十九年)左右,冯骏为威虏将军。【《后汉书卷十七·岑彭列传》:“(岑)彭以将伐蜀汉,而夹川谷少,水险难漕运,留威虏将军冯骏军江州,江州,县名,今渝州巴县也。《东观记》曰:‘长沙中尉冯骏将兵诣彭,玺书拜骏为威虏将军。’”】
            二零六年,臧霸因军功被曹操封为威虏将军。《三国志·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东州扰攘(指二零六年,臧霸、李典等人讨平青州东莱郡长广县海贼管承,下文‘清定海岱’可证,诸将之中应该还有乐进、张郃,事见各自传记),(臧)霸等执义征暴,清定海岱,功莫大焉,皆封列侯。霸为都亭侯,加威虏将军。”
            平寇将军:
            上文说过,平寇、荡寇、平虏、扫虏、讨虏之类的意思相近,都是扫平敌人之意。
            二零八年,曹操表封刘璋为平寇将军。《三国志·蜀书一·刘二牧传第一》:“(刘)璋闻曹公征荆州(二零八年),已定汉中,遣河内阴溥致敬於曹公。加璋振威将军,兄瑁平寇将军。瑁狂疾物故。”《后汉书卷七十五·刘焉袁术吕布列传》:“十三年(二零八年),曹操自将征荆州,(刘)璋乃遣使致敬。操加璋振威将军,兄瑁平寇将军。”
            二一五年,曹操以徐晃为平寇将军。二二零年,徐晃被迁为右将军。《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从征张鲁(二一五年)。(曹操)别遣(徐)晃讨攻椟、仇夷诸山氐,皆降之。迁平寇将军。”
            荡寇将军:
            荡寇即荡平敌人之意。荡寇将军一职应该始于东汉末年。一八五年,周慎为荡寇将军,和破虏将军董卓同受车骑将军张温节制,抵御西凉叛军边章、韩遂。《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拜卓破虏将军,与荡寇将军周慎并统于(张)温。并诸郡兵步骑合十余万,屯美阳,以卫园陵。”闲话一句,清朝有一本“反”水浒传-荡寇志,被天朝砖家批为反面典型,其实闲暇时,此书倒值得一看。
            一九零年左右,刘祥为荡寇将军、江夏郡太守。刘祥为蜀国大臣刘巴之父,于一九零年被孙坚连累,为南阳郡军民所杀。《三国志·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零陵先贤传曰:(刘)巴祖父曜,苍梧太守。父祥,江夏太守、荡寇将军。时孙坚举兵讨董卓(一九零年),以南阳太守张咨不给军粮,杀之。祥与同心,南阳士民由此怨祥,举兵攻之,与战,败亡。”
            二零六年,曹操以张辽为荡寇将军。二一五年,合肥之战后,张辽被迁为征东将军。《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张辽)从攻袁谭,谭破(二零五年),别将徇海滨,破辽东贼柳毅等。还邺,太祖自出迎辽,引共载,以辽为荡寇将军。”《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建安十一年(二零六年),太祖表汉帝,称(乐)进及于禁、张辽曰:……於是(于)禁为虎威(将军);(乐)进,折冲(将军);辽,荡寇将军。”
            二零八年,刘备以关羽为荡寇将军,领襄阳郡太守,驻守江北(长江以北)。非汉朝正式军职,关羽在二一九年之前一直是荡寇将军。《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二零八年),曹公引军退归。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
            二一零年,孙权以程普为荡寇将军,领江夏郡太守。此时很可能同时存在三个荡寇将军-关羽、程普和张辽,除张辽外,关羽和程普的荡寇将军都非汉朝的正式军职。《三国志·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周瑜卒(二一零年),(程普)代领南郡太守。权分荆州与刘备(此有疑议,分荆州一说三国志中仅见此处,按时间当在二一零年周瑜去世之后。分荆州一说多见于江表传,有些史家认为分荆州为吴人强加之说,实际上并无此事),普复还领江夏,迁荡寇将军,卒。”
            二一五年,蒋钦在合肥之战中因功被孙权封为荡寇将军,领濡须督。《三国志·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从征合肥(二一五年),魏将张辽袭权於津北,(蒋)钦力战有功,迁荡寇将军,领濡须督。”
            二一五年,曹操拜张郃为荡寇将军。二二零年,曹丕继承王位后,以张郃为左将军。《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至阳平,(张)鲁降,太祖还,留(张)郃与夏侯渊等守汉中(二一五年),拒刘备。郃别督诸军,降巴东、巴西二郡,徙其民於汉中。进军宕渠,为备将张飞所拒,引还南郑。拜荡寇将军。”


            286楼2013-08-26 20:32
            回复

              扬武将军:
              扬武即宣扬武功、武力之意。扬武将军一职应该始于西汉末年孺子婴之时。居摄二年(七年),摄政的王莽以刘歆为扬武将军。【《汉书卷八十四·翟方进传》:“(王莽)复以……羲和红休侯刘歆为扬武将军屯宛,……皆勒兵自奋。”】东汉初,建武四年,光武帝以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马成为扬武将军,让马成统兵讨伐淮南王李宪。
              一九二年六月,李傕攻入长安后,献帝以李傕为扬武将军。《资治通鉴第六十卷》:“己未(六月初二),赦天下,以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等皆为中郎将。”
              一九七年,吴景为扬武将军、丹阳郡太守。吴景是孙坚妻子吴夫人的弟弟,吴夫人也是孙权和孙策的母亲。当时吴景在孙策手下。《三国志·吴书五·妃嫔传第五》:“(一九七年,见通鉴)汉遣议郎王誧衔命南行,表(吴)景为扬武将军,领郡如故。”
              一九九年,张绣投降曹操后,曹操以张绣为扬武将军。《三国志·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一九九年),太祖拒袁绍於官渡,(张)绣从贾诩计,复以众降。语在诩传。(张)绣至,太祖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
              二一三年左右,王忠为扬武将军。《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第一》:“(建安十八年,二一三年),(裴松之注)於是中军师陵树亭侯荀攸、……扬武将军都亭侯王忠、……长史万潜、谢奂、袁霸等劝进曰:……”
              二一四年,刘备以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非汉朝的正式军职。《三国志·蜀书七·庞统法正传第七》:“(二一四年),(刘备)以(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先主立为汉中王(二一九年),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明年(二二零年)卒,时年四十五。”
              二二零年,曹丕继承王位后,以满宠为扬武将军,这个扬武将军应该是魏国(汉朝诸侯王国)的军职,非汉朝的军职。《三国志·魏书二十六·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文帝即王位,迁(满宠)扬武将军。”


              289楼2013-08-27 22:0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