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虏将军:
捕虏即捕获、俘虏敌人之意。捕虏将军一职应该始于东汉初年。建武四年(二十八年),光武帝以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马武为捕虏将军。【《后汉书卷二十二》:“世祖即位,以(马)武为侍中、骑都尉,封山都侯。建武四年,与虎牙将军盖延等讨刘永,武别击济阴,下成武、楚丘,拜捕虏将军。”】汉末和三国时,任捕虏将军的仅李典一人。
二零六年八月,李典击败青州东莱郡长广县的海贼(海盗)管承,因功被封为捕虏将军、都亭侯。《三国志·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从围邺(二零四年),邺定,与乐进围高干於壶关(二零六年春,见通鉴),击管承於长广(二零六年八月),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
威虏将军:
威虏即威慑敌人之意。威虏将军一职应该始于东汉初年。建武五年(二十九年)左右,冯骏为威虏将军。【《后汉书卷十七·岑彭列传》:“(岑)彭以将伐蜀汉,而夹川谷少,水险难漕运,留威虏将军冯骏军江州,江州,县名,今渝州巴县也。《东观记》曰:‘长沙中尉冯骏将兵诣彭,玺书拜骏为威虏将军。’”】
二零六年,臧霸因军功被曹操封为威虏将军。《三国志·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东州扰攘(指二零六年,臧霸、李典等人讨平青州东莱郡长广县海贼管承,下文‘清定海岱’可证,诸将之中应该还有乐进、张郃,事见各自传记),(臧)霸等执义征暴,清定海岱,功莫大焉,皆封列侯。霸为都亭侯,加威虏将军。”
平寇将军:
上文说过,平寇、荡寇、平虏、扫虏、讨虏之类的意思相近,都是扫平敌人之意。
二零八年,曹操表封刘璋为平寇将军。《三国志·蜀书一·刘二牧传第一》:“(刘)璋闻曹公征荆州(二零八年),已定汉中,遣河内阴溥致敬於曹公。加璋振威将军,兄瑁平寇将军。瑁狂疾物故。”《后汉书卷七十五·刘焉袁术吕布列传》:“十三年(二零八年),曹操自将征荆州,(刘)璋乃遣使致敬。操加璋振威将军,兄瑁平寇将军。”
二一五年,曹操以徐晃为平寇将军。二二零年,徐晃被迁为右将军。《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从征张鲁(二一五年)。(曹操)别遣(徐)晃讨攻椟、仇夷诸山氐,皆降之。迁平寇将军。”
荡寇将军:
荡寇即荡平敌人之意。荡寇将军一职应该始于东汉末年。一八五年,周慎为荡寇将军,和破虏将军董卓同受车骑将军张温节制,抵御西凉叛军边章、韩遂。《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拜卓破虏将军,与荡寇将军周慎并统于(张)温。并诸郡兵步骑合十余万,屯美阳,以卫园陵。”闲话一句,清朝有一本“反”水浒传-荡寇志,被天朝砖家批为反面典型,其实闲暇时,此书倒值得一看。
一九零年左右,刘祥为荡寇将军、江夏郡太守。刘祥为蜀国大臣刘巴之父,于一九零年被孙坚连累,为南阳郡军民所杀。《三国志·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零陵先贤传曰:(刘)巴祖父曜,苍梧太守。父祥,江夏太守、荡寇将军。时孙坚举兵讨董卓(一九零年),以南阳太守张咨不给军粮,杀之。祥与同心,南阳士民由此怨祥,举兵攻之,与战,败亡。”
二零六年,曹操以张辽为荡寇将军。二一五年,合肥之战后,张辽被迁为征东将军。《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张辽)从攻袁谭,谭破(二零五年),别将徇海滨,破辽东贼柳毅等。还邺,太祖自出迎辽,引共载,以辽为荡寇将军。”《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建安十一年(二零六年),太祖表汉帝,称(乐)进及于禁、张辽曰:……於是(于)禁为虎威(将军);(乐)进,折冲(将军);辽,荡寇将军。”
二零八年,刘备以关羽为荡寇将军,领襄阳郡太守,驻守江北(长江以北)。非汉朝正式军职,关羽在二一九年之前一直是荡寇将军。《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二零八年),曹公引军退归。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
二一零年,孙权以程普为荡寇将军,领江夏郡太守。此时很可能同时存在三个荡寇将军-关羽、程普和张辽,除张辽外,关羽和程普的荡寇将军都非汉朝的正式军职。《三国志·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周瑜卒(二一零年),(程普)代领南郡太守。权分荆州与刘备(此有疑议,分荆州一说三国志中仅见此处,按时间当在二一零年周瑜去世之后。分荆州一说多见于江表传,有些史家认为分荆州为吴人强加之说,实际上并无此事),普复还领江夏,迁荡寇将军,卒。”
二一五年,蒋钦在合肥之战中因功被孙权封为荡寇将军,领濡须督。《三国志·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从征合肥(二一五年),魏将张辽袭权於津北,(蒋)钦力战有功,迁荡寇将军,领濡须督。”
二一五年,曹操拜张郃为荡寇将军。二二零年,曹丕继承王位后,以张郃为左将军。《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至阳平,(张)鲁降,太祖还,留(张)郃与夏侯渊等守汉中(二一五年),拒刘备。郃别督诸军,降巴东、巴西二郡,徙其民於汉中。进军宕渠,为备将张飞所拒,引还南郑。拜荡寇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