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普贤菩萨吧 关注:52,432贴子:218,011
  • 0回复贴,共1

凡学佛法,必须先要为了生死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凡学佛法,必须先要为了生死
凡学佛法,必须先要为了生死。今之在家居士,稍聪明者,多多皆欲做大通家,冀在稠人广众中宣说,并留其手笔以示后世,俾现在未来,皆以我某人为大通家。
至于对治烦恼习气,及如何可以现生自了,则不过问。
有若优人扮帝王天仙,便乐不可支,不知只是假的,下生来世之头面,又不知是何等相状。可哀也已。
《印光法师文钞》·复余慧通居士书
------
念佛要先除掉念佛的障碍
梦参老和尚
我们念佛,要先除掉念佛的障碍。你们跟师父们不一样的,净土部的师父天天念佛,天天念经。因此你们这次来这里打佛七,要先把障碍除掉。什么障碍呢?你们到山上来,随着师父们一起念佛,要把在家的事都放下。如果心里还牵挂着那些在家的事,念佛是念不好的。你们来到这里,就把家庭、琐碎事放下,把心清净下来。
另外,还要知道在念佛当中修行,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什么也不用学,念句“阿弥陀佛”就生极乐世界了,有那么容易吗?不可能!你必须把这个世界全部看破、放下,你才能去得了。如果娑婆世界的事——家事、社会人事关系,什么都放不下,你要生极乐世界是绝对办不到、不可能的!念佛的人要记住“信、愿、行”。
信心,当中的分别很大,不是说念句“阿弥陀佛”,我信佛了,有那么简单吗?因为信心不恳切的话,你念佛念得绝对不能进入、不能投入。你先要把信心建立起来,当你确实是真诚的愿,不是我们现在随便的愿——那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把这个世界的事全都看破了、把自己的生命全都看破了,才能生得了。如果你平时不用功,等到临命终的时候要想生极乐世界,那是办不到的。
《阿弥陀经》上说念佛:“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那个“一心不乱”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你平日没有下苦功夫,对这个世界放不下的话,那你就是种种善根而已,生不到极乐世界。
-----
------
我们要在临终之前做好两件事情
净界法师
净土宗的修学,在大乘当中它最重要的特色就是佛力加持。也就是说,一般的圣道门的修学,当他的心跟法接触时,只有两种力量,就是心力跟法力。而净土宗,当我们提起佛号的时候,除了心力、法力以外,多了一个力量,就是佛陀的摄受力。当我们在念佛的开始,我们的生命就受到弥陀光明的摄受。这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蕅益大师说我们必须要“转他成自”。阿弥陀佛的功德是已经成就了,但是我们必须要把他的功德成功转化成我们自己的功德才可以。转他成自的关键就在“感应道交”四个字了。
有些人提起佛号,可以得到弥陀光明的摄受;有些人提起佛号,不一定能够得到弥陀光明的摄受。我们必须在念佛的当下,那个明了的心跟佛号接触时要能够心心相印,感应道交,这是一个关键。感应道交,从净土宗来说有两种差别:一种叫作平时的感应道交,一种叫作临终的感应道交,这两个内涵是不一样的。
我们平时的感应道交,主角是第六意识。所以我们第六意识提起佛号时,完全是一种信仰的心。我们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无所不在,我们更相信阿弥陀佛有足够的力量来救拔我们。所以,当我们遇到灾难时,无助时,我们用一种信仰的心对阿弥陀佛的圣号“一心归命,通身靠倒”,把弥陀的功德给启动了,这个时候消灾免难,趋吉避凶。所以,平时的感应道交是发生在第六意识,你那一种很坚定的信仰跟弥陀的本愿功德感应了。
但是,平时的感应道交它只能够解决我们生命的一小部分的问题,它不能够解决我们生命整体的问题,就是你的生命当中突然间有什么灾难,有什么障碍,它帮你给突破了。所以,平时的感应道交容易做到,但是对你生命的影响层次有限,因为你生命的本质、轮回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所以,净土宗所有修行者最终的目的,是追求临终的感应道交,因为它牵涉到生死问题了。
临终感应道交的问题就复杂啦,因为除了第六意识以外,它多了一个第八识——我们过去无量无边的生命所留下的力量。临终的时候——当我们要处理生死问题时,第八识就出现了。所以,临终时你不是第六意识一时的宗教情操、一时的信仰而已,你必须成功地让第八识所有的力量都能够达到顺从本愿。我想,我们今天会来到三界流转,我们阿赖耶识的业力肯定是不顺从本愿的,我们一定是顺从生死轮回。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死亡到来之前调整自己阿赖耶识的力量,做好临终的准备。
往生的人只有一种情况,就是当你临终把佛号提起来时,尽管你的阿赖耶识现前,但它不能障碍你。就是说,阿赖耶识里面所有的种子,都必须是跟弥陀的功德是随顺的。虽然你没有断,但是你有办法把它调伏、引导,跟你所规划的、所发愿的净土功德是一致的,你就成功了,就带业往生了。你要把业带走之前,你必须调整它的方向。如果它的方向是跟你背道而驰的,你带不走它的,它把你带走。
所以,净土宗,你一旦要离开生死,就必须面对阿赖耶识了。你迟早要面对的,因为临终时阿赖耶识一定要现前。这个时候,从唯识的角度,我们面对阿赖耶识要处理两个问题了:一个是业力的问题,一个是思想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在临终之前做好两件事情:第一个,让你所有的业力顺从本愿;第二个,让你所有的思想顺从本愿。
当然,我们先处理第一件事情容易做,就是处理业力的问题。我们所有人都希望临终提起佛号时,是“愿我临终无障碍”,但不要忽略了业力的力量。虽然我们临终是靠正念,是靠念力往生,但是如果你把罪业弄得很强大,临终时障碍重重,你很难提起正念。所以,我们一定要先通过忏悔、皈依、发愿。这个我们前面说过了。一个净土宗的人,如果你要处理你的业力,你要勤修忏悔。对于我们过去生所造的杀盗淫妄,对于今生所造的杀盗淫妄,我们要在佛前至诚修忏,发露自己的过失。你也可以拜八十八佛,你也可以专拜阿弥陀佛,关键是要以惭愧心来面对业力。这是第一个,忏悔法门。
第二个,皈依。我们要有一定的功课,来跟阿弥陀佛好好地修皈依,让佛号能够在我们心中产生专一、相续的力量。因为临终时,你不知道阿弥陀佛什么时候到来,所以你必须在临终时,让佛号在你的身口意当中有一定的相续,要“净念相继”,在阿弥陀佛现前之前,你这个佛号在心中要能够有一段时间的运转,所以,你必须跟阿弥陀佛很熟悉。我们不一定要追求念佛三昧,但是至少这个佛号跟你是相对熟悉的,在你的身口意的运转当中,你这个佛号带起来是相对比较顺畅的,是习惯性的,“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所以,你平常要训练这种对佛号的皈依力量。
第三个,发愿,就是要严持净戒。忏悔是针对过去,发愿是针对未来。好好地遵守佛陀的戒法,避免身口意的过失。
忏悔、皈依、发愿,就是让我们过去的罪业沉淀下去,让它不能构成往生的障碍。所以,顺从的意思就是让善业得到启发,让罪业得到沉淀。你必须在临终之前做的第一件事情是,通过忏悔、皈依、发愿的事修,每天做功课,想办法让你阿赖耶识这个大海水当中的业力沉淀下来。第二个,让你所有的布施持戒的善法、善业的力量增长广大。因为善业会帮助你往生,它跟弥陀本愿的功德是相随顺的。所以,要达到往生的正念,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处理你的业力问题。
当然,最重要的是思想问题。你要能够做到“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这个思想的改造就是最关键的了。我们一个正常人,没有经过佛教的训练教育之前,临终一定起颠倒。你平常是起颠倒的,临终只好起颠倒,因为它是等流性。“不起颠倒”不是自然,你要加以教育、沟通来引导它。所以,我们在通过忏悔、皈依、发愿慢慢把罪业调伏了以后,现在要做的就是开始去引导我们的思想,让它顺从本愿,不要再顺从娑婆世界了。
我们在讲到思想的教育、思想的改正时,提出了三个重点:第一个是空性的教育,第二个是菩提的教育,第三个是净土的教育。这就是三种观照。我们必须通过观照空性、观照菩提、观照净土,让思想跟净土的功德相随顺。如果一棵树平常的生长方向是往西方去增长,你把它砍掉以后,它很自然地往西方倾倒。如果这棵树平常是往东方生长的,它突然间死掉以后,这棵树一定往东方倾倒。所以,我们不能够忽略我们平常的心念,因为它对临终有一定的影响力量。
------
修行人有什么事情,千万不要轻举妄动
净界法师
我们身为一个修行者,经常会注意自己内心的状态,很快你就知道内心当中,有二种重要的功能:一个是妄想的功能,一个是你正念的功能,如果你有在观照内心你就知道。
你说:怎么知道有这二种功能呢?你回忆一下你平常的生活,你遇到须要重大抉择的时候,你就听到你内心深处,有二种声音出现,保证!
第一个是妄想,就是表层的声音,告诉你:这件事情该怎么做。当然这个妄想,你就不要随顺它。
第二个是你在佛法当中、课堂当中听闻佛法,产生一种观照的抉择力,这个就是你的善根。
所以我们一般人跟人事一接触的时候,你的内心会出现二种声音的。
第一个出来的直觉,一定是妄想,大部分是妄想。然后你静下来拜拜佛,想想看,慢一点不要动。所以,修行人有什么事情,千万不要轻举妄动,因为你内心的善根,还没有释放一个声音出来。
那就是说,我们在平常的生活当中,就是善根跟妄想不断的对治。
但是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我们不要奢望妄想不要来干扰你,不可能的,你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加强你的善根。
这个房间有很多黑暗,你不可能让黑暗不出现,你唯一能作的就是加强光明。而这个光明的出现,就是靠佛宝的力量。
------
顺逆皆方便,存乎一心
净界法师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你现在桌面上有一个苹果。这个苹果的义相,我们说它的功能,假设它是五分,我们从零到十,假设它原来是五分。但是你看到这个苹果以后,你一定会打很多的妄想。如果你想象这个苹果:诶,它可以做一个香喷喷的派,诶,它就变成八分,它的价值提高了。如果你把这个香喷喷的派,上面再淋上巧克力,它这个苹果的价值就变成十分,你就有很强大的意乐想要去吃这个苹果。
但是如果你想这个苹果:它是一个腐烂的苹果,它外表是一个苹果,其实它里面是腐烂的。这个时候苹果从五分变成三分,你吃它的意愿减少很多,除非你极度的饥饿,否则你不会吃它。如果你再观想:这个腐烂的苹果,其实它已经长虫,有病毒出生。你根本不可能吃它,它从三分转成零分。所以这个苹果的义相,它所代表的功能作用,其实是我们心中的名言──你的联想安立的。离开你心中的联想,你思想的变化,这个义相是不可得的。大乘佛法的空是这个意思,就是它无自性。
我们应该要知道一个观念,佛陀在大乘经典经常提醒菩萨说:‘顺逆皆方便’。在小乘的思想认为:顺就是顺,这个人是帮助我的、这个因缘是帮助我的,那就是帮助我;这个因缘是对我障道的,就永远是障道。小乘的法执认为顺、逆是有真实性的。大乘佛法不认为这样,因为法的体性,是你内心的名言所变现出来的。我们修大乘佛法,你要永远记住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所有的人都可能会帮助你,所有的人也可能会障碍你。一切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我们不要老是说:这个人是我的冤家、这个人是我的亲属。你不要这样想!世间上的事情是不决定的,你运用得不好,你的亲属也会障碍你;你要运用得妙,你的冤家会变成你成佛之道的一个重大的加行资粮。所以我们从大乘空观了解到:其实重点不是我们去改变外境满足我的需要,其实这个是做不到的;重点是你要能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何善巧的运用!你由前生的业力,我们前生积集了一种业力,这个业力已经表现出来,我们必须要面对,这是一个事实。当我们去面对自己业力所变现的果报,我们如何来运用它?这是一个重点,这个‘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当然你就必须要了解到:其实外境的功能是你内心所变现的。这样子你就知道破除外境的执取。破除外境的执取,是修法空观,所以大乘是先修法空观,然后再‘觅心了不可得’,修我空观,悟入平等法界。这个加行位就做两件事,破除所取相、破除能取相。


IP属地:吉林1楼2025-04-13 15:3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