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吧 关注:64,219贴子:424,814
  • 0回复贴,共1

看你的内心世界,就看到你来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看你的内心世界,就看到你来生
(转)
古人常说: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什么叫开悟呢?从佛法的角度,我们每一个人在没有经过佛法教育之前,我们是活在无明当中。所以我们平常生活…是闭着眼睛在生活,完全没有智慧的光明,就是跟着感觉走─
我想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反正全世界没有人管得到你。问题是你做的每一件事情,你都要付出代价,问题在这里!
很多事情不是说你不知道就没有事,所以这当中我们一定要先打开我们的眼睛,这一点非常重要,修行你眼睛没有打开,你智慧眼没有开,你怎么修都不对,今天这件事弄好了,明天那个事出事了,你就是疲于奔命,所以在整个开悟楞严当中,第一个先安住。
我们今天为什么会起颠倒?
心住在外境!根本问题在这里。心在外境当中,就产生很多的感受、很多的想像,然后就心随境转,一辈子就这样过了。有些人住在财富,一辈子就为财富而活;有些人住在名声,他的生命就为了自己的名声而活,那你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打开眼睛在过活。所以我们在看人生之前,第一个法法销归内心,你要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看人生,这个很重要;不要站在外境,外境只是你生命的过程,一个历练的过程。所以你今天想要开悟,你第一件事情--把心带回家;你要站在心的角度,来看整个人生的缘起,你才看清楚。所以我们在《楞严经》当中─破妄显真,就是要你把心带回家嘛,任何事情站在心的角度来看,站在一念清净心的角度来看事情。
当你把心带回家之后,怎么看人生呢?
空、假、中三观─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其实天台宗在修止观─观心的时候,它把人生分两部分:
第一个,你从什么地方来?
第二个,你将往哪里而去?
一、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过去造了什么因?今生会产生什么感受?什么样的境缘出现?这一部分不能怪你。佛法是既往不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表示佛法是不追究过去的,过去追究不了的,无量无边的生死…正如有一个﹝唯识学﹞大师他说:你去看阿赖耶识,我们的那个生命的根本,你造了无量无边的善业,像虚空一样大,我们也造了无量无边的罪业,像虚空一样大。
所以你要去执着过去,你的生命就没完没了,有无量无边的人要报你的恩,有无量无边的人要报你的怨。佛教是活在未来,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只是了解我们的根源,但是过去的因缘要放下,所以我们今生在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产生任何的感受快乐痛苦,认命就好─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过去跟现在互动这一部份啊,这个业力所变现的因缘果报是放下认命。
二、但是你现在跟未来这部分你将往哪里而去?这是你要经营的,来生掌握在你今生!什么叫做未来?就是很多的现在、现在……现在,就有未来。你今天是从什么地方来?从昨天而来,明天从什么地方来?从今天而来嘛!
三世因果是互动的,所以你要注意你的来生,你就先要注意你起什么念头!
关于即空、即假、即中──空观从胜义谛来观察,我们的整个因缘造作,都是因缘的假相,都没有真实的体性;但是我们入假观的时候你要小心,你每一个念头都有它的因缘果报。比方说,你今天你的生活,一天是花三百块,但是你有五百块,你多了两百块,那你跟这个多余的两百块接触的时候,你产生什么想法?这个思想决定你的生命嘛!
有些人说:诶!我愿意跟人家分享、布施。你从这个思想当中,你就可以看得出来--你来生是富贵的,看你的内心世界,就看到你来生!你说:这二百块我自己要用的,你来生大概是不会太有钱。
别人刺激你的时候、障碍你的时候,你会选择包容?还是选择嗔恚反抗?你平常习惯性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面对这样的所缘境?你喜欢包容--来生庄严。你遇到人的时候,你是选择谦卑?还是选择高慢?你选择高慢--你来生生长在卑贱的地方;你选择谦卑—就是贵族。所以这个假观,你一看你平常心、境的互动的起心动念,你大概知道你将往哪里而去了,这很清楚的!
生命是由我们很多、很多的念头创造出来的,我们从感受看到过去,我们从想像看到未来,所以你要调整、调整你的心态!
我们讲空观是安住当下、安住不生不灭的清净本心,不要乱动,不要被境所转;假观是开创未来。所以《楞严经》它的重点是两个:第一个是安住当下,第二个开创未来。你只有安住当下,那你就偏空,就跟阿罗汉一样,阿罗汉他也不管未来的,他来生就到无生的涅槃去了,他是厌恶生命的。
大乘佛法认为生命没有错啊,生命哪有错呢!五阴身心没有错,错在你的妄想,你把妄想拿掉就好了。极乐世界也是有生命现象,它也是有一个感受、有一个想法,只是这个想法是清净的想法,如此而已,所以在整个《楞严经》当中:第一个安住当下;第二个开创未来。这二个同时重要,当然先求安住再求开创。
----
把妄想的道路切断
净界法师
你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试着心中不要讲话,你发觉你的心马上沉淀下来,这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因为我们的妄想活动必须有道路,什么道路呢?就是言说,言语是道路。
禅宗为什么打你?为什么骂你?就是把你妄想的道路切断,截断妄流,让你心中不再说话,你心中不再说话的时候你就发觉,原来生命是这么回事,我们加了太多的调味料,把菜炒到已经失去原来的味道了,我们把一切法加了太多个人的名言,失去它本来的面目,也创造我们很多的妄念。
恢复本来面目,从禅宗的角度很简单,你把心中的话停掉,心中不要讲话,六根接触六尘就是保持原状,那样就是那样。就是停止妄念的最好的方法,也是消除生死业力的最简单的方式,破除心中的名言分别,让生命回归到原来的样子,不要加太多的调味料在里面,就是把生命简单化。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把一切法回归到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就是一心真如。
所以这个地方讲出了两个概念:第一个,通往轮回的道路;第二个,通往涅槃的道路。其实都是在你的一念心中,如果你遇到事情一直讲话,已经通往生死的道路,如果你慢慢地把名言停下来,就趋向于涅槃的道路,这就是不二法门,其实就在你一念心。跟着名言走,就是生死轮回,离言说相,就是涅槃寂静。
大乘思想完全从一心,安立真妄,安立轮回,安立涅槃,这就是大乘的中道实相。
------
攀缘心要如何消灭它呢
净界法师
(一)【楞严经】所要对治的就是攀缘心:这个攀缘心怎么要消灭它呢?因为:第一个它带给我们忧愁苦恼;第二个它引生生死的业力,有这两大过患。
(二)【楞严经】对治攀缘心的方法非常巧妙:它就是一个方向─回光返照,正念真如。
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诸位要知道,前面这四个字是一个重点—回光返照。攀缘心它在我们心中,是天不怕地不怕,但它就怕你一件事情,你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它就完了。因为攀缘心它必须要有一个影像的支柱,它才能够活动,它是有所住…可能是住于外境,也可能是住于你心中的妄想。
总而言之,攀缘心它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当有外境的刺激,它产生了;当这个影像消失了,攀缘心就消失。所以攀缘心是怎么样?没头没尾。它是一个中间的过程嘛!
蕅益大师说是:犹如猕猴攀树枝,抓一个又放一个,抓一个又放一个。猕猴为什么能够跳来跳去呢?它必须有这个树可以抓,它必须有所住。所以:当我们回光返照的时候─觅心了不可得!我们真实看到:这个妄想是一个虚妄的影像而已,我们不一定要跟它走。所以本经解决你生命的痛苦、解决你无始生死的业力,其实就在这四个字─回光返照。我们研究本经,你开始要改变思考模式,你看到事情…你那个心不要马上就跑出去,不要这样子,回光返照,等一等,你问你自己,现在这个心是从什么地方来?
第一个、安住真如:你的内心是不迷、不取、不动─非常正确。
第二个、向外攀缘:你的心已经跟外境结合在一起了,被外境所转了;这个时候你要小心了,你开始在累积你生命的痛苦,你又再累积你生死的业力。
印光大师常说一句话说:一个人福报越大,生死业力越大。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你福报大,你接触的外境就比较广,你的攀缘心相对就比较重。所以同样念佛的人,你看福报越大的人,他往生越困难,因为他所缘境太广。
回光返照的过程──(经中佛陀分成二个次第)
第一个、先远离外在的尘境─(这是比较粗的)。外在的尘境就是你今生所接触的这些五欲六尘;跟你今生有关系的尘境,这一部分你要先远离。
第二个、要远离你心中的妄想─(这个就比较困难)。你看我在这里打坐,我也没有向外攀缘什么境界,但是我心中还是有很多的攀缘;这是怎么来的呢?从过去生的种子引生;你过去生打了什么妄想,事情过了,你这个种子留下来了;你前生打什么妄想,你今生你还打什么妄想--【等流性】。那么远离心中的妄想,这一部分是比较困难,当然方法都一样,都是回光返照。
所以我们在经文里,看佛陀引导阿难尊者怎么去找到真实的心性?他就是问:你的心是从什么地方来? 他第一步先远离外境;其次,远离内心的妄想;最后把心带回家。这就是整部《楞严经》修学的目标,就是:把一个在外面到处跑的心赶快带回家,这样子我们在修学当中,就可以从一种安乐道而提升到解脱道,这是本经的修学大意。
-----
把文字转成心中的光明
净界法师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楞严经》)
当阿难尊者被咒语所迷惑时,文殊菩萨用咒语把他救回来,救回来以后,阿难尊者一回到精舍,看到佛陀就非常伤心、顶礼悲泣;顶礼表示对佛陀的感恩,感谢佛陀的救拔;悲泣对自己感到悲泣,出家十二年了,心还是随外境而转,一点观照力、一点调伏力都没有。所以他悔恨自己在多生多劫以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多闻当然指的是广泛的学习,阿难尊者他出家以后,就作佛陀的侍者,佛陀去哪里讲经,他就跟在身边;那么阿难尊者有一个特点:多闻强记,记忆力特别好,过目不忘。所以在整个弟子当中,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有一句话描述阿难尊者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即便佛法的义理甚深广大,但是全部流入阿难尊者的心中,所以佛灭度后的结集,是由阿难尊者和一些大阿罗汉在一起,将经藏结集出来。
在多闻的过程当中,他有一个问题,就是未全道力,他没有从所听闻的法义当中,去产生一种智慧的观照。蕅益大师说:多闻没有错,你一个人学佛以后,不能够说:我经典都不用看,门关起来、眼睛一闭起来,就开始修止观。你怎么修呢?当然先多闻,依教起观嘛!所以错不在多闻这两个字,错是在他多闻以后,没有进一步的从一个闻慧,提升到一个思慧,没有去如实的观照,可以说是─只得到佛法的一个知识。佛陀说:诸行无常,哦!我知道了;诸法无我,我知道了!就这样一个知道而已,心中没有去把它消化,把文字转成心中的光明,问题在未全道力这个地方,这是阿难尊者对自己的一个悔恨。
聊聊每次独处都破戒
  有网友说自己每次独处总是破戒,一独处就管不住自己,邪念一下就跑出来了,然后破戒了。面对网友的困惑,我们应该尽力劝更多人远离色情,走出邪淫,还社会一个清新美好的环境。通过努力,引导更多人走出邪淫泥潭,引导更多人独处时能管住自己。
  古人说君子要慎独,在独处的时候要非常地谨慎。独处时像在大庭广众下一样,恐怕做出任何伤天害理,有违良心的事情。破戒是指发生手淫、意淫等邪淫行为。邪淫是指除了正常夫妻关系之外的一切性行为。当然,夫妻之间也要遵循一定的地点和日期。意淫、手淫、嫖娼、婚外情、包养小三等都是邪淫。我们一定要做到慎独,时刻谨记不犯邪淫,誓戒邪淫。
  独处时经常破戒,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尽量减少独处的时间。当你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去陪父母,尽一份孝心。当你一个人的时候,可以阅读一本经典。比如读一遍论语,两个小时就够了。读一遍道德经,半小时足够了。怎么能说自己没有事情做呢!避免独处,减少独处,找有意义的事情做,自然能解决这个问题。
  有朋友可能会说,自己在努力减少独处时间,有空就去陪父母,有空就去做好事,有空就去读经典。但是,独处时间终究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一定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内心深处告诉自己,手淫者贫贱一生,邪淫一事无成。思想上高度重视了,现实中就不容易犯邪淫。
  也有人可能会说,我在思想上是很重视的。但是,独处时就是管不住自己。针对这种情况,一定要每天做好戒色功课,每天注意提升正能量,提升自己身上的正气。一个人正气足了,自然能在戒色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每天早上起床后读诵金刚经、妙法莲华经、地藏经、楞严咒等大乘佛法经典,每天坚持读诵四种决定清净明晦,借助经典反复熏习,有助于我们做好慎独,有助于戒色成功。
  务必孝敬父母,务必广行善事。捡垃圾、捡烟头、捡塑料袋、捡字纸都是广行善事。经常买东西孝敬父母,经常陪父母聊天,经常关心父母,这都是孝敬父母。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独处时犯邪淫,你认为根本控制不住自己。反过来想一下,为什么我们独处时不能到外面去捡烟头捡垃圾呢!如果一个人独处时控制不住自己,不做好事就很难受,不行善事就浑身不自在。如果哪一天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很好了。
  给自己列一个读书计划,读诵经典与读史书结合起来,高僧大德的传记也可以划入读书计划。每天读书30页,不读完不睡觉,朝着既定目标努力。伟大毛主席一生读了十七遍资治通鉴,他经常说资治通鉴是一本好书。我们能坚持读资治通鉴,只要在独处时间就去读这些好书,不让自己闲下来,不给自己邪淫的时间和空间。
  实在不行,独处时控制不住自己想破戒了,何不狠狠地打自己几个耳光,痛骂自己猪狗不如。然后,立下志向,誓戒邪淫,广行善事,孝敬父母,读诵经典,尽心做事,努力工作。能这么想,能这么做,何愁独处时再破戒,何愁不能远离邪淫。誓戒邪淫,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IP属地:吉林1楼2025-04-06 15:3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