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吧 关注:745,185贴子:3,397,950

破除关于长平之战“赵国没粮了”“赵国国力不行没救了”等谣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长平之战秦国缺粮诸多证明:
白起: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史记·白起列传
秦昭王: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战国策·中山策
秦虽大胜於长平,三年然後决,士民倦,粮食□。—吕氏春秋·应言
(赵)悉其士民军于长平之下,以争韩上党。大王以诏破之,拔武安。…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韩非子·初见秦
秦大饥,应侯请曰:“五苑之草著:蔬菜、橡果、枣栗,足以活民,清发之。“昭襄王曰:“吾秦法,使民有功而受赏,有罪而受诛。今发五苑之蔬草者,使民有功与无功俱赏也。夫使民有功与无功俱赏者,此乱之道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长平之战赵国缺粮证据为零,倒是有一条发生于前259年秦攻邯郸时赵缺粮的记载:
王创建六年,秦攻赵,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退兵,不亲遂攻之。”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周子曰:“不如听之以退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楚之计过也。且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且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也。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强秦之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弗听。秦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遂围邯郸。—史记·田世家
文中明确说明了齐王建六年(齐王建元年是前264年)发生赵缺粮向齐借粮之事,此时是秦攻邯郸之年,另从“今日亡赵”“辰亡齿寒”“义救亡国”这些词眼看显然是指秦国攻打赵国都邯郸之事,长平之战为两强相斗何以就到了亡国边缘了?
总之,事实上长平之战时缺粮的是秦国,而且秦国从前263年攻韩太行道到长平之战连续用兵了三年,补给线还是赵国的数倍,按理来说任由战事发展下去,后勤最先崩溃的只会是秦国,廉颇的策略是没问题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0-26 19:01回复
    谈到耕地,赵国不输秦国,秦国几大耕种区为关中平原、河东谷地、南阳盆地和江汉平原,另外有汉中盆地、成都平原、陶地三个小耕种区,赵国有东阳(故中山、邯郸、邢台、中牟)、河间、济西组成的华北平原(三分之一属赵);晋中盆地、忻定盆地组成的太原盆地;另外有大同盆地、长治盆地两个小耕种区。总的来看赵国的耕地和秦国不相上下,但秦国有个缺陷就是其耕种区除了河东区都远离长平前线,而长平夹在赵国几大耕种区之间,距离远比秦国小,所以赵国的后勤体量不会比秦国差很多,后勤压力反而比秦国要小得多。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0-26 19:18
    回复
      战国后期秦国的耕地面积不足秦国疆域的十分之二。
      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薮泽处什一,薮谷流水处什一,都邑蹊道处什一,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四…今秦之地,方千里者五,而谷土不能处二,田数不满百万,其薮泽、谿谷、名山、大川之材物货宝,又不尽为用,此人不称土地。—商君书·徕民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0-26 19:22
      回复
        “武安君所以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亡鄢郢、汉中,禽马服之军,不亡一甲”,很多人引用赵使的说词这段来洗长平之战秦军损失很小,请注意句中是说白起攻取七十余城、鄢郢之战、长平之战一系列战役都“不亡一甲”,事实上史载白起攻赵离石就曾“兵伤离石”,商君书徕民亦记:“且周军之胜、华军之胜、长平之胜,秦所亡民者几何?民客之兵不得事本者几何?臣窃以为不可数矣。”可知白起的伊阙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造成的秦国的平民的伤亡和财物损失多到无法计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0-26 19:32
        回复
          赵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史记·廉颇列传》
          赵括母: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於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原王勿遣。《史记·廉颇列传》
          蔺相如: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史记·廉颇列传》
          吕不韦:荆成、齐庄不自知而杀,吴王、智伯不自知而亡,宋、中山不自知而灭,晋惠公、赵括不自知而虏,钻荼、庞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败莫大于不自知。—吕氏春秋·不苟论
          韩非: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韩非子·显学》
          韩非: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故内无伏怨之乱,外无马服之患。《韩非子·用人》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0-26 19:34
          收起回复
            讲得很具体了(ノ*゚ー゚)ノ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0-27 00:31
            回复
              李牧在肥之戰、番吾之戰兩次擊敗秦國


              IP属地:中国香港7楼2024-10-27 07:47
              回复
                秦国有巴蜀的粮仓啊,你列举的是商鞅时候的情况,再者赵国是有明确向齐国借粮的,赵王之所以换将就是因为廉颇在战场上不利,还有僵持下去担心粮草不足,有什么问题吗?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4-10-27 20:16
                收起回复
                  讲得很具体了(ノ*゚ー゚)ノ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10-28 08:47
                  回复
                    长平之战时,赵国的耕地没法跟秦国比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10-29 20:05
                    收起回复
                      站在现在的目光看长平之战,都是纸上谈兵。在当时真的很考验双方的实力,指挥官的智慧。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10-30 20:41
                      回复
                        粮食方面,其实秦比赵更困难。秦国运输线太长,道路也比赵艰难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11-29 17:47
                        收起回复
                          楼主之说基本不成立。


                          IP属地:安徽13楼2024-12-22 17:11
                          回复
                            蜀中运粮困难是因为走蜀道从成都平原运到汉中以及关中,后世蜀汉北伐困难就在于此。但秦国当时不仅拥有蜀地,还同时拥有汉中和关中膏腴之地(后者更是老秦祖地),根本不需要从蜀地运粮到长平,谈何缺粮?再说战国时期蜀地路途如果真的有汉末那么困难,秦军谈何轻松灭掉巴蜀二国?据史书记载可查,秦灭巴蜀只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对比蜀汉北伐光运粮都要运几年,两者难度明显不是一个量级。而且秦国根本不止楼主说的几个“小”产粮地。最明显的就是故意漏了从魏国抢过来的河套平原和河西之地,战国时期这两地可是著名的粮食高产地区。而且怎么可能赵国在数量明显不够(不算没说的两大平原,数量上秦国4平原3盆地1谷地明显比赵国1平原2盆地2小盆地多吧?)的情况下,产量反而和秦国不相上下?难道盆地产量比平原还高?你确定不是在逗我?你秦国一个国土面积大(战国时期黄河以北大量优质产粮地其实全在秦国手里),产粮地数量多的大国,有且仅有一处产粮地(蜀中成都平原)可能运输不便(其实存疑不说,是不是需要都不一定),其余产粮地全在黄河以北的平原地带(扯蜀地粮食运输困难难道不是在故意扯谈?),就运输远比小小的赵国方便(地图上看距离并比原且没有纵向山脉阻隔,有的只是横向山脉),怎么可能比后者缺粮?相反,后者粮道距离并不比秦短多少,但更为曲折并且还得越过太行山、贺兰山、六盘山三座纵向走向的山脉,所以到底是谁缺粮还有何疑问吗?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5-01-14 15:50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5-01-14 22: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