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肃吧 关注:22贴子:146

【北魏传奇】其实王肃的形象是被毁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可能因为陈寅恪先生对王肃有过评论,《北魏传奇》(《胡笳汉月》)当中,王肃还友情客串了一下。但是形象彻底挂掉。这和李彪形象的大逆转密切相关。历史上的李彪是个激进改革派,准确地说,是个紧跟皇权的激进法家人物,为此不惜跟李冲翻脸。孝文帝对李彪也一直手里容情面。而王肃跟李冲的关系相当良好,经常一个黑脸一个红脸。后来李彪在孝文帝死后跑去跟王肃要官,还被王肃摆了一刀。编剧把剧情处理成孝文帝让王肃去审判李彪,有点过于戏剧性了。
再者就是王肃横空多出一个妹妹。当然一般人北奔带妹妹是没关系的。但王肃此人比较特殊。这种历史已经证明了的“老婆不爱他会死星人”,北奔时连太太孩子都不遑带上,可见局势紧迫,命在旦夕,怎么还会老婆不带、带上一个未嫁的妹妹呢?当时的情况,未嫁的妹妹应该跟她父亲王奂一样在雍州,然后一起被杀。编剧在这里一个想当然,毁掉的真的是王肃可以为感情去死的形象。


IP属地:广东1楼2010-10-21 23:29回复
    我看孝文帝死后他入世求官的积极性和执着,结果自己给惊得几乎有点错愕。。。


    IP属地:广东3楼2011-05-04 23:24
    回复
      李彪急功近利似乎是定评?后来李冲弹劾他,话里话外也有这一意味。怎么说呢,可能凡事有个度吧。他急了点。孝文帝去世以后他去找阿肃,结果阿肃的反应是“你怕饿死我可以给你钱,你要实权官缺免谈”。做事太绝,未免让周围的人看着怕吧。叹气。


      IP属地:广东5楼2011-05-07 17:34
      回复
        首先不必自行断言我会不高兴。有人讨论我很开心。我认同单靠王肃他罩不住李彪。不过我说那句话,其实想表达的,是连在北朝没有盘根错节关系的他,那时都最好绕着李彪走。
        王肃身为北奔南士,即便有孝文帝顾命,但本身仍没什么权限,需要本土人士的支持。之所以认为王肃在这个问题上能够有态度,是因为历史上记载的话,持同样态度的还有一个元勰。
        在高肇排除异己到某种程度以前,元勰的态度恐怕可以说明某个朝臣群体的看法。
        我不否认御史台工作的特殊性。不过御史做事仍然需要一个度。魏书李彪本传记载的李彪后期形象接近一个非常典型的酷吏,司刑过于苛烈,恐怕李冲弹劾他,并且弹劾能够成功,部分也因为“重用酷吏会令君王失人心”是一个经验上的公论。


        IP属地:广东8楼2011-05-07 22:22
        回复
          风澜只会在涉及民族或民生大节的时候才会动真怒。您也见过,就那一次。
          只要是风澜名下贴吧,只有讨论没有掐架。安心。


          IP属地:广东11楼2011-05-07 22:29
          回复
            李彪还有自己的单行传。或许郦道元在司刑苛猛上走得更远。
            一直认为“法”就和军队一样,是一种不可滥用的凶器。过犹不及的感觉。
            孝文帝乾纲独断,需要【只是需要】李彪在边上唱黑脸。然而,得到权限之后,李彪和他的团队,能在多大程度上约束自己,只在孝文帝需要的时候出手,而且控制出手力度?这很难说。政治是个很微妙的东西,无律法难以立威,滥施刑法同样会使律法失去威严。
            所以或许他用李彪用得很顺手,但是李冲这样重臣一逼,就是永不复用。
            如果君臣感情深到超过工具层面,恐怕以孝文帝重情程度,未必。因为李冲从冯太后去世开始,基本上一路在降职、降爵、降权限,而李彪是走上升路线的。
            事实上,宣武帝亲视事以后,对李彪也只泛泛相待。对于元家父子,恐怕李彪更像是一个工具性质的东西,用过了,觉得会带来麻烦,就会放弃掉吧。


            IP属地:广东14楼2011-05-07 22:39
            回复
              执着的小人物,这句话真是定评。


              IP属地:广东15楼2011-05-07 22:39
              回复
                虽然他并非完人,但我尊重他的努力和意志。


                IP属地:广东16楼2011-05-07 22:42
                回复
                  即便是为了对抗太后势力、培养自己的私人团队,也还是工具属性啊……
                  对李彪,他的“准备启用”也是比较矛盾。魏书李彪本传记载的是个很纠结的状况,先是李冲弹劾事件,继而如下一段:
                  高祖纳宋弁言,将复采用,会留台表言彪与御史贾尚往穷庶人恂事,理有诬抑,奏请收彪。彪自言事枉,高祖明彪无此,遣左右慰勉之。听以牛车散载,送之洛阳。会赦得免。
                  为何准备启用又匆匆放弃了呢?李彪真的做事手脚足够干净么?
                  而关于宋弁说了什么这个问题,宋弁本传则跑出这种记载:
                  始,高祖北都之选也,李冲多所参预,颇抑宋氏。弁有恨于冲,而与李彪交结,雅相知重。及彪之抗冲,冲谓彪曰:「尔如狗耳,为人所嗾。」及冲劾彪,不至大罪,弁之力也。彪除名为民,弁大相嗟慨,密图申复。
                  再参看李彪传对宋弁的记载:
                  彪虽与宋弁结管鲍之交,弁为大中正,与高祖私议,犹以地寒处之,殊不欲微相优假。……
                  由此,这两位明显是一种私人恩怨+互相利用的关系。如果这二位做事在理的话,完全不必为小人之行。私以为李冲弹劾应该有部分事实根据,也因此有比较大的舆论支持面。


                  IP属地:广东20楼2011-05-07 22:55
                  回复
                    是说我一直很困惑,关于李彪撰写了孝文帝纪这个说法是哪里来的?
                    我看到的讲法多半是他撰写的到拓跋弘纪为止。


                    IP属地:广东21楼2011-05-07 22:57
                    回复
                      对李冲的话……我觉得双方到后面都很有诚意地翻脸了。从李冲的立场来看,先结交后反目,本身也是一种背叛吧。政治复盘,带上感情来看就太荒唐了,除非两边的感情都体会。


                      IP属地:广东22楼2011-05-07 23:00
                      回复
                        我没有明说,但你所说的,也就是我为何讲他们有点“小人之行”而已。
                        说实话私心不喜欢党争。而且一直认为没理才需要拉派系。扶额。
                        其实启用李彪之前爆出来的案子,私以为仍然是说刑讯逼供的事情。不是说太子案的结论要翻,是说他做事情手脚不太干净。当然,底下人做事手脚不干净,会扯出来很多东西。影响到太和改革的推进,所以压下去。可以不审判,但是不复用。
                        还是那句老话:如果在理,为什么不可以摊开说。
                        这段史实之前,按《北史·李彪传》,比《魏书》还多出一段:
                        彪寻归本乡。帝北幸邺,彪野服称草茅臣,拜迎邺南。帝曰:「朕以卿为已死。」彪对曰:「子在,回何敢死。」帝悦,因谓曰:「朕期卿每以贞松为志,岁寒为心,卿应报国,尽心为用,近见弹文,殊乖所以。卿罹此谴,为朕与卿?为宰事?为卿自取?」彪曰:「臣愆由己至,罪自身招,实非陛下横与臣罪,又非宰事无辜滥臣。臣罪既如此,宜伏东皋之下,不应远点属车之清尘。但伏承圣躬不豫,臣肝胆涂地,是以敢至,非谢罪而来。」帝曰:「朕欲用卿,忆李仆射(冲)不得。」
                        当然如果一定要说李延寿自己出身陇西堂有立场的话……那也没办法了……
                        虽然北史的风评一般比魏书要好一些……


                        IP属地:广东28楼2011-05-07 23:12
                        回复
                          然后从冯太后去世就开始降嘛……有矛盾伐?


                          IP属地:广东29楼2011-05-07 23:12
                          回复
                            我看到的说法,写孝文帝起居注者系邢峦,魏书孝文帝纪作者大家都知道是谁……


                            IP属地:广东30楼2011-05-07 23:14
                            回复
                              从后世读史人的角度来看,此语确为定评。


                              IP属地:广东32楼2011-05-07 23: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