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两个问题是前人指出问题,而点校工作没有做,原著错了,仍然跟着错。另外一个问题更加严重,就是前人的观点错了,今人点校仍然不加辨析,把原来没错的地方改成错误的。
《吕布传》:“允以布为(奋威)〔奋武〕将军。”校记说“据《宋书·百官志》改”。
《三国志集解》:“《通鉴》作‘奋武将军’”后面又引潘眉曰:“‘奋威’当做‘奋武’,《宋书·百官志》:‘奋武将军,汉末吕布为之。’《后汉书》亦误作‘威’。”
很显然,点校本是采用潘眉的说法,但是问题来了,潘眉都说了《后汉书》也和《三国志》同样错了,你为啥不想想,可能是《三国志》和《后汉书》互相可以证明,是《宋书》和《资治通鉴》错了呢?即使你拿不准,你为啥不参考一下《后汉书》的点校者呢?结果同样是中华书局点校版,《三国志集解》写了《三国志》错了,点校本《三国志》就照着改。《后汉书集解》没说《后汉书》错了,即使《三国志集解》说《后汉书》错了,《后汉书》也不改。你们中华书局只会自己管自己的,《三国志》点校只看《三国志集解》,《后汉书》点校只看《后汉书集解》是吗?但是你们能不能统一一下,吕布到底是奋威将军还是奋武将军?
另外《三国志集解》说了《宋书·百官志》写吕布为奋威,你就只知道《宋书·百官志》,其实比《宋书》更早的袁宏《后汉纪》就同样写了吕布为奋威将军,点校者就不知道,可见工作做的有多粗糙。
这个问题也不是不能解决。《三国志·公孙瓒传》:“会董卓至洛阳,迁虞大司马,瓒奋武将军,封蓟侯。”《后汉书·公孙瓒传》同样记载公孙瓒“拜奋武将军,封蓟侯”。都可以证明,此时,朝廷封的奋武将军是公孙瓒,吕布要想担任奋武将军,就需要公孙瓒迁官,把奋武将军的官职让出来。而公孙瓒迁前将军的时时间,只能在前将军出现空缺以后,而前将军赵谦迁司徒是在李傕执政之后,故王允当政时公孙瓒不可能迁前将军,仍然是奋武将军。由此可知,王允不可能以吕布为奋武将军,吕布的官职只能是奋威将军。《三国志》和《后汉书》的说法是正确的,《后汉纪》、《宋书》、《资治通鉴》以及潘眉的说法是错误的。
前人正确的研究成果,固然可以采纳,但是不能前人的所有观点都全盘接受,要不然你点校工作是干啥的?你们的点校难道只是照抄吗?潘眉说《三国志》和《后汉书》是错的,他的证据只有一本《宋书》。你都不想想《三国志》、《后汉书》这两本专门记载汉末三国历史的书和《宋书》相比,谁更有说服力吗?
像你们这样,把原书正确的地方改成错误的,要误导多少人,你们想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