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既应读,而又浩瀚难读,则如之何?吾今试为学者拟摘读之法数条。
一曰就书而摘。《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俗称四史,其书皆大史学家一手著述,体例精严,且时代近古,向来学人诵习者众,在学界之势力与六经诸子埒,吾辈为常识计,非一读不可。吾希望学者将此四史之列传,全体浏览一过,仍摘出若干篇稍为熟诵,以资学文之助,因四史中佳文最多也。(若欲吾举其目亦可,但手边无原书,当以异日。)四史之外,则《明史》共认为官修书中之最佳者,且时代最近,亦宜稍为详读。
二曰就事分类而摘读志。例如欲研究经济史、财政史、则读《平准书》《食货志》;欲研究音乐,则读《乐书》《乐志》;欲研究兵制,则读《兵志》;欲研究学术史,则读《艺文志》《经籍志》,附以《儒林传》;欲研究宗教史,则读《北魏书释老志》。(可惜他史无之。)每研究一门,则通各史此门之志而读之,且与《文献通考》之此门合读。当其读时,必往往发现许多资料散见于各传者,随即跟踪调查其传以读之。如此引申触类,渐渐便能成为经济史、宗教史……等等之长编。将来荟萃而整理之,便成著述矣。
三曰就人分类而摘读传。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全史各传既不能遍读(且亦不必),则宜择伟大人物之传读之,每史亦不过二三十篇耳。此外又可就其所欲研究者而择读,如欲研究学术史,则读《儒林传》及其他学者之专传;欲研究文学史,则读《文苑传》及其他文学家之专传。用此法读去,恐只患其少,不患其多矣。
又各史之《外国传》《蛮夷传》《土司传》等,包含种族史及社会学之原料最多,极有趣,吾深望学者一读之。
一曰就书而摘。《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俗称四史,其书皆大史学家一手著述,体例精严,且时代近古,向来学人诵习者众,在学界之势力与六经诸子埒,吾辈为常识计,非一读不可。吾希望学者将此四史之列传,全体浏览一过,仍摘出若干篇稍为熟诵,以资学文之助,因四史中佳文最多也。(若欲吾举其目亦可,但手边无原书,当以异日。)四史之外,则《明史》共认为官修书中之最佳者,且时代最近,亦宜稍为详读。
二曰就事分类而摘读志。例如欲研究经济史、财政史、则读《平准书》《食货志》;欲研究音乐,则读《乐书》《乐志》;欲研究兵制,则读《兵志》;欲研究学术史,则读《艺文志》《经籍志》,附以《儒林传》;欲研究宗教史,则读《北魏书释老志》。(可惜他史无之。)每研究一门,则通各史此门之志而读之,且与《文献通考》之此门合读。当其读时,必往往发现许多资料散见于各传者,随即跟踪调查其传以读之。如此引申触类,渐渐便能成为经济史、宗教史……等等之长编。将来荟萃而整理之,便成著述矣。
三曰就人分类而摘读传。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全史各传既不能遍读(且亦不必),则宜择伟大人物之传读之,每史亦不过二三十篇耳。此外又可就其所欲研究者而择读,如欲研究学术史,则读《儒林传》及其他学者之专传;欲研究文学史,则读《文苑传》及其他文学家之专传。用此法读去,恐只患其少,不患其多矣。
又各史之《外国传》《蛮夷传》《土司传》等,包含种族史及社会学之原料最多,极有趣,吾深望学者一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