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吧 关注:745,384贴子:3,397,703

说“京”释“都”——古代都城变迁小考(转)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鲁庙之器
都城是国家政权的统治中心,是重中之重,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对都城的选址、营建和迁都都异常慎重。


IP属地:河南1楼2019-11-06 22:28回复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首都北京举行了一系列隆重、热烈的庆祝活动。不知道你留意了没有,“首都”“北京”两词是同义反复——在中国,首都即北京,北京即首都。不过,这两个词语的年龄并不一样。
    “北京”一词首见于《晋书·赫连勃勃载记》。413年,十六国时期大夏国主赫连勃勃在“朔方水北、黑水之南”修筑了统万城,即今天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418年,大夏攻占长安后,群臣劝赫连勃勃在此定都,他说:“东魏与我同壤境,去北京裁数百余里,若都长安,北京恐有不守之忧。朕在统万,彼终不敢济河,诸卿适未见此耳!”赫连勃勃没有采纳群臣意见定都长安,仍定都统万城,建号北京。

    位于陕西、内蒙交界处的统万城遗址
    “首都”一词出现得很晚。1927年,国府定都南京,称南京为首都,即“首要都城”之意。两相比较,“首都”一词比“北京”整整晚了1500年。“首都”一词涵义较窄,在中国,只有民国时期南京为首都,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为首都。但是历史上称为“北京”的都城就多了,除了今天的京师外,先后有大大小小7个都城均称“北京”。今天的京师,在历史上有燕京、大都、中都、北平等称呼,甚至在金国时,还被称作“南京”。


    IP属地:河南2楼2019-11-06 22:29
    回复
      “京”和“都”
      在古代,“京”和“都”涵义基本相同,但多少也有点区别。

      京字演变(来自象形字典)
      《说文解字》解释:“京,人所为绝高丘也。从高省,象高形。凡京之属皆从京。”京字的本义是筑在城关的瞭望、预警高台,后来引申为京城、都邑之意。如《诗经·曹风·下泉》中“念彼京师”的诗句。古代常用“京师”表达现代“首都”的涵义,“京师”出自《公羊传·桓公九年》:“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

      都字演变(来自象形字典)
      《说文解字》解释“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从邑,者声。”意思是说,存有已故君王的旧宗庙的城邑才能叫作“都”。东汉刘熙《释名》解释“都”说:“国都曰都,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9-11-06 22:30
      回复
        从“京”和“都”的含义来看,“京”侧重于城防建筑,“都”侧重于宗庙社稷。另外,“都”除作名词都城外,还作动词“定都、建都”使用。现在把历史悠久,曾经有王朝定都的城市称为“古都”,学术界有“六大古都”、“七大古都”等称谓。2016年10月25日,中国古都学高峰论坛正式公布《中国古都学会成都共识》,正式将成都列入中国“大古都”之列,加上之前认定的西安、洛阳、南京、京师、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等九个古都,现在有了“十大古都”。
        都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与世界上其他几大文明古国相比,我国的都城文明发育得较晚,但却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一是数量很多,据统计,从二里头夏朝遗址至今,历史上先后有300多座都城。二是自周朝开始,在建置正式都城的同时,设置数量不一的“副都(留都、陪都)”,用来加强和巩固王朝对广大区域的统治。三是古代都城具有长稳固、大迁移的特点,即都城确定之后在很长时期内是固定不动的,但是受经济、社会、战争等多种因素影响,又不得不迁都,迁都完成后,又在很长时间内稳定下来。


        IP属地:河南4楼2019-11-06 22:30
        回复
          古代京城
          在中国古代,曾经被冠以“某京”的都城主要有东京、西京、南京、北京、中京、上京、盛京、燕京等,在不同历史时期指代不同的城市。此外还有指代都城的“神京”等概括性称呼。
          东京
          历史上被称为东京的都城主要有5处。一是洛阳,因为东汉定都洛阳,在西汉旧都长安之东,故称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东汉张衡的《二京赋》就是描绘二京繁盛的汉赋代表作品。东汉以后,北周、隋、唐,均以洛阳为东京。二在今天的昆明,南诏王寻阁劝时期(808~809年),以善闸(今天云南昆明南)为东京。三是唐朝渤海国时期,渤海将位于今天吉林珲春的龙原府更名为东京。四在今天辽阳,辽国会同元年(938年),辽从石敬瑭手中得到燕云十六州之后,国土向西、向南大幅扩张,于是将原来的南京(今辽宁辽阳)更名为东京。

          辽、金均实行“多京制”,多个都城并存
          五是河南开封,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自洛阳迁都汴州,改为开封府,建号东京,历经后汉、后周至北宋未改。北宋定都开封,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即描绘了东京汴梁的繁华盛世。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9-11-06 22:31
          回复
            西京
            历史上称为西京的都城主要有5处。一是长安(西安),东汉建都洛阳称东京后,追述西汉都城长安为西京。隋炀帝迁都洛阳后,亦称长安为西京。唐显庆二年(657年),因为改洛阳为东都,相应地将长安改为西都,亦称西京。长安的西京名号一直沿用到后晋天福三年(938年)。二是陕西凤翔,唐至德二载(757年),唐朝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后,唐肃宗还都长安,因为凤翔曾经为唐肃宗驻跸之地,于是改凤翔县为凤翔府,建号西京,相应地,改西京长安为中京。三年后,凤翔的西京名号遭到废止。三是渤海国时期,将鸭渌府定为西京,故址在今吉林省临江市境内。四在今云南大理,南诏国王寻阁劝时期,以太和(今云南大理)为西京。五是今天洛阳,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迁都汴州(今河南开封),改为东京开封府,相应地改东都河南府(今洛阳)为西京,历后汉、后周、北宋不改。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9-11-06 22:31
            回复
              南京
              历史上曾被称为南京的都城主要有8处。一是今四川成都,唐至德二载(757年),唐朝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之后,因为唐玄宗曾经驻跸蜀郡(今成都),于是改蜀郡为成都府,建号南京。二是今湖北江陵,同样是在唐至德二载,江陵代替成都接过南京的称号。上元元年(760年),除了长安之外,东京(洛阳)、西京(凤翔)、南京(江陵)、北京(太原)的京号撤销,独以长安为都。三是今河南商丘,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因为宋太祖曾经在后周时期担任过宋州节度使,升宋州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建号南京。建炎元年(1127年),宋高宗就是在南京即帝位。四在今天辽宁,契丹天显三年(928年),契丹将附属国东丹国的国都迁至东平郡(今辽宁辽阳)升为南京——这是历史上位置最靠北的南京。会同元年(938年),复改为东京。五是今天京师,辽会同元年(938年),辽国自后晋石敬瑭手中得到幽燕十六州,升幽州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六是河南开封,金国贞元元年(1153年),将北宋故都开封改为南京,贞祐二年(1214年),金国迁都至此。
              七是今河北卢龙,金天辅七年(1123年),宋金两国结“海上之盟”,南北夹击联合攻打辽国。战争结束后,金国将夺得的辽国南京(燕京,今京师)划归北宋后,改平州(今河北卢龙)为南京。八是今南京,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应天府(今南京)。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朱元璋意欲迁都开封,升开封府为北京,相应地称应天府为南京。后来迁都开封的事情作罢,开封不再称北京,相应地,应天府也不再称南京,改称“京师”。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顺天府(今京师)后,称原来的“京师”应天府为南京。清朝入关后,废除了南京的应天府称号,改称江宁府,也不再使用南京称号,但民间还是习惯称南京。民国建立后,又重新确定了南京的称谓。1927年,国府定都南京,称为“首都”。南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享有“首都”称谓的城市。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9-11-06 22:32
              回复
                北京
                历史上以“北京”命名的都城先后有8个。一是十六国时期赫连勃勃所建的统万城。二是北魏孝文帝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将旧都平城称为北京。三是今天的太原,在唐朝及以后的后唐、后晋、后汉,都将王朝的发祥地山西太原府作为北京。四是河北大名,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宋仁宗为对抗辽国入侵,准备亲征,将其父宋真宗亲征时驻跸过的河北大名府更名为北京,即今天的河北大名县。五是金天眷元年(1138年),金国将辽上京临潢府更名为北京,位置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境内波罗城。天德二年(1150年),北京名号被撤销。六是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国灭辽后,将辽国原来的都城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北大明城)改名为北京,因此地位于金国都城中都(今京师)之北的缘故。七是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一度设想定都北宋故都开封,因为此地“中原土壤四方朝贡,道里均适”,便于洪武元年(1368年)将开封府定为北京。洪武十一年(1379年),因为漕运难以恢复,撤销了开封的北京名号。八是今天的京师,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胜利后,将自己作燕王时的王都北平府更名为顺天府。永乐十九年(1422年),朱棣自应天府(今南京)迁都顺天府,改北京为行在,明英宗正统六年(1411年),罢行在名号,正式改北京为京师。此后,京师之名称一直沿用至清末,但习惯上称永乐迁都后的京师为北京。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9-11-06 22:32
                回复
                  上京
                  上京称谓主要见于辽金时期,历史上称为上京的都城主要有3个。最早的上京出现在唐朝渤海国时期(698~926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渤海国将都城从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

                  二是契丹(辽)王朝建立后,于会同元年(938年)将都城皇都(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改为上京临潢府。三是金国建立后,于天眷元年(1138年)将京师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改为上京。历史上的三个上京位置均偏北,故以“上”命名。
                  中京
                  历史上,以中京命名的都城主要有4个。一是洛阳,东晋南迁后,称原来的西晋故都洛阳为中京,一直沿用到唐朝中期,此后洛阳称东京。武则天建周代唐后迁都洛阳,称为神都。金兴定元年(1217年),金国改河南府为金昌府,治洛阳,建号中京,这是历史上洛阳第二次重获中京之名。二是长安,唐显庆二年(657年),因洛阳更名为东京,于是改长安为西京。到了至德二载(757年),陕西凤翔改名为西京,因长安位于东京洛阳和西京凤翔之间,随之改称中京,四年后,长安重新改回西京的名号。三是渤海国时期的显德府为中京,今址有两说,一说在今吉林敦化,一说在今吉林和龙。四是辽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建中京大定府于原来的辽国奚王牙帐地,即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大明城,辽国中央机构迁移至此,是辽国后期一百一十多年间事实上的首都。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9-11-06 22:33
                  回复
                    燕京
                    燕京是现在京师的别称。辽会同元年(938年),辽国将幽州定为南京幽都府,开泰元年(1012年)改号析津府,作为辽国陪都,人称燕京。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国迁都燕京,改称中都——这是京师作为正式都城之始。
                    盛京
                    盛京是清朝(后金)在1625~1644年的都城,即今辽宁沈阳。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攻占沈阳,四月由兴京(辽宁新宾)迁都东京(辽宁辽阳),天命十年(1625年)又迁都至沈阳,在此修建皇宫。天聪八年(1634年),皇太极尊沈阳为“盛京”。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迁都京师后,沈阳为留都。顺治十三年(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设奉天府,故沈阳又名“奉天”。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9-11-06 22:34
                    回复
                      古代都城
                      在中国古代,曾被冠以“某都”称谓的都城类似于“某京”,有东都、西都、南都、北都、神都、上都、大都等,此外还有留都、陪都等概括性称谓。
                      东都
                      历史上曾被称为“东都”的城市主要有5个。一是基本与“东京”涵义相同的都城,如洛阳、开封。二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称江都(今苏州)为东都。三是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今南京)作为行都,称“东都”。四是今台湾台南,清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继续奉明朝正朔,将今台湾台南称为东都。

                      今天台南赤崁楼即郑成功所建“东都明京承天府”所在
                      西都
                      历史上西都的涵义基本上与西京重合,包括历代被称作西京的长安、凤翔、洛阳等,唯一例外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称江宁(今南京)为西都。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9-11-06 22:35
                      回复
                        南都
                        历史上被称为南都的都城主要有4个。一是东汉时期,称光武帝刘秀的故乡南阳(今河南南阳)为南都。二是五代南唐时期,南唐中主李璟升洪州(今江西南昌)为南昌府,建号南都。三是唐上元元年(760年)升湖北荆州为江陵府,建号南都。四是明永乐年间迁都北平后,习惯称南京为南都。
                        北都
                        历史上有北都称谓的都城主要有2个。一是唐代山西太原,二是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升镇州为真定府,建号北都,即今河北正定。
                        中都
                        历史上有中都称谓的都城主要有4个。一是唐代蒲州,即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开元九年(721年),因蒲州位于西都长安与东都洛阳之间的交通枢纽,改蒲州为河中府,号中都。二是南诏国时期,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诏王世隆称帝后,将国都(今云南大理)名称从西京改为中都。三是今天京师,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国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大兴府。四是明洪武二年(1369年),将明太祖出生地临濠府改为中都,即今天安徽凤阳县。


                        IP属地:河南12楼2019-11-06 22:35
                        回复
                          大都
                          即今天京师。蒙古灭金后,在至元四年(1267年),在金国中都城东北另外筑新城,仍称中都。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蒙古语为“汗八里”,来华的马可波罗在其所著《马可波罗游记》中称汗八里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

                          元代大都位置在明清京城以北
                          上都
                          古代上都有二。一是唐广德年间尊称长安为上都。二位于今天内蒙古,蒙古宪宗蒙哥六年(1256年),忽必烈在今天内蒙古正蓝旗东北、闪电河北岸兴建都城。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在此继位,称开平府,四年建号上都。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大都后,元朝帝王每年都在上都避暑、处理政务,是大都之外的另一正治中心。在元代,上都与大都并称两都。


                          IP属地:河南13楼2019-11-06 22:36
                          回复
                            留都
                            古代王朝迁都以后,旧都仍置官留守,故称留都。如明成祖迁都京师后,以南京为“留都”。
                            陪都
                            首都以外另设的副都,也称为辅都,是中国古代正治制度上的重大创举。设置陪都能够有效补充首都在地缘正治上的缺失,与首都形成互相协调、各有侧重的格局,发挥着呼应、补充、配合等辅助性作用。最有名的陪都是抗战时期的重庆。

                            重庆国府旧址
                            从上述有关“京”“都”的考察可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同地异名现象,也有同名异地,以“京”为例子,同地异名主要有:
                            十大古都中,西安、洛阳、南京、京师、开封、大同、成都等七大古都,在不同时期都先后有“某京”“某都”的称号,杭州、安阳、郑州历史悠久,古代遗迹、历史文物众多,但在封建王朝始终没有获得京、都之名。安阳、郑州是夏商都城,当时是奴隶社会,没有后代健全完善的都城制度。杭州是南宋事实上的都城,但终南宋一朝,杭州的地位始终是“行在”,即帝王临时驻跸之地,没有正式升为京、都。


                            IP属地:河南14楼2019-11-06 22:37
                            回复
                              古代都城变迁的规律
                              都城是国家政权的统治中心,是重中之重,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对都城的选址、营建和迁都都异常慎重。古代都城变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这里简略摘述谭其骧先生在《中国七大古都》中的主要观点。谭先生认为,古代选择都城主要根据经济、军事、地理三方面的因素确定,三者往往不能兼顾,有时候只能以一方面为主,根据当时主要矛盾,选择相对有利的地点。殷商以来至今三千余年,被选中的都城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北宋以前2500年是前期,全国性的都城都建在中原一带,主要有安阳(殷都)、西安(西周、西汉、唐)、洛阳(东周、东汉)、开封(北宋),南京只做过半个中国(南朝)的都城。北宋、金对峙之后至今的八百多年是后期,一统政权和半个中国(南宋)的都城挪到了距海不远的京师、杭州、南京。
                              三千年来,都城变迁的大趋势是先自西向东,再由北向南。自西向东移动的主要原因是,自商周至隋唐,黄河中下游两岸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控制了关中、中原腹地就能控御天下。由于都城在中原,运河也指向中原。五代至北宋,虽然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江南,但中原还能通过水运收纳四方物资,所以都城还能建置在大运河的枢纽——开封,从西安到洛阳再到开封,这是由西向东的迁移过程。


                              IP属地:河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19-11-06 22: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