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论:得陇望蜀?
得汉中后曹操不乘胜追击伐蜀,借用刘秀对岑彭的命令,意思却反过来,变成人要知足:“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然后选择班师回朝,这决定的对与错,历朝都有不同的看法,先看当事人的理据,以及刘备方谋主法正的事后分析:
刘晔:“劝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
另一位主簿司马懿也持这看法:“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
法正事后评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偪故耳。”
后人议论中最早肯定刘晔之言乃裴松之,他在《贾诩传》叹:“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也有反对的如胡三省:“七日之间,何以遽谓之小定?晔盖窥觇备之守蜀有不可犯者,故为此言以对操焉耳。”
曹操沒有顺势入蜀,是否明智,其实很难判定,就算假设从南郑已得到大量粮食、己军不是疲兵。倒不如罗列一下外部的客观条件,让读者自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