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吧 关注:99,372贴子:643,928

回复:三国参考文献比较与入门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封爵及礼制篇
《汉唐封爵制度》
杨光辉这本书是研究爵制必读本,对封国食邑、官礼制、推恩等相关笵畴有精辟分析,惜三国部份太简。
《秦汉封国食邑赐爵制》
东汉的王国、列侯、赐爵(即关內侯等)和汉末曹操的变革,算是《后汉书补表》的强化版,还可一看。
《军功爵制研究(增订版)》
大概是朱绍侯封笔之作,綜论了军功爵历史,二十等爵衰敗并被曹操所终止,但保留了民爵八級并沿用至唐。东汉部份的內容包括评议了王粲和刘劭之见、估算封君收入、关內侯的地位、名田制崩坏、吏爵与民爵之別等。
《东汉列侯爵位制度》
东汉制度大多只是秦汉史研究中的一章,两汉对比的比重也不大,本书填补了空白:东汉始置乡亭侯时间考、特进侯朝位侯等的朝位分析、列侯地位相对下降之因、朝觐制度、收入、定封与徙封、从东汉无嫡长子国除及恩泽绍封至魏晋的支庶袭封、袭公主爵与君考、尚公主制度等,值得一看。
《魏晋南朝宗王问题研究》
不但谈及魏宗王,也有论述爵制,惜独到见解不多。
《再造封建---魏晋南北朝的爵制与政 治秩序》
三国部份同样不多,但有不少前人所无探讨的范围,如开国、册封,最重要可能是对这时期相关的论文总评论,让读者可以翻查,故还是值得一看。
《中国礼制史》(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
礼制史恐怕也真的沒多少人感兴趣,这本算是一本讨论礼制的先导之作,对宗庙、封爵、丧葬、婚冠、田狩、朝觐、进贡、盟会、飨宴等仪式做了详尽考证,但三国相关內容只是散见于各条,故比较散乱。
《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
梁满仓认为陈戍国只是各项研究,但无法形成一个整体,故重点放在分析礼制从两汉至魏晋之际的转变之因。对比他另一本著作《三国礼仪习俗研析》,只是节录了一部份五礼(吉、嘉、军、宾、凶)相关內容,但两晋內容也不包含在內。这本书基本能应付大部份关于礼制的问题,比方圜丘、婚礼、讲武、交往、丧葬。
《汉代皇帝施政礼仪研究》
汉帝重建礼乐欲强化君主专权、维持社会稳定等目的,对即位礼、册命礼、朝礼、巡幸、养老礼等的仪节及其演变作系统考察,也梳理了实施官员及其职责。
《魏晋南北朝丧礼与社会》
丧礼是孝的一种表现,但在战乱中又引申出一些折冲应对,本书结合丧服、法令、习俗、思想,系统性分析丧礼的整体简化、诸多丧礼的规格(如故事、赠谥等)、某某引领了新风气(如曹操的薄葬)、心丧与居丧、与其他四礼的关系等,确是一本全方位研究的断代丧礼之作(墓葬这些考古范畴很难全面兼顾的)。

《汉魏至南北朝时期郊祀制度研究》
首先括概简介各时期的郊祀变迁后点出汉魏、两晋、南北朝的各项发展。东汉继承新朝的制度;三国各自争正统性,尤以魏建树最多,比方圜丘,兼采郑王学说;西晋主用亲戚王学,五帝去位统称昊天上帝、丘郊为一,泰始之制很多为后世沿用。
《两汉雅乐述论---以典礼音乐为主的考察》
探讨汉代在儒家思想和外族文化交融下,对先秦雅乐的因袭与创新,尝试勾划出郊庙、燕射、舞曲、鼓吹的歌词起源,还有乐器、服饰,最后是分析雅乐对文学的影响。
《六朝官方吉礼祀议及施行之源流考》
顾名思义,主谈吉礼中的郊、社、宗庙(包括女性入庙、诸侯庙),源流考就是了解先秦以來的学说、两汉施行情形,所以魏晋南北朝的比重不算太多。作者也不是王或郑党,只想了解政治等因素介入后各朝施行的情況并列表标示异同。
《明堂制度源流考》
是《明堂制度研究》的姐妹篇,本书结合各书礼志、地方志与考古遗跡建筑,更注重各朝发展、影响,可惜受限资料之缺,蜀吴无法讨论。
《礼是郑学---汉唐间经典诠释变迁史论稿》
通过几个例子剖析郑玄欲通过《三礼》及其他儒家经典来建立宏观的礼制体系,比其师马融的创新、互有优劣的同学卢植、更尊重汉制的蔡邕、不与公羊家和左氏般奉承汉室而曲解西狩获麟是汉兴之瑞、何晏《论语集解》的玄学化, 分析汉末邴原、王粲、虞翻对其非议,王郑之争实乃礼制迫于政治环境的妥协,王肃多有吸收郑学。两晋礼法影响太大,但现实又需妥协,才有杜预的心丧三年。高崧欲办婚礼和贺妻于氏的养子非人后就是为己利益只好挑战郑学,玩断句、逻辑诡辩,是时人的真实写照。郑玄一直影响至唐,宋人开始强调圣人之意取捨经书之异,郑学至清才被重新重视。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5楼2021-04-06 21:24
收起回复
    兵制与法制篇
    《三国吴兵考》
    顾名思义,绝对是研究吴兵制的必读本。
    《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
    高敏这本书,今天看来真的较简略,但无可否认,仍是兵制不可不读之本,比《历代兵制》详尽、错误也少很多。后人对曹魏士家制、孙吴世袭领兵制和两晋兵戶制也大多引用此书,适当增修,也略谈及青州兵、臧霸的青徐豪杰和刘焉父子的东州兵。
    《魏晋南北朝兵戶制度研究》
    近三十年前之作,篇幅不长但谈及的范围可不算少,还包括军屯、士家婚姻、地位变化,虽然沒多大错误,但也无法深入研究,科普之作。
    《秦汉军制演变史稿》
    应用大量新出竹简、金石材料,从秦、西汉初、西汉中、两汉之际、东汉初至汉末,每个阶段的转变都有所用墨,大至军官、兵制、徭戍、徒隶,小至一般军人的爵制、生活时间表、家庭、军鼓,全方位多角度试图还原秦汉各时期的面貌,整理众家加上自己的见解,确实是优秀博士论文。

    《中国法制通史(第三卷)》
    主编乔伟写三国、孙季萍写两晋。这时期的研究近乎空白,魏晋还好,蜀汉和吴只能从史书罗列各种罪名、刑罚等,《蜀科》的具体內容谁知道!本书不但关注立法过程、律制改革、执法和监察机关,也谈及民事及经济法律,虽然在简介各朝背景不够简洁,但仍不失为一本简单易懂的专著。

    《帝制时代的中国法》

    相对于秦汉简和唐律,谈及魏晋的是少数。张建国吸收了滋贺秀三等的理论及反思,重新整理和提出新观点,让读者能信服并开拓新的眼界,重新审视其历史作用,比方曹操始创科、魏律也有较晋律完善的地方、魏律排序、五刑等。夷三族、弃市、汉刑事诉讼程序、复仇观也能适用于三国,值得一看。
    《魏晋南北朝刑法体制研究》
    像特权法和监察略涉及刑法的,纯是简介;律学发展和肉刑争论是整理前人之作;但刑律体系、儒家化、五刑和改革则有相当的新意、整理诸人专著后仍有其相对客观的评论和分析,本书可算法律通史外另一个不错的选择。
    《汉魏法律与社会---以简牍、文书为中心的考察》
    建议先看后论,作者把看似无关联的诸章从点连成线:很多晋律儒家化的理由,秦、汉初已有体现,魏晋律更多的是名理化和玄学化。政府强化戶主的权力,其实可从稅制和人类史参考。也提及戶主继承权和曹魏废曹操实行异子科之因、同居和吴简大小老的概念。
    《律令时代的议事以制---汉代集议制研究》
    建议先看结语中作者对本书的简介,魏晋以后正如作者在后记所言,他并沒有深入研究,但光汉代已填补了该区空白。先分析內外朝(含公府)及参与者,接著还原过程,汉代怎样立法(律、令、故事等)和司法决事,最后是议者所用的理由,包括汉律、古制、谶纬等。
    《从人伦秩序到法律秩序---孝道与汉代法制研究》
    先秦诸子关于孝的內容、礼乐才是主线,汉武独尊儒术后援孝入律、春秋决狱、血缘定轻重等讲述,占的比重不大,最后一章是漫谈汉律如何影响各朝至民国。

    《曹魏法制综考》

    分析了魏律实颂布太和末青龙初,非通鉴的太和三年。引用有传承关系的新出土的晋律注,来强化滋贺秀三所持的律和囚律皆亡、乏留非单行说。罗列了各项魏律令、科、章句及附上案例,包括重点分析公孙晃、钟会和杨骏案(兄弟连坐)。整理了各朝对八议的注文和案例,特別是对功臣的各种记功。最后是汉至南北朝的条教事例,本书搜集案例不仅限于汉晋,南北朝和唐律疏义都应用,以尽量寻找传承,在目前暂无出土魏律的情况下,本书是研究魏律的最优本。
    《晋朝法制研究》
    首先简介汉魏律的演变及其对晋律的影响,接著从晋律体系、罪名、刑罚、司法制度系统性整理前人成果并适度加入己见,包括参考出土简牍和刘宋实例(因其沿用晋律),以及略谈对南北朝隋唐的影响。最后是焦点分析礼法滲入律学的程度(对比两汉),基本可以满足读者对晋律的认知需求与解惑。
    《秦汉魏晋法制探微》
    开篇秦汉律篇二级分类说辨正,针对的是晋书刑法志形成下的传统观念李悝法经和萧何九章律,如何在众多新出法律简冲击下,怎样站不位脚。虽主力还是睡虎、张家山讨论秦汉朝律、葬律、功令,松柏汉简傅律、徭律等,但这本是为数不多能探讨玉门花海晋律注(捕律、诸侯律)的论文集。
    《律学考》
    收录了若干篇论文,与三国相关的主要是秦汉律学、张斐的法律思想,但应用秦汉简牍的比例不高,所以主要是看几位学者全方位品论张斐对晋律和往后中国律令的影响。
    《日本学者中国法制史论著选(先秦秦汉卷、魏晋隋唐卷)》
    九十年代国內已出版日人若干名篇的论文集,先秦秦汉卷收录奏谳书所见、族刑、不道与复仇。魏晋隋唐卷是补漏,本书绝大部份都是唐朝的。晋书刑法志和唐六典对魏律十八篇所载各有不同,前人众说纷芸,滋贺秀三分析囚律已消亡,乏留和免坐仍保留。堀敏一回顾汉魏律的演变過程和传承,晋律有若干校订和对后世的意义。
    《秦汉魏晋南北朝监察史纲》
    整理各时代各国的监察官员的执法力度、与政 治环境的关系、官职沿革等方面,整理不俗但部份结论较牵强,还是值得一看。
    《魏晋南朝恩赦制度的探讨》
    整理出从汉末的多赦至慎赦,然后又变回多赦,并分析各国的原因,例如施恩德、权臣显示其权力、分化敌人、新占区的安抚、补充劳动力等等。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6楼2021-04-06 21:26
    收起回复
      六、历史地理、战争类
      历史地理篇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中国历史自然地理》
      相对于八十年代众多知名大家参与制作的丛书,三十年后部份参与者,应用上新资料重新撰写。前者是该丛书的简洁本,比较适合入门者。范围从历史地理,至人文相关(人口、工农商等)。
      后者是专门探讨各时期主要河流的发展、海岸线、沙漠等。
      《中国三千年运河史》
      可惜《中国历史自然地理》沒有谈及运河,嵇果煌在参考过史念海等诸多意见后的整理本,绝对可以填补这重大空缺。对诸河系的运河也有探讨,基本上可以满足大部份读者的要求。排版也恰当,读者可以按朝代搜出所需资料,某程度上比搜索《水经注疏》还方便得多。
      《河山集四集》
      中国历史地理的开山之作,难得的是史念海亲自各地实地考证,这就是超出顾祖禹的地方之一。陕西战略地位、关中军事地理、秦岭巴山间的军事活动、新旧函谷关、壶口考、秦汉交通路线等诸篇,绝对绝对是战史迷不得不读的大作。
      网络大多数的扫描本与实体书相比,像素相差太远,有机会还是弄本实体书看地图部份吧。尤其是图袋那三十二张图,也是精华所在之一,但图实在太大,有些近乎A3级別,这是扫描本所沒有的內容。
      《河山集六集》
      这书说白了就三个重点:历史地理学、农牧业、汉中历史地理。汉中篇的重点又是诸葛亮,算是对他以往(《论诸葛亮的攻守策略》)的观点,另一种演绎。
      《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本才是最适合的入门书,饶胜文总结历朝的地理形势,非常恰当,故也获奖。
      《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
      宋杰收录了《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中的三国部份如武昌又称东关考,大方向无误且提供秦汉、南北朝的战例作分析,从曹魏与蜀汉的用兵方向、三家的防御部署,至各个兵争要地:合肥、襄阳、祁山、寿春、广陵、汉中、永安、濡须和东关、皖、武昌、夏口、江陵和夷陵,图文并茂深入分析,惜有时过度,如沒史料下认定乐进在青泥被破才被调出荊州,沒考虑曹操在居巢和汉中都用了诸夏侯曹掌军这因素、怎样断定朱横海一定是朱灵,而不能是朱盖等人?军事地理外的细节也有毛病,如曹操陈留起兵一章中,《世语》和《世说新语》被看成同一本书。但都瑕不掩瑜,适合广大军事迷一读。
      《诸葛亮与五丈原》
      这本虽然是历史旅游丛书,但还是能提供当地很多遗跡,尤其是能加深五丈原一役中各地的具体位置。
      《秦汉交通史稿(增订版)》
      从交通工具制作,至各交通路线、耗粮与粮仓、通信等诸多相关范畴,也有论述,不愧是优秀成果三等奖的作品。
      《中国古代道路交通史》
      相对于王子今的著作,本书偏重于道路(包括海路)、邮驿,如果想查阅这两项为主,可查阅汉、三国、晋的相关章节。
      《唐代交通图考》
      此书引用了大量资料包括正史、地理书籍、诗词游记、当时的新出土资料,虽然集中于南北朝、隋、唐,但有些地区如山西、四川、洛南三关,交通线受制于地形与水草补给,也能适用于汉代时期,何况谈了历代变迁。田余庆也以此书作为东三郡交通的参考,故也不能说完全不适用于三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然,要非常小心哪些是南北朝后才开通,以前所沒有之路,比方褒斜新道。对历朝沿用与变迁如通往河西与西域、阴平路等附图介绍,一目了然。据黄河河床显示汉末至唐初黄河中游河道也很稳定,故谈及了孟津、白马、枋头(含曹操所开的三条运河考)。考论合理具信服力,曹操走的卢龙道是例子之一。第六卷是还未完成的遗著,故地图只有南北朝桐柏山脉和齐长城遗跡图。
      《中国蜀道(第五卷)》
      刘庆柱和王子今主编,共十本,让读者详细了解古蜀道。本卷主谈建筑,以古籍、遗跡、古画等,图文并茂尽力复原各种不同构型的栈道和桥梁,也谈论各关隘、驿站,以及古道沿途古跡并分析其艺术价值。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7楼2021-04-06 21:28
      收起回复
        政区划分篇
        《中国历史地图集》
        谭其骧为主编,尽管不可能全都弄对,但绝对是最实用的工具书。
        《东汉政区地理》
        灵、献年间各郡的置废,以及对各条相左的史料方面都有可信的分析,虽不是每郡都有复原图,但还是值得一看,尤其是《三国政区地理研究》对建安年间只是简略敍述。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
        合胡阿祥、孔祥军和徐成三师徒之力完成之作,其中地图和政区沿革表则方便读者索引。胡阿祥简洁介绍府州郡县乡制度、典农校尉等、遥领与虚封等制度;三国州郡县沿革参考相关廿四史、《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二十五史补编》中吴增仅等前人的意见分析后,并运用出土文献分析。虽然还有部份细节可以商榷,与今人梁允麟的《三国地理志》相比,孔祥军的推论分析,有信服力多了。西晋编则延续三国编中的若干优点;徐成恐怕受限于编幅限制,都督区只能简单介绍沿革,和万斯同、吴廷燮的方镇表相比,沒有大幅超越前人成果。
        《孙吴政区地理研究》
        有些细节还需多分析,整体尚可。下编是探讨孙吴对江南各区的开发与政区增设的关系,也大致表达出两者是有所关连的。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8楼2021-04-06 21:29
        回复
          战争篇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四、五册)
          说白了其实只是《资治通鉴》军事內容精简版,补充新的地理资料、兵制、战役图,毕竟是首创历代战争史,也不能要求过高,而且当中有一些兵力部署和军职,恐怕只是编者的看法而不是出自史书。
          《中国军事通史》(第六、七、八卷)
          第六卷东汉卷也就黄巾与三国迷有关,不过,东汉兵制等还是能一看;第八卷两晋部份,说真的,不见得比前者强;但第七卷三国卷,余大吉在很多见解上有不少突破,对兵制、军事科技等相关內容的整理,要点多个赞,三国迷必看。
          实体书党唯一的难题是,通史散卖真的很困难,网络扫描版吧。
          《蜀汉集团的北伐战争》
          细说关羽、诸葛亮和姜维之征,虽无多少独到新见解,但也没有语出惊人的神论,內容整体上还算完备,且有引用若干文物如铜弩机,中规中矩之作。
          《中国古兵器论丛(增订本)》(2007年版)
          虽然成书于八十年代,但已应用当时诸多考古成果(包括实物数据及复原图),从甲冑、刀剑、弓弩、戟、马具、船等,图文并茂且分析沿革,战争迷值得一看这优秀奖作品。再版对一些小节略加说明,尽量保持初版之貌。
          《中国古代兵器图说》
          一本挺实用、图文并矛介绍兵器的书。
          《赤壁之战研究》
          张靖龙找出建安十三年有闰十二月,光这点已能解决很多问题。其论证战争时间、地点、路线,也有信服力。论述背景各交战方,以及荊州本身等,就算对赤壁一战沒兴趣,也不应错过。
          《街亭丛考》
          其实就提出陈仓渭水道这观点外,其他內容属于可看可不看的,这个街亭之战有点为扩充成书而为之的味道了。
          《汉匈四千年之战(修订本)》
          三国相关內容不多,但对了解匈奴战史很有帮助,毕竟还有欧洲篇。周锡山参考了很多外国文献的,大体可信。
          《河山集》
          全书其实就《论诸葛亮的攻守策略》真的算与三国相关,其他只是探讨大环境。史念海这文,算是王夫之的以攻代守论升级版。
          《三国著名战例新探》
          这本不是军事通史,而且诸葛亮死后的后三国时期也沒有探讨,杨德炳对战役描述过程,基本沒有超出《通鉴》的范围,也参考了《三国军事史》和《中国军事史》第二卷的內容。但赤壁、襄樊、夷陵、诸葛亮北伐这四战中,有不少值得参考的个人见解和分析,值得一看。
          《中国古代军事史论集(东汉与三国时期)》
          算是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的作者对其词条的扩充版,重点从军事角度分析,如曹操攻势防御(白马和延津),积少成多终逆转、据河床等分析,曹操对北岸的危机认识不足,枯水期的浅滩加上多芦苇,不利御火、白狼山一役倒沒多少创意。名将篇收录孙策和周瑜。
          《魏晋南北朝战争诗文综论》
          参战者如曹操、王粲所写的诗赋,或疏表、檄文如陈琳、诸葛亮等,本身就是第一手资料。不但从文学角度上分析其结构、文艺赏析研究对象,也分析历史背景,算是给读者另一角度。但受限于篇幅论证力度略不足,也有弄错史料的情况,如把《建康实录》提及的号四十万南征算十九年。
          《孙子兵法研究史》
          两汉的整理(包括分析曹操削繁为简、对宋刊本体系的影响)到汉末的作注、应用,以及对比各家注本的优劣,一本不错的战争思想史读本。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9楼2021-04-06 21:31
          收起回复
            七、文化思想、社会类
            文化篇
            《中国学术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先交代一下经学(比例最重)、史学、小学(文字、声学等)、文献学、诸子学(老庄、玄道佛等,比重极少,有兴趣的可看相关专作)、各种科学(医学、数学、天文学等)的历史与代表人物,然后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上,整理各学者的意见后,给出一个较中肯的答案,是一本可以满足大多数读者的简易百科。
            《中国文化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就算在吴文化对比前者,也不算相差太远,若欲看魏部份读者,必看。蜀汉部份干么近乎零?建安、正始、竹林;玄、佛;九品下的士庶之別,这个不奇怪,书、画、机械发明与冶铁技术也沒提及,这个不予置评了,因为我不是编者们。
            《魏晋南北朝文化史》(万绳楠著)
            与众不同,坚持台阁制度、选官制度也是文化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有一些其他文化史所沒谈及的地方,但整体上当然是不及众人合编之本。
            《六朝文化》(许辉、邱敏、胡阿祥主编)
            整合各家见解,并运用各出土文献及实物,是谈及六朝文化类中,现时最佳读本,吴迷可看。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思想演变研究》
            本书选取了三个代表人物,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固是典型代表,既是帝皇同是文人的曹操和萧绎也是一个时代转变,故选取二人。曹操既推动建安文学,又移风易俗、行节俭、纠正浮华,从其施政言行解读其法家、儒家、墨家和名家思想。也分析望气的产生和在政军上的影响。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0楼2021-04-06 21:34
            收起回复
              《汉晋文化地理》
              第一章统计各郡士人的数目(会再细分列传与不列传)、书籍数、大臣数目,以此为基础分析了从西汉至东汉,然后是汉魏之际到魏晋之际各地区在文化上的升降,以及分析原因,对大多数读者来说,这一章已经足够;也有谈及婚姻、宗教(含纬书这些神学)、音乐,其中从地域分析婚姻这点算是有別于前人研究。
              《士与中国文化》(2013年版)
              研究士人文化,尤其是魏晋间文人心态上的必读本。不过內容真的很深奧,而且又与西方作出多项比较,非入门者首选。与旧版比,新增的八章附录、九至十二章,与三国关系不大,倒是初版作者沒校对,这是建议看新版主因了。
              《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
              前八章和附录涉及汉晋间,详尽罗列了各文人他们的遭遇、家世、专长,整理出士人迁移与土著间的互动影响,继而影响该区文化。也提及蜀吴两地入晋后的士人,普遍受鄙视下互相扶持。
              《复仇观的省察与诠释---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编》
              涉及经史、法律、社会民俗等,经传和史书外,兼采冥界小说以图反映时人想法,整理复仇方式与对象。比较公羊兴衰与复仇次数,汉末炽热实与时风重名有关。汉的轻侮法、频赦等有助此风,至曹操父子法禁,两晋南朝又渐盛(不能与汉末比)。

              《魏晋士人的生死关怀---以《世说新语》为核心的考察》
              以《世说新语》作切入点,这个想法不错,汉魏至东晋时很多人卷入政治斗争而亡,时人价值观(自我、孝忠、死亡等)的转变,以及对待生命及生前行为、丧葬等,值得探讨。附有相关內容摘要表,方便读者日后查阅。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1楼2021-04-06 21:36
              收起回复
                文学篇

                《魏晋文学史》

                文学断代史的佳作,清晰交代三曹在慷慨裴凉的建安风骨之作用,引领文学觉醒,正始文学对司马之不平,太康文学之绮丽,东晋的玄言、田园诗,附一章略谈蜀吴。精选鉴赏各人的代表作(诗赋文),指出他们在文学史的发展地位,兼辨真伪。从七子、七贤至廿四友,又可看出魏晋文人思想之巨变。
                《三曹与中国诗史》
                诗、庄、离是诗之三源,建安则是融为一流,与唐并列诗黄金时代的双峰。文史哲兼备,不但谈三曹特色(如曹植的怨而不怒等)、思想(如曹操只是回归原始儒学)、影响,还谈建安文学对诗的格律化、典论在文之觉醒地位。最后是思想篇,略谈新儒学和庄子怎样影响魏晋玄学、曹植等诗人。
                《曹魏文学论》
                三曹七子多有论及的论文集,不是单论建安风骨,还有正始竹林及南朝山水,三祖中较少提及的曹叡也有。主要涉及写作手法、贡献和亳文化。
                《邺下风流与竹林风度:曹魏社会与文学》
                前半部写建安文人,中间是过渡人物何晏及其有玄风的作品和应璩及其形名学,下半部是竹林七贤。上半部从政风入手,述曹丕兄弟怎样推动、评论,细说慷慨悲凉写实、苦寒从征、建功立业白马篇等战争诗。下半部以阮嵇为主轴分析其玄意、文风、家学,后世知名之因等。
                《魏晋南北朝歌诗研究》
                五人合著集诗、乐、舞研究的书,不仅敍述三曹、傅玄等在发展史上的重要、作品赏析,也从乐器上并以琴、筝代表,悲音适合建安文风言志,清商三调是该时期的主流音乐。乐府辞文人化后,各题材包括女性的参与。巴渝舞不但雅化,还是宴席娱乐化表演的重要舞种。
                《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
                先简介颂德的汉碑文兴盛和因曹操禁碑令后的没落,诔文如何从汉官方礼文述其功德,从魏转变成亲友间抒发,晋时的兴盛至南朝为哀辞取代,蔡邕的碑文、曹植和潘岳的哀诔文自是重中之重。文体分析外,大量结合金石考古、文献,亦谈讨时人对生命看法的转变。
                《六朝骈文与六朝社会》
                简介骈文的文学特色、发展与社会互动后,以九锡文、劝进文、荐举文、弹劾文、哀策文整理分析各期的异同,选择代表性赏析如潘勖、孔融、曹丕的,及政治环境、人们思想转变的关联,最后是代写公文现象的分析,如陈琳、阮瑀,但也有不能迎合被代人的期望如孙楚替石苞致孙晧的代笔信。
                《两晋文研究》
                整理各名篇后细说哀祭、序体和论说文,兼论汉魏发展史,故如诔文和哀辞,不但有潘岳的赏析,还有曹植的影响。序是指书赋诗前的序,书又能分作注如曹操的孙子注和何晏的论语集解,个人创作如葛洪的枹朴子。论说文有史评、玄释道的思想、时政、杂论。附录有文学和文章一词含义在各朝的变化。
                《三国文学艺术散论》
                虽不是一部完整的文学史,但涵盖范围挺广,包括鸿都门学、荊州文学、建安风骨与七子、曹叡与黄初文学、正始之音与七贤、蜀吴文学音乐、绘画与书法。有重点讨论孔融及应否列入七子、风骨的含义、刘桢、陈琳、阮籍等人的特色,一本不错的入门。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0楼2021-10-09 01:47
                收起回复
                  艺术篇
                  《礼仪中的美术》
                  研究汉代美术史不得不读,从壁画、画像石至俑、铜镜等,取材马王堆、满城汉墓、武梁祠、王晖石棺、许阿瞿石、孔望山石刻等。不单单是探讨美术本身,还有古人的礼节、生死观,故事內容从中表达的愿望。还有早期的佛(汉吴晋)、道(东汉益州,主要是张鲁天师道)美术因素。
                  《画为心声》
                  壁画、画像石和画砖大多是考古及艺术史专家所研究,刑义田是为数不多兼顾的秦汉史专家。汉壁画发展史正好科普读者,其后是分析汉碑与石工的关系、汉画的格套与标题。个案有七女复仇、马上封猴等。胡人外貌则应用大量中外衣服、雕像对比。最后是武梁祠、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等书评。
                  《汉画故事---刻在石头上的记忆》
                  文津图书奖得奖作品,增修內容主要添加游艺类如六博等。图文并茂附史料解读六百多幅汉画像石,视死如生下,让读者理解了解汉社会及人们思想。书中分三大类:历史故事如孔子见老子、七女复仇。神话传说如伏羲女祸、西王母、樊敏石阙的哀牢国龙生十子。祥瑞如四灵等。
                  《立象尽意---魏晋南北朝平面图像的美术考古学研究》
                  从壁画的单图意义和组图喻义、用料和凃层、工匠和墓主,至画像石的刻石技巧,寻找魏晋南北朝在汉唐的承先启后作用。笔划骨法、吸收西方人体美学、眼神气韵、背景分层构图、玄释道渗入等,奠定中国独有的游观。画的作用从汉的教化至放达自然。
                  《许昌汉砖》
                  河南与四川是出土最多汉画像砖的省份,许都又曾在汉末为都,不论文字砖或画像砖都能反映出时人的生前死后的思想、建筑、历史故事等。本书也谈讨各种空心砖和实心砖的制作方法,以及与帝都洛郑一带、东汉帝乡南阳和四川的比较。
                  《汉画像石与汉代民间丧葬观念》
                  在山东、河南、四川和江苏等中等官吏或地方豪强的墓葬使用画像石,比方武梁祠、打虎亭汉墓等,反映出汉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还有史无所载的孝子故事、汉人仙界思想、功名意识、生死相依的夫妻观、四灵的吉祥含义等。
                  《画像石鉴赏》
                  上编是讲解画像石砖形成的文化背景、绘画技术应用及纸片拓本效果,取材其见于阙、祠堂、墓室、棺椁、崖刻;下编是精选图像剖析宴会、出行、歌舞、生产、战争、楼阁、动植物、天象,还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瑞兽,这些都是文献以外所反映的汉社会与思想。
                  《魏晋南北朝壁画研究(增订版)》
                  三国时的壁画集中在幽凉,蜀少量例子见于其自选集考古发现的三国绘画一文。辽阳有大量汉魏晋壁画,其中三道壕巍令支令张某明确是曹魏。嘉峪关新城一号(段清)墓出土甘露二年镇墓文,其画像砖有宴饮、畜牧等,并无孝子列女等汉代常见题材。也分析南朝的竹林七贤画砖。
                  《将毋同---魏晋南北朝画像与历史》
                  如同作者所言,本书乃考古、美术和文献的结合。比方探讨天界和社树图,引用了山海经、马王堆的T字形帛画和墓壁画、砖画来分析。像考究洛神赋图和南朝竹林七贤砖画,应用大量出土陶俑中的服饰、发与冠,加上司马金龙屏风等同期作品来断限。
                  《汉魏晋辽阳壁画墓》
                  辽阳是古襄平,辽东郡郡治。辽阳壁画墓群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本小书结合早期日文报告,简介汉、公孙、魏、晋及十六国时各墓结构、分解,整理题材、颜料及彩图图解,让读者系统了解东北画的特点、发展影响,并附名家点评。
                  《六朝画像砖研究》
                  相对汉砖,六朝的研究力度明显逊色。本书略述两汉,分期整理各朝特色和演变,对比汉与六朝的延续及改变。图案的寓意(少不了探讨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儒释道如何影响墓葬的文化因素、制作工艺和艺术成就、分析六朝画像砖衰亡之因。
                  《中国书法史(两汉、魏晋南北朝卷)》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的荣获国家图书奖,水平确实顶尖。从名家现存墨迹(含分析真伪)、书学,再细至书写工具,附刻石目录、各简帛金石的出土报告,取材自碑砖、简帛、陶、书画、铜器,各名品附上彩图点评优劣,让读者了解篆、隶、行、草、楷的变化,明白八分的含义等。
                  《魏晋书风---魏晋南北朝书法史札记》
                  简介了汉代从小篆至隶书,衍生出行书和楷书,最后是行书和草书的魏晋新风。点评了蔡邕、钟繇、韦诞、卫瓘、皇象、王羲之等汉魏吴晋名家。应用出土的吴简、魏晋楼兰简分析名刺格式与书法。熹平、正始石经的刻立、毀坏与迁徙,可惜只停留在文献,沒说明馆藏情况。
                  《中国书法全集(第五至二十卷)》荣宝斋版
                  每卷精选几篇相关论文,介绍艺术、文字演变等,其后收录大量简帛、石金陶、书帖、墓志图片并标示来源,如是碑刻还有校译、收藏地点,最后有书法史年表和出土分布图。不足是摩崖石刻只收北朝,石门十三品中两件曹魏的刚好不录;二千年出版时吴简还未印刷成书。
                  《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
                  入门者建议读本,简介书法发展、名家及流派沿革、名作附局部截图点评,取材包括简帛、石刻、纸帖、砖瓦、金文、骨签等,比方亳州曹氏墓大量砖于草行的意义、钟繇荐季直表真伪与价值、天玺记功碑的雄伟、陆机平复帖的考定等。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简介了乐器、乐舞、音乐家、外地文化影响,重点介绍了荀勖的笛律、嵇康思想和广陵散、相和歌发展。


                  IP属地:中国香港121楼2021-10-09 01:48
                  收起回复
                    儒道佛篇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增订本)》
                    汤用彤这本,应乎汉晋间的佛教诸多问题,包括译文、名佛等,基本够用。
                    增订本确实是修录了一些连《汤用彤全集》也沒有的佛教史內容,但这些与胡适的对答、佛教史大纲等,对三国这时间段基本沒影响,故是否增订本也不重要了。
                    《中国佛教史》(第一、二卷)(任继愈主编)
                    介绍了汉晋时的政治背景,暂依附道教、融入孝道,以及各地佛教的情况:安世高译的小乘禅法、支娄迦谶译的大乘般若、支谦适应门阀译的《维摩诘经》、牟融合本土儒家思想适应中国人的《牟子》、康僧会的播道情况、竺法护译的《正法华经》等,各自思想有简单说明与对比,且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解读。
                    《中国道教史(修订本)》第一卷
                    卿希泰主编的这部荣获第三屆国家图书奖已代表其水平,第一卷写至南北朝,当中少不了介绍当时的道教著作、派系首领也变革与范围,魏晋时期的著名人物:张角、张鲁、葛洪当然有理有据的分析。书后的大事纪和索引则方便读者查找资料。
                    《魏晋玄学论稿及其他》
                    《魏晋玄学论稿》很多玄学的论点,广为引用。当然,见解不一定是全对,但论玄学的开山之作,是这方面不能不读之本。读人物志、魏晋思想的发展是两篇相对较易理解的文章,其他的若读不懂就別勉强了。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罗宗强这书两岸都刊印,其实已是史界认同其有一定的地位。从玄学的诞生(故先论述汉末士人从为国至自我),正始之士以嵇康的不群、阮籍的自保、何晏等身陷政局剖析三者的结果导致西晋的清谈倾向,最后谈至东晋士人的心态(以及对西晋丧国的评判)。某些观点与《魏晋诗人与政治》相左,谈及人物方面,当然比蜀景慧的广泛(不只是她所选四个代表,还有其他人)。其实对大部份人来说,二选一便可。此书谈及的政治背景和各种玄学解释相当不错,书末的总结简洁有力的回顾汉晋这二百多年士人的心态。
                    《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
                    王晓毅主攻思想史,也曾写过若干玄学家的评传、《人物志》的解读等,此书算是简洁扼要,但又浅白易懂讲解汉晋之际士人的思想变化与当时政治的关系。儒家伦理被注入老庄融合成新思维这点比较容易理解,王晓毅在此之上,分析何晏身在的曹氏有浓厚佛家影响,其早期作品也有佛学影子,有力论证释对玄学的影响。一些汤用彤等前辈已言的,王晓毅就算择从简或略去,但仍可考虑先阅读。解释王弼、阮籍、向秀、郭象等思维,并比较与前人的不同处,分析中肯、比喻生动,故此书是此领域不得不读之本。
                    《魏晋儒学新论---以王肃和王学为讨论的中心》
                    虽师承王晓毅但不盲从,对各大师的理论有所整合、增修,研究追溯至汉末,分析政治环境造成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凝聚力开始崩溃,士人价值观的转变,曹操三祖对名、法重视(唯才是举、重刑、考课等),至两家与儒学融合,最终演化成荊州学派有关的两条路:王肃的礼法之士、王弼开创的玄学。也分析了王学其实只是融合古今文郑学的修订,并主要排除谶纬,文尚简约,以及其历史地位,包括对比王弼、其伪书之辨尤其是《孔子家语》一书。由于涉及文化思想、政治、历史众多范畴,小错或是理解有少许偏差,但仍不失一本简洁又有所创新的魏晋儒学史。
                    《魏晋文学与玄学---唐翼明学术论文集》
                    其实我主要是看从建安到太康的演变、陆机等文学评论,玄学部份不算多,仅王弼和荀粲。其对《世说新语》诸家注本的评论,值得一看。
                    《三国儒家思想研究》
                    儒家应用礼制于政治这方面,基本反映在梁满仓另一著作《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中,本书基本是整理、简评三国时有儒家倾向的人及其著作,还行的入门书。
                    《曹操与道教及其仙游诗研究》
                    简介了新中国因政治原因而形成对曹操的评价与划分,谈及家世与集解差不多,较有价值的是谈及道教(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与曹操的关系、曹操仙游诗文学分析,还是有相当价值。

                    《魏晋清谈》
                    这题材在学术界真的很冷门,也就这小书是专题。首先清楚区分时人和后人在这词的定义变迁,然后是归类清谈的方式、术语、话题,接著是介绍汉末的萌芽、何晏和王弼的援道入儒,分析正始之音、竹林在政治下的反弹、乐广的复响下再现元康,最后是三玄与佛理的浅谈。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2楼2021-10-09 01:49
                    收起回复
                      社会生活篇
                      《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
                      作为魏晋中古说的何茲全,这篇绝对是其代表作,适合入门者。列引多条史料,惜这宏大之作,无法完成晋至隋篇。
                      《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
                      魏篇也有谈及曹操军团的形成,但川胜义雄这日本知名学者,在谈及吴的贵族制(士族)的形成与持续,独到见解不少,值得一看。这本也算是日本东洋史谈及六朝的必读本。
                      《中国古代的家族与国家》
                      守屋美都雄这本对三国迷来说,其实挺犹疑,汉代基层社会结构,不是必看;仅魏爵制、晋故事(法制)、家族是相关。就相关方面,又不会让你失望。
                      《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2005年版)
                      起居饮食、风俗、娱乐、婚姻(含少数民族的),各方面也谈及了,对了解人民生活者来说,是必读本,且适合入门者。
                      2005年版对比1998年初版,有少许修订,且多了数十幅彩图和一些黑白图。
                      《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研究》
                      整理了若干冷门的题材:生态环境、起居、旅行、医药、社会保障,也有一些本可出一本专著的话题:饮食、商业、信仰、妇女,可能受限于选题本身,对部份史料的应用有点勉强(欠信服力)。
                      《中国中古良贱身份制度研究》
                      虽主要研究唐贱民制度及消亡之因,但为追寻源头,引用不少金石简帛材料,从法律、经济、婚嫁、兵制等探讨秦汉奴隶、魏晋屯田、士家与占田荫客制、五朝兵户的贱民和私兵化等与唐贱民的异同,也是本书的內容。
                      《汉唐饮食文化史》
                      从原材料、饮料、器具介绍,加工烹制到市场,最后是食俗、社会概念、饮食学,各层面从汉至唐的变化也有简洁却又详尽的讲解,研究这方面不可不读之书。
                      《汉晋家族研究》
                      虽然汉朝比重极高,而且谈及皇家的部份挺多,但在家结构、称谓、丧祀、家长权、继嗣权等诸多范畴,也有论述,可以填补很多读者关于这方面的空白。
                      《汉代婚姻制度》
                      书如其名,风俗观念、妻妾地位、皇室与豪族婚姻,这些逃不掉。对入门者来说,其重要家族婚姻图,省却大量检索时间。虽主要谈及两汉间的变化,但也略论三国。
                      《嬗变中的婚姻---魏晋南北朝婚姻形态研究》
                      在魏晋南北朝断代婚姻史这方面,应该是目前为止最全面的一本。例子引自史书、诗词、思想类书等,比较全面分析了各阶级(皇族、门阀、兵戶等)、婚姻过程、婚龄、法规、夫妻关系等各范畴。
                      《汉晋女德建构》
                      以列女传和女诫的取材和邓太后等个案分析汉代社会对女德的期望,以世说新语贤媛等篇剖析改适与不改适的魏晋新女德。文选收录的美人赋和洛神赋也是汉晋间的转变。三国这过渡期分析不局限于皇室,也有王经母、钟繇妻、陆郁生等。蜀地则以华阳国志为切入点,整理分析其先贤士女的忠孝守节。
                      《辐辏与秩序---汉帝国地方社会研究》
                      如果真的要研究汉社会基层结构,黎明钊应用了大量出土文献的这本书,更值得推荐。当中,长沙走马楼吴简的分析,逃不掉的。香港这位教授,结合了两岸、日、欧美的诸多见解,让读者得知世界各地的看法。
                      《汉代田庄研究》
                      在文献基础上,结合大量各地的出土简牍、陶器、画像石、墓葬等,以多角度综合分析其形成的背景、劳动力来源、耕作和商业方式、居民的衣食住行、节日娱乐、丧祭婚嫁等,最重要是评价豪强通过教育、宗族的维系、对依附民的控制力,太平或战乱时对国家的影响,一本不错的整理读本。
                      《汉代地方社会治安研究》
                      基层研究较小,此书引用了大量新出土文献,系统地弥补了大量空缺:游徼和亭长在治安与交通线的角色、葆塞在边疆治安的件用、海盗防备。也分析了城邑与市场的管理(市吏等)、民间保有私兵器和豪强对治安的影响、禁酒令分析、对少数民族的管理等,欲了解百姓生活者,不可不读。
                      《六朝的城市与社会(增订本)》
                      三十多年前的旧作,增订本追加佛寺、移民商业等几篇论文,旧作也加入最近的考古报告,惜孙吴比例不高,主要集中在建康规划、兴衰、会稽士族、海外贸易各文。研究南京史的话,仍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都城圈与都城圈社会研究文集---以六朝建康为中心》
                      都城圈就是包含郭城外的陵墓、苑囿、郊祀,与卫星城,中日学者分析建康在都城史、对周边的影响,破冈渎怎样联系会稽、东宫与长干里考。也分析石头城、京口等拱卫建康的作用、汉吴晋的墓葬区和屯田区的变迁。
                      《汉代的谣言》
                      第一本系统性整理这方面的书,比方阴谋家如何借妖言、讹言惑众,民间歌谣则可反映百姓的想法,但也可能被利用,谶纬在两汉对政治与学术、士人自然也有影响,当权者也想用神化皇帝来强化统治,对了解社会和政治多了一个新角度。
                      《三国科技成就探秘》
                      整理了若干医、数、物理、天文、冶金、交通、陶瓷等百科书、人物志等,加上其对木牛流马的还原研究,让读者可以弄清华陀、张仲景、王叔和、嵇康、皇甫谧、赵爽、刘徽、陈卓、刘洪、杨伟、裴秀、马钓、蒲元、韩暨、杜预的著作发明及对后世的影响,吴在铜镜、青瓷和船舶的工艺进步。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3楼2021-10-09 01:50
                      收起回复
                        士族篇
                        《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毛汉光的列传统计得出的数据分析,省却读者大量的资料搜集的时间,毕竟是这方法的开山之作,还是有参考的价值。
                        《汉魏名士研究》
                        正如其师何茲全在序中所讲,国內还是欠缺一本系统性的分析与整理,从东汉名士如何转化成魏晋日后士族的过程,这本算是填补空缺。
                        《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
                        此书让大家对两汉各区域(关东、关中、西南、西北、江淮、北边、南方,当中还能再细分)在构成豪族的成份、时间、特点、儒化程度、观点差异等各方面,结合出土文献下整理并简洁分析之作,对我们理解汉末各区域(尤以关东、西南和江淮)的治理难度、起兵形势的背景有所了解。
                        《魏晋南朝江东世家大族述论》
                        方北辰探讨哪些算郡望,他们又是何时南迁,在文化各方面,又是如何慢慢提升至中原水平。提出的江南各区域的开发进度,也是精辟分析。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这本书如果是想了解士大夫从春秋至成型于汉魏之时,当然是好书,但如果只想了解汉末士族的背景,其实只需看最后一章和总结也就行了。东汉时儒生掌握刑法的文吏化,让士大夫更有生命力,中间的演变就在末章交代。
                        《中古太原士族群体研究》
                        郭氏、王氏、孙氏的分析,但信服力稍欠,郭淮的政 治倾向尤为明显(文钦真的算是形成同盟?元宏问其七世孙郭祚,他回答唯事魏文,这算是亲曹?司马懿也事魏文呢。)
                        附录评仇鹿鸣的《魏晋之际的政 治权力与家族网络》,真的是用心评论,至少在校对方面。
                        《曹氏家族与汉晋社会文化变迁》
                        可惜的是为许昌诸文学教授所写,论史方面稍差,但文学部份还行。曹氏家风转变、魏政权分析等,也算可以。
                        《世变中的魏晋士族与文人心态研究》
                        西晋灭吴后一统天下,中原人士各篇歌功颂德的作品简评,从而看出他们对现时的文治武功、混元归一的心态。同时也列举了陆机、陆云兄弟等吴人被中原鄙视下的各种反击,最后选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个案研究:从地位显赫的夏侯氏降成普通士族的夏侯湛、从万人敬仰的陈寔至只能忠于朝的陈群,最后以反对司马昭弑帝维护自己底线,从此退出权力核心的陈泰(颍川陈氏)、魏晋南北朝地位重要的陈郡袁氏(袁涣、袁准等忠义崇儒的风)。
                        《汉魏六朝琅琊王氏家族政治与婚姻文化研究》
                        其实王氏真正的荣光在东晋,魏晋时王祥纯属花瓶,三国迷可看可不看。
                        《汉唐之际的余姚虞氏及其宗族文化》、《六朝吴兴沈氏及其宗族文化探究》
                        理由同上。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4楼2021-10-09 01:50
                        回复
                          少数民族篇
                          《北狄与匈奴》
                          结合大量出土文物(包括蒙古境內),匈奴民族史不能不读之本,比方匈奴城镇遗跡、受斯太基文化影响,突破旧史观念。
                          《汉赵国史》
                          周伟洲这书其实如同他所言,只能算是阶段性成果,毕竟三十多年前的老书,后人不可能没有进一步的成果。主要就是前两章匈奴內迁及变化,焦点是刘渊世系的分析,作者是认同其载记所交代的世系,并解答各史家的质疑。
                          《汉赵史论稿---匈奴屠各建国的政治史考察》
                          三国时期所占的比重虽不高,但其推论可说是填补了这时期的空白,从屠各称谓衍变与部落迁移、去卑监国至五部重组,推论了屠各与南匈奴的融合、曹魏时期对并州胡的各项政策以利统治、刘豹世系的伪造等话题,基本可以成立。
                          《乌桓与鲜卑》
                          鲜卑才是重点,因为拓跋、慕容、宇文对中国历史,有太重要的影响。又有各部迁移、融合等分析,北朝史必备;三国的话,从檀石槐至轲比能的外战,也不能说全无关连。
                          《氐与羌》
                          马长寿这篇遗稿,幸得其弟子周伟洲整理付印。氐与羌皆是魏及蜀汉欲拉拢的对象,他们又与魏有战争如仇池杨氏、宋建。亲自还沒被汉化与藏化的羌族聚居地,翻译当地长老的口传历史,是其亮点;描述北宫伯玉、韩遂之乱也甚详尽。不过相对前两本,受那十年影响差点无法重见天日,可以体谅。
                          《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
                          可以说是周伟洲的总结之作,又应用了大量出土文献如《楼兰尼雅出土文书》,论证力度和內容之丰富,绝不会让你失望。
                          《三国民族关系新析》
                          北方部份不如马长寿师徒已有的专著深入,但蜀吴境內的少数民,內容比马植杰的《三国史》更深入且引用了新出的吴简,一本很适合三国迷之书。
                          《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2011年版)
                          再版增补隋,余太山运用了众多中外史料包括中国史籍、佉卢文书、含已在外国的吐鲁番文书,也参考了不少日本观点。上卷小述汉晋经营,下卷写西域交通路线、小考戊己校尉和很著名的李柏文书。
                          《高句丽史研究》(卢泰敦著)
                          卢泰敦凭此书获得韩国2005年度最佳图书,绝不是盲从韩方史料,而是有理有据的分析中韩两方,东北亚史可以一读,惜只有台版中译本。


                          IP属地:中国香港125楼2021-10-09 01:50
                          收起回复
                            八、政治类
                            政治篇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这个是唐长孺对其作品作一个大纲,欲看其作品,建议先看此书。
                            《谶纬与两汉政治及文学之关系研究》
                            抛开比较繁琐的谶纬典籍考究,系统整理了解谶纬在东汉如何影响政治、士人,以及群雄争取号召力的,有助读者更深入明白这时代背景。

                            《汉魏晋皇权嬗代》
                            嬗代的比重远不如东汉背景的分析,整理有余,但其独到的个人见解则大有商榷的余地。
                            《魏晋政治与皇权传递》
                            第一章小述许昌在汉魏的政军经地位浮沉,曹丕以后的对吴军事重镇,是较少人关注。第二章是怀疑司马懿实已在景初三年军事夺权,曹爽只是陪衬,营家室十年后始发难。第三章是老生常谈,齐王司马攸阴魂下贾充、杨骏的浮沉。第五章是晋室南渡后,东晋与蜀汉的异同。顾命夺嫡是其主旨。
                            《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增订本)》
                            此小书探究古人对天下的世界观,增补东汉郊礼、庙乐、內学等确立的中国古典国制一章,填补先秦、秦汉、六朝的空缺,六朝则从曹叡建太极殿、改平望观为听讼观开始,司马炎在华林园录囚等,宫城仿效天空星象,这一格局维持数百年。后附两篇书评。
                            《三国前传---汉末群雄天子梦》
                            于涛中规中矩之作,很多地方论证力度不足,尤其是讨董同盟那章,太多无实证的猜测。奉天子、霸府、汉反扑、丕植之争是魏迷可看的重点。关于五斗米道与黄巾,倒是有不错的新意。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不论是已广为讨论的谯沛与颍川集团、曹操用人政策、霸府、立嗣(含崔死毛黜案),还是较少人谈及的曹丕慕通达、曹睿权法之治、魏讽案,柳春新这本绝对是魏迷必读本。晋篇则是司马如何营家门和司马炎治国,最后选北地傅氏作汉晋家族门风的个案分析。汝南袁氏营家门,则是曹和司马对照的参考物。
                            《汉魏禅代与三国政治》
                            对比朱子彦其他作品,非评人部份还是能一看(主要是诸葛亮及相关人物),如禅代过程、党争、夏口战略位置、月旦评、航海等。
                            《魏晋儒家教化研究》
                            从诏令、宣扬孝行、祭祀、丧葬和学校教育入手,探讨魏晋如何教化及异同,相关题材虽确实专著不多,但本书整理史料后,再探讨的力度稍为不足。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6楼2021-10-09 01:51
                            收起回复
                              《大汉帝国在巴蜀---蜀汉天命的振扬与沉坠》
                              这有別于一般的偏霸史,饶胜文重点是探讨政治态度而影响的民心倾向,当然,也会论述一下其所擅长的战争史、历史地理。蜀汉迷其实还是值得一看这诸葛亮粉的作品。
                              《诸葛亮治蜀与蜀汉政治生态演变研究》
                              这问题其实早已被研究烂,整理得还算不错,比方对后世影响。但细节上可以优化,比方谈及蜀汉各人的品秩,官品也列出来了。
                              《六朝政治》
                              广义六朝范围下也扯及曹魏与西晋,但吴的篇幅真的不多,基本只在世族政治一章中提及。主要分析了世族的形式后,如何通过九品官人法、占据权力中枢来保障自己的地位,寒门出头的机会很少。陈长琦所写的九品官人法旧作也应用到此书,和简介三公诸卿过渡至三省、州与中央(组织演化),这两章算是较值一看。写西晋宗王政治的作品很多,在这有限篇幅下,亮点不多。
                              《孙吴政治与文化史论》
                              王永平绝对是孙吴史中数一数二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探讨孙氏与江东大族在几个问题上的分野,当然也有侨寄士族、文化研究。
                              《从中央文官之地域分布及政治派系看孙吴政权的江东化》
                              黄炽霖通过数据分析,从孙策至孙权的会稽太守府、车骑将军及徐州牧府、宰相、尚书台等中央官员的南北籍贯上,比对各时期君主,认为田余庆的孙吴政权江东化这一主流意见值得商榷,因为后期江东大族真的沒占有绝对优势;在尚书台更是和淮泗集团不分秋色;在孙策和孙权前期(建安十三年前),他们的将军幕府以北人为主,相反,会稽太守府以南人为主。
                              其试论孙吴宰相制度特色的附录,可以说是这领域最全面的文章。
                              对读者来说,列出了一大堆可考的吴政权仕人(含籍贯),以及他们所任何职,比洪饴孙的更优化。
                              《公主政治---魏晋南北朝政治史的性别考察》
                              三国相关重点就两个:魏公主沛邑制、全公主在孙吴,但后者的话看《孙吴政治与文化史论》已足够。
                              《东晋门阀政治》
                              东晋史必读;探讨侨寄士族在魏晋时、京口地理,还是能应用至三国史的。
                              《山中的六朝史》
                              通过名山大川名寺为切入点,分析背后的文化与政治,魏斌填补了这一空白。乌程侯孙皓为帝后舍反名山,以吴兴內的为国山,禅及立碑,还有各种符瑞以制造舆论争正统。同时又是吴兴大族开始与吴郡大族角力。


                              IP属地:中国香港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7楼2021-10-09 01:5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