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爵及礼制篇
《汉唐封爵制度》
杨光辉这本书是研究爵制必读本,对封国食邑、官礼制、推恩等相关笵畴有精辟分析,惜三国部份太简。
《秦汉封国食邑赐爵制》
东汉的王国、列侯、赐爵(即关內侯等)和汉末曹操的变革,算是《后汉书补表》的强化版,还可一看。
《军功爵制研究(增订版)》
大概是朱绍侯封笔之作,綜论了军功爵历史,二十等爵衰敗并被曹操所终止,但保留了民爵八級并沿用至唐。东汉部份的內容包括评议了王粲和刘劭之见、估算封君收入、关內侯的地位、名田制崩坏、吏爵与民爵之別等。
《东汉列侯爵位制度》
东汉制度大多只是秦汉史研究中的一章,两汉对比的比重也不大,本书填补了空白:东汉始置乡亭侯时间考、特进侯朝位侯等的朝位分析、列侯地位相对下降之因、朝觐制度、收入、定封与徙封、从东汉无嫡长子国除及恩泽绍封至魏晋的支庶袭封、袭公主爵与君考、尚公主制度等,值得一看。
《魏晋南朝宗王问题研究》
不但谈及魏宗王,也有论述爵制,惜独到见解不多。
《再造封建---魏晋南北朝的爵制与政 治秩序》
三国部份同样不多,但有不少前人所无探讨的范围,如开国、册封,最重要可能是对这时期相关的论文总评论,让读者可以翻查,故还是值得一看。
《中国礼制史》(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
礼制史恐怕也真的沒多少人感兴趣,这本算是一本讨论礼制的先导之作,对宗庙、封爵、丧葬、婚冠、田狩、朝觐、进贡、盟会、飨宴等仪式做了详尽考证,但三国相关內容只是散见于各条,故比较散乱。
《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
梁满仓认为陈戍国只是各项研究,但无法形成一个整体,故重点放在分析礼制从两汉至魏晋之际的转变之因。对比他另一本著作《三国礼仪习俗研析》,只是节录了一部份五礼(吉、嘉、军、宾、凶)相关內容,但两晋內容也不包含在內。这本书基本能应付大部份关于礼制的问题,比方圜丘、婚礼、讲武、交往、丧葬。
《汉代皇帝施政礼仪研究》
汉帝重建礼乐欲强化君主专权、维持社会稳定等目的,对即位礼、册命礼、朝礼、巡幸、养老礼等的仪节及其演变作系统考察,也梳理了实施官员及其职责。
《魏晋南北朝丧礼与社会》
丧礼是孝的一种表现,但在战乱中又引申出一些折冲应对,本书结合丧服、法令、习俗、思想,系统性分析丧礼的整体简化、诸多丧礼的规格(如故事、赠谥等)、某某引领了新风气(如曹操的薄葬)、心丧与居丧、与其他四礼的关系等,确是一本全方位研究的断代丧礼之作(墓葬这些考古范畴很难全面兼顾的)。

《汉魏至南北朝时期郊祀制度研究》
首先括概简介各时期的郊祀变迁后点出汉魏、两晋、南北朝的各项发展。东汉继承新朝的制度;三国各自争正统性,尤以魏建树最多,比方圜丘,兼采郑王学说;西晋主用亲戚王学,五帝去位统称昊天上帝、丘郊为一,泰始之制很多为后世沿用。
《两汉雅乐述论---以典礼音乐为主的考察》
探讨汉代在儒家思想和外族文化交融下,对先秦雅乐的因袭与创新,尝试勾划出郊庙、燕射、舞曲、鼓吹的歌词起源,还有乐器、服饰,最后是分析雅乐对文学的影响。
《六朝官方吉礼祀议及施行之源流考》
顾名思义,主谈吉礼中的郊、社、宗庙(包括女性入庙、诸侯庙),源流考就是了解先秦以來的学说、两汉施行情形,所以魏晋南北朝的比重不算太多。作者也不是王或郑党,只想了解政治等因素介入后各朝施行的情況并列表标示异同。
《明堂制度源流考》
是《明堂制度研究》的姐妹篇,本书结合各书礼志、地方志与考古遗跡建筑,更注重各朝发展、影响,可惜受限资料之缺,蜀吴无法讨论。
《礼是郑学---汉唐间经典诠释变迁史论稿》
通过几个例子剖析郑玄欲通过《三礼》及其他儒家经典来建立宏观的礼制体系,比其师马融的创新、互有优劣的同学卢植、更尊重汉制的蔡邕、不与公羊家和左氏般奉承汉室而曲解西狩获麟是汉兴之瑞、何晏《论语集解》的玄学化, 分析汉末邴原、王粲、虞翻对其非议,王郑之争实乃礼制迫于政治环境的妥协,王肃多有吸收郑学。两晋礼法影响太大,但现实又需妥协,才有杜预的心丧三年。高崧欲办婚礼和贺妻于氏的养子非人后就是为己利益只好挑战郑学,玩断句、逻辑诡辩,是时人的真实写照。郑玄一直影响至唐,宋人开始强调圣人之意取捨经书之异,郑学至清才被重新重视。
《汉唐封爵制度》
杨光辉这本书是研究爵制必读本,对封国食邑、官礼制、推恩等相关笵畴有精辟分析,惜三国部份太简。
《秦汉封国食邑赐爵制》
东汉的王国、列侯、赐爵(即关內侯等)和汉末曹操的变革,算是《后汉书补表》的强化版,还可一看。
《军功爵制研究(增订版)》
大概是朱绍侯封笔之作,綜论了军功爵历史,二十等爵衰敗并被曹操所终止,但保留了民爵八級并沿用至唐。东汉部份的內容包括评议了王粲和刘劭之见、估算封君收入、关內侯的地位、名田制崩坏、吏爵与民爵之別等。
《东汉列侯爵位制度》
东汉制度大多只是秦汉史研究中的一章,两汉对比的比重也不大,本书填补了空白:东汉始置乡亭侯时间考、特进侯朝位侯等的朝位分析、列侯地位相对下降之因、朝觐制度、收入、定封与徙封、从东汉无嫡长子国除及恩泽绍封至魏晋的支庶袭封、袭公主爵与君考、尚公主制度等,值得一看。
《魏晋南朝宗王问题研究》
不但谈及魏宗王,也有论述爵制,惜独到见解不多。
《再造封建---魏晋南北朝的爵制与政 治秩序》
三国部份同样不多,但有不少前人所无探讨的范围,如开国、册封,最重要可能是对这时期相关的论文总评论,让读者可以翻查,故还是值得一看。
《中国礼制史》(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
礼制史恐怕也真的沒多少人感兴趣,这本算是一本讨论礼制的先导之作,对宗庙、封爵、丧葬、婚冠、田狩、朝觐、进贡、盟会、飨宴等仪式做了详尽考证,但三国相关內容只是散见于各条,故比较散乱。
《魏晋南北朝五礼制度考论》
梁满仓认为陈戍国只是各项研究,但无法形成一个整体,故重点放在分析礼制从两汉至魏晋之际的转变之因。对比他另一本著作《三国礼仪习俗研析》,只是节录了一部份五礼(吉、嘉、军、宾、凶)相关內容,但两晋內容也不包含在內。这本书基本能应付大部份关于礼制的问题,比方圜丘、婚礼、讲武、交往、丧葬。
《汉代皇帝施政礼仪研究》
汉帝重建礼乐欲强化君主专权、维持社会稳定等目的,对即位礼、册命礼、朝礼、巡幸、养老礼等的仪节及其演变作系统考察,也梳理了实施官员及其职责。
《魏晋南北朝丧礼与社会》
丧礼是孝的一种表现,但在战乱中又引申出一些折冲应对,本书结合丧服、法令、习俗、思想,系统性分析丧礼的整体简化、诸多丧礼的规格(如故事、赠谥等)、某某引领了新风气(如曹操的薄葬)、心丧与居丧、与其他四礼的关系等,确是一本全方位研究的断代丧礼之作(墓葬这些考古范畴很难全面兼顾的)。

《汉魏至南北朝时期郊祀制度研究》
首先括概简介各时期的郊祀变迁后点出汉魏、两晋、南北朝的各项发展。东汉继承新朝的制度;三国各自争正统性,尤以魏建树最多,比方圜丘,兼采郑王学说;西晋主用亲戚王学,五帝去位统称昊天上帝、丘郊为一,泰始之制很多为后世沿用。
《两汉雅乐述论---以典礼音乐为主的考察》
探讨汉代在儒家思想和外族文化交融下,对先秦雅乐的因袭与创新,尝试勾划出郊庙、燕射、舞曲、鼓吹的歌词起源,还有乐器、服饰,最后是分析雅乐对文学的影响。
《六朝官方吉礼祀议及施行之源流考》
顾名思义,主谈吉礼中的郊、社、宗庙(包括女性入庙、诸侯庙),源流考就是了解先秦以來的学说、两汉施行情形,所以魏晋南北朝的比重不算太多。作者也不是王或郑党,只想了解政治等因素介入后各朝施行的情況并列表标示异同。
《明堂制度源流考》
是《明堂制度研究》的姐妹篇,本书结合各书礼志、地方志与考古遗跡建筑,更注重各朝发展、影响,可惜受限资料之缺,蜀吴无法讨论。
《礼是郑学---汉唐间经典诠释变迁史论稿》
通过几个例子剖析郑玄欲通过《三礼》及其他儒家经典来建立宏观的礼制体系,比其师马融的创新、互有优劣的同学卢植、更尊重汉制的蔡邕、不与公羊家和左氏般奉承汉室而曲解西狩获麟是汉兴之瑞、何晏《论语集解》的玄学化, 分析汉末邴原、王粲、虞翻对其非议,王郑之争实乃礼制迫于政治环境的妥协,王肃多有吸收郑学。两晋礼法影响太大,但现实又需妥协,才有杜预的心丧三年。高崧欲办婚礼和贺妻于氏的养子非人后就是为己利益只好挑战郑学,玩断句、逻辑诡辩,是时人的真实写照。郑玄一直影响至唐,宋人开始强调圣人之意取捨经书之异,郑学至清才被重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