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吧 关注:99,373贴子:643,893

回复:曹丕三路伐吴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当然,严可均在《全唐文》也辑录了这样的资料(注35)。所以就算陈寿受了陆逊子孙的压力而不得不替其先祖有所隐瞒,本人已很难把所有证据也从整本《三国志》中抽离。同时期其他史家所写的《魏略》等等,裴松之也收录过,就算没有被收录的,《通典》、《太平御览》、《全三国文》等呢?后代人所翻写的史书如《建康实录》、《续后汉书》等呢?这机率也未免低得更乎不可能了吧。
因此从文献记录、陆逊驻守地分析的佐证和假设真有其事而逆向搜索,也没有任何实则证据证实陆逊曾吃败仗,所以江陵之役时陆逊镇夷陵,没有实际参战。
33.权称尊号,拜骠骑将军,领冀州牧。是岁,都督西陵,代陆逊抚二境......赤乌九年,代陆逊为丞相......在西陵二十年,邻敌敬其威信......十年卒,子协嗣,统骘所领,加抚军将军。协卒,子玑嗣侯。协弟阐,继业为西陵督,加昭武将军,封西亭侯。凤皇元年,召为绕帐督。阐累世在西陵,卒被征命,自以失职,又惧有谗祸,于是据城降晋。《步骘传》
黄武元年,迁左将军,督公安......赤乌四年,年六十八卒......恪已自封侯,故弟融袭爵,摄兵业驻公安,部曲吏士亲附之。《三国志.诸葛瑾传》
34.夷道县......魏武分南郡置临江郡。刘备改曰宜都。郡治在县东四百步。故城,吴丞相陆逊所筑也。为二江之会也。《水经注.江水二》
35.往在涿郡,尝夜中密论时事......此人与我言天下事,至今已六七年矣,公辈皆在其后。《旧唐书.宇文士及传》
《资治通鉴》卷182把此事记录在大业九年正月,时事即起兵反隋,此语可与为唐帝后的话得到证实,可见李渊早有取天下之意。
抗与高祖少相亲狎,及杨玄感作乱,高祖统兵陇右,抗言于高祖曰:“玄感抑为发踪耳!李氏有名图箓,可乘其便,天之所启也。”高祖曰:“无为祸始,何言之妄也!”大业末,抗于灵武巡长城以伺盗贼,及闻高祖定京城,抗对众而忭曰:“吾家妹婿也,豁达有大度,真拨乱之主矣!”《旧唐书.窦抗传》
时机不熟就会自取其祸,非真的不想反隋。
炀帝疑李氏有受命之符,故诛李金才。《旧唐书.五行志》
民间有歌谣《桃李章》,结果连原是右骁卫大将军的李金才一门三十余人也无一幸免,也加强李渊的决心,日后追赠李金才为上柱国说:“李氏将兴,天祚有应”《全唐文》卷1《赠李金才李敏官爵诏》
以太原黎庶,陶唐旧民,奉使安抚,不逾本封,因私喜此行,以为天授。《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
何解李渊私喜此行(奉诏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原因是“食支十年”(见《旧唐书.巢王元吉传》)。同时又命长子建成“于河东潜结英俊”,命世民“于晋阳密招豪友”,结果兄弟俩“倾财赈施,卑身下士,逮乎鬻僧博徒,监门厮养,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故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
结果很多人也看到李渊的“四方之志”而劝其起兵。
“见隋政日紊,密劝高祖图天下。《新唐书.崔善为传》、“首建义旗,为天下唱,此帝王业也。”《旧唐书.许世绪传》
更加详细的推论过程,请见于赵克尧先生和许道勋先生所著的《唐太宗传》。


IP属地:中国香港21楼2019-05-14 00:05
回复
    十、后话
    曹丕战后下诏三公曰:“穷兵黩武,古有成戒。况连年水旱,士民损耗,而功作倍於前,劳役兼於昔,进不灭贼,退不和民。”算是向太尉贾诩和司空王朗认错了。
    伐吴未能奏效,曹丕改变策略,冀以外交手段削弱蜀吴获利:借吴使冯熙至魏之机,威胁曰:“吴王若欲修好宿好,宜当厉兵江关,县旍巴蜀。”(见《吴主传》注引《吴书》)孙权虽不为所动,但开始明白已无法再联魏,直至邓芝分析利弊后,再次与蜀汉结盟。
    另一方面,对蜀汉则乘刘禅初立、内呈叛乱之机,让王朗、陈群、许芝等发信,劝诸葛亮、许靖、刘巴等大臣顺应天命而降,更有鲜于辅秘密出使(详见刘禅投降时的降表),试图让其称藩的和平统一攻势。虽为诸葛亮作《正议》所严辞驳斥,但非全无所获,谯周、杜琼等益州本土人士,通过谶纬理论认为天命在魏,为谯周日后发表《仇国论》,奠下投降论的市场。
    撕破脸皮后孙权也不再有所顾忌,先找一些叛将开刀:前戏口守将晋宗杀王直并以众奔魏,魏任命其为蕲春太守,之后一直侵扰边境。魏军退兵的三个月后,即六月,令贺齐出兵,生虏晋宗,蕲春郡复为孙权所得。
    八月,曹丕封赏有功诸将(已死的曹仁和张辽当然在名单外):夏侯尚增封六百户,假钺,迁为荆州牧;文聘迁后将军,封新野侯;臧霸征入朝为执金吾,位特进;王凌封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转任青州刺史;赵俨封宜土亭侯,转度支中郎将;辛毗封广平亭侯。攻南郡一路看来战果不大,因为曹真(在黄初五年仍是上军大将军,见《三国志.王粲传》注引《世语》)、张郃和徐晃不见升迁或封增。
    三家从此起了微妙的变化,首先是正如前述,两家已经开始遣使,蜀吴复交,但魏吴暂时还未绝交。曹丕退兵后的一个月,刘备也于黄初四年四月病逝。刘禅虽然继位,但“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由于汉嘉太守黄元、南中诸郡反,诸葛亮急需应付夷陵战后的内忧外患;孙权也需要蜀汉以为犄角之援,结果邓芝的出使,重新巩固了双方在刘备死后仍然连合。孙权响应蜀汉,遂自绝魏,自此蜀吴“聘使往来以为常”、“信使不绝”。
    另一方面,曹丕自从黄初四年的无功而还后,明年欲再御驾亲征,辛毗谏曰:“方今天下新定,土广民稀。夫庙算而后出军,犹临事而惧,况今庙算有阙而欲用之,臣诚未见其利也。先帝屡起锐师,临江而旋。今六军不增於故,而复循之,此未易也。今日之计,莫若脩范蠡之养民,法管仲之寄政,则充国之屯田,明仲尼之怀远;十年之中,强壮未老,童龀胜战,兆民知义,将士思奋,然后用之,则役不再举矣。”曹丕反问:“更当以虏遗子孙邪?”后,坚持南征,兵出广陵。
    孙权遣徐盛于京城迎敌。徐盛用疑兵计:“植木衣苇,为疑城假楼,自石头至于江乘(今江苏句容),联绵相接数百里,一夕而成;又大浮舟舰于江”。曹丕便叹:“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之,未可图也。”途中还遇上暴风,几至覆没。后年再次出兵,期间讨平了利城兵变,军至广陵故城,但面对吴军严阵以待,水面结冰,船只不得入江,哀叹:“嗟呼,固天所以限南北也!”退兵时还被吴兵截杀,数千战船搁浅动弹不得,幸蒋济献计遏断湖水,船只才得以驶入淮中得脱。
    也许曹丕如田余庆先生所推断只是为了彻底解决青、徐豪霸的问题才频频军至青、徐,但亲征的用兵效果极差还是事实。黄初七年曹丕回到洛阳不久就病逝了,魏的战略进攻也随著期后诸葛亮的北伐,而改变为战略防御了。


    IP属地:中国香港22楼2019-05-14 00:06
    回复
      三、三路伐吴前曹魏与周边的政治环境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襄樊之战后不久,曹魏的实际创建者、超世之杰曹操在洛阳病故,突然群龙无首导致朝野危惧,再加上徭役、疫疾,已经出现零星的异动、边民不是亡逸山中就是逃至外族、叛服无常的凉州地方势力乘机叛乱(注2)。尽管已被曹操立为太子,但他的继承权还是受到兄弟的质疑。(注3)不过曹丕得司马孚、和洽、陈矫等拥护下,(注4)很快就顺利继为丞相、魏王。
      然后以贾诩为太尉、华歆为相国、王朗为御史大夫,是为魏国三公;以夏侯惇为大将军、曹仁为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曹洪为卫将军、夏侯尚为中领军、曹休为领军将军、曹真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吴质为北中郎将,都督幽、并诸军事,把军政都掌握在宗亲、亲信之手。
      这是必需的,汉、魏之际政局不稳,还有甚么尽用谯、沛人士(曹操就是沛国谯县人)来当城守的疯言(注5),让宗亲、亲信掌握地方军事已经算得上最温和了。同时也禁止宦人干预政事,黄初三年九月《甲午诏》扩大至妇人与外戚。
      民生方面,允许平民进入禁苑;将关口渡口之税都恢复到什一;又派遣使者循行郡国,有违理掊克暴虐者,举其罪。
      在尊孔崇儒、下诏选用贤智之士、重建太学之外,最重要的是让陈群创建九品官人法,这选吏的划时代方法,把沒有标准的乡议和推选权收归朝中,同时在汉末已败坏的察举制外(注6),得到另一个可行的选才方法。曹丕在《答孟达荐王雄诏》中解释他欲使天下之士,先担任在其创置的散骑常侍,然后出据州郡,显示他欲先考察左右的用人方针。
      代汉后大封诸臣为列侯、关內侯等,冀能强化他们对新王朝的忠诚;又拜诸臣之后为郎中收买人心(可见《丁亥令》)。也不忘清理死敌如丁仪兄弟(注7)。马植杰先生在《三国史》第九章评:“从丕的政治设施来看,也有些不错的。拿丕与其他封建帝王相比,尚属中等偏上者。”
      外交方面,濊貊、扶余单于、焉耆、于阗王皆各遣使奉献;武都氐王杨仆率族人内附。孙权除了在曹丕的一次南征有军事冲突外,奉贡、称臣、送还战俘朱光和于禁等,寸功沒立的曹丕在代汉一事上也确实需要孙权的称藩,达至一个“远人来服”的政治形象。故他也暂时满足于孙权的屈服,把荊州诸郡另立郢州,让孙权统有荊州以作回应,并沒有进一步的行动。
      曹操的宿敌刘备,因为传言献帝已经被害,自立为天子。本来应该如赵云所谏先灭在他们立场的汉贼曹魏,但刘备耻于关羽被害,也可能要维持《隆中对》的“则命一上将将荊州之军以向宛、洛”这战略考虑下东征。陆机在《辩亡论》认为刘备只是“图收湘西之地”。
      孙权选择暂时委身向曹丕称臣,避免同时两面受敌。也就是其本传所述的“初权外托事魏,而诚心不款。”这点在《建康实录.太祖上》就总结得很明白:“刘备称帝号于蜀,即黄初二年也。时权在公安,闻之,自公安下都鄂,改鄂为武昌。召问知星者,将定三分之计……咨还说权曰:‘臣观北方,终不能守盟,朝廷承汉四百之余,应东南之运,宜改年号,正服,色以应天顺人。’权纳之。”夷陵之战最终以陆逊胜利告终,留在江北的蜀将黄权因为回归无望,又不想降吴,结果降魏。
      2.时太子在邺,鄢陵侯未到,士民颇苦劳役,又有疾疠,於是军中骚动。群寮恐天下有变,欲不发丧。逵建议为不可秘,乃发哀,令内外皆入临,临讫,各安叙不得动。而青州军擅击鼓相引去。《三国志.贾逵传》注引《魏略》
      及魏武薨于洛阳,朝野危惧。《晋书.宣帝纪》
      文帝践阼……是时,边民流散山泽,又亡叛在鲜卑中者,处有千数。《三国志.牵招传》
      武威颜俊、张掖和鸾、酒泉黄华、西平麴演等并举郡反,自号将军,更相攻击……文帝即王位,初置凉州,以安定太守邹岐为刺史。张掖张进执郡守举兵拒岐,黄华、麴演各逐故太守,举兵以应之。《三国志.张既传》
      3.时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遂奉梓宫还邺。 《贾逵传》
      彰至,谓临菑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三国志.任城王传》注引《魏略》
      4.时群臣初闻帝崩,相聚号哭,无复行列。孚厉声于朝曰:“今大行晏驾,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海内,而但哭邪!”孚与尚书和洽罢群臣,备禁卫,具丧事,奉太子以即位,是为文帝。《晋书.安平献王孚传》
      太祖崩洛阳,群臣拘常,以为太子即位,当须诏命。矫曰:“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远近之望。且又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即具官备礼,一日皆办。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位,大赦荡然。《三国志.陈矫传》
      5.太祖崩洛阳,群臣入殿中发哀。或言可易诸城守,用谯、沛人。宣厉声曰:“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谯、沛,而沮宿卫者心。”文帝闻曰:“所谓社稷之臣也。”《三国志.徐宣传》
      6.东汉灵献之世……群奸秉权……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夫选用失于上,则牧、守非用人矣;贡举轻于下,则秀、考不得贤矣。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考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于时悬爵而卖之,忧列肆也;争津者买之,犹市人也……其货多者其官贵,其财少者其职卑。《抱朴子外篇.审举》
      7.诸侯就国无诏不得入觐,又设监国之官,苛禁宗室政策则过犹不及了。曹彰被毒死只见于《世说新语》,可信度存疑。


      IP属地:中国香港25楼2022-09-04 23: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