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严可均在《全唐文》也辑录了这样的资料(注35)。所以就算陈寿受了陆逊子孙的压力而不得不替其先祖有所隐瞒,本人已很难把所有证据也从整本《三国志》中抽离。同时期其他史家所写的《魏略》等等,裴松之也收录过,就算没有被收录的,《通典》、《太平御览》、《全三国文》等呢?后代人所翻写的史书如《建康实录》、《续后汉书》等呢?这机率也未免低得更乎不可能了吧。
因此从文献记录、陆逊驻守地分析的佐证和假设真有其事而逆向搜索,也没有任何实则证据证实陆逊曾吃败仗,所以江陵之役时陆逊镇夷陵,没有实际参战。
33.权称尊号,拜骠骑将军,领冀州牧。是岁,都督西陵,代陆逊抚二境......赤乌九年,代陆逊为丞相......在西陵二十年,邻敌敬其威信......十年卒,子协嗣,统骘所领,加抚军将军。协卒,子玑嗣侯。协弟阐,继业为西陵督,加昭武将军,封西亭侯。凤皇元年,召为绕帐督。阐累世在西陵,卒被征命,自以失职,又惧有谗祸,于是据城降晋。《步骘传》
黄武元年,迁左将军,督公安......赤乌四年,年六十八卒......恪已自封侯,故弟融袭爵,摄兵业驻公安,部曲吏士亲附之。《三国志.诸葛瑾传》
34.夷道县......魏武分南郡置临江郡。刘备改曰宜都。郡治在县东四百步。故城,吴丞相陆逊所筑也。为二江之会也。《水经注.江水二》
35.往在涿郡,尝夜中密论时事......此人与我言天下事,至今已六七年矣,公辈皆在其后。《旧唐书.宇文士及传》
《资治通鉴》卷182把此事记录在大业九年正月,时事即起兵反隋,此语可与为唐帝后的话得到证实,可见李渊早有取天下之意。
抗与高祖少相亲狎,及杨玄感作乱,高祖统兵陇右,抗言于高祖曰:“玄感抑为发踪耳!李氏有名图箓,可乘其便,天之所启也。”高祖曰:“无为祸始,何言之妄也!”大业末,抗于灵武巡长城以伺盗贼,及闻高祖定京城,抗对众而忭曰:“吾家妹婿也,豁达有大度,真拨乱之主矣!”《旧唐书.窦抗传》
时机不熟就会自取其祸,非真的不想反隋。
炀帝疑李氏有受命之符,故诛李金才。《旧唐书.五行志》
民间有歌谣《桃李章》,结果连原是右骁卫大将军的李金才一门三十余人也无一幸免,也加强李渊的决心,日后追赠李金才为上柱国说:“李氏将兴,天祚有应”《全唐文》卷1《赠李金才李敏官爵诏》
以太原黎庶,陶唐旧民,奉使安抚,不逾本封,因私喜此行,以为天授。《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
何解李渊私喜此行(奉诏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原因是“食支十年”(见《旧唐书.巢王元吉传》)。同时又命长子建成“于河东潜结英俊”,命世民“于晋阳密招豪友”,结果兄弟俩“倾财赈施,卑身下士,逮乎鬻僧博徒,监门厮养,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故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
结果很多人也看到李渊的“四方之志”而劝其起兵。
“见隋政日紊,密劝高祖图天下。《新唐书.崔善为传》、“首建义旗,为天下唱,此帝王业也。”《旧唐书.许世绪传》
更加详细的推论过程,请见于赵克尧先生和许道勋先生所著的《唐太宗传》。
因此从文献记录、陆逊驻守地分析的佐证和假设真有其事而逆向搜索,也没有任何实则证据证实陆逊曾吃败仗,所以江陵之役时陆逊镇夷陵,没有实际参战。
33.权称尊号,拜骠骑将军,领冀州牧。是岁,都督西陵,代陆逊抚二境......赤乌九年,代陆逊为丞相......在西陵二十年,邻敌敬其威信......十年卒,子协嗣,统骘所领,加抚军将军。协卒,子玑嗣侯。协弟阐,继业为西陵督,加昭武将军,封西亭侯。凤皇元年,召为绕帐督。阐累世在西陵,卒被征命,自以失职,又惧有谗祸,于是据城降晋。《步骘传》
黄武元年,迁左将军,督公安......赤乌四年,年六十八卒......恪已自封侯,故弟融袭爵,摄兵业驻公安,部曲吏士亲附之。《三国志.诸葛瑾传》
34.夷道县......魏武分南郡置临江郡。刘备改曰宜都。郡治在县东四百步。故城,吴丞相陆逊所筑也。为二江之会也。《水经注.江水二》
35.往在涿郡,尝夜中密论时事......此人与我言天下事,至今已六七年矣,公辈皆在其后。《旧唐书.宇文士及传》
《资治通鉴》卷182把此事记录在大业九年正月,时事即起兵反隋,此语可与为唐帝后的话得到证实,可见李渊早有取天下之意。
抗与高祖少相亲狎,及杨玄感作乱,高祖统兵陇右,抗言于高祖曰:“玄感抑为发踪耳!李氏有名图箓,可乘其便,天之所启也。”高祖曰:“无为祸始,何言之妄也!”大业末,抗于灵武巡长城以伺盗贼,及闻高祖定京城,抗对众而忭曰:“吾家妹婿也,豁达有大度,真拨乱之主矣!”《旧唐书.窦抗传》
时机不熟就会自取其祸,非真的不想反隋。
炀帝疑李氏有受命之符,故诛李金才。《旧唐书.五行志》
民间有歌谣《桃李章》,结果连原是右骁卫大将军的李金才一门三十余人也无一幸免,也加强李渊的决心,日后追赠李金才为上柱国说:“李氏将兴,天祚有应”《全唐文》卷1《赠李金才李敏官爵诏》
以太原黎庶,陶唐旧民,奉使安抚,不逾本封,因私喜此行,以为天授。《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
何解李渊私喜此行(奉诏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原因是“食支十年”(见《旧唐书.巢王元吉传》)。同时又命长子建成“于河东潜结英俊”,命世民“于晋阳密招豪友”,结果兄弟俩“倾财赈施,卑身下士,逮乎鬻僧博徒,监门厮养,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故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
结果很多人也看到李渊的“四方之志”而劝其起兵。
“见隋政日紊,密劝高祖图天下。《新唐书.崔善为传》、“首建义旗,为天下唱,此帝王业也。”《旧唐书.许世绪传》
更加详细的推论过程,请见于赵克尧先生和许道勋先生所著的《唐太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