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吧 关注:288,801贴子:6,646,202

超强台风威马逊登陆海南、徐闻的真实强度是多少?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言:(嗯,这个人又来了)
威马逊登陆海南的强度由于没有足够的风速数据来支撑,只能用大概的区间去判断。气象局年鉴数据是72米每秒,很多风吧爱好者都认为登陆海南的强度在2分钟65-68之间。到底是不是这个强度?登陆广东徐闻的时候强度是不是只有风友们认为的55?我们今天从徐闻的风速和气压数据来客观的讨论一下:

从徐闻多个风力发电站测得的数据来看:威马逊二次登陆徐闻前一小时左右,徐闻和安风电场录得最大10分钟连续风速51.8米每秒,此时出现在登陆前一小时(19点左右)此时距离风眼正中心48公里。
徐闻勇士风电场录得次最大10分钟平均风速51.44,出现在登陆徐闻之后大约一小时的20:30分钟左右。此时位于风眼右侧(东北象限),距离风眼正中心24公里。按照威马逊风眼直径30km来算,这时候风速计距离眼墙内侧10公里左右。比较接近此时的真实强度。

由于威马逊19:30分登陆徐闻的时候没有录到登陆气压数据,只有登陆1个小时后的20::30分台风中心横穿了国家气压站后留下935.4hpa的海平面气压数据。
登录徐闻后1小时气压935百帕,距离内眼壁10公里最大10分钟平均风速51.44以上。可以推测,威马逊登陆徐闻的时候气压数据肯定低于935百帕,10分钟最大平均风速肯定超过51.44米/秒。
所以综上,预估登陆徐闻的气压在920百帕,十分钟平均55米/秒左右。对应2分钟60-62米/秒。
-----------------------------------------------------
那么如果登陆徐闻的时候风速2分钟平均60米每秒(个人推测),那么是否可以反推登陆海南的时候的强度?
从形态变化来判断,威马逊登陆海南后,台风形态明显减弱,风眼温度开始攀升,对流开始减弱,云顶温度迅速上升。是个明显的减弱过程,并不是我们之前所说的维持强度登陆徐闻。
(下图为威马逊登陆前的巅峰云图)

威马逊15点30分登陆海南的时候有合格的wmg+cmg。底层扫描显示底层非常强悍!

这是2014年之前,我国有气象记录以来扫描到的最强的雷达波


(下图为威马逊登陆徐闻时刻的云图)

(19:20分登陆徐闻前10分钟,云图形态已经是惨不忍睹,w环也开始断了,底层也没有登陆海南前那么强悍。

登陆徐闻时刻,雷达波显示风眼中心底层已经有所堵塞,但是眼墙结构依然完好无损。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威马逊登陆海南和登陆徐闻的强度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结论:威马逊登陆徐闻后1小时仍然有距离风眼24公里10分钟51.44米/秒和气压935的实力,那么登陆徐闻时刻十分钟55米每/秒合理吧?对应2分钟风速60-62米/秒也没什么问题吧?
如果19点30分登陆徐闻的2分钟强度在60米每秒,气压920百帕成立的话,从云图变化来看,登陆海南后威马逊呈现不断减弱态势,那么4个小时前登陆海南的威马逊强度少说也在2分钟68米/秒以上吧!
再结合北仕岛距离风眼35公里录得持续10分钟58.7米每秒的风速数据(海拔175米,此时对应气压950hpa,随后风速计被毁),和徐闻各个风电场录得的风速/距离数据接近。可以推算这时候,威马逊真实10分钟风速在62米/秒左右,对应2分钟68-72米每秒都有可能,登陆气压900-,完全没有问题。
所以个人推测:
威马逊登陆海南的强度为2分钟68-72米/秒,气压895-900百帕。
威马逊登陆徐闻的强度为2分钟60-62米每秒,气压920-925百帕


IP属地:海南1楼2019-03-24 18:30回复
    威马逊在登陆点翁田镇造成的风毁现象,在国内就没出现过!除了抗风能力最强的椰子树外,所有的树林被削光,只剩下树干,90%瓦房被摧毁!









    IP属地:海南3楼2019-03-24 19:04
    收起回复
      威马逊登陆徐闻的时候虽然强度已经明显减弱,但也足以造成触目惊心的破坏!



      IP属地:海南4楼2019-03-24 19:06
      收起回复
        登录海南两分钟68-70m/s没有什么问题,但是65m/s登录广东是不是给的有点高了我认为广东徐闻60-62左右吧,应该不会再高了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4楼2019-05-02 13:22
        回复
          因为威马逊的核心区气压剃度很大,而且距离风眼足足30多公里!
          参考文昌中部乡镇和翁田的风力差距,中部和南部距离风眼30公里左右的乡镇登录前后一小时(15点-16点)实测风速有10分钟平均15级,48-51米每秒,35公里开外的乡镇实测45(平均14级),但是这种数据和眼壁的差距非常大。可见其气压剃度之大。登录徐闻的时候并无结构本质的改变所以,测风塔的数据和实际数据必然有很大上调空间。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8楼2019-05-02 15:32
          收起回复
            然后录到这个数据已经是晚上8:30,已经是登陆后一小时,加上距离风眼30+,哪怕这个10分钟52+换成2分钟46也不能代表登陆点徐闻的真实强度啊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9楼2019-05-02 15:39
            回复
              彻底报废了,这种折断回收价值都没有


              IP属地:海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4楼2019-05-29 22:04
              回复
                威马逊这样的底层,91楼还说很弱!不知道他是不是拿海燕来比较觉得威马逊底层很弱



                IP属地:海南95楼2019-05-29 23:26
                收起回复
                  海燕的巅峰底层

                  威马逊的非巅峰底层,虽然比不上海燕,但是也没有那么差吧

                  威马逊的底层贴吧截图:


                  巅峰莫兰蒂的底层

                  威马逊虽然底层比不上莫兰蒂,但是没有你说的那么差,回复楼上@超强台风蝴蝶


                  IP属地:海南96楼2019-05-29 23:40
                  收起回复



                    92楼还说威马逊底层不如玛利亚的!找遍了玛利亚的巅峰图都没有一个像样的,看来92楼层主对威马逊有非常大的偏见


                    IP属地:海南100楼2019-05-30 14:22
                    收起回复
                      很多人容易忽略的一点就是文昌浮标站录到55米每秒的数据还有上浮空间。
                      需要注意3点:
                      第一点:
                      传感器变形之后录到的风速数据会比正常值偏小。传感器承轴形变后摩擦力会增加,传感器受风面积会减小,那么测到的风速也会偏小,偏小多少就不好确定,55米每秒是测风仪器损坏后录到的最大风速。不代表928这个气压下录到的最大风速。
                      第二点:
                      结合北仕岛的气压和风速对应关系可以看出,只要是气压仍然在加速下降,那么风速就会保持增加。
                      从北仕岛的气压和风速变化关系也可以看出:

                      (为了更好地看清气压和风速变化关系,做了辅助线)
                      在12:20的时候是一个分水岭,在此时之前气压和风速的增减速度很慢,此时对应的气压是970,10分钟平均40米每秒(海拔178米,没有参考意义),而在在12:20之后,站点开始进入内眼墙,这时候气压和风速不再是平滑的斜线,而是气压开始垂直下降,风速开始指数式增长!大约在12:51分的时候北仕岛录到10分钟58.7米每秒后测风仪器被吹坏(高度178米,风速不可作为定强参考)!这个时候气压950,这个时候气压仍然属于气压垂直降压阶段。这个时候的风速是多少已经不重要,而风速和气压对应关系就非常重要。这个现象就告诉了我们气压的降压加速度和风速的增加加速度是有密切对应关系的。只要降压速度不变,风速增加量就不变。虽然这个时候开始,再也没有风速数据,但是气压依然保持加速度几乎不变的的快速下降,一直保持到大约13:20分。13:20分-13:30分气压下降速度开始变慢。加速度趋于零。这个过程风速肯定是持续增加的。而且风速增加速度可以参考风速计吹坏之前的风速变化速度。图中用虚线画出了风速计吹坏之后的10分钟风速曲线。

                      那么重点来了,既然是同一个台风差不多同一个时刻,这种风速和气压的对应关系肯定是适用其他地方的。
                      和北仕岛同样位于安全半圆的文昌浮标站在12:40录到了10分钟55米每秒(海平面)录到该风速的时候海平面气压928,距离风眼几何中心28公里,(此时威马逊风眼处于收缩过程,风眼半径大约16公里,)那么此时和眼壁内壁距离大约10-12公里,刚好是处于和最中心的气压(估计900-905)还有23hpa的差距。
                      。然后开始远离风眼,气压上浮,风速下降。后来去获取数据的时候发现,测风仪器就已经被吹坏,一路传感器被吹走,另一路传感器的承轴严重变形。
                      第三点:
                      从北仕岛的降压曲线就可以看出,威马逊在进入风眼前的降压曲线一直都是垂直下降,只有接近气压最低值的时候才出现了降压速度减慢的情况。第二点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只要降压速度不变,风速就会持续上升。那么在气压没有降低到最低谷的时候风速都是持续增加的。为了避免误差,我们取最初始的高估气压数据910为静风前的气压。那么文昌浮标站录到55米每秒的时候气压是928,距离910的静风气压还有18hpa的差值,按照文昌浮标站的气压下降曲线我们做一个延长线,假设文昌浮标站进入了风眼。参考北仕岛进眼前的气压变化曲线,文昌浮标站如果进眼过程也是延续之前的变化曲线,更靠近风眼过程中的风速的变化曲线也会延续之前的变化曲线。在录到10分钟55米每秒之后做虚线延长线。


                      可以看出:
                      1、当文昌浮标站气压达到910hpa的时候,10分钟平均风速曲线突破了60米每秒。
                      2、如果风眼的风速减弱气压极限是905hpa,那么当文昌浮标站达到905hpa的时候,10分钟平均风速达到了65米每秒。
                      总结:那么现在看来,文昌浮标站录到的10分钟55米每秒风速,从这个三个方面来说都是有上升空间的。不能代表威马逊的最大风速。假设眼内还有气压值(这个气压值不会带来风速增加)
                      如果威马逊的眼内最低气压是905,定强气压是910,那么对应的最大10分钟就是60米每秒;
                      如果威马逊的最低气压是900,定强气压是905,那么对应的最大10分钟是65米每秒。
                      当然肯定是不会降压到最低气压风速就戛然而止的。肯定是在降压某个过程中风速就开始减弱。
                      现在最大的变量有两点:
                      1、威马逊风眼眼壁的风速在什么气压值什么时候会开始减弱?
                      2、超强台风定强的最低气压和风速减弱的气压的差距是多大?
                      这两个问题是我们之前没有想过的问题,这个谜底还待解开。
                      附加:有人会反驳说12.40分文昌浮标站已经接近眼壁内侧,但是参考七洲列岛就可以看出,当海平面气压是928的时候,气压依然是垂直的加速下降,这个时候风速肯定是增加的,而不会是持平更不可能是减弱。


                      IP属地:海南119楼2019-08-14 17:39
                      收起回复
                        从形态上来看,威马逊巅峰和登陆的时候强度差异很小。为什么登陆点翁田镇录到的气压会比登录前的有所偏高?
                        这里有1个关键因素和2个可能,
                        一个关键因素:翁田小学没有完全进眼,当时录到921气压的时候还有7级的风力,没有完全静风。这说明气压站没有完全进眼。录到的不是威马逊登陆的最低气压。
                        2个可能性:
                        1、翁田小学和铺前镇木兰堆头的气压数据其中一个可能有误。
                        翁田小学在登录后半小时录到了921的海平面气压,铺前镇在登陆后1.5小时录到了926的海平面气压,看起来气压变化不是很大,但是从威马逊登陆那一刻开始,形态就开始大幅减弱了。登陆半小时后cmg环逐渐消失。一小时后基本上只有w环,登陆后风眼眼温开始狂跌。风眼内的底层云开始增多。

                        登陆时刻的BD图

                        登陆1.5小时后的BD图
                        反正可以肯定登陆时刻和登陆1.5小时后的形态差距很大。强度也会有很明显的差距。但是从录到的气压来看,921和926只是相差5hpa。也就是形态变化的差距明显大于气压的差距。接下来一路减弱直到晚上7:20登陆徐闻。从徐闻登录后一小时眼外录到海压941,登陆徐闻后减弱幅度更为明显,推测登陆徐闻气压大约930。木兰堆头在登陆后是吹海风,所处三面环海,离海边也很近。气压场相对来说很稳定,不大可能会有明显误差。而翁田小学在台风登录的时候吹的是离岸风,位于海南中部山区的背风区,气压场可能不太稳定造成误差。这很可能导致翁田镇堆头小学录到的气压偏高。
                        2、风眼登陆时刻,眼内出现反气旋导致眼内气压升高?
                        从云图中可以看出,在12点-1点左右,威马逊风眼内部开始形成一个反气旋,在登陆前后,风眼中的反气旋已经发展到了占据半个风眼的大小,登陆后才小时。

                        从红外的动态图也一样可以看出这个反气旋的形成过程。我们都知道反气旋在北半球是下沉气流,气压高压流向低压,形成反气旋肯定会导致风眼内的气压升高。这也可能是导致威马逊登陆后没有录到最低气压的原因。
                        那么可以推测,很可能是因为登陆翁田的时候受到风眼内反气旋,近地面没有录到最低气压。
                        根据翁田镇住在海边的朋友反映,威马逊登陆的时候甚至可以看到蓝天。说明风眼内部的清空程度还是非常高的。

                        这三个因素加起来很可能就是就造成了翁田小学气压站没有录到最低登陆气压的原因。


                        IP属地:海南122楼2019-08-16 23:59
                        回复
                          既然有吧友想看威马逊的更多风毁照片,那我就把这些图发出来吧
                          距离由远到近这样发吧。
                          首先发距离登录点西南部30公里的东阁镇的,这里仅仅是登陆的时候吃了不到半小时的眼墙红波,风毁现象大概是15-16级的水平。
                          可以看出,西南象限30多公里这个距离的风毁现象和登陆点差距很大。这里的树没有完全倒或者也没有完全被削光树叶。还有一部分树是有树枝树叶的。











                          IP属地:海南126楼2019-08-22 21:16
                          收起回复
                            @取名真难
                            2分钟数据完全是误传!下面这个两个图是登陆之后最初气象部门传出的数据,所有的风速都是10分钟平均,请你不要搞错.你发楼市的那个肯定是因为数据传了几年,传来传去造成失真。七洲列岛和10分钟数据和徐闻各个测风塔的10分钟数据刚好是一登前和二登后的强度相对应。



                            IP属地:海南134楼2019-08-23 11:42
                            收起回复
                              接下来是铺前镇的风毁:
                              铺前镇距离第一次登陆的翁田大约45公里,下面这些图都位于铺前镇上,而不是登陆点经过的铺前东北角。距离登陆铺前的风眼几何路径大约15公里。
                              铺前镇铺前镇风毁也是相当的严重,连红砖水泥的现代建筑都能被严重破坏!

                              (上图为铺前镇海事大楼,东侧被摧毁)

                              (上图为铺前镇被摧毁的现代红砖建筑)

                              (上图为铺前镇村民被风吹倒的红砖水泥结构的围墙)

                              (这个村民的整个房屋都被夷为平地!)


                              (上图为被风暴潮带到内陆的渔船)

                              明天再更新、抱罗镇、翁田镇、徐闻县和防城港的风毁


                              IP属地:海南142楼2019-08-24 23:4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