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3 张骞通西域
1、西域:汉朝时,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广大地区被称为西域。
2、张骞通西域:公元前138年,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19年,联络乌孙王
国,进攻匈奴。
3、贡献:①了解西域各国的情况,沟通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为汉朝经营西域打下
了基础。②打通了一条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交通路线,即著名的丝绸之路,促进
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③间接促进这了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公
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正式归属中
央政权管辖。
考点4 丝绸之路
1、路线:从长安往西——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区——葱岭——西亚和欧洲。
2、作用: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了汉族和沿途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汉朝兴盛。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学习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考点1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200年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
2、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
3、220年,曹丕称帝建魏,建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229
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考点2 南方的初步开发
1、吴蜀时期江南的开发
(1)原因:第一,北方人民大批南迁;第二,南北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第二,
孙吴政权重视发现生产。
(2)表现:①农业方面,长江沿岸和太湖周围的稻田产量明显提高,②手工业
方面,在江南的手工业中,最重要的量织造麻布,会稽一带出产的越布是著名特产。
丝织业有一定的发展。瓷器制作技术有了提高,能大量生产各种相当精致的青瓷。
侯官(今福建福州)和番禺(今广东广州)是造船中心。造船技术已达较高水平,能建造乘载两三千人的大舰船。
2、东晋南朝时期的南方的开发。(1)原因有;第一,南方社会相对安定。第二,
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第三,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第四,劳动人民利用南方优越条件辛勤开发。
考点3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后,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落后的统治方式使
北魏政权面临危机。
2、内容:①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施一系列新的制度,加强对经
济和官吏的管理。②迁都洛阳。③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说汉语,完善学校教育制度。
3、意义:第一,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第二,
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第三,促进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社会进步。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族封建化和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的发展。
第五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考点 1:科举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度的演变:①科举制于隋朝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分科考试,择优录取为特征的科举制度正式创立。②唐朝时,科举制有很大的发展,科举是唐朝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唐朝科举分常科和制举两大类。常科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其次是明经科。制举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科举制度是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它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为唐朝的繁盛提供了人才支持,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③明清时,仍采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吏,实行八股取士。为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清科举考试只许在四经五书中命题,考生要按固定的格式和制定的观点答题,不能有自己的见解,这就是八股文。八股取士是明清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的重要措施,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④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历时13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