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吧 关注:1,005,406贴子:2,653,256

回复:【分享】给大家推荐一部佛经《未曾有因缘经》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佛言。汝罗睺罗。畏罪还家。如彼无智愚痴人也。夫人求福。欲离罪者。当谦虚精勤。亲近明师。修习智慧。悔恶罪业。改往修来。从是渐渐。智慧成就。慧成就故。消灭众罪。如我前说。日光威力。能除众冥。人修智慧。亦复如是。缘汝先有善根因缘遭值我。时舍利弗等。如彼明医能济苦患。而得不死。子今何为舍明入暗。沙弥罗睺白言。世尊。诸佛智慧。犹如大海。罗睺等心。犹如毫末。岂能受持。如来智慧。佛告罗睺。如天雨渧。后不及前。虽不相及。能满大器。修学智慧。亦复如是。从小微起终成大器。成大器已。转成余器。如是展转。满无量器。是则名为自利利人。自利利人。名为大士。如我今也。罗睺罗等。闻佛说已。心开意解。无复忧虑。如世尊教。当具奉行。不敢疑也 。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2楼2016-07-18 12:48
回复
    白话翻译:
    佛又说:你罗侯罗,因为害怕自己的罪业而还俗归家,就如同没有智慧的愚痴之人。人求福德,脱离罪报,应该谦虚勤恳,向明师请教,修习智慧,忏悔罪业,改往修来。这样渐渐智慧成就,消灭众罪。就如同我从前所讲:日光的威力能够除灭黑暗。人修习智慧也是这样。因为你从前种下善根的因缘,能够遇到佛法,舍利弗等比丘,就如同医生一样能够救助病苦,使人保住生命。你怎么会舍弃光明而趣入黑暗呢?
    罗侯罗问道:世尊,诸佛的智慧犹如大海一样,而我的心却象毫发的末端。怎么能够领会如来的智慧呢?
    佛说:天降大雨,每一个雨滴都互不相干,十分微小,却能成满很大的器皿。修学智慧也是一样,从微小开始,最后总会盛满很大的器皿。不仅盛满一件,还会盛满多件,这样逐渐增加,可以盛满无数的器皿。这就是自利利人。能够自利利人就是大士,象我一般。
    罗侯罗听了佛的教导,恍然明了,不再忧虑。应按照世尊的教诲,奉行不二,不会再有怀疑了。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3楼2016-07-18 12:50
    回复
      五,请问酒戒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4楼2016-07-19 19:10
      回复
        王白佛言。末利夫人。持佛五戒。月行六斋。一日之中。终身五戒。以犯饮酒妄语二戒。八斋戒中。顿犯六戒。此事云何。所犯戒罪。轻耶重耶。世尊答曰。如此犯戒。得大功德。无有罪也。何以故。为利益故。如我前说。夫人修善。凡有二种。一有漏善。二无漏善。末利夫人。所犯戒者。入有漏善。不犯戒者。名无漏善。依语义者。破戒修善。名有漏善。依义语者。凡心所起善。皆无漏业。
        白话翻译:
        波斯匿王向佛说:末利夫人,受持五戒,每个月要有六天斋戒。一天当中五戒违反两条:饮酒和妄语。八关斋戒中违反了六条。这样的情况,犯戒的罪过轻重如何呢?
        世尊回答说:这样的犯戒有大功德,没有罪过。为什么呢?是因为利益于人的缘故。就象我从前说过的那样,人修善业有两种:一种是有漏善,一种是无漏善。末利夫人虽然犯戒,但是属于有漏善,没有犯戒属于无漏善。依照戒律的文字说明,破戒修善是有漏善,依照真实的含义,凡是内心所发善念,都是无漏业。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9楼2016-07-19 19:16
        回复
          王白佛言。如世尊说。末利夫人。饮酒破戒。不起恶心。而有功德。无罪报者。一切人民。亦复皆然。何以故。我念近昔。舍卫城中。有诸豪族。刹利王公因小诤竞。乃致大怨。各各结谋。兴兵相罚。两家并是国中豪种。复是亲戚。非可执录。纷纭斗战。不从理谏。深为忧之。复自念言。昔太子时。先王大臣。名提违罗。恃其门宗。富贵豪强。而见轻慢。形调戏弄。剧于畜生。当时忿恚。情实不分。意欲诛灭。力所不堪。诉向父王。复不听省。怀毒抱恨。非可如何。以是因缘。饮食损常。懊恼愁悴。尔时太后。见我愁苦。种种谏晓。愁故不息。于是太后。爱子情重。便遣使人。求觅好酒。劝我令饮。即白母言。先祖相承。事那罗延天。奉婆罗门。今若饮酒。惧恐天怒。为婆罗门之所啧罚。太后当时。惧子致命。于夜静时。关闭宫门。不令异人黄门婢使而得知者。太后语言。夫天神者。有慈悲心。救一切苦。婆罗门者。皆应如是。子今愁毒。唐自失命。天神岂能救子命耶。宁当服药。消散忧患。得全身命。诸婆罗门。未得天眼。安能知子隐密事也。逼迫再三。俯仰从之。既饮酒已。忘失愁恨。太后见子。还复颜色。心即欢喜。召集宫女。作唱伎乐。三七日中。受五欲乐。所追忿恨。从是得息。思惟是已。即敕忠臣。令办好酒。及诸甘膳。又使宣令国中豪族群臣士民。悉皆令集欲有所论。国中大事。诸臣诤竞。两徒眷属。各有五百应召来集。于王殿上。庄严太乐。王敕忠臣。办琉璃碗。受三升许。诸宝碗中。盛满好酒。我于众前。先吃一碗。王曰今论国中大事。想无异心。坐此会也。今当人人办此一碗。甘露良药。然后论事。咸言唯诺。奉大王命。并敕伎官。作唱太乐。诸人得酒。并闻音乐。心中欢乐。忘失仇恨。沛然无忧。王复持碗。白诸君曰。士夫修德。历世相承。遵奉圣教。不应差违。诸君何为。因于小事。忿诤如之。若不忍者。恐亡国嗣。是故重谏。幸息诤事。诸臣白曰。敬奉重命。不敢违也。因是和平。王白佛言。诸人起诤。不因于酒。然因得酒。息忿诤心。而得太平。此岂非是酒之功也。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0楼2016-07-20 12:31
          回复
            复次大王。如富楼那。妒嫉心故。割断恩爱。辞别父母。舍离妻子。入山习学。被服草衣。忍寒耐苦。自立誓言。要当讽诵九十六种经书记论。悉令通达。不尔不还与父母相见。足二十年。一切通达。还王舍城。头戴炬火。以铜鍱腹。陌上而行。而自唱言。我一切智。来至我所。而谓我言。儞瞿昙沙门。竟何所知。我言痴人。而说颂曰
            白话翻译:
            大王,又如富楼那,因为嫉妒心的缘故,割舍恩爱,辞别父母妻子,入山学习。披草衣,忍受饥寒困苦。立誓:要学习通达九十六种经书记论,否则不回去和父母相见。用了二十年,一些学问都明了无疑。返回王舍城,头顶火炬,腹前挂有铜罗,边走边唱:“我有一切智慧”。来到我这里说道:你这沙门,能知道什么。
            我说:愚痴的人啊。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5楼2016-07-22 12:28
            回复
              若多少有闻 自大以憍人 是如盲执烛 照彼不自明
              白话翻译:
              如果有了一点智慧学问,就自大骄傲,那就如同盲人手持烛光,能够照耀他人,却不能照耀自己一样。
              时富楼那。闻是语已霍然心悟。舍炬解腹。五体投地。惭愧悔过。皆由多闻智慧。诸根利故。未起之顷。断三界漏。得罗汉道。智慧之力。譬如调象随钩而转。
              白话翻译:
              富楼那听了我说的话,豁然了悟,舍弃火炬铜罗,五体投地,忏悔自己的过错。由于其多闻智慧,诸根明利,还没有起身的功夫便能断除三界的有漏烦恼,证得无漏阿罗汉道果。智慧的力量如同训练大象一般,可以让其随着小钩而转动。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6楼2016-07-22 12:30
              回复
                大王当知。夫习学者。皆由禁制摄五情根。然后通达无所挂碍。名无碍智。无碍智者。具四辩也。今富楼那。具四辩才。皆由慊苦勤学所得。是故我说。夫慧解者。有七德才。何谓为七。第一信才。二精进戈。第三戒才。四惭愧才。第五闻才。六为舍才。七定慧才。是为七才。末利夫人。具此七才。大王当知。末利夫人。虽为女身。高才智博。非同凡人。皆由少来。慎身口意。一心专念。修习智慧。智慧力故。名为解脱。复以智慧。解悟天下。尔时世尊。因罗睺沙弥。为诸大众。说颂曰:
                白话翻译:
                大王应当知道,学习都是要禁止自己的情欲,专心一致。才能通达无碍。这叫做无碍智。无碍智具有四辩才。而富楼那具有四辩才都是由于其勤苦学习所得到的。所以我说:智慧学问,有七种利益德行。一是信心,二是精进,三是戒律,四是惭愧,五是听闻,六是能舍,七是定慧。末利夫人即具备此七才。大王,末利夫人虽然是女身,但是才智广博,非同凡想。 都是由于少年的时候,慎护身口意,专一其心,修习智慧。由于智慧的力量,才得解脱。又以智慧转教天下人。这时世尊为了教化罗睺罗,于是说偈诵道: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7楼2016-07-22 12:31
                回复
                  闻为金翼鸟 威势武力强 闻为行宝藏 所在相利益 闻为大桥梁 济度众苦厄 闻为大船师 济渡生死海
                  多闻令志明 以明智慧增 智则博解义 见闻行法安 多闻能除忧 能以定为欢 善解甘露法 从是得泥洹
                  闻为知律法 解疑亦见正 从闻舍非法 行到不死处 仙人敬事闻 诸天亦复然 捡心不放逸 积闻成圣智
                  慧能散忧患 亦除非邪衰 欲求安隐吉 当奉事明者 盲从是得眼 如暗中得烛 开导世间人 如明将无目
                  是故应舍痴 离慢豪富乐 务学事明者 是名积聚德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8楼2016-07-22 12:33
                  回复
                    王叉手曰。如佛所言。世人修善。凡有二种。一有漏善。二无漏善。有漏无漏。二义归一。世尊。云何说差别耶。佛告王曰。人有二品。一者利根。二者钝根。为钝根人。说二种善。利根之人。不说二也。所以者何。众源泉流。终归一海。钝根之人。诸根暗塞。是故为说分别法耳。
                    白话翻译:
                    波斯匿王说:就象佛所说的那样,世人修行善业有两种,一种是有漏的善业,一种是无漏的善业。但是无论有漏无漏都是善业。世尊怎么说其有所差别呢?
                    世尊告诉波斯匿王说:人有两种,一种是利根,一种是钝根。为钝根人说法,则说有漏和无漏两种善。
                    为利根人说法,则不说两种。
                    为什么呢?所有的小流小溪最后都会流归大海。
                    钝根人诸根闭塞,所以为其分别说法,让其容易明了。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22楼2016-07-26 12:44
                    回复
                      六,释妄语戒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23楼2016-07-26 12:45
                      回复
                        尔时国王。太子只陀白佛世尊。十善戒法。有差别也。同一义耶。妄语戒义。一耶多耶。若一义者终不可持。若差品者。愿佛说之。佛告之曰。妄语有二。一重二轻。何谓为重。若受戒人。不修智慧。愚痴无智。不能教化兴隆佛法为是之故。人所轻慢。不得供养贫穷困苦为供养故外现精进。内行邪浊。展转相教。宣向诸人。比丘苦行精进。得禅境界。或言见佛见龙见鬼。如是之人名大妄语。犯是罪者堕阿鼻狱。
                        白话翻译:
                        这时国王的只陀太子向佛请教,说:十善戒法是有差别品级呢?还是就一个标准。例如妄语的含义,是唯一的呢?还是有多种不同区别。如果只是一个标准,凡是说谎的都是妄语,那么恐怕无法受持。如果有差别品相,请佛讲解。世尊告诉他说:妄语有两种,有轻有重。一是大妄语,如果受戒的人,不修习智慧,愚痴无智,不能教化他人,兴隆佛法,因为这个缘故被他人轻贱怠慢,没有人来恭敬供养。为了摆脱-贫困的缘故,外表伪装为精进,而内里却行为邪浊。并且到处宣传其比丘苦行精进。有什么样的境界。或者说我见到什么佛,见到什么鬼神龙王,这样的人叫作大妄语。如果违犯了这个罪过,那么将来会堕落到阿鼻地狱。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24楼2016-07-27 12:51
                        回复
                          又复妄语。能令杀人破坏人家复有妄语违失期契。令他嗔恨。如是名为下妄语也。行如是者。名为犯戒。堕小地狱。其余调戏。及诸私理。匿禁之事。或有言无。或无言有。不犯戒也。太子只陀。闻说是已。即于佛前。受十善道法。白佛言世尊。弟子今日疑悔已除。发三菩提心。愿佛证知。佛言善哉。甚大随喜宜知是时。
                          白话翻译:
                          另外如果妄语让人因此丧命,或者破坏他人家庭,破坏他人和睦,或者妄语为了违背契约,最后让他人嗔恨。这样的妄语是下妄语。这样的行为是犯戒的。堕落到小地狱。
                          至于其他的调戏玩笑,个人言语喜好,或者藏匿之事,或者有的说无,无的说有,并不犯戒。
                          只陀太子听后,便在佛前,立誓受持十善道法。向佛说道:弟子今天疑问已经消除,在此发三菩提心,请佛证知。
                          世尊说:好阿,这是应当随意的大好事情,正是时候。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25楼2016-07-27 12:53
                          回复
                            王白佛言。如佛所说。十方贤圣明达众生。因缘果报者。我父先王。奉事外道。随持禁戒。绝于酒肉五辛葱蒜。供养梵天。日月水火。常行布施。求梵天福。年年常用千头乳牛。施婆罗门。计四十年。四万头牛。诸婆罗门。食其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味。如斯功德。生何天也。愿佛垂哀分别教示。令诸行者普得闻知。佛告王曰。前王果报。今在地狱。所以者何。不值善时。不遇善友。无善方便。虽修功德。不得免罪。布施之功不亡失也。罪后毕时。方当受福。
                            白话翻译:
                            波斯匿王向佛请教:如佛所说,十方圣贤,明了众生的因缘果报。那么我的父王,奉侍外道,并且随其受持禁戒,不吃肉,不喝酒,断绝五种辛菜。并且能供养梵天,祭拜日月水火,经常布施,以求福报。多次以千头奶牛布施婆罗门。这样有四十年。共计大概有四万头牛。诸位婆罗门享受其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美味。这样的功德现在会生到什么天界呢?请佛教导明示。让我们这些行善业者都知道一下。
                            世尊告诉说:您的父王现在正在地狱受苦,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遇到好的时候,没有善知识教导,也没有方便善巧。虽然修习功德,但是却没有灭除罪业。布施的功德却也没有消失,等到罪业完毕,才会享受福报。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26楼2016-07-27 12:55
                            回复
                              七,传灯无尽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28楼2016-07-28 12: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