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吧 关注:17,606贴子:58,995
  • 0回复贴,共1

【转帖】《哈姆雷特》:莎士比亚走向巅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悲剧《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1601)是莎士比亚全部创作乃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创作的巅峰。这个剧本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该剧可能取材于12世纪末丹麦编年史家萨克索·格兰玛狄克的《丹麦史》。1576年,法国作家贝尔福雷的《悲剧故事集》中首次收有这个故事的改写本。此外,16世纪80年代,伦敦舞台上曾上演过托马斯·基德的类 
似复仇剧《西班牙悲剧》。莎士比亚很可能从上述渠道取得了相关的题材。1601年,莎士比亚把它重新改编,把一段中世纪的封建复仇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哈姆雷特的形象也成为世界文学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人文主义中心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因为父王突然死去,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国。不久,母后又同新王——他的叔父结婚,使他更加难堪。新王声言老王是在花园里被毒蛇咬死的,王子正在疑惑时,老王的鬼魂向他显现,告诉他“毒蛇”就是新王,并嘱咐他为父复仇。哈姆雷特认为他这复仇不只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说自己有重整乾坤、力挽狂澜于即倒的责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心烦意乱,抑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同时,他叔父也怀疑他得知隐秘,派人到处侦察他的行动和心事。甚至利用他的两个老同学和他的情人去侦察他。哈姆雷特趁戏班子进宫演出的机会,改编一出阴谋杀兄的旧戏文《贡札古之死》叫戏班子演出,来试探叔父。戏未演完,叔父做贼心虚,坐立不住,仓皇退席。这样,更证明叔父的罪行属实。叔父觉得事情不妙,隐私可能已被发觉。宫内大臣波洛涅斯献计,让母后叫王子到私房谈话,自己躲在帷幕后边偷听,王子发现幕后有人,以为是叔父,便一剑将其刺死。于是,奸王便派他去英国,并用借刀杀人法,让监视他去的两个同学带去一封密信,要英王在王子上岸时就杀掉他,但被哈姆雷特察觉,半路上调换了亲信,反而叫英王杀掉了两个密使,他自己却跳上海盗船,脱险回来。哈姆雷特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莉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奸王利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雷特于死地。结果,哈、雷二人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临死遗嘱好友霍拉旭传播他的心愿。

  此剧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由于争夺王权而引发的种种矛盾,以及斗争的双方同归于尽的悲惨结局。不少莎士比亚研究专家认为,剧中的主要人物哈姆雷特在一定程度上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言人。因此,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象征着人文主义理想与封建王权之间的严酷斗争。故事虽然发生在丹麦,但实际上是16、17世纪之交英国社会生活的缩影。

  《哈姆雷特》的情节结构十分巧妙。例如为父复仇的线索就有三条:哈姆雷特为父亲被谋杀篡权复仇,雷欧提斯为被哈姆雷特无意中杀死的父亲波洛纽斯复仇,福丁布拉斯为其在战场上比武丧生的父亲复仇。因此,流血与复仇的情绪笼罩全篇,生动地再现了封建王朝时代权力运作过程中的血腥场面。剧本还描写了三组关系:老王和王后的婚姻关系,奸王和王后的婚姻关系,哈姆雷特和奥菲利娅的恋爱关系。这三组以情爱为纽带的关系也都以悲剧收场。所以,不管在权力角逐的战场上,还是在男女情爱的情场上,我们看到的都是悲惨的结局。此外,剧本还描写了四组谋杀情节:英国国王误杀丹麦国王派出的信使,哈姆雷特误杀波洛纽斯和后来的雷欧提斯,克劳狄斯误杀王后。重重误杀表现了人物和环境之间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导致的阴差阳错的悲惨结局,这也是古希腊悲剧中常常出现的类似主题:人无法抗拒命运。并行交叉的复杂情节加上广阔的社会场景:从宫廷到民间,从国内到国外,从陆地到海上,从人的世界到鬼魂世界,从外表世界到内心世界,从现实世界到戏剧(戏中戏)世界,使得《哈姆雷特》这出戏波澜壮阔,万象环生,正像一面硕大光明的镜子极生动丰富地展示了一幅幅宏伟壮丽的人生画面。但是,《哈姆雷特》描写得最深刻动人的不是外部世界,而是主人公的内心冲突。这一冲突鲜明地表现在哈姆雷特的忧郁情绪上,特别是表现在复仇问题上延宕蹉跎,贻误时机。



1楼2005-09-18 14:5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