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之名,原出于明清小说家,如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熊大木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所谓通俗,也就是由雅到俗、化雅为俗的意思,即用小说的方法对历史人物与事件加以通俗化,将其中蕴藏的历史意义通过人物行动与故事情节演绎出来,让接受艰深的历史文献与复杂的历史事实有困难的大众很容易理解。这里面又有两种。一种是作者直接根据史传进行演义,像熊大木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以王(武穆王)本传行状之实迹,按通鉴纲目而取义”[1],以及后世的蔡东藩的历朝演义系列小说。这种通俗演义,是以文人个体创作为主体,与历史本身比较接近。另一种是虽也部分依据史书,但其主体是继承在民间说话人、戏曲、民间传说等基础上积累而成的故事系统,可以说是一个与历史叙述平行的故事叙述的系统。这个故事系统的形成过程,常常就是历史的“通俗化过程”。从小说艺术的角度来讲,这个的“通俗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长期的艺术积累的过程,是群体创作的结果。而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艺术,也正是在这众多的通俗小说故事的形成过程中发展出来的,是众多的民间艺术家与文人共同创造的艺术方法。这种通俗小说的艺术方法及作为其载体的通俗小说文体,是很值得研究的。
通俗之名,原出于明清小说家,如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熊大木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所谓通俗,也就是由雅到俗、化雅为俗的意思,即用小说的方法对历史人物与事件加以通俗化,将其中蕴藏的历史意义通过人物行动与故事情节演绎出来,让接受艰深的历史文献与复杂的历史事实有困难的大众很容易理解。这里面又有两种。一种是作者直接根据史传进行演义,像熊大木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以王(武穆王)本传行状之实迹,按通鉴纲目而取义”[1],以及后世的蔡东藩的历朝演义系列小说。这种通俗演义,是以文人个体创作为主体,与历史本身比较接近。另一种是虽也部分依据史书,但其主体是继承在民间说话人、戏曲、民间传说等基础上积累而成的故事系统,可以说是一个与历史叙述平行的故事叙述的系统。这个故事系统的形成过程,常常就是历史的“通俗化过程”。从小说艺术的角度来讲,这个的“通俗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长期的艺术积累的过程,是群体创作的结果。而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艺术,也正是在这众多的通俗小说故事的形成过程中发展出来的,是众多的民间艺术家与文人共同创造的艺术方法。这种通俗小说的艺术方法及作为其载体的通俗小说文体,是很值得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