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吧 关注:240,043贴子:6,814,301

回复:金陵世德堂本西游记序及翻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李安纲:《西游记》的真谛
唐僧81难文化原型是宋代石杏林《还源篇》81章
《还源篇》有81章,《西游记》有81难,从数字上就可能得出其中渊源雷同。道教、儒教乃中国本土的宗教,都重视《易经》。《易经》有八卦、六十四卦, 卦由爻组成:爻有阴、阳两种,阳数九而阴数六,故有阳九阴六之说。1.[《乾》为三根阳爻,故称纯阳;两个《乾》叠在一起还是《乾》,称做“重阳”。九月九日就 是重九或重阳,是一个好日子,所以道教修炼全讲九九;而根本原因是因为《老子》有八十一章,为九乘九所得。]
《黄庭内景经·五行章》云:“ 五行相推返归一,三五合气九九节。”梁丘子注云:“三五者,天地之枢带,六合之要会,九宫之气节,九九八十一为一章耳。”从此后,丹道学歌诀多有用八十一 数的。除了石泰的《还源篇》,还有元代萧廷芝的《金丹大成集》,其中收录了七言绝句八十一章。2.[《西游记》第九十九回“九九数完魔划尽”中说,观音菩萨从 头至尾把唐僧灾难簿子看了一遍,只有八十难,便急传声说:“佛门中九九归真,圣僧受过八十难,还少一难,不得完成此数。”这里的佛门即是全真道化了的佛 门,九九归真要成仙证真,讲的是火候,差一节都不行,所以有诗曰:九九归真道行难,坚持笃志立玄关。……古来妙合参同契,毫发差殊不结丹。]
《西游记》自诞生一来,读者千千万,却很少有人发现其中的奥秘。就连那些修道炼丹的,也知道《还源篇》八十一章,《西游记》八十一难,可就是没有找到二 者的源渊关系。原因在于二者之间并不是纯粹的对应关系,而是一个是八十一,一个是八十二。后者的第一难演绎的是前者的第二章,所以才要再生一难以满足八十 一之数。小说能动地演绎和发展了《还源篇》,所以给人们造成了错觉,以致没敢去判定二者的关系。
第一章云:
铅汞成真体,阴阳结太元。但知行二八,便可炼金丹。
说的是太宗朝陈光蕊考中状元,与殷温娇结成夫妇,往江州上任,买金色鲤鱼放生,后被刘洪所杀,殷夫人含辱从刘,生下江流儿,应了“金蝉遭贬”、“出胎几杀”第一、二难。从此以后,就开始了每一章与每一难的对应关系。直到第八十一章云:
采药并交结,进火与沐浴。及至脱胎时,九九阳数足。
谓修丹的过程中,首先要采药,即采取真阳气,然后加以交合凝聚,使神气相抱。而且还要进火烧炼,使其更加坚固纯粹;沐浴是洗澡,或称淬火,即金丹炼成后便放入水中一激,去掉杂质,标明成就。金丹一成,即可弃壳而脱胎。
当然,这必须经过九九八十一节,使成重阳之体才行。这对应的是第八十难“凌云渡脱胎”一节。唐僧一行来到灵山,却见一个“道童”立在山门前叫:“那来的 莫非东土取经人么?” “取经”就是“采药”,“采”即“取”,“药”即“经”。《西游记》认为经是精,“金经”即“金精”,便是大药。悟空认得他是:“灵山脚下玉真观金顶大 仙,他来接我们哩。”即是“交结”,以“脚接”二字来谐音。正是为了照应这首诗,小说才特意塑造了这么一个“道童”“大仙” 来。按理来说,佛教的国度里是不可能有道士的。
大仙接他们牵马进观,让小童儿烧香汤,“与圣僧沐浴了,好登佛地。”还有一首诗说:
功满行完宜沐浴,炼驯本性合天真。……洗涤尘垢全无染,反本还原不坏身。
这里说的就是“进火与沐浴”。马为午,属火,牵进观是进火,然后才能烧香汤沐浴。在凌云渡口,唐僧坐着一只无底船,“上溜头泱下一个死尸”,大家说那是 唐僧,正是所谓的脱胎登彼岸,肉身死而元神活。而“还原”二字,正照应了书前的“会元”和《还源篇》的“还源”。一旦还源归正,便会得到正果。其实,取经 并不是他们的目的。通过取经来完善自己的人格,才是真正的目的,所以下面有一首诗曰:
脱却胎胞骨肉身,相亲相爱是元神。
今朝行满方成佛,洗净当年六六尘。
这是说的“及至脱胎时”。后来取了经,观音却发现少了一难,必须完成九九之数,补够一难,即是所谓的“九九阳数足”。
为了达到九九八十一难,所以再生一难,以照应“九九阳数足”,那就是“通天河遇鼋”。《还源篇》认为脱胎之后就是进入虚空而还源,《西游记》毕竟是小 说,总要给人指出还源的形象和境界来,于是便安排在通天河上遇到老鼋。元、源、原与鼋音同,所以这个大白鼋正可以用来作象征,会元、还源、归元就是要见到 它。老鼋驮着他们向东岸奔去,有诗曰:
不二门中法奥玄,诸魔战退识人天。
本来面目今方见,一体原因始得全。
秉证三乘随出入,丹成九转任周旋。
挑包飞杖通休讲,幸喜还元遇老鼋。
3.[这里果然用了“还元”二字,这老鼋就是“本来面目”。它住在“水鼋之第”,“水鼋”即 “水源”。水由金生,水鼋即象征金丹,古人认为金色白,所以它是大白鼋。金虽生水,但却隐在水中,即《周易参同契》所讲的:
金为水母,母隐子胎。水为金子,子藏母胞。真人至妙,若有若无。仿佛大渊,乍沉乍浮,退而分布,各守其隅。
“大渊”即“老鼋”,金在水中沉浮,随顺自然,若有若无,在万物生生化化的过程中“乍沉乍浮”,不执不泥,便是本来面目。还源要成仙佛,仙佛何在?就在这三界万物之中,不生不灭,无所在而无所不在。这是一种断灭了对待概念的境界!]
《西游记》的主题是表现道教全真道的教义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李安纲认为《西游记》很多原型,如灵台方寸山.慈云寺等很多东西,都是依托道教教义,凭空想象出来的,现实中并没原型。其所要表达的意思大概是:《西游记》是纯粹的道教徒写的证道书,与佛教没有太大的关系。
但是李安纲似乎忘了一点事实,既《西游记》一书的成书过程是世代累积造成,它最早的版本宋朝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依托佛教密宗演绎出来的,是很纯粹的佛教文学。《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之后的各个版本的“西游故事“经历了古代中国宗教思想界的一个重要的革新阶段,暨宋元时期的”三教合一“阶段。这导致”西游故事“佛道混杂,道中有佛中有道,并逐渐累积放大,最终形成百回本《西游记》的思想主流。
虽然我不太同意李安纲所有的观点,但他有一观点可能比较接近事实真相,既《西游记》最后写定者应该是一位非常熟悉道教乃至各宗教的文人,但不是纯粹的道教徒。
因此,所谓《西游记》里表现各种事物是作者(最后写定者)凭空想象出来的,现实中没有原型的观点不太可信。
下面我以泉州九日山为例,来阐述我的观点。

为什么要叫九日山呢?
九日山之得名有多种说法,《泉州府志·九日山志》云:“邑人以重九日登高于此,因名。自晋以来,缙绅先生以及方外之侣多登憩焉。”可见,重阳登高亦曾经是泉州人重要的节俗之一。
  《泉州府志·风俗》又云:“九日:登高,饮茱萸菊酒,唯士人间行之。”登高之习俗只在士人之间进行,是有原因的,晋以来,中原战乱等原因导致中原贵族衣冠南渡,聚居于泉南之地,时九日山下的丰州为立州所在,也是经济和文化重镇。入泉士人把中原重阳登高、饮酒等习俗带到闽南的同时,也加入了更深的内容,他们借着重九的登高,遥望故土,寄托乡愁,同时饮酒赋诗,抒发背井离乡之悲情。而历代文人聚居、政府祈风圣地的九日山,也自然就成了这些文士们登高、聚会之首选,诗因山而起,山因诗而秀,历代以来,留下了不少的登高诗篇。
1.《乾》为三根阳爻,故称纯阳;两个《乾》叠在一起还是《乾》,称做“重阳”。九月九日就 是重九或重阳,是一个好日子,所以道教修炼全讲九九;而根本原因是因为《老子》有八十一章,为九乘九所得。

九日山翻经石
九日山下始建于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28年)的延福寺,是泉州最早佛教寺院。南朝印度高僧拘那罗陀在此翻译金刚经,学习汉语,山上还留有翻经石古迹。(疑是<西游记>晒经石的原型之一)

九日山通远王祠
通远王是宋代泉州的海神,是道教的俗神。道教的俗神却出现在九日山延福寺这样的佛教寺庙里,可见宋代"佛道融合.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潮已开始泛滥。
2.《西游记》第九十九回“九九数完魔划尽”中说,观音菩萨从 头至尾把唐僧灾难簿子看了一遍,只有八十难,便急传声说:“佛门中九九归真,圣僧受过八十难,还少一难,不得完成此数。”这里的佛门即是全真道化了的佛 门,九九归真要成仙证真,讲的是火候,差一节都不行,所以有诗曰:九九归真道行难,坚持笃志立玄关。……古来妙合参同契,毫发差殊不结丹。
从第2条证据看,李安纲说《西游记》的佛门即是全真道化了的佛 门,显然太过武断。

站在九日山悬崖山远眺晋江(中间的寺庙是延福寺)
《西游记》第99回:三藏却又将经包儿收在他家堂前,与他念了一卷《宝常经》。后至寺中,只见陈家又设馔在此。还不曾坐下,又一起来请;还不曾举箸,又一起来请,络绎不绝,争不上手。三藏俱不敢辞,略略见意。只见那座寺果盖得齐整——斋
山门红粉腻,多赖施主功。一座楼台从此立,两廊房宇自今兴。朱红隔扇,七宝玲珑。香气飘云汉,清光满太空。几株嫩柏还浇水,数干乔松未结丛。活水迎前,通天迭迭翻波浪;高崖倚后,山脉重重接地龙。

元代旅行家汪大渊
3.[这里果然用了“还元”二字,这老鼋就是“本来面目”。它住在“水鼋之第”,“水鼋”即 “水源”。水由金生,水鼋即象征金丹,古人认为金色白,所以它是大白鼋。金虽生水,但却隐在水中,即《周易参同契》所讲的:
金为水母,母隐子胎。水为金子,子藏母胞。真人至妙,若有若无。仿佛大渊,乍沉乍浮,退而分布,各守其隅。
“大渊”即“老鼋”,金在水中沉浮,随顺自然,若有若无,在万物生生化化的过程中“乍沉乍浮”,不执不泥,便是本来面目。还源要成仙佛,仙佛何在?就在这三界万物之中,不生不灭,无所在而无所不在。这是一种断灭了对待概念的境界!]


IP属地:福建36楼2017-04-14 09:10
收起回复
    感谢楼主,已经下载了


    IP属地:湖南39楼2025-01-14 08: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