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吧 关注:815,541贴子:12,055,460

回复:【原创-巨坑】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9.小黄门:无定员(东汉中后期时为二十人,见前文),官秩六百石,由宦官充任。小黄门随侍于皇帝左右。皇帝在后宫的时候(侍中和黄门侍郎不能进入后宫),小黄门为皇帝传达诏命,并听取尚书的奏事。此外,小黄门还可作为皇帝与后宫沟通的使者。公主或王太妃(诸侯王的母亲)如果生病,皇帝则遣小黄门前去探望。《后汉书·百官志三》:“小黄门,六百石。本注曰:宦者,无员。掌侍左右,受尚书事。上在内宫,关通中外,及中宫已下众事。诸公主及王太妃等有疾苦,则使问之。”
一八八年左右,蹇硕担任小黄门。同年蹇硕被灵帝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之首的上军校尉。一八九年,蹇硕被何进所杀。《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一八九年)八月,初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
另,上文的中常侍绝大部分都是由小黄门迁的中常侍。也就是说,担任过中常侍的宦官之前也担任过小黄门。小黄门和中常侍一样,也可以作为宦官的加官。
10.黄门令:一人,官秩六百石,主管宫中的宦官,由宦官充任。黄门令手下有丞、从丞各一人,属吏十八人。黄门令丞是黄门令的副官;黄门令从丞则跟随黄门令出入宫禁。《后汉书·百官志三》:“黄门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省中诸宦者。丞、从丞各一人。本注曰:宦者。从丞主出入从。”
如前文的黄门侍郎,黄门即黄闼(宫禁的大门)的意思,因为黄门令主管宫中的宦官,故称之为黄门令。黄门令的地位要低于中常侍,和小黄门大致平级,高于其他宦官。何进曾让黄门令收押上军校尉蹇硕,证明黄门令对除了中常侍以外的宦官都有管制权。《后汉书卷六十九》:“(何)进乃使黄门令收(蹇)硕,诛之,因领其屯兵。”
前文的中常侍王甫兼任黄门令。《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王)甫迁中常侍,黄门令如故。”


150楼2013-07-01 20:54
回复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1楼2013-07-01 21:00
    回复
      没太大用的官一堆


      IP属地:福建来自手机贴吧153楼2013-07-02 19:13
      收起回复
        催更,貌似养的太肥了。。。


        IP属地:新疆156楼2013-07-03 00:02
        回复

          东汉所有太傅都录尚书事,所以袁隗、刘虞、马日磾三人都曾以太傅的身份录尚书事。(见前文太傅部分)
          一八九年,大将军何进和太傅袁隗一起参录尚书事。《后汉书卷八》:“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参录尚书事。”
          一八九年,陈纪为尚书令。《后汉书卷六十二》:“(陈纪)出为平原相,往谒卓,时欲徙都长安。……时议欲以(陈纪)为司徒,纪见祸乱方作,不复辨严(辨严为收拾行李),实时之郡。玺书追拜太仆,又征为尚书令。”
          一八九年左右,王允为尚书令。一九零年,王允代杨彪为司徒,并仍兼尚书令。一九二年,献帝以司徒王允录尚书事。《后汉书卷六十六》:“献帝即位,(王允)拜太仆,再迁守尚书令。 初平元年,代杨彪为司徒,守尚书令如故。”《资治通鉴第六十卷》:“(献帝)以王允录尚书事,吕布为奋威将军、假节、仪比三司,封温侯,共秉朝政。”
          一九二年九月,李傕等人以司空杨彪录尚书事。一九四年,杨彪以太尉的身份录尚书事。一九五年,杨彪任尚书令。《资治通鉴第六十卷》:“(一九二年)光禄大夫杨彪为司空,录尚书事。”《资治通鉴第六十一卷》:“(一九五年)戊午,以太常杨彪为太尉,录尚书事。”《后汉书卷五十四》:“及车驾还洛阳,(杨彪)复守尚书令。”
          一九二年十二月,李傕等人以太尉周忠(和杨彪一起)参录尚书事。《资治通鉴第六十卷》:“十二月,太尉皇甫嵩免,以光禄大夫周忠为太尉,参录尚书事。”
          一九三年六月,李傕等人以太尉朱儁录尚书事。《资治通鉴第六十卷》:“太尉周忠免,以太仆朱儁为太尉,录尚书事。”
          一九三年十月,李傕等人以司空赵温录尚书事。《资治通鉴第六十卷》:“司空杨彪免。丙午,以太常赵温为司空,录尚书事。”一九四年十二月,赵温以司徒的身份录尚书事。《资治通鉴第六十一卷》:“十二月,司徒淳于嘉罢,以卫尉赵温为司徒,录尚书事。”
          一九六年七月,镇东将军、司隶校尉曹操录尚书事。《资治通鉴第六十二卷》:“辛亥,以曹操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三国志·魏书一》:“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
          一九六年九月,曹操以荀彧为侍中兼尚书令。二一二年,曹操迁荀彧为光禄大夫;同年荀彧去世。《三国志·魏书十》:“天子拜太祖大将军(九月),进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
          二一二年,华歆代荀彧为尚书令。《三国志·魏书十三》:“歆至,拜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荀彧为尚书令。”二一三年,曹操建魏国后,华歆被迁为魏国的御史大夫。此后,汉朝的尚书令一职便一直空缺。


          158楼2013-07-03 20:47
          收起回复
            看到晋书职官志有荣郃卫臻为左右仆射…不过卫臻好像不妥


            IP属地:福建来自手机贴吧165楼2013-07-05 18:52
            收起回复

              26.御史中丞:一人,官秩一千石,又称御史中执法,掌宪台(御史台)。秦朝时,御史大夫手下有御史丞和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在殿中(宫殿之中,兰台所在之处)察举不法之事,故称之为“中丞”。西汉延续了这一制度。西汉时,御史中丞外监管刺史,内领侍御史,并接受公卿的奏事(主要为检举和弹劾方面的奏事),然后按奏章上的罪行,向皇帝弹劾有罪之臣。西汉哀帝元寿二年(前一年),御史大夫被改名为大司空(具体见前文司空部分),御史中丞则出殿中,在宫外主持御史台,并更名为御史长史。东汉,御史长史又改回为御史中丞,并文属少府。御史中丞、尚书令、司隶校尉在朝会时有自己的专席,地位尊崇,号称“三独坐”(见前文)。《后汉书·百官志三》:“御史中丞一人,千石。本注曰:御史大夫之丞也。旧别监御史在殿中,密举非法。及御史大夫转为司空,因别留中,为御史台率,后又属少府。”《宋书·百官下》:“御史(中)丞,一人。掌奏劾不法。秦时御史大夫有二丞,其一曰御史丞,其二曰御史中丞。殿中兰台秘书图籍在焉,而中丞居之。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时中丞亦受奏事,然则分有所掌也。元寿二年,(御史大夫)复为大司空。而中丞出外为御史台主,名御史长史。光武还曰中丞,又属少府。”
              西汉时,御史中丞监管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监管丞相司直,丞相司直监管刺史,刺史监管郡守、国相。《汉官旧仪》:“御史中丞,督司隶,司隶督司直,司直督刺史,刺史督二千石以下。”东汉时,御史中丞或从郡守、国相之中选拔,或以侍御史递补。御史中丞内掌兰台(下文详解),外督各州刺史,坐镇宪台察举各种不法之事,权力很大,地位也不低。蔡质的《汉官典仪》:“丞,故二千石(汉朝的二千石专指郡守)为之,或迁侍御史高第,执宪中司,朝会独坐,内掌兰台,督诸州刺史,纠察百寮,出为二千石。”
              关于御史中丞和刺史的统属关系。西汉时,刺史是地方上的监察官,所以归中央的总监察官-御史中丞所管。王莽执政时曾废刺史置州牧、部监,官秩两千石,其所受的礼遇如同三公,此时的州牧是地方上的最高军政长官,已脱离了御史中丞的管制。《汉书·百官公卿表》:“成帝绥和元年(刺史)更名牧,秩二千石。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刺史,元寿二年复为牧。”《汉书·卷九十九》:“置州牧、部监二十五人,见礼如三公。”东汉光武建武初年,因为各方战乱还未平息,所以仍保留州牧一职,作为统兵一方的重臣,以平定战乱。战火平息后(建武十八年),光武帝又废州牧,置刺史。但刺史却没有恢复成西汉时的监察官,而是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地方官。这点可以从马严给汉章帝的奏章中得到证明。《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马)严上封事曰:‘……臣伏见方今刺史太守【专州典郡】,不务奉事尽心为国,而司察偏阿,取与自己,同则举为尤异,异则中以刑法,不即垂头塞耳,采求财赂。……故事,州郡所举上奏,司直察能否以惩虚实。今宜加防检,【式遵前制】。……’”马严当时担任的是御史中丞,他所说的恢复前制(前朝制度),就是指以丞相司直督刺史的制度,而丞相司直又受御史中丞管辖(见上一段)。汉末献帝之时,各方的刺史、州牧无不拥兵自重,割据一方,更谈不上受到朝中御史中丞地管制。但,这个推论又不免和蔡质的《汉官典仪》有所矛盾。蔡质是汉灵帝时的卫尉,他的《汉官典仪》史料价值很高。而且《后汉书》中也有几个御史中丞督刺史的例子,如《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海贼张伯路复与勃海、平原剧贼刘文河、周文光等攻厌次,杀县令,遣御史中丞王宗督青州刺史法雄讨破之。”我认为,东汉的刺史仅是名义上隶属于御史中丞,就和御史中丞文属少府一个性质。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御史中丞作为朝廷督军的使者,可以外出统刺史平乱,此时的御史中丞被称为“督军御史”或“督军御史中丞”。
              一八九年左右,韩馥为御史中丞。同年,董卓以韩馥为冀州牧。《裴注三国志·魏书一》引《英雄记》:“馥字文节,颍川人。为御史中丞。董卓举为冀州牧。于时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
              一八九年,许靖继韩馥之后为御史中丞。一九零年,许靖弃官投奔豫州刺史孔伷。《三国志·蜀书八》:“灵帝崩,董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与靖共谋议,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董卓)进用颍川荀爽、韩融、陈纪等为公、卿、郡守……而迁靖巴郡太守,不就,补御史中丞。”
              一九零年,董卓以皇甫嵩为御史中丞。一九零年,董卓打算除掉皇甫嵩,于是征在外领军的皇甫嵩入京为城门校尉。皇甫嵩到了洛阳后,被董卓捉拿下狱。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和董卓向来关系不错,他向董卓为父亲求情,因此董卓放了皇甫嵩。皇甫嵩出狱后担任议郎,不久后又迁为御史中丞。一九二年,皇甫嵩去世。《后汉书卷七十一·皇甫嵩列传》:“嵩不从,遂就征。有司承(董卓)旨,奏嵩下吏,将遂诛之。嵩子坚寿与卓素善,自长安亡走洛阳,归投于卓。卓方置酒欢会,坚寿直前质让,责以大义,叩头流涕。坐者感动,皆离席请之。卓乃起,牵与共坐。使免嵩囚,复拜嵩议郎,迁御史中丞。”
              一九五年,献帝以钟繇为御史中丞。不久后(一九六年之前),钟繇又被迁为侍中兼尚书仆射。《三国志·魏书十三》:“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拜御史中丞,迁侍中尚书仆射,并录前功封东武亭侯。”
              一九六年左右,董芬为御史中丞。袁宏的《后汉纪·孝献皇帝纪卷第二十九》:“封卫将军董承……御史中丞董芬……为列侯,赏有功也。”
              一九九年左右,严象为御史中丞。同年,严象被迁为扬州刺史。二零零年,严象被孙策的庐江郡太守李术所杀。《裴注三国志·魏书十》:“太祖以彧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唯严象为扬州,韦康为凉州,后败亡。三辅决录曰:象字文则,京兆人。少聪博,有胆智。以督军御史中丞诣扬州讨袁术,会术病卒,因以为扬州刺史。建安五年,为孙策庐江太守李术所杀,时年三十八。”


              166楼2013-07-06 18:04
              收起回复

                28.兰台令史:无定员,官秩六百石,为兰台之中抄写文书、奏章的官吏,兰台由御史中丞所掌。兰台和辟雍、东观、石室、宣明殿、鸿都门学同为东汉的藏书之所,当然这些地方的职能并不止于藏书。东汉时,东观主要收藏的是古籍和史书,辟雍主要收藏儒家经典,兰台主要收藏的是策书(拜官封爵的简册)和法典,石室主要收藏图籍(地图和户籍),宣明殿主要收藏的是皇帝自己的著作,鸿都门学主要收藏的是辞赋和书画。这些地方的藏书很多都在董卓、李傕、郭汜之乱中被毁。《后汉书卷七十九上·儒林列传》:“初,光武迁还洛阳,其经牒秘书载之二千余两,自此以后,参倍于前。及董卓移都之际,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文章,竞共剖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縢囊。”西汉焦赣《易林·巽之明夷》:“典策法书(策书和法典),藏兰台,虽遭溃乱,独不逢灾。”


                169楼2013-07-06 21:24
                收起回复

                  稍微总结一下少府下属。职属(实际上隶属于)少府的都是一些不是很重要的官职,略过不表。而文属(名义上隶属于)少府的却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官职,这些官职之中,有一些实际的地位甚至高于九卿。大致可以把文属的分为四个部分,其一为侍中、黄门侍郎这样的散官,这些散官因供职于宫禁之中,随侍于皇帝身边,所以对皇帝颇有些影响力。其二为宦官,东汉中后期宦官专权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在宦官专权的时期,宦官版的侍中“中常侍”,宦官版的黄门侍郎“小黄门”,其地位不仅高于侍中和黄门侍郎,甚至高于大部分朝官,和公卿平起平坐,独揽大权。其三为尚书台的官员,尚书台是全国政令的出处,在朝中的位置十分显要,通典甚至称其为文昌天府。尚书令虽然官秩不是很高(两千石,和郡守平级),其所掌握的权力颇大,所以曹操才会让荀彧以尚书令的身份总摄汉朝的政务长达十二年。后期曹操建魏国后,所以政务都放于魏国之中处理,因此尚书令一职才被空缺。其四为御史台的官员,御史中丞和尚书令一样,位卑权重,手中握有弹劾百官的权力。朝中的百官都对御史台的官员敬畏三分。但是,汉末的朝廷混乱不堪,特别是董卓、李傕这种人专政之时,全无法制可言;而后期曹操专政,权力尽归于司空府和相府、魏国。所以,汉末朝廷的御史台简直是形同虚设,没有什么实质的弹劾权。


                  170楼2013-07-06 21:57
                  收起回复
                    恭喜把少府解决了


                    IP属地:福建来自手机贴吧171楼2013-07-07 07:25
                    收起回复
                      补:这段应该放在太常下属-博士的部分。
                      另,东汉灵帝光和元年(一七八年),灵帝在洛阳鸿都门设立了一所鸿都(鸿都是汉代的藏书之所之一)门学。这所学校不同于太学,太学教授儒家经典,而鸿都门学则教授辞赋、书法、绘画等。鸿都门学的老师称为鸿都文学,而学生则为鸿都学士。因没有具体资料证明鸿都门学到底属于何官管辖(很可能为灵帝直属,因为这其中出来的子弟多被灵帝封以高官),所以暂时让它和太学一起,并在太常属下。《后汉书·孝灵帝纪》:“始置鸿都门学生。”《后汉书·酷吏列传》:“(阳球)奏罢鸿都文学,曰:‘伏承有诏□中尚方为鸿都文学乐松、江览等三十二人图象立赞,以劝学者。……’”《后汉书·蔡邕传》:“ 光和元年,遂置鸿都门 学,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其诸生皆勑州、郡、三公举用辟召,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士君子皆耻与为列焉。”


                      172楼2013-07-07 07:32
                      回复
                        太后的太仆好像更赚钱


                        IP属地:福建来自手机贴吧175楼2013-07-08 20:25
                        收起回复
                          火前留名


                          来自手机贴吧179楼2013-07-08 20:38
                          回复
                            太后三卿最威风


                            IP属地:福建来自手机贴吧181楼2013-07-08 22:1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