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吧 关注:784,120贴子:11,986,053

回复:【原创-巨坑】汉末和三国时的官职与爵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5.假、行、兼、领:
假为在本职外代理其他职务,而非正式的任命。《康熙字典》:“又《楚汉春秋》会稽假守殷通。《注》假谓兼摄也。”兼摄谓本职外同时代理其他职务。同时假也有授予的意思,譬如《三国志·魏书一》:“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
行即摄行,暂时行使职权。如献帝禅让皇位给曹丕时,本应由御史大夫奉皇帝玺绶告祭高庙,但因为汉朝御史大夫一职空缺,所以由太常张音行使御史大夫的职权,代为告祭高庙。《三国志·魏书二》:“告祠高庙。使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使使持节行御史大夫事太常音,奉皇帝玺绶,王其永君万国,敬御天威,允执其中,天禄永终,敬之哉?”
兼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兼任,指某官兼任某空缺的官位。《康熙字典》:“《前汉·王莽传》县宰缺者,数年守兼。《注》师古曰:不拜正官,令人守兼也。”
领有治理和统领的意思,所以多用来指管理郡县和军队。此外还有领、录尚书事,上文已经讲过,领就是录的意思。《康熙字典》:“又《仲尼燕居》言游进曰:敢问礼也者,领恶而全好者欤。《注》领,犹治也。又《韵会》统领也。《前汉·魏相传》总领庶职。又《广韵》录也。《刘公干诗》沈速簿领书。《注》领,录也。”


214楼2013-07-16 21:50
回复
    楼主好厉害。。。


    IP属地:新疆216楼2013-07-16 22:39
    回复
      想请教大神 看三国志时经常看到某某人表奏某某人为某官 我举个例子 如荆州刺史刘表上袁术为南阳太守 而袁术又表孙坚为豫州刺史 请问 东汉官员之间可以互相表奏对方为某官吗?象上述例子 好像并不是察举 又不是征辟 这种现象是一直存在 还是只有汉末才出现的特例?有无相关史料记载过?本人才疏 请大神不吝赐教


      来自iPad217楼2013-07-16 23:46
      收起回复
        突然想起你那个讲刘焉他们的故事贴…那个肯定更受欢迎


        IP属地:福建来自手机贴吧218楼2013-07-17 18:55
        收起回复
          为什么没写河南尹?


          来自手机贴吧219楼2013-07-17 19:25
          收起回复
            快更


            221楼2013-07-27 14:02
            回复
              今天开始继续更。。。
              前面朝官部分已经加目录整理在了这个帖子里http://tieba.baidu.com/p/2465067970


              222楼2013-07-28 19:32
              收起回复
                军职篇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23楼2013-07-28 19:35
                回复

                  一.总述东汉军制
                  东汉的军队大致可以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中央军即位于京城洛阳的禁军,前文朝官部分已经大致介绍过了。卫尉下属的南北宫卫士令、左右都侯、各宫门司马统领一部分禁军,光禄勋下属的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统领一部分禁军,北军中候监管的五校尉统领一部分禁军,城门校尉下属的各城门校尉统领一部分禁军。此外还有像执金吾手下的二百缇骑、五百持戟,太子宫下属的太子卫率统领的太子宫卫士等,也算是零散的禁军。东汉禁军的规模小于西汉的禁军,这是源于光武帝在大致平定战乱后的大规模裁军。【《历代兵制》(南宋陈傅良所着,老实说,此书之中的错漏之处也不在少数):“光武久在兵间,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欲息肩,文书调度,一切务从简寡。由是内省营卫之士,外罢徼候之职。”】而且,东汉中央军的制度较西汉中央军的制度也多有不同,这在上文的各处已经分别叙述过了。
                  地方军则分布于全国各地,边境的郡国置都尉或属国都尉统领境内的军队,其余郡国境内的军队则由太守统领。其实,东汉刚建立的时候,全国所有郡国都置都尉统领境内的军队。建武六年(三十年)和建武七年,光武帝大致平定战乱后,开始大规模地裁撤地方和中央的军队,他让大部分内地郡国的军士回复平民的身份,以削减军事干支和恢复国内的资源生产力。只在位于国家边境的郡国仍保留都尉或属国都尉一职,用以统领边境的军队,关于属国或属国都尉会在后文详解。【《后汉书·百官志五》:“中兴建武六年,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省关都尉,唯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稍有分县,治民比郡。”《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是岁(建武六年),初罢郡国都尉官。始遣列侯就国。匈奴遣使来献,使中郎将报命。……(建武七年)三月丁酉,诏曰:‘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驾战车之兵士)、骑士(骑兵)、材官(善于山地作战的兵士)、楼船士(水军)及军假吏(军吏),令还复民伍。’”】此后的东汉也延续了光武帝时的制度,所以东汉内地的常备军的规模较西汉大有缩减。地方上有叛乱的时候,会暂时设置都尉一职,叛乱平息后则省。【《古今注》:“六年八月,省都尉官。”应劭曰:“每有剧贼,郡临时置都尉,事讫罢之。”】汉安帝时,因为内迁在凉州、三辅一带的羌人屡屡叛乱,所以又设置了右扶风都尉和京兆虎牙都尉。裁撤地方上的常备军应该说是有利也有弊,有利之处在于削减了军费开支,减少了百姓的负担,并加强了地方上的生产力。其不利之处是降低了地方军队的战斗力,难以及时地处理地方上发生的叛乱,并给私兵制的形成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些弊端在汉末黄巾之乱后尤为明显。由于重点在介绍官制,所以本文不做太多此类方面的叙述。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25楼2013-07-28 19:37
                  收起回复
                    其实北军五校很重要的


                    IP属地:福建226楼2013-07-28 19:39
                    收起回复

                      军之下有部,部由校尉所统领,校尉的官秩为比两千石(包括司隶校尉、城门校尉、北军五校尉、西园八校尉之类的特殊朝官),部的人数大多为数千人不等。部之下有曲,曲由军侯所统领,军侯官秩比六百石,曲的人数不详。曲之下有屯,屯由屯长所统领,屯长官秩比二百石。【《商君书·境内》(又称《商子》,据说为战国时的着名法家商鞅所着):“五(十)人一屯长,百人一将。”】上文五后面应该脱“十”字,同时代的《管子》中说到:“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伍皆有长焉。”可见五人制的单位为伍,而非屯,况且一“五人”屯长怎会和“百人一将”相提并论,所以应该是五十人为一屯。汉朝屯的规模我不确定是否为五十人。按《中华军事职官大典》(现代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工具书),屯之下还有队,队的长官为队率,官秩比一百石。【《史记·张丞相列传》:“申屠丞相嘉者,梁人,以材官蹶张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按《尉缭子》,五人伍,十人什以上,还有五十人队“属”和百人队“间”。汉朝大多承秦制,或许队率带领的是五十人队,而屯长带领百人队?关于部、曲、屯、队的规模,暂时我还没有找到详细的史料加以考证。网上有人说:【汉代的兵制是以二与五的倍数为计算。最基础的单位为伍,即每五个人有一个伍长;两个伍为什,每十个人有一个什长;五什为队,每五十个人有一个队率;两个队为一屯,每一百人有一个屯长;两个屯为一个曲,每两百人有一个军侯;两个曲成一部,每四百人有一个军司马。通常每五个部为一个营,即为一独立的作战单位,通常统军者乃将军或是校尉。】我认为这纯粹是属于自己脑补了,倘若汉朝有如此明确的编制,为何一干史书中都查证不到呢?当然也不排除我才疏学浅的可能,如果其他人有详细的史料补充,希望不吝赐教。
                      伍长和什长是前秦就已经存在的军职。【《周礼·夏官司马第四》:“五人伍,伍皆有长。”《墨子·备城门》:“城上十人一什长,属一吏士,一帛尉。”《尉缭子·伍制令第十四》:“军中之制,五人为伍,伍相保也;十人为什,什相保也;五十人为属,属相保也;百人为间,闾相保也。”】也就是说军中最底层的编制为伍,五人为一伍,长官为伍长。伍之上还有什,十人为一什,长官为什长。汉朝也存在这两个军职。《汉官旧仪》:“五人为伍,伍长一人。十人为什,什长一人。百人为卒,卒史一人。五百人为旅,旅帅(旅的统帅,并非指特定的军职,下同)一人。二千五百人为师,师帅一人。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军将一人。以上卿为将军。”《通典·兵二》载曹操的《步战令》:“伍中有不进者,伍长杀之;伍长有不进者,什长杀之;什长有不进者,都伯杀之。督战部曲将,拔刃在后察,违令不进者,斩之。”
                      三国时期的军制不同于东汉。就以曹魏为例,上文所引的步战令中提到,伍长、什长之上有都伯。另外,都伯之上有百人将。【《裴注三国志·魏书九》:“魏书曰: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太祖难其帅。”】可见,曹魏的底层军队编制为五人伍长,十人什长,五十人都伯,百人百人将。详细的放在以后三国篇再叙述。


                      229楼2013-07-28 20:39
                      回复
                        @wowo606
                        后汉书献帝纪
                        兴平元年十二月乙亥,幸【安邑】。
                        建安元年春正月癸酉,郊祀上帝于【安邑】,大赦天下,改元建安。
                        秋七月甲子,车驾至【洛阳】,幸故中常侍赵忠宅。丁丑,郊祀上帝,大赦天下。己卯,谒太庙。
                        八月辛丑,幸南宫杨安殿。癸卯,安国将军张杨为【大司马】,韩暹为大将军,杨奉为车骑将军。
                        三国志董卓传
                        奉、暹等遂以天子都【安邑】,御乘牛车。太尉杨彪、太仆韩融近臣从者十馀人。以暹为征东、才为征西、乐征北将军,并与奉、承持政。
                        奉、暹、承乃以天子还【洛阳】。出箕关,下轵道,张杨以食迎道路,拜【大司马】。
                        按三国志董卓转 韩暹为征东将军为在安邑之时 当时尚未到洛阳 按后汉书 献帝到洛阳之后 又有一次大封 当时韩暹即和张杨同时受封 韩暹为大将军 张杨为大司马
                        唯一的矛盾在于安邑之时的诸将封拜不同
                        后汉书董卓传
                        帝乃御牛车,因都安邑。河东太守王邑奉献绵帛,悉赋公卿以下。封邑为列侯,拜胡才征东将军,张杨为安国将军,皆假节、开府。
                        后汉纪
                        兴平元年十二月庚子,拜胡才为征北将军,领并州牧;李乐为征西将军,领凉州牧;韩迁为征东将军,领幽州牧。皆假节开府如三公


                        233楼2013-07-30 23:20
                        收起回复
                          LZ精神可嘉 建议加精鼓励
                          @非法操作123
                          @一骑走天下
                          @鬼谷王诩


                          234楼2013-07-30 23:25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235楼2013-07-30 23:28
                            回复
                              楼主辛苦了,精神可嘉


                              IP属地:福建236楼2013-07-31 00: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