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普贤菩萨吧 关注:52,432贴子:218,014
  • 2回复贴,共1

有两种人念佛最老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两种人念佛最老实
念佛是我们的生命,那什么是养分呢?就是法义的学习。往生靠什么?我们的法身慧命靠什么?靠念佛。如果不看书,不听法,我们能够坚持念下去吗?就像一颗种子,如果是西瓜,种下去之后,这就是因,肯定结的是西瓜,这个没有问题。那如果不晒太阳,不浇水,也不施肥,也不除杂草,也许最后还是死掉。
念佛的生命,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讲,需要法义的学习作为养分。至于那些不需要法义学习,只要念佛就可以的人,除非他真的是这种根器。
能够不学习,也能老实念佛不改变的人,印光大师说,只有两种:“惟上智与下愚而不移。”
第一种,就是上智。
什么是“上智”呢?就是通宗通教之人,像蕅益大师这样的,什么都通达了,他去念佛,就万牛莫挽。因为他心中没有任何疑惑,所有教理都通达了。他们的智慧达到了极限,深入经藏,明白教理,然后才来老实念佛。他们不会再去广学多闻,不会去学大乘藏,就能老老实实念佛了。
他们明白这个道理,知道念佛的殊胜,这种人很容易老实下来。
第二种,就是下愚
有些老头、老太太真的可以,对他讲什么是自力他力、四圣道、净土啊,他说:“师父,我都听不懂你在讲什么!”甚至有些老菩萨,不仅听不懂讲的内容,连普通话都听不懂,但能听懂“南无阿弥陀佛”。这些老菩萨很慈祥,到寺院也不多话,每天笑呵呵的,就是念佛、做事,见到师父也很恭敬。
这样的人,听不听法都可以,他每天自然就有法喜,时时刻刻就处在一种法喜充满的生活,处在被光明摄取的自我满足的状态,他自可以念佛一辈子。
所以,“惟上智与下愚而不移”,这两种人,他不会移动,不会改变:上智的人明白老实念佛的道理,他老实念佛;下愚的人不明白念佛的道理,他也老实念佛,这一点是最可贵的。
下愚的人,如果能够老实念佛,甚至超过上智的人。他不懂道理也能够老实念佛,问他为什么要老实念佛,他也不知道,但是他能够老实念佛——这种人是宿世善根深厚。
但是,我们绝大部分人,是不是这两种人呢?我们是不是上智呢?估计都不是,因为佛教的书,我们都没看过多少本,通宗通教更谈不上。我们是不是下愚呢?可能也不算,因为我们还会到处跑动,会好奇,也想做一些事情。那么剩下的人,印光大师怎么讲呢?“余皆看自己努力”,就要看自己努不努力了。
真正能够只念佛、不学法的人太少了,绝大部分人是需要阳光,需要雨露,需要种种的滋养,这个滋养就是法义的学习。所以,念佛是生命,法义学习是养分。
我们需要通过法义的学习,来扎根自己的信心,使念佛能够相续。有法义的学习,就像一棵树扎在很肥沃的土壤里面,有阳光,有雨露,有养分,这样念佛信心充满。
生死事大,当老实念佛,一切的法义学习,只是为了让这颗不安的心停下来,老实下来,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往生净土成佛,不再轮回受苦。
----佛智法师
-----------
念佛不能一心,当作何方便
大安法师
有问:“念佛不能一心,当作何方便?”
菩萨曰:“汝但息想定虑,徐徐念去。要使声合乎心,心随乎声。念久自得诸念澄清,心境绝照,证入念佛三昧。然平日必须多念,从千至万,心无间断,则根器最易成熟。若强之使一,终不一也。”时达本于座下,忽戄然念数声。菩萨曰:“如是如是。”—— 《西方确指》
息想定虑,心声相随。这是教怎么样做念佛的功夫。念佛的时候,要把“想”,就是妄想思虑,妄想思虑就是第六识分别的妄想、第七识的思虑执著,要把它放下。念佛的时候,念佛的心和声音要互动,要相随。
有人就问,念佛不能得一心,“我念佛很难一心,很难清净,不知道有什么方便的方法,能够让我念佛得一心?”
针对这个问题,觉明妙行菩萨就开示:你要念佛,就要“息想定虑”,放下万缘,一念单提。你在念佛的时候,内心当中要把这些事务性的东西全都放下,也不要去接电话,也不要想其它的东西,也不要去…… 如果你是做公司领导,好像心里觉得“我在念佛,放不下”,但你要知道,没有你,地球照样转。你把一切放下,心很安详地徐徐念去。
徐徐,代表心声很安详、很平稳的念这句佛号,绵绵密密,不要念得那么躁妄,不要念得那么激情。要使音声跟我们的心产生一种互动的格局,就是这个音声发出来,当下这个心就在这里,你能听得清楚。这句佛号是从心里出来的,由口里发出声音,再从耳根把声音听进去,也就是念清楚、听清楚,这就是心和声音相随在一起。如果不相随在一起,你听不清楚,说明你的心跑了。
你的心和声相随,念久了,自然你的妄想杂念就越来越少。这句佛号像清水珠,使我们的杂念、妄想、染念渐渐地澄清,能念的心、所念的境界就孤明历历了。然后,能念的心、所念的佛号都打成一片了,就能契入到念佛三昧,能所一如。
到念佛三昧,也就是不移跬步,金地涌四色金莲,当下就是极乐世界的境界,阿弥陀佛处处说法,莲华朵朵绽放。所以念佛三昧的境界,还是要平时必须多念,多念佛号,多多益善。
所以,你每天能够念几万声佛号,就是好现象。从几千到几万,心念与佛号不间断,我们的身心,修道的根器就容易成熟。成熟是什么意思?就是熏习。我们见闻觉知这个外界的世间,都是污染的,所以它熏习给我们内心也是污染的。
这句佛号是清净的,是佛的境界,是真如,所以这句佛号你提起来,是真如熏无明,真如熏无明,无明就会在这个真如光明当中慢慢地稀薄,所以我们的身心,就能够香光庄严。以佛号的功德来熏习我们业识的心,也能够趋向佛号的功德。所以,这件事情是功夫的问题。
念佛也要谈功夫。功夫是我们水滴石穿的产物,要日积月累,要在每一声佛号的累积当中来谈功夫,这就是信愿行“行”门里面的科目。
你在念佛的时候,开始不要说“我一定要得一心”,你想求一心的念头,也是一个妄念,你都不要去求。你求一心,最终得不到一心。
所以,你念佛得要做功夫,叫水到渠成,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抓住你当下这一念,在这个佛号当中,心和声相依,念清楚,听清楚,数量念得越多越好。你就做这个耕耘的工作,慢慢的就心越来越清净,慢慢的就有功夫成片。
有一段时间,佛号念得非常清净的情况,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轻安法喜。如果再扩大,在功夫当中,我们自性清净心的力量非常巨大,就像大势至菩萨一样。什么叫大势至菩萨?就是通过执持名号,把我们的心打开,内心有大的势力。这种大势力就能穿破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直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面见阿弥陀佛——就是自性天真佛。这是心性的大势力所导致的,而不是勉强去求的。
这段开示完了之后,当时达本就在座下,忽然“戄然”就是很震惊,很振作地念了几句,好像晴天霹雳似的念出了这几句佛号,这几句佛号是他至诚恳切、感激的心,念出来的。菩萨给他一个认可“如是如是”,你这种念佛很好。
所以,念佛要贯注我们全身的力量,不是昏昏沉沉、泛泛悠悠、有气无力地念,要集中我们全部的心力去念,才有感应的力量。
-----
制心一处,才能无事不办
如瑞法师
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有“花香”一篇,说到:庭院中百合花开,白天虽然也能闻到花香,但香味微淡。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香气才特别浓厚。这并不是我们的嗅觉白天迟钝、深夜敏锐,而是因为白天喧动、境界纷杂,眼睛要观察事物,耳朵要辨听声音,致使嗅觉受耳目影响而无法专注。庄子说:“意念不分散,才能使精神专注归一。”确实如此!
何谓“制心一处”?
莲池大师借“花香”是来说明,无论学什么、做什么,只有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才能有高质量、高效率。
大师又说:书法家米芾认为学书法须对书法专一,再无其他特别爱好,才能成就。而我听说古时候善于弹琴的人也讲,学弹琴只练二三支曲子,才得进入奇妙境界。这些话虽然很普通,但可以说明大道理。《佛遗教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所以三心二意,势必一事无成;若能一心一意,三昧才能快速达到,参禅念佛的人不可不知。
怎样“制心一处”?
佛陀教导我们很多方法,大家耳熟能详的是“持名念佛”。
做功夫的时候,憨山大师这样念: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心中不断,如线贯珠。又如箭筈(指箭的末端。筈,即箭发射时搭在弓弦上的部分),相拄中间无一毫空隙处。大师说:如此着力靠定,于一切处,不被境缘牵引打失掉。
日用动静,不杂不乱,梦寐一如。念到临命终时,一心不乱,便是超生净土之时也。若但口说念佛,心地不净,妄想不除,只道念佛不灵验,如此纵到三生六十劫,亦无出头的分。
“入出息念”也是“制心一处”的有效方法。《大念处经》记载,比丘前往林野、树下,或前往空闲处,结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置念于面前。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如此训练制心一处。
“正念正知”是日常生活中训练“制心一处”的良方。诸多经典中,佛教导弟子:行时知行、住时知住、坐时知坐、卧时知卧,知身所行,如是知。若来若去,左右视瞻,屈伸俯仰,大小便利,睡眠觉悟,若坐若立,若有所说,若复寂然,如是一切,常尔一心,是为一心。
“制心一处”有何利益?
出家人训练“制心一处”、专注一境,是为了培养定力。凭借定力,观照身心内外当下生起的境界相,能够如实知见世间诸法之真实相,生起甚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了达“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以此逐渐改变凡夫众生看待世界的态度,形成全新的认知模式,最终彻底断除烦恼,解脱一切苦厄。
世间人训练“制心一处”,其利益也显而易见。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面对激烈竞争,心理承受能力逐渐减弱,身心容易疲惫,甚至出现诸多心理疾病,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恐怖症、抑郁症等。“念佛”、“观呼吸”以及“正念正知”等训练方法,能够令心专注一境,进入平静安详的状态,释放内在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另外,长期处于忙碌紧张状态,也容易导致记忆力下降、创造力匮乏,以及注意力涣散等。练习“制心一处”,会有显著的安神静心效果。它能令人放空身心,提升专注力,激发创造力,培养淡定的智慧,从而提高生活、工作和学习质量。
可谓:
一句弥陀常练习,口念耳听心里忆,
万念归于一佛念,净心爆发智慧力!
南无阿弥陀佛!


IP属地:吉林1楼2025-04-19 14:37回复
    南无阿弥陀佛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4-20 07:41
    回复
      一心念佛


      IP属地:上海3楼2025-04-20 11: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