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吧 关注:64,219贴子:424,730
  • 0回复贴,共1

凡夫的障怎么就这么重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凡夫的障怎么就这么重呢
“我等幸得人身,生中国,闻佛法”。
这里“我等”也就印祖说把自己跟融明大师放在同水平上,并没有说好像傲慢的以师尊的角度来教化一样,就是非常真诚恳切,设身处地说我也如此你也如此咱们都如此。大幸中的幸是什么?得到了人身了,而且还出家为僧,生到了中国,听闻佛法,每天深入经藏智慧如海。都有这样的一种条件具足了。
也就是对融明大师说,你的善根福德因缘已经都没问题了。什么叫善根?我们说善根就是你得了人身呀,福德就是生了中国了,那你得闻佛法也就具足因缘了,这已经都没有问题。可是这个大幸中的不幸是什么?对于了生死的力量不够啊。
所以大家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也正是对我们现在每个人的状况而言的。其实咱们群里边你我他都已经具足了前三者的因缘,但是后一者现在就非常难。
因为既然能够生在中国闻佛法的话,想必在世间的人法中已经属于上品了。可是就出世间的圣人来看的话,依然还在业海中飘荡,这是没得比的。
“所不幸者,自愧业深障重,无力断惑,速出三界,了生脱死耳”。
我们现在最不幸的是什么?业深障重、业障深重啊!自己惭愧,这是要生惭愧心呀。为什么?什么叫做业深?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体会。这业深啊,首先从究竟上来讲,为什么说业力甚大?因为我们起止动念都属于业,一旦有这个业,他就是轮回之因。
往昔所造诸恶业就不必说,往昔所造诸善业也同样如此。只要你有一念没有了却空掉,那么你依然还在轮回。这叫业深。什么叫深?就是说你一卯一环,环环相扣相续相连,你根本就没时间没机会,连个见缝插针的机会都没有,你拔不出来啊。有时候道理上我们似乎明了了,可是境界来的时候,明知道都是如梦幻泡影,可就是随着它纠结进退,患得患失。
为什么?就是业力牵引。所以佛法的三法印中讲“诸行无常”,就是说一切万法都是无常的。无常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做不了自己的主,都是由业力在做主导推动。你看我们天天背诵的《往生咒》叫《拔一切业障得生净土陀罗尼》,所以说业深业深就是这个意思。
只要我们不能反观自心本来不生不灭,达不到入无生法忍的这个境界,那念念都在造业啊。所以说“业”这种力量大的让我们凡夫真的是毫无办法。有时候大家稍微修的相应一些清净一些,结果马上新一轮的苦果或者乐果吧,又开始开花结果现行了,就这样重重无尽无始无终。
业深了怎么还“障重”?既然有业它就会感果,这就是障碍。大家要知道啊,我们生而为人,肯定要做事情的嘛,那就会有一些经历,我们怎么体会这个“障重”?就是往往你越想做成的事它就成就不了,让你觉得做事太难了,这就是障碍。
如果我们按照世间法讲的你想做的事情成功了,我告诉你,这更是障碍,这就叫“障重”。但凡在三界里打滚,每时每刻前面都是堵你的,这是注定了的。还有你在乎的人,亲人啊,夫妻子女啊,情人眷属等等这些,这都是障。一个一个寻上门来,要么跟你生死相依结伴度日,要么找你的麻烦没完没了,不管冤亲都属于债主,这也属于障。
总之,所有的人和事都在障着我们,所以大家要知道重障就是把我们五花大绑给固定在生死业海中,障的太重了。
甚至我们现在每个人大家都号称学佛人,学佛人有时候障更重啊,修行上的障碍。稍微修的好点儿就会生起的我慢心,就自我设障碍,。或者修的不好,又嫉妒别人好,讥贤谤善说是说非,天天在佛门里把自己的罪业成倍的增长,这都属于所谓的修行障。
法门障也是这样的,我们咬定一个法门了,就一下子有这种教主欲了,强行的要让别人来修,他不是劝修而是勒令修。一旦听人家说修别的法门,就以法谤法相互是非,这是最可怜悯者。或者说佛学知识障,稍微看的书多一点,有时候他发现哎呀这出家人都问一下不如他看得多,那个一下子这种佛学知识飞横跋扈起来了,马上就开始轻慢三宝。
乃至还有见地障,就根深蒂固的认为自己的修行路上的风景才是唯一的风景,别人的风景都是错的魔的邪的等等这些。总归呀不管世出世间都会生障,这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的现状。
我们凡夫还有一个的天然障碍是什么?就是在轮回中陷进去根本不想出来,这实在是一个凡夫想要修行的天然障碍,所以印祖说我们“业深障重”啊。作为一个追求解脱的人,为什么说到“业尽情空”,业就是身,情就是障呀。“业尽情空”了才成功了呀。
所以一个高水平的用功修行者,他能够看住每一个念头他轻易都不动,一动念头就坏了,就造了业就成了障。所以大家要了解印祖这里讲到了“自愧业深障重”,也确确实实是就众生的现实情况来讲,每一个流浪生死的人就这点家当,都一样。
主要的一点就是本质上他发心根本就不愿意断惑呀。他很享受这些烦恼,他觉得轮回之中很舒服呀,爱恨情仇的。所以他说是说理是这么个理,他内心深处根本就没发起来说想要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这个心都没有。所以这样的话就属于无力了。这个无力的这种状态大家扪心想想,一个是根本就不想发力,另一个就是发了力了,太弱,所以就不能够“速出三界,了生脱死”。
虽然说我们修行了,知道发露忏悔,祈祷诸佛菩萨加被护佑,可是我们修行上的这点儿力量和功夫太小了呀!刚刚上了道,勇猛精进一些,甚至还能相续一些,可是业障一旦现前也是束手无策。
你看《楞严经》里面讲那五十中阴魔,破五蕴开始那真正的障碍才出来呀。现在我们的这种障碍,真的是都不算障碍。那么再次一点的几乎就是偶尔的有一些发心,这个心发起来一会或者几天或者半年一载,但是发过了就发挥完了,马上又被些外境给转了,我们自己的力量太小了。所以必然是“无力断惑,速出三界,了生脱死”。
为什么说“无力断惑”?大家看到了印祖在这里真的用词伏笔埋得非常的到位。“速出三界,了生脱死”,这是只有净土才能做到的一生成办啊。
所以印祖的前提定调就是给融明大师说,我们现在是赶紧要做这个事,不在轮回中不生染土了,不在这个烦恼海里边,不受这个业力的牵引,没有障碍能够堵的住我们菩提路。这样的情况是我们急需要上道的状态。
所以说前面这么一讲就说明,只有得闻佛说的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靠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才有可能在“业深障重”、又没有力量去断惑证真的情况下,还能够出三界了生脱死。
----
把苦恼的根源找出来
净界法师
【所言俗务纠缠,无法摆脱者,正当纠缠时,但能不随所转,则即纠缠便是摆脱。如镜照像,像来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此义,纵令屏除俗务,一无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学道之人,必须素位而行,尽己之分。如是,则终日俗务纠缠,终日消遥物外。所谓「一心无住,万境俱闲,六尘不恶,还同正觉者」,此之谓也。】
下面讲一个譬喻。
「如镜照像,像来不拒,像去不留。」
就是好像一个镜子来照像状。这个镜子就是譬喻我们这一念心,我们这一念心能够显现种种的境界,我们分别心能够显出善的境界、恶的境界,「像来不拒,像去不留」,「像来」的时候也不拒绝,但是无住;「像」离开的时候也是无住,内心当中不为妄境所转,内心当中有一个依止处。
这个是讲到我们在面对俗务纠缠的时候,我们应该要用的方法,就是你要「不随所转」。
「若不知此义,纵令屏除俗务,一无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
假设我们今天修行,不知道这种道理,纵使你屏除俗务,一无事事。好,你说这件事情,你把一切的罪过都归咎于别人,说:你为什么起烦恼呢?我为什么起烦恼,是因为他讲一句话来触恼我!我为什么起烦恼,因为这个环境不适合我。假设我们今天把所有的罪过都归咎于他人,你到最后你就一个人住,一个人住的时候,「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因为你内在的烦恼在干扰你,你不知道,你看到的境界都是不如意,你一个人住,内心的烦恼还是不放过你,你还是「纠缠坚固,不能洒脱」,问题在这个地方。
我们要看看大乘经典,你会看到一个观念。就是说,佛陀在教菩萨修行,佛陀是要菩萨转变自己的心,而不是转变外境。
你看《金刚经》很明显,须菩提尊者说:「菩萨摩诃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一个凡夫菩萨发了菩提心,想要自利利他,但是这个菩萨是有烦恼、有执着,怎么办呢?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我的心不安,应该怎么办呢?我们看佛陀的《金刚经》开示,佛陀没有一句话,说要你去改变外在的环境,去改变别人,佛陀没有这句话,佛陀告诉我们:你应该依你的这一念心,怎么来修习「空观」,修习种种的法门,来安住这一念心。
其实不但《金刚经》,你看看所有的《大正藏》,佛陀没有一句话,说要你去改变别人,没有这种话,因为问题不在那个地方。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清楚,就是苦恼生起的根源,在我们的「分别心」,假设你的内心不回光返照,你一直向外,永远没有解脱的时候,不可能!
所以讲你纵然「屏除俗务,一无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
这个地方是要注意的,应该把这个苦恼的根源找出来,就是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应该是从自己的内在的妄想去对治,这个才是根源。把苦恼的根源找出来
净界法师
【所言俗务纠缠,无法摆脱者,正当纠缠时,但能不随所转,则即纠缠便是摆脱。如镜照像,像来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此义,纵令屏除俗务,一无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学道之人,必须素位而行,尽己之分。如是,则终日俗务纠缠,终日消遥物外。所谓「一心无住,万境俱闲,六尘不恶,还同正觉者」,此之谓也。】
下面讲一个譬喻。
「如镜照像,像来不拒,像去不留。」
就是好像一个镜子来照像状。这个镜子就是譬喻我们这一念心,我们这一念心能够显现种种的境界,我们分别心能够显出善的境界、恶的境界,「像来不拒,像去不留」,「像来」的时候也不拒绝,但是无住;「像」离开的时候也是无住,内心当中不为妄境所转,内心当中有一个依止处。
这个是讲到我们在面对俗务纠缠的时候,我们应该要用的方法,就是你要「不随所转」。
「若不知此义,纵令屏除俗务,一无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
假设我们今天修行,不知道这种道理,纵使你屏除俗务,一无事事。好,你说这件事情,你把一切的罪过都归咎于别人,说:你为什么起烦恼呢?我为什么起烦恼,是因为他讲一句话来触恼我!我为什么起烦恼,因为这个环境不适合我。假设我们今天把所有的罪过都归咎于他人,你到最后你就一个人住,一个人住的时候,「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因为你内在的烦恼在干扰你,你不知道,你看到的境界都是不如意,你一个人住,内心的烦恼还是不放过你,你还是「纠缠坚固,不能洒脱」,问题在这个地方。
我们要看看大乘经典,你会看到一个观念。就是说,佛陀在教菩萨修行,佛陀是要菩萨转变自己的心,而不是转变外境。
你看《金刚经》很明显,须菩提尊者说:「菩萨摩诃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一个凡夫菩萨发了菩提心,想要自利利他,但是这个菩萨是有烦恼、有执着,怎么办呢?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我的心不安,应该怎么办呢?我们看佛陀的《金刚经》开示,佛陀没有一句话,说要你去改变外在的环境,去改变别人,佛陀没有这句话,佛陀告诉我们:你应该依你的这一念心,怎么来修习「空观」,修习种种的法门,来安住这一念心。
其实不但《金刚经》,你看看所有的《大正藏》,佛陀没有一句话,说要你去改变别人,没有这种话,因为问题不在那个地方。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清楚,就是苦恼生起的根源,在我们的「分别心」,假设你的内心不回光返照,你一直向外,永远没有解脱的时候,不可能!
所以讲你纵然「屏除俗务,一无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
这个地方是要注意的,应该把这个苦恼的根源找出来,就是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应该是从自己的内在的妄想去对治,这个才是根源。
-----
(转)
如何理解净土法门的事持与理持
净界法师
净土法门有两种的修学,一种叫做事持,一种是理持。
事持就是说,我没有找到我一念的清净心,所以我自己的能量开显不出来。那也没关系,我业障深重,阿弥陀佛万德庄严!我就一个乞丐,我什么都不是,我一心归命、通身靠倒,祈求佛力的摄受。这种人也是可以往生。这是第一个,叫做事修的。
但事修人要注意,你要比一般人加倍努力,因为你对烦恼业力的抗拒能力、你的抵抗力是比较弱的。你完全靠强烈的信心,然后用一句佛号,通过重重的难关,包括临终,结果跟弥陀感应道交,也是可以。
第二个是理持。他明白我一念心本来清净、本来具足,他站在跟弥陀自他不二的角度提起佛号。他这个佛号一提起来的时候是两种力量:第一个,能念的心不可思议。他有来自于自性的加持力,他有信心,我本来跟弥陀就是同一家人。第二个,来自于弥陀的本愿的摄受。
所以,理持,在念佛人,他一句佛号提起来的时候是两种力量,那叫做心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事持的人只有一种力量,你只有佛力不可思议。对你来说,你的心就什么都不是,你的心就是烦恼、业力的和合。
所以,这两种念佛,事持是你的人生只靠一种力量摄受你,那个人就是佛陀;理持的人就是你的生命有两种力量:一个来自于你能念的心,一个来自于所念的佛。


IP属地:吉林1楼2025-04-19 14:2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