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吧 关注:745,186贴子:3,397,950

宋以前棉被都没有,平民靠什么熬过零下几十度的寒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天气越来越冷,但你可知道,中国历史上曾四次遭遇极端寒冷期,气温之低远超今日。在宋以前、棉花没有普及的时代,普通老百姓是怎么度过的?网友:穿越这件事,越来越有难度了。

言简意赅来说,对一些贫苦老百姓来说不仅要靠天吃饭,还要靠天生存,一旦气温骤降,对他们而言是直接的残忍。是的,“路有冻死骨”不是传闻,如果在安平盛世,老百姓尚能找到活路,但在兵荒马乱的乱世,几乎只能踩着人骨前行了。

历史上四次寒冷期,第一次是西周,经历短暂寒冷期,年平均气温低于零度,连耐寒的牛和马都冻死,千里冰封,一次寒潮,就能让原本就不多的人口锐减。《竹书纪年》记载了周孝王时长江、汉水冻结的情况:“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

第二次是汉末,是一次真正的天灾+乱世,大雪频发,导致大量人口死亡,“自后宫、诸王十六宅,冻馁而死者日三四”可想而知连王宫每天都有三四人冻死,何况寻常百姓,有人走着走着可能就会踩到尸体,甚至出现同类相食的悲惨景象。

第三次是南宋,南方宋人抗寒能力弱,对当时军队战斗力也有影响,不如北方游牧民族抗冻,长时间的积弱也让蒙古有了可乘之机。你可知道有多冷?公元1111年整个太湖都结冰,冰上能直接通车,1110年、1178年福州荔枝两度被全部冻死,接连的“大雨雪”,导致“泥途尽冰,都民寒饿,死者甚众”。

第四次是明清,虽然宋末元初改进了纺织技术,并有了棉花的普及,但这段寒冷期比以往更为漫长,寒潮灾害频发,百姓民不聊生。全国不少省市地方志上,都有冻死人的记录:湖北大冶等地“冻饿死者甚众”;河南开封“井冰,道路多冻死者”;江西南昌“行人多冻死”;安徽怀宁“冻绥死者甚众”;江苏盱眙“民多冻死,鸟兽入室呼食”;山东临沂“人多冻死”,威海“行人死者无算,屋内亦有冻死者”。

所以你看清代很多老照片里,多数人穿得极为臃肿,要么就是几层褐衣要么就是穿着夹棉衣。

在宋末之前,棉花还没有那么普及的时候,稍微有点积蓄的老百姓能穿着褐衣,就是用麻做成的衣服,但麻纤维很粗,提不上真正御寒,冷的时候只能靠多穿几层御寒,睡觉之前在床榻下铺上厚厚一层稻草。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说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这里说的便是打补丁的褐衣。

那流落街头的穷人,就只能穿纸衣、盖纸被,用树皮做的纸更有韧性,后来人们也在做麻衣的时候把纸也编进去,提高御寒效果。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烧柴?要知道柴和炭对于都市人来说也是奢侈品,所以你看电视剧里不少情节都是大家子要拿月例领有限的炭,毕竟古代人群密集大的地方土木资源也很稀缺,和现在人一样,很多人更愿意为了医疗上学等各项福利愿意靠近县城,如果真要躲到山里生存的人还相对少的。日本有和尚在唐朝华北一带写见闻,说许多平民做饭都没柴,终年吃冷食,“不曾煮羹吃,长年惟吃冷菜。”能在屋里堆上火塘,要么在老家靠山吃山,要么也得有些积蓄。

而我们所能知道的精致御寒方式集中于贵族,比如秦汉时期的丝绵衣,丝绵用蚕丝做,还加上夹层,一件衣服放量通袖能到两米以上,放量极大,用料颇为奢侈。

再比如裘衣,狐皮、鹿皮、羊皮、貂皮、兔皮……只要有钱,能拿来做衣服的选择就非常多。

袜子、手套等在汉代就有,当时与西域就有棉、毛、锦织物通行,注意棉在汉就有出现,只是种植不太普及,流通在贵族之间。

以前的人还能奢华到用花椒入原料砌房子,比如汉“椒房殿”,要知道古代花椒有多贵,所以能住进去的人不仅地位高,还备受宠爱。

那些保暖功能稍好的铜手炉、汤婆子等,毕竟用上了不菲的铜原料,越厚的铜越保温,一般老百姓有也是家传的宝贝,所以哪怕到了民国后,铜炉依旧能算是大部分地区体面的嫁妆。

我们有时候研究服饰,也不能单看那个时期流行什么,因为这种流行必然伴随着天气等自然原因的影响,而这种影响逻辑同样套用在现代,为什么汉代宋元明代的式样可以沿用下来作冬衣?唐和北宋为何单层衫裙为多?想必也能给大家带来思路。

正因为曾经有过的灾难,才让我们更珍惜当下。幸运的是,我们如今生活在不必为一场大雪而忧虑生死的现代社会,可以穿羽绒衣有取暖电器,至于“穿越”这种事情,还是要慎重啊。


IP属地:中国台湾1楼2025-02-21 23:24回复
    Leehotw、gdrewwwww、chyhunt. . .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卖炭翁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5-02-22 00:11
    收起回复
      也许吧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5-02-22 00:25
      回复
        因为地球温度整体在下降,宋初气温再上升,宋末气温大幅度下降,明朝整个都泡在小冰河里,明末更是温度低到了谷低!清初开始回温,清中小冰河结束,但温度依然不及宋朝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2-22 02:33
        收起回复
          寒冷有没有规律?现在属于什么阶段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2-22 04:05
          收起回复
            烧炕,冰河期岭南以北都有炕的,现在的南方人可能理解不了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2-22 10:13
            收起回复
              越厚的铜越保温是什么鬼?仅次于银的第二导热快的金属,你说他它保温,我没看错吧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2-22 10:15
              收起回复
                稻草芦花一样可以保暖。再加上柴火燃烧,不至于冻死。小冰河期自上古夏上周时期就有,人类还不是一样生存下来?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2-22 10:20
                收起回复
                  古代可能以麻为主吧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2-22 10:34
                  收起回复
                    唐朝就有丝棉,老百姓穿葛麻衣里面絮上芦苇毛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2-22 10:46
                    收起回复
                      捡柴火烤火,兽皮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5-02-22 10:53
                      回复
                        进化是不准确的词。实际为适应。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2-22 10:55
                        收起回复
                          宋元汉末时期咱只看历史记载,本人1 962年出生,10岁左右时期屋檐下冰尺30厘米~40 cm的冬天棉胎下面垫了厚厚一层稻草暖和了不少,咱们还算是普通人家,不是那时侯的过来人难以置信吧,咱可是亲身经历过来的……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5-02-22 11:11
                          收起回复
                            人命如草芥的时代,史书不会对这种“小”事做过多记录的,当时户籍制度的不完善,统计能力也比较差。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5-02-22 11:30
                            收起回复
                              古代砍柴是免费的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5-02-22 11:4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