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吧 关注:16,233贴子:239,921

开帖八《世说新语》中那些让我心水的小故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刘宋临川王所著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含小故事共一千多则,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文学、习俗等诸多方面,记录了像竹林七贤、孔融小时了了、曹植七步诗 等流传千古的名段,具有极高文学成就。
《世说新语》是我最为喜爱的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我偏爱它简洁明快、含蓄隽永的风格。而全书中又有几则最为触动我心,下面一一道来。


1楼2010-11-07 18:52回复
    雪夜访戴(王徽之夜访戴逵)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大意:
    王徽之隐居阴山,一夜大雪,王徽之夜半醒来,打开房门饮酒,望向四周月色皎然。内下彷徨,吟诵左思的《招隐诗》(共两首,描写隐士生活),忽然想起了隐士戴逵。于是,他连夜乘小舟赶到戴逵的所在地剡溪。过了一夜才到,可到了戴家门前,未敲门即转身返舟折回。有问个中缘由,王徽之笑笑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
    话外:
    名士风流啊名士风流!我深深记得这则故事录在初二的语文课本上,就是它开启了我对《世说新语》乃至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迷恋,正是那句“我的青春仿佛因爱你而开始”。
    它让我知道,原来一千多年前的古代,有那样一群人,他们可以对月饮酒吟诗,潇洒至极;又可以雪夜纵舟访友,但求尽兴,洒脱无比。想我当时一个小Loli,怎么扛得住啊?一陷就陷下去了……
    而今,我早已不是小Loli了,但是每每想起这则故事,仍不禁心向往之:“人生一世,亦不过如此吧。”
    


    2楼2010-11-07 18:53
    回复
      王仲宣好驴鸣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大意:
      王仲宣(王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生前喜欢听驴叫。他死时,魏文帝曹丕去参加他的葬礼,回头对往日同游的人说:“王仲宣喜欢听驴叫,各人应该学一声驴叫来送他。”于是去吊丧的客人都一一学了一声驴叫。
      话外:
      这则短小精悍的故事,放到今天恐怕就是冷笑话了。
      魏晋时期啸咏十分盛行,名士们视其为风度、气质的体现,寓悠然独往之情,所以多好之。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就十分擅啸,“阮步兵啸声闻数百步”。
      即使如此,好驴鸣这一口的还是有点囧吧。但是为了让故友一路好走,这些掌握天下的人纷纷学了驴叫,毫无扭捏。让人不禁莞尔。


      3楼2010-11-07 19:06
      回复
        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馀事,惟忆与郗家离婚。”
        大意:
           王子敬(王献之)病重,道家上表文向天祷告时,要求本人坦白过错,便问子敬:“向来有什么异常或过错?”子敬说:“记不起其它事了,只记得和郗家离过婚。”
        话外:
        这则故事老是让我想起那句“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王献之生就天之骄子,作为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又取得公主为妻,其女儿王神爱是晋安帝司马德宗的皇后,一生可谓人人称羡。可是与公主的婚姻并非他情愿。
        王献之曾娶高平郗昙(王羲之妻兄)的女儿郗道茂(王献之表姐)为妻,两人可谓青梅竹马,感情深厚,不过婚后没有生下儿子,生了个女儿王玉润也夭折了。
        当时新安公主与桓济刚刚离婚,她自己先前一直暗恋王献之,于是马上向父亲简文帝要求改嫁给王献之。简文帝拗不过自己女儿百般娇赖,便一纸诏书下到王府,要求王献之休妻再娶。王献之自然不肯接受,连自残的办法也用上了,公主还是不死心。
        郗道茂知道事情已无法挽回,自己不主动退出,王家恐怕要惨遭横祸。于是,打点些行装,离开王家投奔叔父去了,从此誓不再嫁。可怜郗道茂无父无母,无儿无女无丈夫,孤身一人,寄人篱下,怎能不是王献之一辈子的伤痛呢?
        王献之只活到四十二岁。在他有生之年,也许只有潜心书道,才是唯一的慰藉和解脱。在他弥留之际,想到的不是一生的功名,而是这段让他留恋、伤感和无奈的一片深情。
        


        4楼2010-11-09 10:51
        回复
          话说我还真没有读过全本的《世说新语》。。。
          帖子不错,居然没人顶。。。


          IP属地:上海5楼2010-11-09 18:49
          回复
            刚刚看到,我来顶,虽然我也没看过全本的。。。掩面去看~~~


            6楼2010-11-10 19:07
            回复
              谢谢楼上支持^ ^
              一直大段大段的文字看得有点累有点,下面来欣赏国画《东山报捷图》

              这幅《东山报捷图》乃清代画家苏六朋(我也是第一次听见)所作,先收藏于广州美术馆。
              该画记载的内容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淝水之战有关,淝水之战的关乎东晋王朝生死存亡的大战,晋孝武帝任命谢安为大将军,与侄子谢玄一起率兵拒敌。虽然晋军只有8万人马,双方实力悬殊。但谢安受命之后从容调度,沉着应战,最终出奇兵,把苻坚的百万大军彻底打垮。
              这幅画再现了战争胜利后,谢安收到报捷不动声色继续专心下棋的场景。


              7楼2010-11-10 19:36
              回复
                《世说新语》中记录了东山报捷图的故事。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大意(这次偷懒了,直接copy百度的):
                谢安和客人下围棋,一会儿谢玄从淮水战场上派出的战报到了,谢安看完信,默不作声,又慢慢地下起棋来。客人问他战场上的胜败情况,谢安回答说:“孩子们大破贼兵。”说话间,神色、举动和平时没有两样。
                话外:
                这个故事真正让我心水的原因是,据其他资料记载,下棋完谢安回到内室时,屐齿碰到门槛折断了他也没有察觉,可见谢安内心还是激动万分的,呵呵。不过他死要面子硬撑平静。
                话说魏晋时期的名士们都十分注重自己的言行修养,谢安其实还算小case,接下来要八到的仁兄其忍耐力之强才是真真的空前绝后,令人叹为观止!


                8楼2010-11-10 19:45
                回复
                  如此好帖,怎能不顶?
                  一直很喜欢世说新语,恐怕是因为喜欢魏晋人的生活方式…………
                  给我触动最大的是荀奉倩,“荀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妇亡,奉倩后少时亦卒”。尽管是带着“惑溺”的标签,但我始终觉得这比之“赌书消得泼茶香”更加动人,后来又看到美成的“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情伤荀倩。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于是………………


                  IP属地:江西9楼2010-11-10 20:00
                  回复
                    插,阮籍对吧?


                    IP属地:江西10楼2010-11-10 20:01
                    回复
                      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
                      耐力强啊~~~~


                      IP属地:江西11楼2010-11-10 20:03
                      回复
                        9楼:
                        你说的那我有印象,觉得人家夫妻恩爱很正常啊,为什么就分到惑溺里面了,最后裴令的点评“此乃是兴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语。”我也很不喜欢,可见当时的士对荀粲的行为都不理解赞同。
                        10楼:
                        不是阮籍,卖个小关子~
                        哈哈,其实是一个人


                        12楼2010-11-10 20:21
                        回复
                          不会吧,我觉得这小子已经相当能忍了…………还能来个厚积薄发……
                          那我坐线上等着~~
                          不赞同还不是因为女性地位低,感觉就是不应该“为一女子害了性命”……
                          可惜,他们不明白啊……


                          IP属地:江西13楼2010-11-10 20:28
                          回复
                            今天来八之前提到的那位忍耐力超一流的仁兄:顾雍。
                            顾雍丧子
                            豫章太守顾邵,是雍之子。邵在郡卒。雍盛集僚属自围棋。外启信至,而无儿书,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宾客既散,方叹曰:“已无延陵之高,岂可有丧明之责?”于是豁情散哀,颜色自若。
                            大意:
                            豫章太守顾邵,是顾雍的儿子,在豫章死掉了。当时顾雍与很多同僚聚会下围棋,外面禀告有书信到了,但是却没有他儿子的书信,顾雍神情气色不变,但是内心已经知道他儿子死了。顾雍用指甲掐自己掌心,掐得鲜血都沾满衣服。等宾客都走了,才感叹:“我已经没有延陵行事那般高尚阔达,怎么还可以学子夏哭子失明那过错。”于是哀伤尽退,神情自若。


                            14楼2010-11-13 17:13
                            回复
                              科普一下:
                              延陵之高:延陵行事之高尚阔达。延陵长子死了,孔子前往观礼。葬礼简单,延陵哭了三遍,说长子算是回到故里,精神无所不在。孔子认为延陵行为合乎礼数。
                              丧明之责:孔子的学生子夏哭子失明,曾子去安慰他。子夏认为自己这么做没什么过错,曾子就生气的指出他的错误:自己的长辈死了,没听到他有失明表示,儿子死了就哭瞎眼睛,这是不合礼数的。
                              


                              15楼2010-11-13 17: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