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吧 关注:8,970贴子:80,161
  • 5回复贴,共1

正统科界学为什么还抱着热二律这错论不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正统科界学为什么还抱着热二律这错论不放
摘要
150年前,克劳修斯与开尔文等科学家,在热工动力学方面,根据当时的热工机械原理,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认为是:热量只能由高温向低温扩散,而不能由低温往高温集中,为此还将这种扩散行为,添加了一个词汇,叫‘熵’,即熵流,单向的,只有熵增加,没有熵减少。这就好比,只看到了一条河水,流进了湖里(熵增),而没有找到,水从湖里流出(熵减)。就下了定义,该路是单向,有去无回。
该定律出台到现在,一直有人在质疑,他与现在看到的实践,很多地方不符。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新的技术,新的观点,发现了,以前的人认识的片面。现在人们已经看到了熵减的这样一个暗河,即能量是可以循环利用的,可以由高温向低温扩散,也可以反向由低温向高温集中。
本文列举大量的证明,说明该定律是错的。正统科学界应尽快的改写这一定律,促进相关的科技快速发展。
一、简介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1850年左右由克劳修斯和开尔文表述和1851年提出了。其表述为: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转换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或不可逆热力过程中熵的微增量总是大于零。表明了在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即“熵”)不会减小。通俗的讲,即热能只能由高温向低温扩散,而不能自发的由低温向高温集中。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永动机称为第二类永动机[ 。
按热二定律的说法,能量只有温差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利用,一旦没有温差,就不能利用能源了,能量会用一点少一点,到了最后,宇宙没有温差,就会成为一个恒温体,即热寂论。
它的这个说法明显,违背我们看到的自然规律,即世界万物都在运动,都在永动,宇宙恒星有几万度的高温,而一些星行,背面,有零下百度的低温等。总有巨大的能源。
该定律出台,后就遇到很多科学家的质疑与反对如:
二、反对质疑
1、麦克斯韦妖
麦克斯韦妖是詹姆斯·麦克斯韦假想存在的一理想模型。麦克斯韦设想了一个容器被分为装有相同温度的同种气体的两部分A、B。麦克斯韦妖看守两部分间“暗门”,可以观察分子运动速度,并使分子运动较快的分子向确定的一部分流动,而较慢的分子向另一部分流动。经过充分长的时间,两部分分子运动的平均速度即温度(参考统计力学中对于温度的微观解释)产生差值并越来越大。经过运算可以得到这一过程是熵减过程,而麦克斯韦妖的存在使这一过程成为自发过程,这是明显有悖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

上图为麦克斯韦妖
对其最为有名的回应之一是由列奥·西拉德于1929年提出。西拉德指出如果麦克斯韦妖真正存在,那么它观察分子速度及获取信息的过程必然产生额外的能量消耗, 产生熵 。
2、洛施密特悖论
洛施密特悖论,又称可反演性悖论,指出如果对符合具有时间反演性的动力学规律的微观粒子进行反演,那么系统将产生熵减的结果,这是明显有悖于熵增加原理的。
针对这一悖论,玻尔兹曼提出:熵增过程确实并非一个单调过程,但对于一个宏观系统,熵增出现要比熵减出现的概率要大得多;即使达到热平衡,熵也会围绕着其最大值出现一定的涨落,且幅度越大的涨落出现概率越小 。现在已有的一些实验结果,与玻尔兹曼的叙述基本相符。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建立在对实验结果的观测和总结的基础上的定律。虽然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未发现与第二定律相悖的实验现象,但始终无法从理论上严谨地证明第二定律的正确性。自1993年以来,Denis J.Evans等学者在理论上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产生了质疑,从统计热力学的角度发表了一些关于“熵的涨落“的理论,比如其中比较重要的FT理论。而后G.M.Wang等人于2002在PhysicalReview Letters上发表了题为《小系统短时间内有悖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验证明》。从实验观测的角度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热,孤立系统的自发熵减反应是有可能发生的。
3、吉布斯悖论
玻尔兹曼关系给出了一个并不外延的熵的表示方法。这导致产生了一个明显有悖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结论,吉布斯悖论——其允许一个封闭系统的熵减少。在通常的解释中,都会引用量子力学中粒子的不可区分性去说明系统中粒子本身性质并不影响系统的熵来避免产生这一悖论。然而现在有越来越多论文采用如是观点:熵阐释的改变恰恰可以忽略由于分子本身排列方式改变所带来的影响。而现有的Sackur-Tetrode方程对于理想气体的熵的解释是外延的。
4、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研究

上图为说明道理
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发现了一个小小的漏洞,可以让科学家绕过热力学第二定律,有可能让我们研制出能产生无限能量的机器。
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声称,他们发现的漏洞可以绕过这个人们长期信奉的宇宙规则,允许熵以相反方向加速前进。但这种现象只能小规模、局部和短时间内发生。
物理学家研究了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关的统计概念——H定理。
H定理指出,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熵将总是均匀分布的,因此高熵区域(如温室)中的粒子将总是流向低熵区域(如冷室),直到每个区域的熵均匀分布为止。
通常,科学家通过分析大群分子如何运动来评估H定理的影响,因为分析一个单分子的运动是非常复杂的。
通过将量子信息理论应用于凝聚态物理学,该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新的、量子水平的H定理,可以读取单个分子而不是大群分子的运动路径。
阿贡国家实验室的Ivan Sadovskyy博士说:“这使我们能够制定量子H定理,在记录详尽的量子物理过程与构成量子信息论的量子理论通道之间建立联系。”
在这个新的量子H定理模型中,一些分子被认为出现熵暂时减少的现象,从而粉碎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团队通过制定一个数学模型,进一步展示了如何创建一个暂时“负熵增益”的量子系统,换句话说,该系统的熵值出现减少。
该研究团队的另一名成员Valerii Vinokur博士称:“虽然违背第二定律是情况只是发生在局部范围,但影响非常深远。”
Vinokur博士补充说,这个发现最终“使打造一个局部的量子永动机成为可能”。
虽然这些量子永动机仍然是一种纯粹的理论,但阿贡国家实验室研究团队的发现意味着人类朝着打造一台真正永动机的目标前进了一大步。
5、生物细胞内的布朗永动机行为
概念为:生物细胞,存在,布朗定向运动,即麦克斯韦妖的二类永动机行为。论文很多本文摘绿张红卫的论文名为:驱动蛋白马达动力学机制研究
【关键词】:驱动蛋白布朗棘轮流定向运动分子马达耦合反馈控制
驱动蛋白马达是一类以微管为轨道向其正向运动的线性分子马达。它们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并在细胞内的输运过程、细胞形成、有丝分裂及细胞功能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驱动蛋白马达运动定向性、行进性和较高能量转化效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理解驱动蛋白马达两个头部之间的协同作用、步行机制以及各种相干因素对定向运动的影响,而且对于生物体内诸多生物蛋白马达行为的理解以及人工合成纳米机械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基于布朗运动理论的布朗棘轮模型研究了驱动蛋白马达两个地位对等的头部交替与轨道蛋白结合,并沿微管做定向运动的物理学机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驱动蛋白马达的开环棘轮模型。驱动蛋白的两个头部弹性连接,马达与轨道的相互作用用不对称势描述,不对称势随机或周期性变化于马达的几个状态之间,但是不对称势的变化与系统的状态无关。主要提出了三个模型,包括(1)闪烁势中弹性耦合的双头分子马达模型。势能在两态间随机跃迁,马达定向流的大小和方向依赖于噪声强度、颈部尺度以及跃迁速率三者的耦合;另外,后两者大小的变化会引起流的反转,这很好地解释了拥有不同颈部尺度的分子马达沿细胞骨架不同方向运动的情况。(2)弹性耦合双头分子马达的inchworm模型。马达两个头部在一维不对称周期势下,周期性闪烁对应于一个ATP水解循环,运动轨迹呈现inchworm模式。随弹性系数k的增加,几率流趋于定值,且存在最优的颈部原长a使几率流达到最大值。马达效率随噪声强度变化存在有极大值,且随势打开时间ton的增加,马达效率呈现非线性递减。(3)二维弹性耦合双头分子马达的hand-over-hand模型。二维相互作用势下,双头分子马达的闪烁棘轮模型模拟了驱动蛋白马达的hand-over-hand运动。虽然粒子在y方向上的几率不为零,但是依然表现为x正方向上的定向运动。当存在外部负载情况下,流可以发生反转。马达做功的效率与温度和负载力有关,且随二者的变化都存在有极大值。反馈控制作用下的布朗棘轮模型。分别研究了马达系统根据马达的位置,或者环境温度的变化,通过系统的态来控制势的开关的信息模型。
6、热寂论

上图为热寂论示意图
热寂论是把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广到整个宇宙的一种理论。宇宙的能量保持不变,宇宙的熵将趋于极大值,伴随着这一进程,宇宙进一步变化的能力越来越小,一切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命的等多种多样的运动逐渐全部转化为热运动,最终达到处处温度相等的热平衡状态,宇宙处于死寂的永恒状态。称热寂。宇宙热寂说仅仅是一种可能的猜想。
在十九世纪,对于热寂说有两个较为有影响的驳斥,一个是由玻尔兹曼提出的“涨落说”(1872),另一个是恩格斯利用运动不灭在《自然辩证法》中进行的驳斥(1876)。现今对于宇宙的理解(1.宇宙在膨胀;2.宇宙,作为自引力系统,是具有负热容的不稳定系统)指出宇宙是不稳定的热力学系统,并不像静态宇宙模型所设想的那样具有平衡态,因而其熵亦无最大值,即热寂并不存在。


IP属地:广东1楼2024-06-16 11:18回复
    三.二类永动机从理论到实验都证明是成功的
    (一)、很多人在研究二类永动机
    现在研究二类永动机的人,国内外有很多,在中国,该领域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与第一类永动机的研究群体不同,第二类永动机的研究者多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甚至是专业的科研工作者。例如上海交大的傅信镛,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徐业林,涟水县教育局的朱顶余、何沛平,山东枣庄的中学物理教师’贾传瑞,郑州大学的李平林、张红卫、张海涛、李玉晓,自由研究者席加站、王飞、崔立等。
    (二)、研究成果
    1、 布朗运动,微观的小熵减,设计的二类永动机
    由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建立是对微观粒子的运动从有序到无序的方向性推断确立的。因此研究者也是从微观粒子运动的方向性入手进行研究的。突出的是:
    美国科学家费曼于 1962 年 说明“布朗式棘轮”的设计,此设计是基于先前波兰物理学家斯莫卢霍夫斯基于 1912 年的研 究工作。斯莫卢霍夫斯基设计出一个机器,可以从温度平衡系统的热能中撷取有用的功。此机器由一浸在液体中的小桨轮,和一个由轮轴所联结的棘轮所组成。液体中的分子呈现随机的布朗运动,它们的碰撞让桨转动。重点是,防止齿轮逆转的制转杆会阻止反方向的旋转,因此桨会持续沿同方向转动,可用来做某些功,产生机械能。

    上图斯莫卢霍夫斯基设计出一个机器

    上图:工业上的一种设计叫做棘轮.这种齿轮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只能在一个方向上旋转.下图是其中的一种设计,它只能逆时针旋转:

    上图为费曼棘轮永动机模型图
    还有网上一人设计的永动机。是用不朗运动忽悠花粉大小的磁铁,外面有线圈,晃动切割磁力线,产生电流,而电流通过电阻,发热,由此获得温差产生熵减。见下图示意:

    上图是网上,一人的设计。是利用液体重点布朗运动来回忽悠颠簸小磁铁,感应外面的线圈,线圈产生交流电流,加热另一室内的空间。由此提取单一热源,的第二类永动机。
    布朗运动这个机械很小,是纳米级的,很难做出来。
    以后考虑,还有一个问题,即机械小到一定程度,热震动就会表现出来,而这个棘爪,就会振动起来,而抓不住。由此这个机械,基本是做不出来的。
    我在布朗运动永动机方面,有十几个方案,在理论上多说的通,有几个用现在的科技是可以做粗出来的,但因为,我在红外线聚焦方面,已经证实,突破。那些方案,没精力搞。
    2、 傅信镛的磁电偏转电池
    在真空中有两个电极,很明显由于电子运动的无序性,某些能量高的电子能够从电极上跑出来,在电极上加磁场,那么由于磁场的偏转作用可以使一个电极带正电,一个电极带负电。傅信镛的研究曾获得钱学森的支持。


    IP属地:广东2楼2024-06-16 15:47
    回复
      1、徐业林的无偏二极管
      攻读现代物理学出身的徐业林研究员,在经历数十年的科学探索中,制成的“无偏二极管”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微电子器件。它将两块金属片,一块为很平的铬层,另一块为有着很多小坑的铬层,中间夹着半导体的硅层。它是利用环境温度,将半导体中导电电子无序的热运动,转化成有序的电流。无偏二极管与负载电阻构成一个回路,回路中有一开关,平时总是断开的,即与环境温度是相通的、相等的。如果将它关闭,无偏二极管的温度即行下降。可见,无偏二极管是通过环境温度对二极管本身温度下降的补偿,利用巧妙的微电子结构而不断运作的。
      2、 贾传瑞的单一热源热电池,金属板单一热源热电池
      在同一温度下,不同金属的脱出功不同,这样相对放置的两块金属板,达到发射和吸收电子的平衡时一块金属板带正电,一块金属板带负电。
      实验见《发明与创新》杂志2005年第5期《非温差电现象的实验探讨》一文。
      半导体单一热源热电池
      利用半导体结电场的不对称性,可以制成比金属板效率高的半导体热电池。贾传瑞的单一热源热电池已申请专利。由于传统认识的影响,虽然给出了数学推导,但仍然未获授权。
      5、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引力场中不成立获得确定性证明
      热会自发的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而不是相反也就是说热具有自发拉匀的趋势。在引力场中是否也一定成立呢?最新研究发现在引力场中空气的温度会自发的存在一定的温度梯度。并且贾传瑞,何沛平、朱顶余,席加站分别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数学证明。毫无疑问只要在引力场中空气存在温度梯度是自发过程,那么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引力场中就不成立。因为我们可以把大气温差用温差电池发电。大气和温差电池就组成了永动机系统。
      具体数学分析如可见:《发明与创新》杂志2005年第六期《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再思考》一文。

      上图为利用大高处于低处温差发电示意图
      地球的引力,导致了大气上下的温差现象,提出以来已有10多年时间了,有多人发表了引力温差现象方面的观点和理论(包括江苏涟水的朱顶余老师、河南郑州的谢荣庆老师、浙江仙居的清华大学毕业生胡杨斌、浙江奉化的浙大毕业生冯建明等),也有多人提出了对引力温差现象的存在性表示支持的看法(包括马国梁、丁明良等)。引力温差现象是肯定存在的,但要使科学界学术界接受很困难,因为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该道理,提出者积极努力,力求使科学界能早日接受引力温差现象的存在性这个理论。


      IP属地:广东3楼2024-06-16 15:48
      回复
        6、确定成立的析盐永动机
        是一个利用反渗透与扩散原理的第二类永动机方案,被持有传统观点的人士否定了。毫无疑问提出利用反渗透与扩散原理的第二类永动机方案的人没有想到重力场对糖水浓度会有影响。但否定的人并没有说明影响到底有多大,通过数字说明影响到足以使反渗透不可发生。其实我们可以简化思维:同等高度的的糖水和纯水在糖水达到扩散平衡时存不存在某一深度恰好压强差大于渗透压的情形。如存在,则半透膜两侧的反渗透一旦发生则永不停止。如不存在,则“同等高度的的糖水和纯水在糖水达到扩散平衡时,任意深度两侧压强差小于渗透压”成为定理。
        其实这里有一个更容易理解的析盐永动机。我们知道食盐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食盐放入水中会下沉,重力会对外做功,食盐在海底溶解,然后扩散上升,在海平面我们把食盐和水分离,然后再把食盐放入海底·······这样我们会得到净功吗?为简化计算,我们假设海水是饱和食盐水。一吨水可溶解360千克食盐,如果以最节能的方式把食盐和水分离需1.498X10000000焦耳的能量(低压蒸馏水汽化的能量由水蒸气冷凝放热补充,外界所做的功是用于补充食盐水和纯水的饱和蒸气压之差所做的功),360千克食盐沉入10000米的海底可做功1.36X10000000焦的功。沉入20000米海底可做功2.72X10000000焦耳。因此如果海水足够深是可以实现热功逆转的。但由于地球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只有11000米,因此析盐永动机也只是理论上的第二类永动机。
        7、渗透式永动机
        如下图

        左图为原理示意
        图左侧为密度大于水的溶液,而右侧为水。上、下两个连通分别装有半透膜。假设其中一个半透膜两侧存在渗透平衡,则另一个半透膜两侧必不平衡。
        假如:设上面半透膜两侧存在平衡P左=P渗+P右,则下面的半透膜两侧必不平衡:
        P左+ρ溶液g△h>P渗+P右+ρ水g△h。因此这个装置为永不平衡的结构。图中箭头为水分子的运动方向。
        8、蒸发式永动机
        图一个回型容器里有个微孔筛,左侧为水,而两微孔筛之间为空气。则下面筛孔的向上凸起的液面的内压强大于外压而易于蒸发,而上面的筛孔液面向内凹,内压强小于外压强而利于水蒸气液化,这样就造成了水分子的单向运动。

        左图为原理示意


        IP属地:广东4楼2024-06-16 15:48
        回复
          9、光学聚焦热辐射永动机
          在一个恒温的系统中,利用特定结构光学材料与图形,可将散射光,即黑体辐射的红外线,在特定光学材料,与图形下,进行聚焦。在聚焦点,得到高于该系统的温度,即得到一个恒温系统中得到熵减。研究主要者为崔立,已经试验中得到明确的证明。上面各种永动机,都有一些疑惑,如理论不够清晰,或没有实验证明,或实验证明不清晰,或距离实用远等,而崔立的这个二类永动机,理论与实验证明对都很清晰,是距离实际应用,很近的成果。

          上图为,崔立的,二类永动机实验装置,名叫:热辐射单向通温差器可以在同一环境温度内,在两端窗口,产生温差。
          该题目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如用于空调、冰箱、热水器等都不用投入额外的能源,用于温差电池可长时间有电,用于潜水艇动力可长期在水下航行。还如:将来地球有大灾难时。人类就可以制造一个封闭的大球,在大球内用该能源产生光能,使植物在光合作用生长产生农业食品,而人类再吃这些植物食品,由此就可以在该封闭环境中一直生存下去。
          尾言
          还有很多的证明,本文篇幅有限,就说到这里。从上面的论点看出,热力第二定律,是明显的错误理论。
          150年前,克劳修斯与开尔文等科学家,在热工动力学方面,根据当时的热工机械的原理,进行研究,结果认为是:热量只能由高温向低温扩散,而不能由低温往高温集中,为此还将这种扩散行为,添加了一个词汇,叫‘熵’,即熵流,为单向的,只有熵增加,没有熵减少。这就好比,只看到了一条河水,流进了湖里(熵增),而没有找到,水从湖里流出(熵减)。就下了定义,该水流是单向的,是有去无回的。
          但是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各种新的技术、新的观点不断涌现,经常有,后人发现了,前人认识的片面,而进行更正。该问题也是,现在人已经看到了‘熵减’的这样的一个从湖里回流的暗河,即能量运动是可逆的,是可以循环利用的,它可以由高温向低温扩散,也可以反向由低温向高温集中。
          但是为什么这个观点,还被正统坚持。分析有多种原因,如:
          科学体系,有先入为主很大的惰性。必定热二定律定律,在现在应用的机械中得到解释。
          还有永动机这个题目,由于多次虚假,搞的很臭,大部分科学家的感觉,一谈它,就同错误、妄想甚至是诈骗联系到一起,首先想到的是打压。害怕被骗,即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
          还有,坚持热二定律的人,大都是正统高位科学家,而质疑者往往属于下层个别的野路子,如果一旦承认,这些提出的人就会得到很大的荣誉。由此感情上不愿认同。
          大的科技理论,不是简单数学计算,能明显看出对错,有话曰: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如果要抱着要驳倒的心态,可以找到很多悖论,而那些,让人难看懂的数学表达式,高科技的验证过程,其结果:对也是它,错也是它,说明不了本质问题。说错可能千条深奥的道理,说对,只要简单的一条就够了。主要是实践的证明,二类永动机一旦应用,热二定律,就告完结。但是如果正统有错误认识,就会阻挠这个科技进展,延缓它为人类服务的时间。如我的二类永动机,从证实到现在,已经快8年了, 想要推广,结果到处碰壁。由此希望主流科技,尽快扔掉热二这个错包袱,加快这项重大科技创新的进展。


          IP属地:广东5楼2024-06-16 15:49
          回复
            二类永动机,已经成功。正统承认只是时间问题。


            IP属地:广东6楼2024-06-17 08: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