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说吧 关注:624,162贴子:3,841,555
  • 8回复贴,共1

原创小说《李原列传》每日更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次写小说不没赚钱,想赚也赚不到,优先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看到我,因此如果列为看官喜欢请帮忙多多转发,谢谢。
原创小说《李原列传》,文明更迭题材,故事发生在当今文明毁灭后的下一个文明,不同于穿越文和历史架空文,讲述了主人公李原(字儁平)从躲避战乱的乡野村夫,逐渐激活残留在身上的上一个文明的记忆,成长为当朝第一权臣,并建立庆国的故事。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5-07 20:57回复
    故事背景
    公元2500年,人类文明已经高度发达,然而人类的贪欲还是引发了大战,彻底埋葬了亲手建立起的文明,紧随其后的冰河世纪更是将文明的痕迹深埋地下。
    数万年后,地球上孕育了新的文明,在主大陆板块最东面的夏人,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我们的祖先是一群善用法术的战神,一旦施展法术,天崩地裂,方圆百里皆化为焦土,浓烟遮天蔽日,三天三夜不绝。这个传说对于刚刚诞生文明的夏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但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保留了上个文明些许不完整的记忆,不断推动新的文明的发展。
    又过了数千年,这个由夏人建立的东方农耕文明,在经历了母系氏族、部落联盟、奴隶社会、封建制度之后,已经发展到了门阀政治的阶段,国号晋。
    因为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晋经历了几十年的内乱,国势衰微。晋周边的游牧民族借机发难,大肆劫掠,整个北方犹如人间炼狱,大量百姓南逃渡过大江,士族门阀见北方政局失控,便拥护督扬州的皇族曹瑞主政。曹瑞广泛接纳北方流民,妥善安置,夏人南渡的规模越来越大。
    曹瑞虽然稳固了南方的局势,但是北方却大势已去,游牧民族或建国与晋对抗,或逼迫晋帝任命刺史割据一方。曹瑞经略南方的第十四年,匈人建立的赵国俘杀了晋帝,士族门阀继续拥戴曹瑞称帝,延续晋之国祚,不过此时的晋在北方已无多少实际控制的领土,半壁江山近乎沦丧。
    因为士族拥立曹瑞有功,分得了大量的权利,尤以扬州王氏和荆州杨氏权力最盛。曹瑞在位六年,皇权一直受这些士族的钳制,最后郁郁而终,太子曹绍继位。同一年的徐州,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取名李原。
    二十年后……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5-07 21:30
    回复
      第一章 分浅缘薄
      李原已过弱冠之年,身高八尺,容貌甚伟,却一直未娶妻,这可愁坏了族里的长辈。
      这天李原正在田间劳作,忽听小路上车马声阵阵,一队士兵护送着两辆马车,奢华无比。马车周身髹漆彩绘,鎏金的车马器,都在彰显主人的尊贵。乡里乡亲哪见过这般阵势,纷纷放下手里的活跑来看热闹。
      此时从第一辆马车下来两人,年长者四十岁上下,年轻者二十岁上下,皆着华服,富贵之相让人惊叹。县令带着乡里的三老迎了上来,几人互相施礼,随后从第二辆马车下来一位妇人,领着一位豆蔻少女。
      此女生的一副倾国之容,首如螓,眉如蛾;冰肌玉骨,腰如束素,齿如瓠犀。所有的男人都被这容貌照的呆在原地,大胆一点的纷纷挤到前排瞪大双眼要看的仔细,腼腆一点的被晃得都不敢抬起头。
      妇人领着少女来到县令面前,也施了一礼,县令则是十分客气的引着这一队人,进了早已准备好的府邸,众人皆好奇这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
      原来一行人来自燕国,为首的年长者乃是燕国的琅琊侯段巫尘,现任燕王的亲叔。燕国本是盘踞在平州东北部的渔猎部落,北方大乱时为了拉拢这个部落,晋帝敕封其首领为平州刺史,后又进行扩张,从赵国手里抢来了幽冀二州的东部、青州全境和徐州北部,建立燕国。琅琊处在北徐州的最南端,紧邻晋朝控制的南徐州,西面则是赵国军阀石浚,可以说是两面受敌,防守压力很大。
      段巫尘年轻时颇受老燕王喜欢,奈何自己年龄小又不是嫡出,没能继承帝位。兄长继位后,段巫尘因为恭谨谦卑又颇具才略,一直被提防。当今燕王即位之后,立刻加封这位深得民心的叔叔为琅琊侯,赐琅琊为其食邑。
      燕王此举表面看是优待公族,实则是将段巫尘排挤出权力中枢。而且琅琊侯只是爵位,并没有实权,燕王派遣大量官员主持军政要务,段巫尘空有诸侯之名,却无诸侯之实,可如果琅琊有失,却难逃丧城失地的罪名,后果不堪设想。
      更为不利的是,不知道是有奸佞作祟还是燕王有意为之,朝中频繁有人构陷琅琊侯私通晋朝妄图自立,段巫尘无奈,只能献城于晋,期求得到晋朝的庇护。
      不费一兵一卒便将琅琊光复,晋帝曹绍十分高兴,当即敕封段巫尘为文信侯,并且在都城修建府邸,命令徐州各郡好生接待,并派军队护送。恰好段巫尘一行来到此地天色渐晚,县令便亲自前来迎接。
      段巫尘一家在此小住几日,县令不敢怠慢,终日宴请。可段巫尘之子段匹蠡十分不喜,趁父亲不注意,偷偷带着妹妹段燕燕逃了出来。燕国祖上以渔猎为主,与晋国的农桑有所不同,兄妹二人尽情欣赏田下农桑的美丽风光,这是过往他们从未看见过的景象。
      走着走着段匹蠡看见不远处有几人围坐在一起,似乎是在烤着什么东西,还飘来阵阵香味。兄妹二人快步走到跟前,是李原几人,段匹蠡自来熟的一屁股坐在了李原的旁边,拍着李原的肩膀。
      “兄弟,这是在烤什么,这么香。”
      “让公子见笑了,乡野之间,没甚精致的吃食,我们几人去打了几条鱼,烤熟之后撒上些盐巴,味道也是极好的,公子如不嫌弃,便请尝尝。”
      说罢,李原将刚刚烤熟的两条鱼递给段匹蠡。
      段匹蠡给了妹妹一条,两人毫无贵族的架子,直接吃了起来,李原等人都有些惊讶。
      段匹蠡解释道:“各位有所不知,我们燕国人善渔猎,打来的猎物依古法就地烹食,虽然没有你们中原人那么丰富的调味品,但是保留了食材本来的味道,甚是鲜美。兄弟你怎么称呼,我观你的身材样貌,还有这烹饪的手法,颇具古人之风嘛!”
      “公子说笑了,那些调味品颇为昂贵,哪是我们这些乡野粗人能吃的起的。北方连年战乱,我们逃难至此,能吃上一口饱饭已是奢侈,怎还有那么多的讲究。公子叫我李原就好了。”
      “原来你就是李原,昨日县令时常提起你,称你是当地的青年才俊,多次随军抵御赵国的侵扰,难怪贤弟一看就气度不凡。我叫段匹蠡,这是我的妹妹段燕燕,你也莫叫我公子,直呼名字就好了,今日天色渐晚,我们要回去了,明日如有闲暇,再与贤弟一叙。”
      “好,公子,哦不,蠡兄请自便。”
      次日,段匹蠡和段燕燕又偷跑出来,恰好碰见了在干农活的李原。
      “原兄前日的烤鱼甚是鲜美,今日可又去捉鱼了?”
      这是段燕燕第一次跟李原说话,声音温柔似水,又带着一丝燕人的铿锵。
      “贤弟,你就带我们去抓几条鱼吧,你这点农活,我去叫几个下人来给你干。”
      李原看了看没干完的农活已然不多,回过头说道:“那倒不用,这些活我明早抓紧干完就是了。走吧,我带你们去河边。”
      到了河边,段燕燕坐在岸上,段匹蠡和李原下水捉鱼。
      “我年龄虚长你几岁,你我可否兄弟相称。”段匹蠡说道。
      “公子尊贵,不嫌弃我出身低微,原甚为感动,公子愿称原为弟,原便称公子为兄。”
      “那贤弟可知这捉鱼的技巧吗?”
      “当然知道,看到鱼儿,下水去捉的时候,要比看到的鱼儿更深一些才能捉到。”
      “那贤弟知道这是因为什么?”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5-08 21:44
      回复
        “那贤弟知道这是因为什么?”
        “这我怎知晓,想是因为太阳光的折射吧。”
        “什么折,什么射?”
        “哈哈,没什么,我随口一说的,可这道理不难理解,看到的表象并不代表实际的情况。”
        “贤弟说的不错,那你对我父亲此次入晋怎么看,你我虽相识不久,但一见如故,还请贤弟赐教。”
        “不敢言教,依我看,琅琊原本是徐州的北大门,燕国占据琅琊,使徐州面临危险,此地必将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但燕国能够投入的精力却有限,因此琅琊断难固守。令尊献城,一者可以摆脱自身的困境,再者可以避免燕晋发生直接冲突,三者又能换来诸多实惠,可以说是当下最好的破局之法了。”
        “哈哈哈,贤弟果然是才思迅捷,文武兼备,方才一席话足可见亦有所韬略,愚兄钦佩。只是这朝堂上的险恶非贤弟一言可以说清的。贤弟啊,你日后作何打算。”
        “乡野之人,哪里有甚打算。只盼家中能在父母膝下尽孝,在外能守土御敌,挣些军功,此生足矣。”
        “好男儿志在四方,依贤弟所言,你这一身的本事恐被埋没,贤弟可要思虑清楚。对了,明日我和妹妹就要启程跟家父去晋都了,此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望贤弟珍重。”
        李原不是没有想过要去搏一搏功名,无奈他是家中独子,不舍离开父母,况且对于他这样普通出身的青年,除了被征召的时候杀敌建功,恐怕也无其它途径。不过段匹蠡的一番话,让李原对自己有了新的思考。
        次日,段巫尘一行启程,临别之际,段燕燕将发簪取下赠予李原。
        “妹这几日,幸赖各位乡邻的照顾,尤其是兄,妹盼着日后能与兄再见。”
        段匹蠡则是拍了拍李原的肩膀,并没有说话。
        看着段匹蠡和段燕燕远去,李原陷入沉思。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5-09 20:34
        回复
          第二章 京都求学
          过了几日,郡里要求征召青年入伍。此次征召和以往不同,徐州的百姓大多都是北方战乱逃难来的流民,若有敌军来犯,就拿起武器御敌,打退敌军之后还要回乡种田。然而目前并没有战事,此次征召的均是自愿从军的青壮年,要经过系统的训练和考核,通过考核入伍的即可免除三年赋税,后期如果在战场上立下军功,还可继续免除赋税和徭役。
          李原作为年轻人里的佼佼者,自然被报上了名,但是李原深思熟虑之后选择了拒绝,他决定要去都城求学。李原的父母都非常支持,父亲语重心长的对他说:“儿志向远大,我这做父亲的甚是欣慰。家中之事不必牵挂,你爹还不老。”李原的母亲虽有不舍,但是也不能阻止自己的孩子去追求梦想,只能尽力给李原准备衣服食物。
          离开那天,邻里乡亲们都来送行,有的凑些盘缠,有的给些衣食,对于这些被迫离开故土的人来说,走出去的李原便是希望,李原也暗暗发誓,一定要学有所成,驱逐外敌,带着乡亲们回家!李原的父母早已哭成了泪人,躲在人群后面默默地注视着自己的儿子,此一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见。李原就此踏上了求学之路,拜在了名家席师门下。
          席师招收弟子的方式很奇怪,他先是让想拜师的学子旁听他的讲学,三天之后他会询问这些学子这几天都做了什么梦,个别学子确实会做奇奇怪怪的梦,然后席师会根据梦境的描述来选择谁可以做他的弟子,幸运的是,李原被选中了。
          这天,李原独自坐在院里仰望星空,丝毫没有发现席师已经来到他身后。
          “李原。”
          席师轻轻唤了一声李原,李原这才回过神来,给老师行礼。
          席师微笑着问李原:“李原,你在想什么。”
          “先生,学生愚钝,看着满天繁星,不知道这些都是什么,也不知道它们存在的意义。”
          “李原,你有没有想过,你脚下的土地是什么,或者说你,我,甚至我们的国家,都在那样的一颗星星上,在你仰望那颗星星的时候,那颗星星上的人是否也在仰望着你。”
          “天呐,难道我们都住在这一颗一颗的星星上吗,请先生赎罪,学生尚无法理解先生的意思。”
          “没关系,求知、悟道,本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李原,你最近又做了什么梦。”
          “我这些天总是梦见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场景,但是感觉却无比熟悉。梦里的人都长着跟我们一样的面孔,但是衣着却完全不同,房屋都建造的很高。人们惊恐的奔跑,纷纷往地底下躲避,我明明什么都没看到,但是房屋都开始倒塌,大地剧烈的颤抖。学生实在无法解释这梦里的景象。”
          “不错不错,等你完全能解释通你的梦的时候,你就是真正悟透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5-12 00:10
          回复
            加油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5-12 19:03
            收起回复
              时光飞逝,一晃四年过去,李原不但学业有成,还通过了考核顺利入伍。席师亲自为李原赐字“儁平”。
              翌日,席师府上来了位贵宾,来人乃是徐州刺史、征北将军郑玉。
              郑玉,字士美,并州人,赵国攻陷并州的时候,并州人大量南逃,路上拥堵不堪,郑玉便让家臣将车辙锯短,因此畅通无阻,其他人也纷纷效仿。
              郑玉料定流民扶老携幼行动缓慢,必然会被赵军追上,于是招募流民中的精壮之士组建了一支队伍,并分发武器,由他亲自带着这支队伍断后,让老弱妇孺先走,此举让郑玉深得人心。
              郑玉的先见之明很快得到了应验,果然有小股赵军追杀上来,郑玉冷静应对,率众伏击,此后再无赵军敢于贸然追击。
              郑玉的种种作为让国破家亡的并州人仿佛又看到了希望,他们纷纷拥护郑玉,郑玉则散尽家财把流民团结在一起,男人负责拿起刀枪保护父母妻儿,女人负责照顾老小生火做饭,这群流民逐渐形成了一支战力很强的流民武装,郑玉也被称为“流民帅”。
              流民武装到达徐州后,曹瑞拜郑玉为征北将军,领徐州刺史,带领流民武装守卫徐州,并收拢其它地方逃难来的百姓,李原的父母也是这个时候来到徐州的。
              “将军大驾光临,有失远迎,还请赎罪。”席师打趣的说道。
              “哎呀先生莫要打趣了,陛下因赵国来犯急召我入朝商议,学生不得不叨扰先生,望先生教我。”
              原来郑玉也是席师的门生。
              “将军莫急,我来给你介绍一个人,这位是李原李儁平,也是我的弟子,是你的师弟。”
              “我听说过,先生门下拜入一位聪慧少年,而且是从徐州来的,今日有缘得见,郑玉甚是欣喜。”说罢,郑玉和李原二人互相施了一礼。
              “别看你师弟年纪小,可他也参与过不少次抵御赵国的战斗,也许他能给你一番建议。来来来,你二人且坐下慢慢谈,为师给你们烹茶。”
              郑玉和李原对向而坐,郑玉率先开口,言道:“先生、儁平,二位有所不知,如今不止是赵国,一向不服赵国而割据兖州的石浚也发兵相助,还说服了燕国和成国也加入联盟,如此算下来,就是四路联军攻我。今日朝会,有主和的,有主战的,主战的又有主攻的和主守的,吵的乱作一团。眼下之局势,儁平可有良策?”
              “将军垂询,李原不敢不言,有些看法,算不上良策,还请将军见谅。”
              席师一边烹茶一边教导李原:“李原啊,我席门子弟讲求人人平等难道你忘了吗?你大可跟你的这位师兄畅所欲言,不必拘束。”
              “是啊儁平,你我皆是老师的学生,你拘谨什么,你一定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才可解我心中的忧虑。”
              “既然先生和将军都如此说,在下遵命便是。依我看,赵国组织的联盟并不牢靠,就拿燕国来说,虽然名义上与我大晋一直敌对,但是双方谁也吃不下谁,又共同面临石浚的威胁,所以实际上燕国一直跟我们有所默契。四年前文信侯献琅琊,燕国也仅仅是陈兵示威,并没有真正开战,新君继位后更是发国书赦免了文信侯,因此在下愚见,可遣使入燕陈明利害,燕国定然会退兵。”
              “儁平说的有理,那其它几路又该如何应对。”
              “成国易守难攻,守成有余,进取不足,因此只要我们在面对赵国和石浚的时候不失败,成国就不敢出兵。最难对付的还是赵国和石浚,石浚素来不服赵国,此番同意联盟也绝不会是帮助赵国,而是为了鲸吞徐州,只要拿下徐州,石浚就有希望图谋燕国,进而自立。至于赵逆嘛,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在下以为,徐州的战事不可避免,将军要早做打算。”
              “哈哈哈,好好好!儁平一席话,解我胸中郁闷,我定力劝陛下,以战立我大晋国威!”
              就在郑玉准备离开时,席师起身给郑玉行了一礼,说道:“将军,老夫有一事相求,还望将军应允。”
              “先生请直言,如此大礼,学生担待不起啊。”
              “你把李原带去吧,也给他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
              “先生之命,学生自当遵从,况且儁平颇具韬略,理应为国效力。”
              李原没想到老师能亲自向将军保举自己,立刻跪谢,道:“多谢先生举荐,学生定不负先生所望!”
              席师将李原扶起来,意味深长的说道:“这是你自己的命数,不必谢我。”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5-13 18: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