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吧 关注:233,734贴子:1,341,703
  • 16回复贴,共1

昏睡百年:斯拉法及其追随者在价值中的沉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是红楼梦的开场白,也是当代经济学的真实写照,积三百年功利建立起来的西方经济学大厦,将随着我们对于价值的灵魂一问,轰然坍塌。我们今天的这个灵魂一问,将指向西方经济学价值论的最后一位大师斯拉法,他的最重要作品就是用商品生产商品。他在这部作品中建立的理论,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的二次革命。西方经济学家如获至宝,称其为划时代的著作,认为斯拉法的价值体系的问世,标志着劳动价值论的终结。这本书很薄,很重要,但是也很荒唐。究竟有多么的荒唐,就让我们从斯拉法价值论的数学模型说起。


IP属地:吉林1楼2024-05-01 09:26回复
    说反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5-01 09:38
    回复
      价值的灵魂一问,难绷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5-01 09:46
      回复
        啊这,不是斯拉法差点把新古典打死了?(指剑桥资本争论),至于劳动价值论的终结——劳动价值论冗余论,谢克的《代数学的贫困》已经作出反驳了,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我的贴。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5-01 11:12
        收起回复
          斯拉法体系虽然有不足(指代数学的贫困),但是荒唐是怎么证明的?以一己之力复兴整个古典经济学可以是非常伟大的成就了呀,而且还指出了新古典的致命问题——循环论证以及技术再转折。这样的人物,十个诺贝尔经济学奖都足以得到。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5-01 11:17
          收起回复
            斯拉法的用商品生产商品,有个简单的模型:
            240夸特的小麦+12吨铁+18只猪→450夸特小麦
            90夸特小麦+6吨铁+12只猪→21吨铁
            120夸特小麦+3吨铁+30只猪→60只猪
            上述情形可以用一个通用的方程组表示:
            Aa×pa + Ba×pb +…+ Ka×pk =A×pa
            Ab×pa + Bb×pb +…+ Kb×pk =B×pb
            ……………………………………
            Ak×pa + Bk×pb +…+ Kk×pk =K×pk
            其中A、B、K指商品,p指价格。等式左侧某商品的价格加总等于等式右侧该商品的总价格,这说明社会总投入等于总产出。现实社会中,社会的总投入要小于总产出,有剩余商品,会产生利润,等式右侧的商品数量要大于等式左侧。为了等式成立,需要建立新的方程组,其中R指利润率:
            (Aa×pa + Ba×pb +…+ Ka×pk)×(1+R)=A×pa
            (Ab×pa + Bb×pb +…+ Kb×pk)×(1+R)=B×pb
            ……………………………………
            (Ak×pa + Bk×pb +…+ Kk×pk)×(1+R)=K×pk


            IP属地:吉林6楼2024-05-06 07:48
            回复
              假设只有三个商品,方程就有三个价格的未知变量,再算上利润率,就是有四个未知变量,是四元一次方程,只要随意指定其中一种商品的价格,或者指定所有商品的总价格,这个方程组就有解。这个就是斯拉法的基本思路,不管实际的劳动价值是多少,只要知道这个社会的具体商品的数量,都可以得到具体商品的价格和社会平均利润率。
              上述这个公式中,等式的左边代表了投入,右边代表了产出。所有的投入中,投入的是商品,产出也是商品,所有的投入再乘以(1+R)就是产出了。但是斯拉法认为,工资是事后支付的,要废除工资也是资本家垫付的古典经济学家的概念,这样工人的工资就和(1+R)无关了,要单独拿出来。在此基础上,斯拉法又建立了新的方程式,其中w是每单位的劳动工资,La、Lb、Lk是生产A、B、K产品分别使用的劳动量:
              (Aa×pa + Ba×pb +…+ Ka×pk)×(1+R)+La×w =A×pa
              (Ab×pa + Bb×pb +…+ Kb×pk)×(1+R)+ Lb×w =B×pb
              ……………………………………
              (Ak×pa + Bk×pb +…+ Kk×pk)×(1+R)+Lk×w=K×pk


              IP属地:吉林7楼2024-05-06 07:48
              回复
                新的方程组相当于把那些和利润率有关系的商品(生产资料)保留在原有的商品项目中,把那些和利润率没有关系的商品(生活资料)拿出来放在总工资收入中。此时,方程组增加了一个变量w,因此即使你真的知道具体商品中的具体劳动投入,斯拉法的方程组依然是没有解的。要想求解斯拉法方程组,你得知道工人和资本家如何进行财富的分配,简单的说,你得知道这个社会的剩余价值率是多少。
                研究剩余价值率,属于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范畴,它取决于资本有机构成。所谓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的资本价值构成,对这个东西的研究离不开劳动价值论。你不能绕开劳动价值论,装着自己知道财富如何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怎么进行分配。随着技术的发展,剩余价值率会越来越高,也就是资本家的收入在全社会的分配比例会越来越高,又有哪个西方经济学家好意思揭示这个社会发展的本质呢?
                退一万步讲,就算斯拉法真的有办法知道这个社会的剩余价值率,斯拉法的价值体系依然是不成立的。就算斯拉法理论没有死在它的求解方法上,它依然会死在它的基本逻辑框架中。当斯拉法把利润率引入到方程组中的时候,大错已然铸成。在斯拉法的世界里,由于利润率的存在,最终整个社会收获了高于450夸特的小麦,高于21吨的铁,高于60只的猪。


                IP属地:吉林8楼2024-05-06 07:49
                收起回复
                  斯拉法的错误在于,他用利润去解释社会产品的越来越多,忽视了利润的主要作用,很可能不是在于追求越来越多,而是在于追求越来越少。所谓的越来越少,其实就是指效率,效率的提升,让工厂的用人越来越少。同等的利润,可能代表产品越来越多,也可能代表工厂用人越来越少。从各国的实践看,后者的意义往往更大。
                  以中国为例,1985年和2020年,工业总产值分别是8759亿元和240075亿元,在35年间,总产值约增加27倍,年均增长率约为9.9%。同期的工业的劳动力,大约是从1亿到2亿,年均增长率约为2%。9.9%远大于2%,这说明效率大幅度提高。按照静态投资回收期6年,资本收益率能达到16.7%,最大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应该能达到12%,实际增长速度是9.9%,推测工厂的利润中,约有60%和产能有关,约有40%和效率有关。
                  总之,斯拉法的价值体系,试图用利润率解释用商品生产商品的过程中,投入和产出之间存在的数量差距,在逻辑上是完全不成立的,根本就不存在这种用商品生产商品的模式。在这个世界上,所有试图绕过劳动价值论,去解释经济学的现象或者原理的人,都会在事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IP属地:吉林11楼2024-05-06 07:59
                  收起回复
                    斯拉法的理论必须在完美运行的计划经济下才能实现


                    IP属地:北京12楼2024-05-06 11:0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