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吧 关注:8,784贴子:65,919
  • 4回复贴,共1

华林寻租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缘起
几乎在1995年之前,有一个于我们新县(麻城)胡氏家族所有支系都有关系,甚至可以说于整个中国大多数胡姓族人都有着密切关联的地方——江西奉新华林,我们不知道,也很少听说过。在今年新县(麻城)胡姓各支系并联络周围省县部分胡姓续、合宗谱的时候,当人们纷纷献出这些珍藏多年的旧有家谱,作为合谱的依据,并阅读了这些珍贵的历史谱本的时候,华林这个地名才如雷贯耳般的敲击着人们的心,我们还真的拥有一个共同的家——华林世家。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4-02 20:19回复
    此前,胡氏家族中还有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祖先——耿氏婆婆,在小的时候,听先辈说我们的祖先叫耿氏婆婆,是她在明朝初年插草为记,率领儿孙从江西来到我们这个地方生活,繁衍了新县(麻城)胡氏的后代,还说,她的墓就在新县浒湾肖水凼。长大以后,见到了许多胡姓族人辈派各不相同,相见之下,无不说自己是耿氏婆婆的后代,传言亦如我们的先辈所说。然而细究根底又不得其详,总让人有如坠雾中之感,既有几分神秘,又有几分迷茫。这种感受,恐怕不只我这3人有,而应是"我们"都有的。
    今年,胡氏族人要合谱了,许多珍藏的谱本面世了,那里清楚地记载着胡氏家族瓜瓞绵延的历史,记述了我们共有的家还清楚地赫然写着这个家——华林世家的家长,他叫胡成,耿氏夫人(即深受家族中人所尊敬的耿氏婆婆)。这两位先祖是唐朝末年人,他们有5个儿子:珰、瑜、琼、告、球。从旧谱本中我们还知道,2位先祖逝世后均葬在江西奉新县境内的九皋山旁。
    于是,续合谱董、理事会决定,派人到江西去,到华林去,到那里寻找胡氏宗族文化的根,去拜谒一直活在胡姓族人心目中先祖的墓地,让我们的新谱记载的更准确些,让后代不至再以讹传讹。
    二、经过
    公元1995年6月20日我们3人从新县出发,踏上了寻祖的路途。6月20日清晨6时,暴雨如注,3人冒雨赶往车站,候车两个多小时。下午1时车到汉口,汉口"火炉"名不虚传,3人在车站候车至下午5时。其间直把人热得坐卧不宁,早间衣服淋湿了,下午再被汗水浸透,5时上了汉口至南昌的公共汽车。车中又一夜颠簸.....,一路辛劳可想而知,然为了宗族办事,谁也没有叫苦。
    抵奉新后,首先到县史志办,未找到人。21日下午,3人分头上街打听城中有无胡姓之人,后终于探知国税局计财股长姓胡,叫胡宜狄,于是,晚饭后3人携旧谱至胡宜狄家拜访。受到胡宜狄热情接待,他介绍了胡氏族人在当地的分布情况,并说,他的家乡胡氏族人也正在续谱,约定,第2天找车带我们去他家乡。
    6月22日,吃罢早饭,我们3人再去奉新县史志办。史志办主任李先春等3人听我们介绍是要搞姓氏史研究的,主动向我们提供《奉新历史名人传》中有关胡姓人物的史料,积极介绍他们所掌握的该县胡氏各支系修谱的情况。他对全县胡氏修谱已进行到何种程度了如指掌。我们又向李先春打听当年胡氏所创办的华林书院,他带着很自豪的口吻向我们介绍说:"当年华林胡氏堪称我县望族,华林书院当时有许多名人学者前来访问,讲学,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宋真宗皇帝就曾写诗赞美华林胡氏:"一门三刺史,四代五尚书,他族未闻有,朕今唯见胡。"言谈之间,景仰之情溢于言表,使我们这些来寻祖的人心中不觉溢满了自豪之情。将告别时,李先春说:"我给你们介绍一个人,县检察院检察长,姓胡,或者他知道更多胡氏的情况。”说着,他给胡检察长通了电话,还给我们写了一封介绍信。
    接着我们去找胡检察长。
    胡检察长叫胡章兰,其先辈是从邻县高安迁到奉新的,50多岁,胖胖的,十分热情,让座倒茶,向我们介绍当地胡氏的情况,言及华林世家,面露兴奋之色,说每年春节舞龙灯,当地胡氏互为联络,组成队伍,大灯笼上书"华林世家"字样,很气派,别人见了,都知道是胡家龙灯。他还介绍说:去年,有广东人胡海,73岁,副处级退休干部,为续修宗谱,访问过湖南、福建、江西等地。也来到奉新寻根问祖,章兰见他,问,这么大年纪,在外奔波,能受得了?胡海老人全不以苦为意,只说,只要能修好宗谱,吃点苦是有意义的。我们向胡章兰提出要到华林山中,寻求华林书院遗迹,拜谒成公、耿氏先妣之墓,胡章兰立即表示愿意第2天派车,并陪同我们一起前往。
    22日下午2时,胡宜狄带着吉普车来了,陪同我们去他的家乡赤岸乡洪塘村胡家,这是一个500人聚族而居的大村庄,全村均姓胡,为成公长子珰公后代。我们进了村。胡宜狄找来了族中有名望的老人胡有益、胡宜海、胡宜伟、胡盛贵等,向他们介绍我们是河南省来的胡氏本家,村中许多人都来问询,老人们看了我们携带的老谱本。胡有益老人也立即提来了用专制木箱装着的谱本来。这里的胡氏宗谱为8开大本,看起来新奇得很,谱的内容详实、细致,资料完备,让我们佩服,祖籍所在,得天独厚。
    坐了一会,主人端上来米粉,招待我们。
    我们向村中老人询问成公、耿妣墓葬所在,老人们说:"就在赤岸乡浮云酒厂旁边,墓文革中破坏很厉害。今春,有靖安、奉新部分族人捐资重修了"。我们边问边看他们的老谱,看到有一幅成公、耿妣墓的照片,还有一幅绘制墓图,从图中标示看,成公、耿妣墓不在一起,成公在大安山,耿妣在九皋山。问老人们,亦语焉不详。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4-02 20:20
    回复
      下午6时,我们离开洪塘胡家,族人冒雨殷殷相送。
      6月22日夜晚,暴雨下了整整一夜,直至23日早晨也没有停。吃早饭的时候,我们几个打算去华林,正说着,胡章兰来了,他说:"听司机介绍,从奉新去不了华林,要从高安县走。我对高安不熟悉,打算找一个原在高安任县委书记的老同志陪同一块去。一是还没和这位老同志联系,二是今天下雨,干脆明天去吧。"我们同意了胡章兰的安排。
      吃罢早饭,我们冒着大雨,先去拜谒2位先祖的墓地。租了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向浮云酒厂的方向驶去。到了酒厂,找了一位名叫胡千炳的工人和一个年岁较大的酒厂门卫王洪水,请他们作向导。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沿着绿林掩映的山间小道,行一华里左右,一片开阔的山洼里,远远看到一座大墓,王洪水说,那就是成公、耿氏墓。走近墓前,看到墓果然是新修的。墓的正面由3部分组成,形成牌坊门楼状。中间一块长约1米多,高约60公分的墓碑,上方刻着:"始祖成公、妣耿氏夫妇墓"11个大字,下刻"靖安县西岭、垴上支、奉新县坳头支"字样,横端写着"共和一九九五年乙亥岁季春上浣重修。"左右两边另有两块同样大碑上,右边一块刻着修墓捐款者姓名,左边的一块刻着:"成公、耿氏墓志,"墓志全文如下:始祖成公夫妇合葬于奉邑赤岸沥皋山,午山子向,名曰:"华林吉穴",已数百春秋。此地有风起麟翔之象,龙腾虎跃之气脉,乃钟灵毓秀阀阅无疆之福地,系我华林胡氏发脉之源,不幸在文革浩劫期间受沧桑之变,墓碑被毁,但祖骨犹在,目睹先茔,无不挹呜,尝闻羊鸦知义,何况人出于祖,固耳西岭、垴上宗支以议举筹资重建其墓,以慰先祖在天之望。聊弁数语,一宣水木源长者也。
      在墓的后方略有七八米远处,竖有一花岗石碑,上写"过化存神"4字。经查词源,4字意义是:言圣人俱盛德,所经之处,人人无不被感化;心所存主之处,神妙莫测。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4-02 20:21
      回复
        登上墓后山顶,沿着墓所对的方向向远方眺望,雨雾蒙蒙中,见前面山势开阔,面案一层一层的,由近及远,有4个层次。这时,胡千炳说:"若是晴天,还可以看到40里外的靖安县的杆堆山。"王洪水插话说:"成公、耿氏夫人的墓地,是犀牛地,犀牛地得杆堆山之草,才能绵绵不绝。"他还说近处面前这座山叫青狮守口,据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相传当年耿氏夫人去世,打算葬到华林山,结果棺木抬到这里,老杆忽然断了,她的儿子们一看此山水气象,就决定把她葬在此地,后来还有一种说法,说这里叫"半个地",意思是说江西无好地,只有半个好地,已被耿氏夫人占有了。由此看来,耿氏婆婆即在江西当地,也是颇富传奇色彩的。
        接着,我们又请王洪水老人谈谈成公、耿氏夫人墓地原来的情形。他说,文革前,墓还保存完好,气势很大,墓前有一水池,称定水碗,水池上方是宽15米多,用条石砌成的拜厅,沿拜厅到墓前,是条石铺好的石道,有近20米远,两边有八棱石柱砌好的栏杆。"文革"中破四旧,把那些石头和墓都拆掉了。再后来附近修水库,老百姓就地取材,把那些条石、石柱全都抬走了。
        离开墓地的时候,我们再回望一眼墓后的那座山,只见那一个个馒头状山头,呈浪涌的姿态,一浪高过一浪向前,给人们以力和美的感觉。这不就是旧谱所载的葬师司马头佗所断言的"必有德者居之"的华林吉穴吗?
        下山之后,我们又去访问了一个叫守坟的村庄。胡干炳告诉我们,这个村的人姓李,当年他们的先人就是因守护成公、耿氏夫人墓地而住在这里的,因此,村子叫"守坟垸"。可当我们进村,访问村里75岁的老人李芳寿时,他不愿承认先人守坟的过去……
        后来,我们在浮云酒厂旁边的小饭铺吃了饭,并喊来了赤岸中学的教师胡宜林,从他的口中,我们又知道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情况,他说,现在学校的花园下面,埋有一块石碑,碑有5寸厚,一米见方大小,上刻"华林胡氏"4个大字。
        午饭后,天渐渐放晴了,我们再一次上山拜谒了成公、耿氏墓地,然后步行10余里,返回了奉新,一路上,我们十分激动,终于看见了成公、耿妣的墓了。
        24日早饭后,胡章兰带着两辆小车来了,他陪我们一起去找高安县的华林乡,寻找华林书院旧址。为了去高安后能更好地完成任务,他还为我们请来了曾在高安任过8年县委书记,后又调宜春地区任检察院检察长的翟时达陪同我们一起前往。这天驱车200多公里,终于到了华林乡,可这里距我们要寻找的华林书院很远,几乎是南辕北辙,而且这里的人也根本不知什么是华林书院,原来华林书院还是在奉新,但早在清朝时,就曾有胡姓族人写过寻访华林书院遗迹的文章,那时他也无所获。离开奉新已很远了,再折回奉新去找,恐怕也难找到什么,好在我们已从《奉新县志》中找到了不少有关华林书院的记载和诗文,也还算不虚此行。24日下午,我们回到南昌。25号我们又进行过寻找新吴鼻祖藩公墓的工作,然而历史的尘埃积淀得太厚了,终未能找到藩公墓。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4-02 20:21
        回复
          三、收获与体会
          这次华林寻祖虽有很多缺憾,但总的说收获还是很大的。
          首先,我们找到了成公、耿氏先妣的墓地,澄清了历史。再就是记录了华林胡氏文化盛况。我们认为,仅此一点,这次续合谱董理事会作出的寻祖决定就是十分正确的。
          其次我们从搜寻到的大量有关华林书院的诗文、资料看,找到了胡氏宗族文化的根。胡氏宗族文化中"忠厚传家,诗书继世"正是核心所在。当时在华林,成公的后代子孙们800多人聚居在一起,7代人不分家。大家谦恭礼让,这里所体现的是一种凝聚力,一种忠厚传家的精神。而且当时在这800多人中,曾先后出了55个进士,甚至出现了如宋真宗所赞扬的"最喜状元并榜眼,探花俱是弟和兄"的局面。当时来胡氏华林书院讲学的,有苏轼、钱若水、杨亿、王禹称、宴殊、黄庭坚等,一时之间,天下名士,心向往之,那种诗礼气象,恐怕真是"他族未闻有"了。而这一切,正是我们续、合宗谱时,应该向活着的胡姓族人和后代子孙提倡的。
          其三,通过寻祖,我们看到了续、合谱的必要性。此次赴江西寻祖。所到之处,只要拿出胡氏族谱,所有胡姓族人无不热情接待,积极提供材料,提供各种方便。我们与这些族人素不相识,凭的就是一个胡字,一本证明我们为华林胡氏的族谱。所谓宗族万年,在寻祖中得到了极好的证明;再者,寻祖中,我们发现许多内容因年代久远而不能确认,而如果能及时收载谱中,就不至被历史的尘埃所淹没了。
          续合谱董事长 开海
          续合谱副董事长 刚友
          续合谱副理事长、副主编胡光明(执笔)
          薰沐拜撰
          公元1995年6月
          续合谱麻城胡北海支系主编胡成光重编上传网上
          公元2023年2月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4-02 20: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