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帝国吧 关注:3,215贴子:32,302
  • 1回复贴,共1

后汉书记载可能有误,卢芳称帝应为“广延王”而非“西平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公元9年1月(初始元年十二月),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王莽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制措施,史称“王莽改制”。其中一项大改郡县名,都城“长安”改为“常安”。
公元23年(地皇四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十几年间群雄逐鹿,到刘秀(光武帝)统一天下前,出现近十位“汉皇帝”占据一方各自为政,其中一支在三水县起兵,匈奴拥他为汉帝就是卢芳,后汉书记载自称“西平王”。
卢芳,公元25年称帝,公元40年投降,在位16年。但这段史书的记载中有几个疑问或瑕疵点,如果能被证实失真,将修正史书中记载的不足,给后来人提供正确的研究资料带来帮助。
根据《后汉书·卷十二·王刘张李彭卢列传第二》记载:
卢芳字君期,安定三水人。
公元24年(更始二年)至长安,刘玄(更始帝)封他为骑都尉,使镇抚安定以西。
公元25年(更始三年)刘玄兵败,三水豪杰共计议,以芳刘氏子孙,宜承宗庙,乃共立芳为上将军、西平王。与西羌、匈奴交好结和亲,单于遂立芳为汉帝。
公元40年(建武十六年),刘芳请降。刘秀(光武帝)封卢芳为代王,卢芳上疏谢恩:臣非敢有所贪觊,期于奉承宗庙,兴立社稷,是以久僣号位,十有余年,罪宜万死。以胏附之故,赦臣芳罪,加以仁恩,封为代王,使备北藩。无以报塞重责,冀必欲和辑匈奴,不敢遗余力,负恩贷。谨奉天子玉玺,思望阙庭。”其冬,芳入朝,南及昌平,有诏止,令更朝明岁。芳自道还,忧恐,乃复背叛,遂反,与闵堪、闵林相攻连月。匈奴遣数百骑迎芳及妻子出塞。芳留匈奴中十余年(公元50年后),病死。
摘出这段史书的2个信息:
1.公元25年,卢芳在三水起兵称“西平王”。
2.公元40年,卢芳投降。上书刘秀(光武帝)谢恩,表明自己称帝了十余年,欲入朝献上自己的天子玉玺,表明臣服于光武帝。走到昌平,有诏止不用进京。卢芳认为光武帝怀疑他不是诚心投降,所以又反了,逃去匈奴十余年后病死。
第一个疑问:时间重叠
东汉开国功臣有云台二十八将:邓禹、马成、吴汉、王梁、贾复、陈俊、耿弇等,又有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合三十二人。其中李通,是历史可考36位“西平王“中的第一位(公元24年册封),卢芳是第二位(公元25年自封),刘羡是第三位(公元82年册封)三位皆在东汉时期。
根据《后汉书·卷十五·李王邓来列传第五》记载:
李通字次元,南阳郡宛县人。
公元23年(更始元年)二月,更始帝刘玄即位,任命李通为柱国大将军,封辅汉侯。
公元24年(更始二年)刘玄任命李通为大将军、西平王。
公元25年(更始三年)刘玄兵败后,李通辅佐光武帝刘秀,娶刘秀的妹妹刘伯姬(宁平公主)为妻,深得光武帝的恩宠。历任大司农、前将军、大司空等,封爵固始侯。
公元42年(建武十八年)去世,谥号恭侯。
摘出这段史书的2个信息:
1.公元24年(更始二年)李通和卢芳都被刘玄(更始帝)册封,分别为封为“西平王”和“骑都尉”,也就是说他俩此时是同朝为官,卢芳知道李通“西平王”这个封号。
2.公元25年,刘玄兵败后,李通辅佐刘秀,立下汉马功劳,深得恩宠,直到去世(公元42年)没有“西平王”被贬和撤封的记载。
第一个疑问如果史书记载真实?“西平王”这个称号在公元24年-公元40年(刘秀封卢芳为代王),第一位李通和第二位卢芳在时间上是完全重叠的,直到二人去世30年后,才有第三位“西平王”刘羡的记载。
卢芳是自己称帝,封号不受约束,在明知李通是“西平王”且人还在世。不做其它选择,使用一个曾经同殿称臣的人的封号,这不合乎常理,也是最经不住推敲的一个点。
第二个疑问:地名变更
根据《汉书·地理志·安定郡》记载:
安定郡,武帝元鼎三年置。安定,参,主骑都尉治。三水,属国都尉治。有盐官。莽曰广延亭。
公元前114年(汉武帝元鼎三年)设安定郡所辖21县,其中三水县。
公元9年王莽新政时期大改郡县名,安定郡的21个县改了8个,“三水县”称“广延亭”。
根据《三水县志》清.乾隆版记载:
三水县后魏置。二汉曰栒邑,属古扶风,疑亦高平、爰得二县地(证见《故城》章)。
又:安定郡县有三水,属国都尉治,莽曰广延亭。
卷一故城:卢芳,东汉初安定三水(今宁夏固原)人。曾被匈奴单于立为帝。
卷一故城豳亭:广延亭是汉三水改名。
摘出这段史书的2个信息:
1.公元9年,王莽新政时期“三水县”被改名“广延亭”。亭,战国时期出现,主要是在边境地区建立类似小型的军事据点。秦国把这些亭转为驿站功能,在一定的距离内都设有亭,以保障地方与中央的信息通畅。汉承秦制,特别是在对匈奴的前线修造了大量的亭障,东汉以后亭渐渐消失职能融合到“里“的职能中。
2.公元40年,在刘秀(光武帝)没有统一天下征服卢芳之前,此时的“三水”是称“广延亭”。不管东汉的史官是否承认王莽新政的郡县名称呼(东汉统一后逐渐恢复了一些改过的汉县名),直到公元386年后魏(北魏)才有三水恢复汉县名的记载。
第二个疑问如果史书记载真实?公元24年卢芳被刘玄(更始帝)封为骑都尉,使镇抚安定以西。此时的“三水”已经称“广延亭”。也就是说公元25年,是广延(三水)的豪杰共计议,以芳刘氏子孙,宜承宗庙,乃共立芳为上将军、西平王。
查阅公元23年-公元27年,近十位各地起兵称“帝”的王,有记载封号的多以郡县名称号:蜀王(公孙述)、梁王(刘永)、淮南王(李宪),只有“西平王”(卢芳)例外。这也是很不合乎常理,广延的豪杰没有以郡县名称号推选“安定王”、“三水王”或“广延王”,而使用李通的“西平王”这个称号,确实经不住推敲。
第三个疑问:实物真伪
2023年11月香港苏富比,出现一方螭虎钮的白玉印,图片印文“广延王玺”。汉代对用印的质地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皇帝之印称玺 ,玺多为白玉螭虎钮。《汉归仪》中制订说:皇帝用螭虎钮,皇太子、列侯、丞相、丞尉三公前后左右将军及秩比二千石的官用龟钮。
第三个疑问如果此方白玉螭虎钮的汉印为真?它将提供一个重要的历史信息,佐证和修正史书的记载。汉代将增加一位“广延王”,历史将减少一位“西平王”。因为从汉代至今各朝,历史有寻可查“广延”地名的唯有“三水”,在三水称帝的唯有卢芳。
结合提到的3个疑问和6个信息点来做结论:
卢芳,三水县人,确实称帝十余年,有过一方玉玺。
公元9年,王莽新政时期“三水”被改名为“广延亭”,至少是到公元40年以后才恢复“三水”名。
公元24年,刘玄(更始帝)册封李通西平王,封卢芳骑都尉,他俩是同朝为官,同殿称臣。
公元25年,卢芳是在广延亭起兵,被匈奴拥为“汉帝”称“广延王”。从后来东汉史官也没有认可王莽时期广延(三水)的称呼和记录下卢芳的真实称号“广延王”的事实来看,边疆起兵干扰蒙古、宁夏、甘肃,对中原的影响其实并不大。
公元40年,刘秀(光武帝)也是先把中原的各位王消灭后,再出兵收服西北的广延王(卢芳),最后征服西南的蜀王(公孙述)后统一天下。卢芳逃往匈奴,因为玉玺没有献交朝廷,“广延王玺”后人也就不得而知了。
等到400年后的范晔(公元432-公元445年)编撰《后汉书》时,此时的“三水”已经恢复汉县名。“广延亭”和“广延王”这个称呼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想要在东汉的文献中找寻,已经没有对应的历史信息了。
2000年后的今天能通过一张实物的图片和借鉴互联网的各方资料信息,来佐证这段历史的记载不足或失真,修正史书中的错误,给后来人的研究带来帮助,深感欣慰。


IP属地:广东1楼2024-03-30 17:50回复


    IP属地:广东2楼2024-04-07 17: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