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吧 关注:4,930贴子:68,184
  • 13回复贴,共1

马孟龙:西汉国家&&地理结构演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转自公众号“社会科学杂志”。发布时间是2024年1月26日。本文原标题是“ 从“东西对立”到“内外有别”: 西汉国家&&地理结构演变 ——以《二年律令·秩律》《汉书·地理志》郡级政区排序为视角”。
本文作者马孟龙是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本吧的读者应该不陌生。
本文载于《社会科学》2024年第1期。为适应微信排版与阅读,注释从略。
————————————————————————————————————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政区排序显示,汉朝存在以内史为核心,自西向东排列“关中郡” “关外郡”两个&&地理层级。这种&&地理结构乃针对关东诸侯王国而建设,呈“东西对立”态势。汉武帝元封年间,汉朝&&地理结构发生重大转变,汉郡分化为边郡、内郡。内郡中的弘农郡、“三河”地位抬升,带有“准京畿”的特征。由此汉朝国家&&地理结构形成以三辅、弘农郡、“三河”为核心,外围环绕内郡,再环绕边郡的圈层&&地理结构。诸侯王国被纳入汉朝国&&治地理结构后,&&地位与内郡相似。《汉书·地理志》郡级政区排序虽然呈现“京畿—内郡—边郡” &&地理结构,却将王国排列于边郡之后,同时强调“关中郡”的特殊地位,与西汉末年&&政&地理构造实况存在一定差异。这体现出汉初“以关中制关外”“封藩屏蔽”的&&理念对&&地理观念的塑造,仍发挥作用。


IP属地:北京1楼2024-02-25 23:22回复
    目 录
    一、《汉志》郡级政区排序及其反映的国家&&地理结构
    二、《秩律》所见汉初郡级政区排序
    三、汉初郡级政区排序所反映的国家&&地理结构
    四、京畿—内郡—边郡圈层&&地理结构的形成
    五、西汉&&地理结构中“王国”地位的变化
    六、西汉后期现实与观念之间的国家&&地理结构差异
    余论


    IP属地:北京2楼2024-02-25 23:40
    回复
      帝制时期的&&,作为大一&中&集&政&,其内部行政区划的&治&序建设,是研究历史&&地理不容回避的问题。所谓“行政区划的&&秩序”,是指国家内部诸政区,在&治地&上存在秩序化的差异,可以体现为各政区在&&措施和&&待遇等方面的不同。我们不妨把“行政区划的&&秩序”称为国家&&地理结构,反映的是国家行政区划建设上的结构性差异。近年,古代王朝&&地理结构开始受到关注,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具体到西汉王朝,由于史料的稀缺,学界对国家&&地理结构的认识更为模糊。


      IP属地:北京3楼2024-02-25 23:43
      回复
        其实,历代王朝编撰的全国“地志”类文献,在政区排序上存在一定规律,往往是国家&&结构的反映。例如,历代全国地志在政区排序上皆首排京师及京畿,展现的正是京师、京畿在全国&&地理结构中处于最崇高的地位。若依照这一逻辑,历代全国地志对京畿以外政区排序应该也有规律可寻。这就使得根据“地志”政区排序窥探一朝国家&&地理结构成为可能。


        IP属地:北京4楼2024-02-25 23:43
        回复
          《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是传世文献中仅存的西汉全国地志类资料,历来为学界所重。学者们已经注意到《汉志》政区排序存在规律。另外,本世纪初公布的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以下简称《秩律》)保存了吕后元年(前187年)朝廷直辖区域的政区建制,其中也隐约透露出一套郡级政区排列顺序。这样一来,我们便拥有西汉初年和西汉末年各一份郡级政区排序,不仅有条件分析西汉初年、末年郡级政区排序的内在逻辑,同时把两份资料进行比较,还可以窥探西汉一代国家&&地理结构变迁。有鉴于此,本文将以《秩律》和《汉志》的郡级政区排序为切入点,探讨西汉国家&&地理结构的演变过程。


          IP属地:北京5楼2024-02-25 23:44
          回复
            需要说明的是,《秩律》虽然是西汉初年的政区资料,但仅根据长官秩级排列了280余县道地名,并没有出现郡名。《秩律》郡级政区排序的理解,主要基于学者对各县道上属郡的理解,带有一定“推测”性质,与完整载录郡级政区排序的《汉志》无法比拟,故本文对两份资料的分析,首先从《汉志》开始。


            IP属地:北京6楼2024-02-25 23:44
            回复
              一、《汉志》郡级政区排序及其反映的国家&&地理结构
              《汉志》为历代正史地理志之首,向来为学者所重。 《汉志》政区排序很早引起学者关注。清代学者全祖望受《续汉书·郡国志》影响,认为《汉志》郡国依照“州部”排列:“《志》所载百三郡国序次,似当以十三部分列之”,但又指出《汉志》郡国排序并不能与十三刺史部相合,“惟益部、交部以地相从,其余先后不可晓,并识之,以俟知者”。谭其骧讨论《汉志》郡国排序时称:
              全志一百零三个郡国的排列不依州部为次第,时而是属于这一部的二三郡,时而又是属于那一部的二三郡,一部所属,既前后错出,在地理上又时而东,时而西,往往不相连属,这显然是一个缺点。汉志既以元始二年的册籍为根据,难道西汉&&的册籍就是这样杂乱无章的吗?有没有可能班固的原书本不如此,今本汉志所以这样杂乱,是错简的结果呢?这是很可以怀疑的。


              IP属地:北京7楼2024-02-27 00:15
              回复
                谭先生也承认《汉志》郡国排序难以从“州部”解释,但怀疑是错简所致,言外之意《汉志》郡国排序仍与州部相关。侯甬坚认为《汉志》各郡排序存在“兼顾州域”的考虑,但又承认从州域的角度思考“不太理想”。例如《汉志》首排“司隶校尉”,却在河东郡与河内郡之间,插入隶属并州刺史部的太原郡、上党郡。对此侯先生只能表示:“这些问题放在现今,是很难周知清楚的,也许还有在当时条件下的特别考虑因素,也未可知。”应该说,很长一段时间内学人对《汉志》政区排序的理解,难以摆脱“州部”思维。


                IP属地:北京8楼2024-02-27 00:15
                回复
                  对《汉志》政区排序的理解,率先实现突破的是李新峰。他完全抛弃了“州部”思维,认为郡级政区排序是“先三辅而郡而国,诸郡排列大致先内后外,内地又先西后东”。何慕也持同样看法,并受周振鹤提出 “圈层结构” &&地理格局的启发,提出《汉志》先三辅,再内郡,再边郡的排列方式,呈现出一种圈层结构。她针对侯甬坚的观点特别指出,“西汉后期州的概念还没有到根深蒂固的程度,《汉志》排序‘兼顾州部’应当只是个假相。 ……《汉志》的排序应当没有考虑州的因素在内”,可谓彻底推翻了清儒以来从州部理解《汉志》郡国排序的思维模式。


                  IP属地:北京9楼2024-02-27 00:25
                  回复
                    前人围绕《汉志》郡级政区排序进行的种种讨论,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诚如李新峰、何慕所揭示,《汉志》郡国排序按照三辅—郡—王国的&&地理结构叙述,而郡的排序又存在先“内郡”后“边郡”的逻辑。何慕还指出,内郡先列弘农、河东、上党、太原,是因为四郡地处“关中”,即内郡排序先列“关中郡”,再列“关外郡”,此即李新峰所说“内地又先西后东”。不仅如此,笔者还发现《汉志》边郡排序也存在先列“关中郡”(汉中郡—代郡),再列“关外郡”(上谷郡—日南郡)的特征。这进一步表明《汉志》郡级政区排序不仅依照三辅—内郡—边郡—王国的次序进行排列,其内郡和边郡也存在先排关中郡、再排关外郡的规律(表1、图1)。在班固的时代,以“州部”划分天下的地理观念尚未建立。


                    IP属地:北京10楼2024-02-27 00:27
                    回复


                      IP属地:北京11楼2024-02-27 00:29
                      回复
                        日本学者渡边信一郎对《汉志》郡级政区排序尚有不同理解。他认为《汉志》王国乃是遵照先内国(赵国—六安国),再边国(长沙国)的顺序排列,与汉郡先内郡、再边郡的排列原则一致。《汉志》郡级政区显示出三辅—内郡国—边郡国的排列顺序。渡边先生的理解并不正确。西汉后期所有王国都在“内地”,并不存在“边国”。《汉志》乃是将王国视为与汉郡不同的另一种&治组&,王国本身不存在内、外的划分。


                        IP属地:北京12楼2024-02-27 00:30
                        回复
                          明确《汉志》郡级政区排序,接下来探讨这个排序与国家&&地理结构之间的关系。显而易见,《汉志》首先排列三辅,是京畿特异的体现,也是后世 “地志” 政区排序的基本原则;随后的汉郡遵循“先内后外”的原则,先排列内郡,再排列边郡;最后排列王国。这便呈现出一种王国环绕汉郡,边郡环绕内郡,内郡环绕京畿的“圈层地理结构”。何慕的认识非常准确。这是《汉志》郡国排序最为显著的特征。


                          IP属地:北京13楼2024-02-27 00:30
                          回复
                            与此同时,汉郡的排序又存在关中、关外两个层次。无论内郡、边郡皆先排关中郡,再排关外郡,暗示关中郡&&地位特殊。这就使得三辅—内郡—边郡—王国的圈层结构中,又嵌入一套东西相对的地理结构(图2)。这种“东西差异”也是《汉志》所展现的国家&&地理结构值得注意的面向。


                            IP属地:北京14楼2024-02-27 00: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