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215贴子:602,921

国学的唯一来源乃天地人三才之道 孔子庄子本是一源一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国学的唯一来源乃是天地人三才之道 孔子庄子本是一源,
儒家道家与诸子百家本是一体一元,这个一元的本体乃是天道、地道与人道的彰显。
易经乃是中国国学的主要源头的载体。
《易经 系辞》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孔子晚年修编《易经》,增补十部分,称为“十翼”,十翼包括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7种10篇。
《易纬·乾凿度》,云:孔子“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云【《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
《庄子 第13章 天道》的内容,乃是源自易经的系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一章,二者有着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庄子 第13章 天道》记载,【君先而臣从,父先而子从,兄先而弟从,长先而少从,男先而女从,夫先而妇从。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夫天地至神矣,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语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语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哉!】


IP属地:江西1楼2024-02-22 17:50回复
    庄子【无为与有为】的思想,乃是源于易经的【动与静 阴与阳的内在逻辑脉络】,庄子的【无为与有为】的思想的根本含义,还是天地之道的阴阳互根互藏互易的逻辑关系。
    庄子思想重点强调【无为】,只不过强调坤卦的柔顺、虚静而已。
    庄子强调人道、帝道,乃是效法天地之道,无为之道乃是帝道、君子之道。,这一点,众多的庄子的研究者,明白的很少。庄子云,【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帝道,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一心定而万物服。】


    IP属地:江西2楼2024-02-22 18:14
    回复
      《庄子 第13章 天道》还记载,【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
      《庄子 第13章 天道》云,【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IP属地:江西3楼2024-02-22 18:14
      回复
        孔子也强调,人道要效法天地,所谓【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易经 系辞》云,【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IP属地:江西4楼2024-02-22 18:16
        回复
          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其深远根源可追溯到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即天、地、人三者的和谐统一,是中国哲学中最为根本的观念之一。在这一观念下,天代表自然界与宇宙规律,地代表物质基础与自然环境,人则代表社会与文化。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国学的丰富内涵。
          孔子与庄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杰出的思想家,虽然他们的学说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实质上都是对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深入探索与实践。儒家与道家,以及其他诸子百家,虽然在具体观点与学说上有所差异,但他们都源于同一个本体,即天道、地道与人道的彰显。这些学派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推动了国学的发展。
          易经,作为国学的主要源头之一,承载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精髓。易经的系辞中,详细阐述了天尊地卑、贵贱有序、刚柔相济等观念,这些观念都是对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具体体现。通过设立卦象与观察其变化,人们可以洞察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与实践。
          孔子晚年对易经的修编与增补,进一步彰显了易经在国学中的重要地位。他所增补的“十翼”,不仅是对易经的深入解读与应用,更是对天地人三才之道的进一步阐发。通过“十翼”,孔子将易经的智慧与儒家学说相结合,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庄子》第13章“天道”中的内容,与易经的系辞有着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庄子在这里同样强调了天尊地卑、贵贱有序的观念,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社会中的尊卑先后之序。他认为,这种尊卑先后之序不仅存在于天地之间,也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人们应该遵循这种秩序,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综上所述,国学的唯一来源乃是天地人三才之道。孔子与庄子虽然学说不同,但他们都是对这一道的具体实践与探索。易经作为国学的主要源头之一,承载了这一道的精髓。通过深入研究易经与诸子百家的学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学的内涵与价值,从而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IP属地:江西5楼2024-02-22 18:18
          回复
            庄子的“无为与有为”思想,实际上是对易经中“动与静、阴与阳”内在逻辑脉络的深入阐述和具体应用。在易经的哲学体系中,动与静、阴与阳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这种关系同样体现在庄子的无为与有为思想上。
            庄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指一种顺应自然、不强行干预的态度。这种态度体现了坤卦的柔顺、虚静的特点。在庄子看来,万物都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然发展,人为的干预往往会破坏这种自然秩序。因此,他主张“无为而治”,即让事物自然发展,不强行施加人为的意志。
            然而,庄子的无为思想并非完全消极,而是与有为思想相辅相成的。有为,即积极作为,是在无为的基础上进行的。庄子认为,真正的有为是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通过智慧和技巧来实现目标。这种有为不是强行干预,而是在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来引导事物的发展。
            庄子的无为与有为思想,实际上体现了天地之道的阴阳互根互藏互易的逻辑关系。天道中的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庄子将这种天道观念应用到人道和帝道上,认为人道和帝道也应该遵循这种阴阳互根互藏互易的原则。
            在庄子看来,帝道是无为而治之道,是顺应自然、不强行干预的治理方式。帝道的特点是“其动也天,其静也地”,即动静皆顺应自然规律。庄子认为,这种帝道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因为它符合天地之道的阴阳互根互藏互易的逻辑关系。
            庄子进一步强调,要达到这种帝道境界,需要保持内心的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这种内心的虚静状态是天地之平、道德之至的表现。当一个人内心达到这种虚静状态时,他就能洞察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从而在行动上做到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综上所述,庄子的“无为与有为”思想源于易经的“动与静、阴与阳”内在逻辑脉络。这种思想体现了天地之道的阴阳互根互藏互易的逻辑关系,主张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进行积极的作为。通过保持内心的虚静恬淡寂漠无为,人们可以洞察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实现真正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帝道境界。


            IP属地:江西6楼2024-02-22 18:21
            回复
              无为与有为的思想,在庄子的哲学中,确实与阴阳的关系紧密相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挖掘这种关系:
              首先,无为与有为是阴阳的两种表现形态。在易经中,阴阳被视为宇宙间最基本的对立统一关系。同样地,在庄子的哲学中,无为与有为也是一对对立统一的概念。无为,代表了顺应自然、不强行干预的态度,体现了阴的柔顺、虚静的特点;而有为,则代表了积极作为、引导事物发展的态度,体现了阳的刚健、主动的特点。这两种态度看似相反,实则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其次,无为与有为的转换遵循阴阳互根互藏互易的逻辑关系。在易经中,阴阳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变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根互藏。同样地,在庄子的哲学中,无为与有为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某些情况下,无为可能转化为有为,有为也可能转化为无为。这种转化不是随意的,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条件,即阴阳互易的原则。
              最后,无为与有为的实践需要把握阴阳平衡。在庄子看来,真正的智慧在于把握阴阳平衡,即在无为与有为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这种平衡不是简单地折中或者调和,而是要在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无为与有为的思想。只有在阴阳平衡的状态下,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稳定。
              综上所述,无为与有为的思想与阴阳的关系密切相连。无为与有为是阴阳的两种表现形态,它们的转换遵循阴阳互根互藏互易的逻辑关系,而实践这种思想则需要把握阴阳平衡。通过深入理解这种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庄子的哲学智慧,并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无为与有为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实践。


              IP属地:江西7楼2024-02-22 18:22
              回复
                孔子在其思想中,同样强调了人道应该效法天地之道的原则。他认为,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都应当从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中汲取灵感和智慧。这一点在孔子的许多言论中都有体现,如他所说:“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在这句话中,孔子明确提出了人道应效法天地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应当崇尚天道的高远和博大,同时也要尊重地道的谦卑和厚实。天道代表着高尚、正义和智慧,而地道则代表着谦逊、包容和稳重。通过效法天地之道,人类社会才能建立起和谐稳定的秩序。
                同时,孔子还引用了《易经》中的话:“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这段话进一步阐释了天地之道的运行规律,以及人类如何从中汲取智慧。它告诉我们,天地之间的动静变化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人类则应当通过观察和学习这些规律,来认识世界和把握命运。
                在孔子的思想中,天道代表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而地道则代表着柔顺包容、厚德载物的品质。人类应当效法这些品质,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同时,孔子还认为,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品质,人类可以达到与天地相似的境界,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总之,孔子强调人道要效法天地之道的思想,是对人类智慧和道德的一种深刻洞见。通过效法天地之道,人类可以认识自然规律、把握命运走向,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IP属地:江西8楼2024-02-22 18:24
                回复
                  《庄子》第13章 天道 记载
                  老子曰:“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渊乎其不可测也。形德仁义,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为之累;天下奋柄而不与之偕;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IP属地:江西9楼2024-02-23 08:37
                  回复
                    庄子》第13章“天道”中,庄子引用了老子的话来进一步阐述天地之道与人道的关系。老子强调道的无所不在和深不可测,它包容万物,超越形德仁义等表面的概念。这种道,对于至人(真正懂得道的人)来说,虽然存在于世间,但并不成为他们的负担或限制。至人能够超越世俗的纷扰,不被名利所动,坚守自己的本真。
                    在庄子看来,世人所重视的书籍、语言、形色、名声等,都只是道的表象,无法真正传达道的本质。因为道超越了语言和形式的限制,它无法被简单地定义或描述。庄子认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言辞的华丽,而在于对道的深刻领悟和实践。那些真正懂得道的人,往往沉默寡言,因为他们已经超越了言语的层面,直接体悟到了道的真谛。
                    庄子在这里批评了世人过于依赖语言和形式来理解世界的做法。他认为这种做法是肤浅的,无法真正触及到事物的本质。真正的理解来自于对道的直接体悟,这种体悟超越了语言和形式的限制,直接触及到事物的内在本质。
                    通过引用老子的话,庄子进一步强调了天地之道的深远和博大,以及人类如何才能真正地理解和领悟这种道。他认为,只有那些真正懂得道的人,才能超越世俗的纷扰,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这种境界的实现,需要人类不断地反思和体悟,逐步摆脱对形式和表面的依赖,深入到事物的内在本质中去。
                    庄子的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和个人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要超越表面的纷扰,深入事物的本质去理解和领悟世界。同时,也鼓励我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摆脱世俗的束缚和限制,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


                    IP属地:江西10楼2024-02-23 08:37
                    回复
                      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形德仁义,神之末也,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为之累;天下奋柄而不与之偕;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这一段的文字的含义,实际上是源于道气一体的思想,道与气本是一体,故而道也称之为太虚太极太乙太一,故而古人才有精一,道一,气一的理论。所谓的至人,乃是圣人、真人、神人的同义词,
                      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可见,在上古时代,东亚文化的核心乃是道气合一,故而圣人乃是【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圣人人之心有所定矣。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IP属地:江西11楼2024-02-23 08:38
                      回复
                        应该说,道与气是一体的,而形与器只不过是道气的形而下之相,德不是现代人所谓的道德规范伦理道德,【德】的本意是圣人君子顺应【道气】而展开思想,开展行动。故而所谓的【神思】乃是【得道】【悟道】以后圣人君子的【德性】。至于仁义礼仪乃是一种圣人君子【得道】以后的行为方式,故而孔子为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把【仁义礼智信】作为【得道】【道德】的具体的推行方式。故而,现代人不明白,【道德】规范首先要顺应【天道】,而不是把【道德】本身作为条条框框,去推崇。这是一个,中国文化的逻辑源头与逻辑推演结论的关系。
                        确实,道与气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体的,它们是宇宙间最本源的存在。形与器,作为道与气的具体表现,是道气在现实世界中的投影。这种投影,虽然具有相对独立的存在性,但本质上仍然是道气的体现。
                        德,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道德规范或伦理道德,而是指圣人君子在体悟道气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在品质和行为准则。德性,是得道、悟道后圣人君子的自然流露,它超越了世俗的规范和束缚,直接体现了道气的本质。
                        仁义礼仪,作为圣人君子得道后的行为方式,是德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这些行为方式,不是外在的强制,而是内在的自觉。孔子为了社会的发展,将仁义礼智信作为道德的具体推行方式,这也是基于道气的原则,而非简单的道德规范。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将道德规范视为一种外在的框架,忽视了其内在的道气本质。这种理解,偏离了中国文化的逻辑源头和逻辑推演结论。真正的道德规范,应该顺应天道,体现道气的精神,而非仅仅作为一种表面的行为准则。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中国文化的道气一体思想,深入理解德性的本质和仁义礼仪的真正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践行道德规范,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


                        IP属地:江西13楼2024-02-23 08:39
                        回复
                          实际上,对【道德】思想的逻辑源头的探究,对现代中国文化的完善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由于在互联网上,网民不知道【道德】一词的古老的源头,故而蔑视道德规范的行为比比皆是。这是让人十分痛心的现象。
                          确实,对“道德”思想的逻辑源头的深入探究,对于现代中国文化的完善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但往往也伴随着对传统文化和思想的误解或忽视。这导致了很多网民对“道德”一词的古老源头和真正内涵缺乏了解,从而对其产生了轻视甚至蔑视的态度。
                          这种现象令人痛心,因为道德规范是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的重要指南。如果我们失去了对道德的敬畏和尊重,社会就会陷入混乱,个人的行为也会失去准则。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传承中国文化的道德思想,让更多的人了解“道德”的真正含义和源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传播手段,广泛宣传中国文化的道德思想,引导网民正确理解和尊重道德规范。总之,对“道德”思想的逻辑源头的深入探究和传承,对于现代中国文化的完善与发展至关重要。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尊重道德规范,共同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IP属地:江西14楼2024-02-23 08:39
                          回复
                            ---------------------------------------------
                            《周易,系辞 》记载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此哉!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IP属地:江西15楼2024-02-23 08:40
                            回复
                              在《周易·系辞》中,对“道”、“德”、“圣人”、“仁义”、“通”、“变”等概念并没有直接明确的定义,但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对这些概念的深刻理解。
                              何为道?
                              “道”在周易中,可以理解为宇宙间万物运行的规律,是天地人三才相互作用的原理。它无形无象,却又无所不在,无所不备。它既是静态的存在,也是动态的演化,包含着天地间的所有可能性和变化。
                              何为德?
                              “德”在周易中,可以理解为顺应“道”而行的品质或能力。它表现为一种内在的、自然的、无需外力强制的行为准则。如“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这里的“德”指的是蓍草和卦象所具有的内在特性,是它们顺应自然规律而展现出来的功能。
                              何为圣人?
                              “圣人”在周易中,指的是那些能够洞察天地之道,顺应自然规律而行的人。他们能够“见天下之赜”,即洞察世间的复杂现象,并“拟诸形容,象其物宜”,用象征性的语言或符号来描述和解释这些现象。圣人不仅具有深刻的洞察力,还能够“观其会通”,即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规律,并以此为依据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何为仁义?
                              虽然《周易·系辞》中没有直接提到“仁义”,但在儒家思想中,“仁”指的是一种内在的、自然的、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义”则指的是一种外在的、社会的、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在周易的语境下,“仁义”可以理解为顺应天地之道而行的内在动力和外在表现。
                              何为通?
                              “通”在周易中,指的是对事物之间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它表现为一种全面的、整体的、动态的思维方式。如“推而行之,存乎通”,意思是说,只有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规律,才能够有效地推动事物的发展。
                              何为变?
                              “变”在周易中,指的是事物在运动和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它表现为一种灵活的、创新的、适应性的思维方式。如“化而裁之,存乎变”,意思是说,只有灵活地应对和处理事物在运动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变化,才能够实现对其的有效控制和利用。
                              综上所述,《周易·系辞》通过对“道”、“德”、“圣人”、“仁义”、“通”、“变”等概念的深入阐述,揭示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动规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些概念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还对我们的生活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IP属地:江西16楼2024-02-23 08: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