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关注:14,047贴子:110,988

杜甫:少年春风得意,青年潇洒俊逸,中年时运不济,晚年颠沛流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杜甫:少年春风得意,青年潇洒俊逸,中年时运不济,晚年颠沛流离
2022-05-02 16:13 发布于:河南省
文 / 毕朝阳
编者按:在第八届杜甫国际诗歌周到来之即,巩义杜甫文化研究会将重磅发布由本会副会长毕朝阳先生撰写的长篇文章——《走近杜甫》,以此纪念杜甫诞辰1310周年。全文共七万字,每天发一万字,连续发布七天,敬请广大读者持续关注。
巩义杜甫文化研究会

阅读提示
本文试图通过多维度、全方位透视杜甫的诗品、人格,还读者一个真实、鲜活、清新、立体、多彩的杜甫形象,使人们能够更自觉、更自信地去了解杜甫、感知杜甫、学习杜甫、体悟杜甫,从而更加从容地走近杜甫的内心世界。相信作者的不懈努力,能够让您做到开卷有益。
走近杜甫——谨以此文纪念杜甫诞辰1310周年(之一)
巩义杜甫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毕朝阳
引 子
对于杜甫,闻一多说,他“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是“几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这一评价,可谓至高无上、至精至切。而我要说,杜甫不仅是一位振古铄今的诗中圣哲,更是一位文化意义上的君子、仁者、圣人。今天,就让我们一道走近杜甫,去领略他的精神长相,思想高度去发现他的伟大与神圣吧!
走近杜甫,首先要了解杜甫的身世。
不了解杜甫的家世、身世,就如同不知道“钢铁是如何炼成的”一般,无从知晓“诗圣”产生的土壤、“诗圣”诞生的背景。
对于杜甫,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普通巩义(县)人是极陌生的。1962年,是诗圣诞辰1250周年,就在这一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在瑞典斯德歌尔摩召开大会,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四位世界文化名人,杜甫就名列其中受这次大会的影响,杜甫才重新进入国人的视野里。(之前的1953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上,先秦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曾被命名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1958年,关汉卿入选。之后,1963年齐白石入选。)次年,也即1963年,杜甫故里才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保单位。之前,巩义很少有人知道杜甫故里就在站街镇的南瑶湾村。国人包括巩义人对诗圣杜甫的认识、对杜甫文化的研究也大抵从这时候开始起步。
之前,关于杜甫的事迹,民国二十六年的《巩县志》也不曾有过记载。仅是在文征四中摘录了杜甫的一首诗(《送孟十二仓曹赴东京选》)而已。
后来,由于受文革的冲击,杜甫文化研究工作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直到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杜甫文化研究的逐步展开,和对杜甫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杜甫才算真正走进了大多数巩义人的视野,成为巩义人的历史骄傲和巩义市的文化名片。
然而,杜甫却做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在距离我们一千多公里的四川成都,我们的诗圣老乡便火得很、红得很,甚至超过了川人自己的老乡诗仙李白(四川江油人)。数百年来,成都历届政府对杜甫草堂的修葺从未间断过。每年人日(正月初七)这天,都会发动市民到杜甫草堂瞻仰诗圣、谒拜诗圣。当然,这些都是免费的。杜甫的名字在成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日游草堂”活动,已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成为成都最具社会影响力与传播力的文化品牌之一。
凡是到过成都的人,都会对杜甫草堂游人如织的盛况感到吃惊。一个草堂,现在每年的门票收入就高达上亿元,为成都带来的综合旅游收入则高达十数亿元。良好的人文环境,也吸引着国内一大批杜甫文化研究专家、学者近悦远来,蜂拥而至,成都杜甫草堂因此而成为国内外地位不可撼动的杜甫文化的研究中心、传播中心。
三十多年来,我曾有幸到过成都五次,每次都要到成都草堂参观一番,每次都会看到草堂的新变化、新气象,每次心里总会油然而生出感慨万千。我想造成这种云泥之别的主要原因,还是我们自身的底蕴不够。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事在人为,业在人创。如何通过学习好杜诗、了解好杜甫、宣传好诗圣,进而以我们的精深独到的真知灼见和知行合一的创新实践,尽快构筑起我们自身的文化优势,实现对成都的看齐乃至超越,我想,我们这一代必须做到使命在前、担当在肩。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欣逢盛世,恰逢其时。学习强国,文化强市。致敬杜甫,就让我们从学习杜诗、了解杜甫开始吧。
为了全面学习杜诗、深入研究杜甫,五年前,我专门购买了一套由山东大学萧涤非、张忠纲教授领衔编著《杜甫全集校注》。这套编纂时长达36年、参与专家达11名、总字数达680万的煌煌巨著,可谓目前国内杜甫研究的集大成者。说起来,《杜甫全集校注》一书也与巩义有着一定缘分
1984年5月3日至10日,由山东大学、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巩县杜甫故里纪念馆联合召开的《杜甫全集校注》样稿讨论会就是在河南杜甫故里举行的。萧涤非先生自始自终主持了会议。
出席这次讨论会的有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戈平、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屠岸、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林英海、巩县县委书记牛甲辰、巩县杜甫研究学会会长杨立柱、知名学者殷孟伦、蒋维崧、王利器、周振甫、舒芜、冯钟芸、陈贻焮等,还有成都杜甫草堂负责人杨铭庆、加拿大不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学系叶嘉莹女士,以及有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出版社和《杜甫全集校注》编写组的同志,共七十余人。
会议期间,巩县杜甫故里纪念馆还特地举行了书法表演,萧涤非、殷孟伦、蒋维崧、王利器、陈贻焮等都乘兴挥毫为纪念馆题词赋诗。叶嘉莹教授还用英文书写了杜甫《秋兴八首》第二首,并吟唱了《秋兴八首》第一首。七十八岁的萧涤非即席赋《重谒杜甫故里有感》
笔架山前暗揣量,的应窑洞出诗王。
少陵若是庄园主,那得光芒万丈长!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24-02-17 14:46回复
    1985年巩县扩建杜甫故里纪念馆,山东大学捐助2000元,在“敬慕诗圣奉修故里”第一批赞助名单中,山东大学排在第一名,是唯一捐助2000元的单位。
    在杜甫陵园竖立着两通纪念碑,一通由萧先生题写碑名:“唐杜甫陵园纪念碑”,另一通刻有萧先生的《重谒巩县少陵墓》诗和天津大学王学仲《谒杜甫故里》诗。
    1991年4月15日,萧先生溘然长逝。巩县政协、巩县杜甫纪念馆还发了唁电:“惊悉萧涤非教授逝世,不胜悲痛。萧教授多次莅巩指导工作,他的逝世,对我县杜甫研究工作是莫大的损失。”
    这段文字,来自于张忠纲先生的《杜甫全集校注》编纂琐记。按虚岁,萧先生接受《杜甫全集校注》任务时是74岁,张忠纲担纲完成时,也是74岁,仇兆鳌最后完成《杜诗详注》时,也是74岁,这难道是一种巧合?
    面对千江万状、汪茫海瀚、铸古镕今、茹地含天的杜诗及研究成果,起初我确实感到无从下手,在博大精深、气象雄浑的杜诗面前,我第一次感到了自己的无知与浅薄。说实在的,如果不了解中国古代史,不熟悉中国古代文学史,你在杜诗面前,几乎就是个懵横、白痴。毕竟那是他老人家“读书破万卷”、“百年歌自苦”的心血结晶呀。要想睽其堂奥,就必须恶补自己的历史知识与文学知识。没有这些知识的铺垫,你就拿不到走进杜诗殿堂的敲门砖。为此,我在通读了中国古代史之余(读史好办,只要你有好的记性即可),又拿起了古奥的《诗经》、《楚辞》。单研读这两部经典,我就花费了整整两年时间。好在退居二线后,我便有了充裕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最终,我不仅攻克了这两座横亘于我与杜诗之间的堡垒,而且也顺势收割了《诗经新译》、《楚辞新译》这两部著作。当这些铺垫工作完成之后,再回过头去尝试着阅读杜诗,就略显轻松了一些。但实际上,要想真正吃透杜诗的精髓、领略杜诗的精妙,并不是可以造次的事情。如果不了解杜甫生活的历史阶段、杜诗的创作背景,不了解杜甫的内心世界、创作心态,那么,你同样难以读懂杜诗、读懂杜甫。
    只有真正走进了杜甫的精神世界,走进了杜甫的心灵深处,你才能真正了解杜甫、理解杜诗。可杜甫毕竟是1000多年前的人了,要想走进他的精神世界、心灵深处,难度可想而知。为此,我做了积极而黾勉的尝试:每每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便从床上爬起,净手泡茶,点上香烟,一边反复阅读他的诗作,一边竭力揣摸他写作时的心境。如此虔诚地与杜甫进行神交,果然效果明显。也许是他老人家可怜于我,时常会赐我以灵感,让我的脑子在灵光之余,颇有思想发明,下笔如有神助,有时一晚上即可译注几首杜诗。
    又恰逢新冠疫情来袭,对外联系几乎中断,更有利于我集中全部精力,进行杜诗的翻译工作。如此两年的马不停蹄、手不释卷,终于按“信、达、雅”的翻译标准,顺利地将杜甫的1455首存诗全部用白话文(现代语)翻译完。那种大功基本告成的愉悦感令我欣欣然陶醉了多天。但对于翻译的质量如何,合不合他老人家的胃口,仍一直心怀忐忑。
    直到去年5月份,河南人民出版社总编杨光女士亲自审阅了稿子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后,我才如释重负。杨光女士在推介文中写下了如下评语:更具特色的是它的翻译,译文是颇见功力的,会不时质疑是杜甫穿越千年而转身吗?她说,这是她目前看到的有关杜诗翻译的最佳作品。由此,我对自己的作品质量更加自信。
    通过翻译杜诗,我才明了为何现今眼目下人们对于杜甫知之甚少,或只是一知半解,因为大家根本没有(或者说很少有)机会和条件来通读杜诗。而据我的经验,如果杜诗你通读不了五遍以上,不能对杜诗作出准确翻译的话,那么,你就无法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系统感知其思想与诗风的变化,仔细体悟其人格与情怀的魅力,自然也就难以领略诗人的伟大之处,发现“诗圣是怎样炼成的”秘密。
    我作出如是结论,决不是用来吓唬人的。这既是一种理性,也是一种客观。因为,我也正是在一遍遍地阅读体验、一次次地与杜甫心灵碰撞中,才越来越觉得杜甫的伟大与高尚的。而这种发现,就如深山探宝一般,必须付出超越常人的艰辛劳动,甚至以透支个人的生命为代价。
    当然这种劳动与牺牲,也不必人人都要为之。大家只要善于利用其成果、乐于享用其成果,我也就满足了。能够让读者毫不费力地阅读杜诗,十分轻松地走近杜甫,正是巩义杜甫文化研究会与我本人主动开展这项工作的初衷。我相信这本《杜诗课》以及不久将出版的《杜甫全集注译》的当代价值也一定会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同。
    《走近杜甫》这篇文章,旨在探明三个问题
    一是杜甫的形象到底该如何去表述?
    二是杜甫对于人类的重大贡献重要启示。
    三是我们到底应向杜甫学习哪些方面。
    通常在我们的印象中,杜甫就是一副干瘪羸弱、驼背躬脊、愁眉不展、潦倒不堪的穷酸模样。这也难怪,因为我们很多人对杜甫的第一印象(原始印象)就来自于矗立在巩义原汽车站对面的杜甫雕像。据说当年那位叫蒋兆和的雕塑家,就是按照自己的模样来刻画的杜甫。而出于对这位国内雕塑界权威人士的尊重,我们很多人便先入为主、不假思索地认可了(或接受了)杜甫的这一形象。于是很多人便认为杜甫一生都是穷困潦倒的,杜甫一生都是愁眉不展的。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说杜甫一生都是穷困潦倒的、愁眉不展的,只是某些人对杜甫个别诗歌内容进行断章取义而得出的片面结论,甚至是错误结论。因为他根本不了解杜甫的身世、杜甫的生平、杜甫的性格、杜甫的作派。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24-02-17 14:50
    回复
      首先谈谈杜甫的家世,也即杜甫的出身。


      先说说杜甫的远祖(十三世祖)杜预(《晋书》有传)。历史上这个人可真是太了不起了。他不仅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也是司马昭的妹夫、司马懿的女婿。文治武功,显赫当时。西晋灭吴,他就是统帅。中国历史上文武双全的人有很多,但只有两人死后同时进入到了文庙和武庙。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便是杜预。况且杜预比诸葛亮进入的还要早。(古代有文庙和武庙。文庙是为了纪念和祭祀孔子的地方,武庙是纪念和祭祀姜太公的场所)。杜预博学多才,颇有建树。被时人誉为“杜武库”。他所撰写的《春秋左氏经传集注》,考释严密,注解精确,流传至今。开元二十九年,杜甫曾作《祭远祖当阳君文》,对这位令他时常引以自豪的先祖进行了高度颂扬。
      杜甫的曾祖父(老爷)叫杜依艺,唐贞观十八年任监察御史,位终巩县令,正是他把杜家从湖北襄阳迁到巩县的。可能是政绩一般,新旧唐书无传。
      杜甫的祖父(爷爷)叫杜审言(645—708),唐修文馆直学士,官至武周膳部员外郎。(新旧唐书有传)
      杜甫的父亲杜闲(682—741),曾任偃城尉、奉天令、朝仪大夫、衮州司马。(新旧唐书无传)
      杜甫的爷爷杜审言,也是一个厉害家。他与苏味道(苏轼的九世祖)、李峤、崔融,并称为初唐“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区别于古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杜甫“吾祖诗冠古”中的吾祖,指的就是他的爷爷杜审言。杜审言有四个儿子、五个女儿。长子杜闲,次子杜并,三子杜专(曾任开封尉),四子杜登。长女嫁蜀县丞钜唐魏上瑜,次女嫁济王府录事河东裴荣期;三女嫁平阳郡司仓参军卢阳范正均;四女嫁硖石县尉京兆王佑;五女嫁常熟主薄会稽贺撝。
      杜甫的亲生母亲出自隋唐时期天下最著名的“五姓七望”之一的清河崔氏。所谓“五姓七望”,即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当时,很多社会名流都以能娶上这“五姓”女子为荣。所以说,杜甫舅舅家的门第在当时也非同一般。杜甫的外婆的祖父、外祖母则是李世民的儿女,李世民当应是杜甫的外曾孙曾曾祖父,因此从理论上讲,杜甫和唐太宗李世民是存在一定的血缘关系的(相隔六代)。
      以上情况说明,杜甫的家世很好。唐玄宗先天元年(712)正月初一,杜甫就出生在这么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大家族里。父亲杜闲为儿子取名为甫,我觉得有这么两层含义:一是杜甫是老大儿子,二是杜甫长相俊美。希望他长大后能大展宏图,大显身手,大有作为,大有成就。(次年(713)即开元元年。)杜甫出生于初唐向盛唐过渡的最后一年,可谓是幸运的。但不幸的是,在他两岁多的时候,生母崔氏便因病下世了。杜甫的童年,实际上是在洛阳仁风里二姑家度过的。杜甫的二姑对于杜甫可谓视为己生,疼爱有加。关键时候,甚至不惜以牺牲自己亲生儿子的性命为代价,来挽救杜甫的生命。鲁义姑的故事,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但许多人不知道,“有唐义姑”的故事,就真实地发生在杜甫二姑身上。由于当时杜甫年纪尚小,并不清楚内情,他是后来才从二姑家仆人那里听说的。不难想象,当年杜甫听说事情真相后的真实反应。因此,杜甫对自己的二姑一直是感恩不尽的。二姑卒后,杜甫泣血亲撰了《唐故万年县京兆杜氏墓誌》,文中写道:甫昔卧病于我诸姑,姑之子又病,间女巫至曰:“处楹东南隅者吉。姑遂易子之地以安我,我是用存,而姑之子卒,后乃知之于走使。”
      大义的种子就这样埋在了杜甫稚嫩的心田。
      而杜甫叔父(二叔)杜并的故事,也在他稚嫩的心田中埋下了孝义的种子。杜并的事迹,我们回去百度一下就知道了,也是很感人的。他死时年仅十六岁,被世人誉为“孝童”。长安二年(702)四月十二日,杜并被安葬于洛阳建春门东五里(杜甫祖茔偃师首阳山前)。其父杜审言亲作祭文祭奠之。有“燕许大手笔”之称的左台监察御史苏颋(tíng)亲自为杜并撰写了墓志。称赞他为“安亲扬名,奋不顾身。行全志立,殁而犹生。”当时巩县藉诗人刘允济也撰写了祭文。
      杜甫出生前十年他的二叔就死去了。所以,杜甫并没有见过二叔,但其二叔的事迹却足以影响杜甫一生,为杜甫后来成为有情有义、重情重义之人埋下了伏笔。
      优越的家庭条件,使杜甫打小就受到了规范的儒学教育。再加上天姿过人,聪颖早慧的杜甫
      “七岁思即壮,开口吟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
      十四五时便“早充观国宾”,成为了政府聘任的国情观察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壮游》
      在大唐第二政治文化中心的东都洛阳,以诗赋见长的杜甫很早就在大腕云集的翰墨场里已崭露头角,成为令人青睐的“文坛新星”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24-02-17 14:54
      回复
        十九岁以后,杜甫的经历大概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一、漫游时期。
        二、求仕时期。
        三、为官时期。
        四、飘泊时期。
        漫游时期
        唐代诗家文人在应试之前,大都喜欢漫游,以开拓视野、阅历社会、广交朋友、增长才识。同时,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籍此来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力,提高自己的社会知名度,为科举应试作准备。
        开元十八年(730)(杜甫19岁),年将弱岁(20为弱岁)的杜甫便开始了自己的漫游生涯。先是游晋,至郇瑕(即今山西临猗),结识了韦之晋、寇锡等人。次年,即开元十九年(731),南游吴越。“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王谢风流远,阖闾丘墓荒。剑池石壁仄,长州荷芰香。嵯峨闾门北,清庙映回塘。”“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越女天下白,鉴湖日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壮游》)历时5年,遍历江南山水、名胜古迹。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因要回洛阳参加应进士试,不得不结束这次极具浪漫色彩、令他终生难忘的吴越之游,回到了故乡洛阳。
        开元二十四年(736),“忤下功考第”的杜甫(25岁)随即又启程游历了齐赵,与苏源明等“放荡齐赴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鶬。”(《壮游》)杜甫的第一首《望岳》诗便作于此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时的杜甫是多么地意气风发、青春飞扬。
        开元二十九年(741),杜甫的父亲杜闲下世。杜甫回到偃师为父亲守墓三年。公元742年,李隆基改元,是为天宝元年。天宝(公元742年正月——公元756年七月)三载正月朔,改“年”为“载”。天宝三载(744)四月,三年之孝完成后,33岁的杜甫在洛阳与44岁的李白相识,两人一见如故,遂相约同游梁宋。时大杜甫6岁的高适也正寓居梁园,于是三位便结伴同游。“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遣怀》)。次年(745)秋,杜甫、李白才在山东衮州分手。在此期间,杜甫曾登上过泰山。“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朱崖著毫发,碧海吹衣裳。龟蒙不复见,况乃怀旧乡。”《又上后园山脚》。
        如此“快意八、九年”的漫游生活,使杜甫在35岁前便得以完成“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双重人生历炼。而八、九年的漫游,虽然当年不收门票,可单衣食住行又该花费多少金钱呢?要知道,当年杜甫并没有工作,自然也没有工资收入,这些钱当然来自于家庭的资助。可见当年杜甫的家庭经济状况还是相当不错的。就拿现在来说,一个年轻人在自己没有任何工资收入的情况下,要想出去游玩一年,又需要花大人多少钱呢?更何况还是那种呼朋唤友、寻欢作乐的玩法呢?
        由此可见,35岁前,杜甫是很潇洒的,没有为花钱而发过愁的,并且花钱也是大手大脚的。否则何以任性的“说走就走”,何以随便的“呼鹰唤兽”,又何以轻易地与当时名气远比他大(名满天下),且比他年长11岁的李白结为朋友的呢?我猜想,当年杜甫一定是在嗜酒如命的李白身上花了不少的钱,通过“喝酒交朋友”与李白熟络了起来。否则连“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怎么会随随便便地与杜甫搅和在一起的呢?李白是属于那种虽视金钱如粪土(千金散尽还复来),但离开金钱又一会儿也过不成的主儿。要想与一身酒味的李白交成朋友,最好的办法就是经常花钱请他喝大酒。谁能让他把酒喝美,谁就有可能成为他的挚友。比如王伦。当时,他只不过是安徽某地的一个富商,钱多的花不完了,便想附庸风雅一番。听说李白的诗全天下写得最好,于是便托人捎信给李白,说他那里有赏不完的美景(十里桃花),喝不完的美酒(万间酒家),希望李白能亲自来他那里一趟。李白一听有喝不完的美酒,随即便答应了王伦的请求。到了之后,王伦对李白自然是热情招待、美酒伺候,李白要走时,王伦还大方地赠予了李白八匹骏马,当然金银自然也是少不了的。于是,李白在被王伦的热情好客感动之余,便欣然吟出了那首著名的《赠王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踏歌”,便是今天的拉手舞。
        总之,杜甫三十五岁之前并没有过过什么穷日子,如此,又怎能说杜甫一生穷困潦倒呢?假如杜甫生活真的很贫困潦倒,他又如何能在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的当年,将相当于现在农业部副部长的千金娶到手呢?又怎么能裘马轻狂、随心所欲地到处漫游呢?显然,这种说法是不明真相的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由此带来的也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杜甫形象描述的一错再错。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24-02-17 14:55
        回复
          再次,求仕时期
          天宝五载(746),杜甫35岁。此时距其父下世已经5年时间。杜甫共有姊妹6个(四个弟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一个妹妹。)虽然与弟弟妹妹不是一母同胞(4个弟弟1个妹妹都是后母卢氏所生),但却感情很深,情同手足。当时,除了杜甫已婚外,其他弟妹都还没有成家,杜闲死后,杜甫家道中落,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由于家里人口多,父亲的积蓄没几年便被“坐吃山空”。过惯了衣食无忧的优裕生活,一下子没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全家人确实很不适应。眼看一大家子的日常开销都成了问题,作为长子的杜甫自然不能无动于衷、坐视不管。长兄如父,承担起全家的生活重担,杜甫理应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不过此时杜家也并不是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船烂还有三千钉呢,好赖他的祖上还为这一家子在长安、洛阳等地留下了“永业田”。即使一家人啥也不干,填饱肚子还是问题不大的。
          况且,杜甫姊妹们因蒙受祖荫,还享受着“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特殊待遇,也就是说,这部分田亩的收入是无需向朝廷交租税的。如果没有高人一等的生活要求,凭此收入,过正常的平民生活还是毫无问题的。
          之前,当惯啃老族的杜甫在家里显然是个“连油瓶倒了也不扶”的主儿,既没干过体力活,也不懂什么生意经,时间和精力主要用于读书作文、交友旅行上了。不过,这一次经历过丧父之痛的杜甫显然变得开始吃目了,似乎多少有了点家庭责任感、个人危机感。如果说二十五岁那年,杜甫对自己“忤下功考第”还满不在乎的话,那么,三十五岁的杜甫,面对自己韶华将逝,一事无成的悲催状态,显然心里已经发毛了。
          怎么办呢?杜甫唯一的选择就是走取仕之路。本来当大官就是杜甫的人生奋斗目标。(与“致君尧舜”这一崇高政治理想相配套的,便是他的“稷契之志”。)然而,自25岁那年落第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醉心于漫游的杜甫似乎将这一人生追求给雪藏了,直到十年之后,才重新激活了进京求仕的程序。正好此时,朝廷下发了“欲广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的诏书,自信满满的杜甫便随着考生大军的洪流涌入了长安。这一次,杜甫是躇踌满志、志在必得。并坚信自己能够倚马可待、马到成功。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由于右相李林甫的嫉贤妒能、私心作崇,杜甫与众多考生一样,仅因他的一句话,又一次在天宝六载(747)的国家大考中名落孙山,遭受了命运的“滑铁卢”。“既而至者皆试以诗、赋、论,遂无一人及第者。林甫乃上表贺野无遗贤。”谁能料到,李林甫的这一“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弥天大谎”,竟在一向圣明的明皇那里得以“瞒天过海”并盖章生效。由此可见,此时的明皇真的已是“眼花耳聋”,不再“耳聪目明”了。明皇失明,这既是明皇个人悲剧的前奏,也是大唐由盛转衰的序曲。
          (未完待续)
          来源:巩义市杜甫文化研究会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24-02-17 14:56
          回复
            杜甫:从小我到大我、从诗人到诗圣的渐变之旅
            2022-05-03 08:07:34
            来源: 河洛古国 河南
            已见:《杜甫吧》:https://tieba.baidu.com/p/8837154227
            1楼 ~ 8楼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24-02-17 15:04
            回复
              杜甫:重情重义,大仁大义,多才多艺,正直正气,刚正刚毅
              2022-05-04 13:42:03
              来源: 河洛古国
              编者按:在第八届杜甫国际诗歌周到来之即,巩义杜甫文化研究会将重磅发布由本会副会长毕朝阳先生撰写的长篇文章——《走近杜甫》,以此纪念杜甫诞辰1310周年。全文共七万字,每天发一万字,连续发布七天,敬请广大读者持续关注。
              巩义杜甫文化研究会

              阅读提示
              本文试图通过多维度、全方位透视杜甫的诗品、人格,还读者一个真实、鲜活、清新、立体、多彩的杜甫形象,使人们能够更自觉、更自信地去了解杜甫、感知杜甫、学习杜甫、体悟杜甫,从而更加从容地走近杜甫的内心世界。相信作者的不懈努力,能够让您做到开卷有益。
              走近杜甫
              ——谨以此文纪念杜甫诞辰1310周年

              (之三)
              巩义杜甫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毕朝阳
              经过近一个月的艰难跋涉,至德三载年底,杜甫终于在鹿头山顶看到了另外一种景色:
              “连山西南断,俯见千里豁。”
              “及兹险阻尽,始喜原野阔。”
              杜甫进入成都后,显然是被成都的繁华给征服了。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成都府》
              在朋友的帮助下,杜甫先暂时在草堂寺里落了脚,不久便在裴冕的指引下,开始卜居成都,并于浣花溪畔找到了理想住址。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尽兴,须向山阴上小舟。”【杜甫《卜居》
              修建草堂当然需要经费,好在有其表弟王司马慷慨解囊,才解了杜甫的燃眉之急。
              “客里何迁次,江边正寂寥。
              肯来寻一老,愁破是今朝。
              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
              他乡惟表弟,还往莫辞劳。”《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草堂资》
              上元元年(760)初春,草堂正式开建。暮春,主体完工。其喜悦心情,见于《堂成》
              堂成【作者】杜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后来杜甫又在《寄题江外草堂梓州作客成都故居》一诗中陈述了草堂营建过程:
              “诛茅初一亩,广地方连延。
              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
              ……”
              “尚想趋朝廷,毫发裨社稷。”《客堂》)当年杜甫离开成都,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年纪已老,思乡心切,二是确实想回到朝廷,报效国家。

              在夔州,杜甫北归朝廷、忠勤报主的心愿更显强烈。
              “长怀报明主,卧病复高秋。”《摇落》)。
              “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江上》)。
              “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谒先主庙》)。
              “回首周南客,驱驰魏阙心。”《晴二首》)。
              “同舍晨趋侍,胡为淹此留。”《更题》)。
              “我有长卿病,日夕思朝廷。”《同元使君舂陵行》)。
              “烟尘绕阊阖,白首壮心违。”《夜》)。
              “霜天到宫阙,恋主寸心明。”《柳司马至》)。
              “冯唐虽晚过,终觊在皇都。”(《续得观书》)。
              “肺肝若稍愈,亦上赤霄行。”《送覃二判官》)。
              “北阙心长恋,西江独回首。”《九日五首》)。
              凭借自己的诗名,加上朋友的资助,杜甫在流落秦州、成都、梓州、夔州、荆湘期间,实际上生活过得也是相当安逸的。诗酒风流时常上演,佳作名篇屡有呈现。
              秦州不到三个月,便作诗120余首
              两川6年,作诗近500首
              寓居夔州不到二年,就作诗430余首
              即使漂泊荆湘3年,仍作诗150余首。杜甫的大部分诗作都是在走出长安后完成的。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二月,杜甫在东川写下《奉寄别马巴州》,题下自注
              “时甫除京兆功曹,在东川。”这说明,朝廷心中还是有杜甫的。
              京兆功曹参军,是一个比华州司功参军(从七品下)收入更高的职务。唐宪宗元和五年(810),白居易也曾做过京兆户曹参军,收入为“俸钱四五万,月可奉晨昏。廪禄二百石,岁可盈仓囷(qūn)。”京兆功曹参军与户曹参军是同一衙门、同一品级的官员。
              其时,杜甫也很想前去赴任,可由于路途遥远,加之好友严武已又调任剑南节度使,杜甫便暂时放弃了这一想法
              广德二年,在严武的帮助下,杜甫又获得了一个更高的官衔,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在唐朝,只有五品散官及其以上的官员,才允许穿绯红色的官服,佩戴银鱼府袋
              工部员外郎,品秩是“六品上”,距离五品还差一级。但由于严武的争取,杜甫被朝廷特别恩准,享受到了五品官的待遇。
              这是杜甫一生中做过的最大的官。因此,后人尊称其为“杜工部”
              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全家可免除赋税。六品以下的,只能免除本人的税赋。在官荫上,五品以上荫孙。(五品以下则没有恩荫特权。)辞职、退休后仍允许佩戴鱼袋。
              尤其是在夔州期间,杜甫不仅购置了40亩果园,还管理着100公顷水田,加之夔州都督柏茂林的不断接济,生活过得还是相当不错的。即使在漂泊荆湘期间,杜甫也时常受到朋友的接济、宴请,生活上几乎没有受过什么症。全家人穷得揭不开锅的日子也从没有出现过。
              杜甫最后的死亡,确实是寿终正寝,是个人命数,不存在是被饿死或被撑死、渴死的问题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24-02-17 16:23
              回复
                二、杜甫的人格特征

                杜甫是一个集多种矛盾为一身的复杂存在。
                在杜甫身上,我们既能看到其贫乏的一面(物质),又能看到其富足的一面(精神);
                既能看到其拿手的一面(作诗),又能看到其蹩脚的一面(生计);
                既能看到其疏懒的一面(生活),又能看到其勤劳的一面(赋诗);
                既能看到其放纵的一面(喝酒),又能看到其自律的一面(正直);
                既能看到其自谦的一面,又能看到其自负的一面;
                既能看到其豪放的一面,又能看到其细腻的一面;
                既能看到其深沉的一面,又能看到其透明的一面;
                既能看到其严肃的一面,又能看到其诙谐的一面;
                既能看到其痛苦的一面,又能看到其快乐的一面;
                既能看到其现实主义的一面,又能看到其浪漫主义的一面。
                正是这些矛盾的客观存在,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杜甫,一个鲜活的杜甫,一个精彩的杜甫,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声有色、显著区别于其他诗人的魅力四射的杜甫。
                现在我们冠以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只是强调其诗作的主流风格,赋予了他明显区别于一般诗人的标志而已。这并不意味着杜甫身上就没有浪漫主义的基因、浪漫主义的色彩。相反,杜甫在关注现实、记录现实之外,还有许多浪漫主义的杰作。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春日江村五首》、《绝句二首》等诗作,难道说还不够浪漫吗?杜甫的浪漫主义,一点也不逊色于李白。
                杜甫的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即使李白、王维、高适这等代表人物见了,也会为之折腰的。
                在盛唐的诗人群体中,杜甫堪称独一无二的“全把式”。不仅是现实主义的单项冠军,也是各种风格体裁的全能冠军
                杜甫作为诗圣,其身上无疑具有一个优秀诗人、卓越诗人所应具有的全部特质。即拥有高于常人的才情、激情,超越常人的敏感、敏锐,能在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表现出意志的坚韧、坚定,且能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孤独与寂寞。
                杜甫个人的生命特征可以用四句话来高度概括:
                少年春风得意,青年潇洒俊逸,
                中年时运不济,晚年颠沛流离。
                杜甫的人格特征,可以用
                “重情重义、大仁大义、多才多艺、正直正气、刚正刚毅、民胞物与、忠孝恺悌、幽默风趣、自强不息、惟精惟一”十个词汇来概括。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24-02-17 16:35
                回复
                  (一)杜甫是一个多才多艺之人
                  除了博古通今、铸古镕今、茹古含今的知识、学识底蕴外,杜甫还是一个多才多艺之人。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杜甫善于诗赋之外,杜甫对书法、音乐、舞蹈,甚至对骑术、箭术、剑术、琴术、医术也很精通。一专多能、多才多艺,在唐朝诗人中绝无仅有
                  于书法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忆昔》)
                  ▲“鹅费羲之墨,貂余季子裘。”(《摇落》)
                  ▲“东郡时题壁,南湖日扣舷。” ——《秋日夔州咏怀一百韵》
                  ▲“书贵瘦硬方通神。”——《李潮八分小篆歌》
                  ▲“快剑长戟森相向”,“蛟龙盘拏肉屈强。”——【《李潮八分小篆歌》】
                  ▲“草书非古空雄壮。”——【《李潮八分小篆歌》】
                  于弹琴
                  ▲“朱绂犹纱帽,新诗近玉琴。”《西阁二首》
                  ▲“琴匣夜虚虚,手板自朝朝。”《西阁三度期大昌严明府同宿不到》
                  ▲“地幽忘盥栉,客至罢琴书。”《过客相寻》
                  ▲“佩剑冲星聊暂拔,匣琴流水自须弹。”【《人日两篇》】
                  ▲“瓮有不尽酒,膝有无声琴。”【《过津口》】
                  于歌舞:
                  ▲“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醉从赵女舞,歌鼓秦人盆。”——《贻华阳柳少府》
                  ▲“敢为苏门啸,庶作梁父吟。”——《上后园山脚》
                  ▲“乐助长歌逸,杯饶旅思宽。”——【《宴忠州使君侄宅》】
                  ▲“昔曾如意舞,牵率强为看。”——《宴忠州使君侄宅》
                  ▲“万国皆戎马,酣歌泪欲垂。”——《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陪诸公宴》
                  ▲“吹雨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吹笛》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于骑马、射箭: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
                  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鸧。”——《壮游》
                  ▲“胡马挟雕弓,鸣弦不虚发。
                  长鈚逐狡兔,突羽当满月。”《七月三日亭午已后较热退晚加小凉稳睡有诗因论壮年乐事戏呈元二十一曹长》
                  ▲“身过花间沾湿好,醉于马上往来轻。
                  虚疑皓首冲泥怯,实少银鞍傍险行。”——《崔评事弟许相迎不到》
                  ▲“独坐亲雄剑,哀歌叹短衣。”——《夜二首》
                  说到骑马,杜甫五十六岁那年还真出了一回洋相,而且受了伤。
                  大历二年(767)有一天,杜甫在夔州受邀参加柏都督举办的宴会,酒喝到酣处,则老夫聊发少年狂。一边唱着歌,一边拖起柏都督饰金的长戟,醉眼朦胧地便跨上了柏都督的坐骑。鞭子一甩,便风驰电掣般出了白帝城门,沿着陡峭的山路,径直向山下的江边奔去,岂料由于马跑得太快了,没有停稳,将杜甫直接颠翻了下来,导致杜甫落马受伤。试想,从白帝城门口到江边,高差达八千尺,年轻人平时骑马慢行还得十分小心,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又岂敢疾驰而下。显然杜甫是喝多了,所以才敢斗胆逞能。
                  “甫也诸侯老宾客,罢酒酣歌拓金戟。
                  骑马忽忆少年时,散蹄迸落瞿塘石。
                  白帝城门水云外,低身直下八千尺。
                  粉堞电转紫游缰,东得平冈出天壁。
                  江村野堂争入眼,垂鞭亸鞚凌紫陌。
                  向来皓首惊万人,自倚红颜能骑射。
                  安知决臆追风足,朱汗骖驔犹喷玉。
                  不虞一蹶终损伤,人生快意多所辱。
                  职当忧戚伏衾枕,况乃迟暮加烦促。
                  朋知来问腆我颜,杖藜强起依童仆。
                  语尽还成开口笑,提携别扫清溪曲。
                  酒肉如山又一时,初筵哀丝动豪竹。
                  共指西日不相贷,喧呼且覆杯中渌。
                  何必走马来为问,君不见嵇康养生被杀戮。”——《醉为马坠,群公携酒相看》
                  要是别人出了丑,都会不好意思再去张扬了。可杜甫偏不,还写诗记下自己出丑的经过以自嘲。朋友听说后提着酒肉来看望他,他从床上爬起来拄着拐杖便来到溪边和大家吆三喝四喝了起来,兴致高的好像无事一般。诗的结尾,杜甫还自我调侃道:这次骑马摔伤对自己来讲无疑于因祸得福,因为朋友送来的如山的酒肉足可供自己吃喝一段时间了。其风趣幽默的一面,一般诗人又如何能比得上。恐怕以浪漫主义著称的李白也难以做得到。
                  杜甫也堪称是个全能的艺术鉴赏家、评论家。由于艺术修养深厚,深谙艺术相通的原理,加之对艺术创作规律有着精妙的见地,所以常常能对艺术作品做出独到而中肯的评价杜甫诗集中反映各种艺术的作品达到三十余首,并开创了以诗题画、以诗论艺的先河。以绘画为例,杜甫虽然自己不擅绘画,但却是一个十分内行、十分在板的鉴赏家、评论家
                  “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海趣。
                  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
                  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岂但祁岳郑虔,笔迹远过杨契丹
                  得非悬圃裂,无乃潇湘翻。
                  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
                  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
                  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
                  野亭春还杂花远,渔翁暝蹋孤舟立。
                  沧浪水深青溟阔,欹岸侧岛秋毫末。
                  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
                  刘侯天机精,爱画入骨髓。
                  自有两儿郎,挥洒亦莫比。
                  大儿聪明到,能添老树巅崖里。
                  小儿心孔开。
                  貌得山僧及童子。
                  若耶溪,云门寺。
                  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宋人王右仲评论这首诗说:画有六法,气韵生动第一,骨法用笔次之。杜以画法为诗法,通篇字字跳跃,天机盎然。此其气韵也。如‘堂上不合生枫树’,突然而起,已而忽入满城风雨,已而忽入两儿挥洒,飞腾顿挫,不知所自来,此其骨法也。” “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诗中有画,信然。
                  而在章法,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评论这首诗起手用突兀之笔,中段用翻腾之笔,收处用逸宕之笔。突兀则气势壮,翻腾则波浪阔,逸宕则神韵远
                  全诗或虚或实,波澜层出,笔力饱满,脉络分明,实为我国古代题画诗中的珍品。
                  杜甫虽非画家,但就其论画而言,谓其深得其中三昧,当非妄言。
                  苏轼云: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韩干马》)。
                  黄庭坚云:韦侯常喜作群马,杜陵诗中如见画。(《题韦偃马》)。
                  郭祥正云:曹将军画少陵诗,林氏家藏相国题。(《曹霸画马》)。如是评价,极为恰切、中肯。
                  杜甫不仅喜马、爱马,而且知马、懂马。故其题马诗较多,且将小儿子宗武的乳名定为“骥子”,对这个“骥子”特别地看重,疼爱有加。真的如其在《天育骠骑歌》一诗中所道:“驯养骥子怜神俊”
                  “逸群绝足信殊杰,倜傥权奇难具论”、
                  “岂知异物同精气,虽未成龙亦有神”、
                  “是何意态雄且杰,骏尾萧梢朔风起”、
                  “矫矫龙性合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
                  杜甫比养马者、骑马者更懂马、更爱马。杜甫与马,真的可以作一篇大文章。
                  杜公马诗,篇篇尽善,尤妙无一借凑之语,而意自超然,凡咏物,当以为法。(李因笃《杜诗集评》
                  因画思真,以真为画,真马画马交互言之,引人入胜。(查慎行《杜诗集说》
                  “老杜咏马诗并皆绝妙,而用意用笔无一处相似,此老胸中具有造化。”(沈德潜《杜诗偶评》
                  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并序》诗序中写道:
                  “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尝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毛泽东认为:“杜甫这段话说出了舞蹈、戏剧等艺术与书法艺术相通,是至理名言。”
                  一千多年后,杜甫的这段文字能得到伟大领袖的如此赞誉,诗圣应该可以含笑九泉了。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24-02-17 17:42
                  回复
                    事实上,建国以来,正是毛泽东对杜甫的充分肯定,才极大推动了杜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杜甫的名气才得以如日中天。现在,你说“杜诗”大家都知道是杜甫的诗,你说李诗,则会莫名其妙、莫衷一是。毛泽东不仅评价杜甫的诗是政治诗,还曾亲自书写过杜甫的多部作品,如《江南逢李龟年》、《登岳阳楼》等,可见毛泽东对杜诗的喜爱程度。1958年成都会议期间,毛主席阅读了历史上28位唐宋诗人歌咏四川的诗词共计65首(由刘开扬对每首诗作了注释),共圈阅了14首杜甫咏四川诗,并亲自题写了书名毛泽东亲自书写的《登岳阳楼》诗屏,替代了岳阳楼大修前正殿供奉的吕洞宾像,被挂在岳阳楼三楼正面壁间,从此再也未摘下过。

                    杜甫也堪称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军事家、一个外交家,一个教育家、一个美食家、一个旅行家。有诗为证
                    于治国理政:
                    ▲“吾闻聪明主,治国用轻刑。
                    销兵铸农器,今古岁方宁。
                    文王日俭德,俊乂始盈庭。”——《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
                    ▲“议在云台上,谁扶黄屋尊。”——《建都十二韵》
                    ▲“池水观为政,厨烟觉远庖。”——《题新津北桥楼》
                    ▲“政简移风速,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
                    ▲“借问悬车守,何如俭德临。
                    愿戒兵犹火,恩加四海深。”——《提封》
                    ▲“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蚕谷行》
                    ▲“圣哲体仁恕,宇县复小康。”——《壮游》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
                    ▲“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有感五首》
                    ▲“兵革自久远,兴衰看帝王。
                    老将一失律,清边生战场。
                    重镇如割据,轻权绝纪纲。
                    军州体不一,宽猛性所将。”——《入衡州》
                    ▲“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行次昭陵》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江汉》
                    ▲“不成诛执法,焉得变危机?
                    贤多隐屠钓,王肯载同归?
                    君臣重修德,犹足见时乐。
                    终依古封建,岂独听箫韶。”——《有感五首》
                    ▲“重镇还须济世才。”——《奉侍严大夫》
                    ▲“蜂虿终怀毒,雷霆可震怒。”——《遣愤》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诸将五首》
                    ▲“时危始识不世才,谁谓荼苦甘如荠。”——《寄狄明府》
                    ▲“今日朝廷须汲黯,中原将帅忆廉颇。”——《奉寄高常侍》
                    ▲“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寄韩谏议》
                    ▲“时危可仗真豪俊,二人得置君侧否?”——《可叹》
                    ▲“尧有四岳明至理,汉二千石真分忧。”——《寄裴施州》
                    ▲“还将徐孺榻,处处待高人。”——《奉送韦中丞之晋赴湖南》
                    ▲“烈士恶苟得,俊杰思自致。”——《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
                    ▲“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宿花石戍》
                    ▲“深衷见士则,雅论在兵机。”——《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二十韵》
                    ▲“议论有馀地,公侯来未迟。”——《奉送魏六佑少府之交广》
                    ▲“感恩义不小,怀旧礼无违。”——《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二十韵》
                    ▲“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奉赠李八判官曛》
                    ▲“佳声斯共远,雅节在周防。”——《送魏二十四司直充岭南掌选》
                    ▲“使君传旧德,已见直绳心。”——《赠裴南阳》
                    ▲“物微世竞弃,义在谁肯征?”——《棕拂子》
                    ▲“众僚宜洁白,万役但平均。”——《送陵州路使君赴任》
                    ▲“非尔更苦节,何人符大名。”——《送窦九归成都》
                    ▲“深怀喻蜀意,恸哭望王官。”——《王命》
                    ▲“但使闾阎还揖让,敢论松竹久荒芜?”——《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于教化:
                    ▲农月须知课,田家敢忘勤。
                    ▲云台画形象,皆为扫氛妖。
                    ▲君看磊落士,不肯易其身。
                    烈士恶多门,小人自同调。
                    何当官曹清,尔辈堪一笑。——《三韵三篇》
                    ▲众水归海意,万国奉君心。——《长江二首》
                    ▲行飞与跪乳,识序如知恩。——《杜鹃》
                    ▲义无弃礼法,恩始夫妇恭。——《牵牛织女》
                    于军事:
                    ▲“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芦关扼两寇,深意实在0此。”——《塞芦子》
                    ▲“奇兵不在多,万马救中原。”——《观安西兵过关中待命二首》
                    ▲“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波。”——《观兵》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洗兵马》
                    ▲“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遣兴三首》
                    ▲“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风疾舟中,伏枕书杯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于外交:
                    ▲自古以为患,诗人厌薄伐。
                    修德使其来,羁縻固不绝。——《留花门》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前出塞九首》
                    ▲似闻赞普更求亲,舅甥和好应难弃。——《近闻》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24-02-17 18:37
                    回复
                      于美食:
                      ▲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我恋岷下芋,君思千里莼。——《赠别贺兰铦》
                      ▲色好梨胜颊,穰多栗过拳。——《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
                      ▲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槐叶冷淘》
                      ▲朱李沈不冷,雕胡炊屡新。——《热三首》
                      ▲浮瓜供老病,裂饼尝所爱。——《信行远修水筒》
                      ▲羹煮秋莼滑,杯迎露菊新。——《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三首》
                      ▲“情人来石上,鲜脍出江中。
                      病身虚俊味,何幸饫儿童。”——《王十五前阁会》
                      于旅游:
                      ▲远游凌绝顶,佳句染华笺。
                      ▲远游虽寂寞,难见此山川。——《季秋江村》
                      ▲诗应有神助,吾得及春游。——《游修觉寺》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后游》
                      ▲池水观为政,厨烟觉远庖。——《题新津北桥楼》
                      ▲眼前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漫成二首》
                      ▲斯游恐不遂,把酒意茫然。——《重过何氏五首》
                      杜甫也很重视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民本意识、农本思想,这点可以从
                      “谷者命之本,客居安可忘。”(《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向毕清晨遣女奴阿稽》
                      “男耕女桑不相失”《忆昔二首》】、“焉得铸甲作农器”《蚕谷行》】等诗句中看出
                      杜甫也并不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腐儒,后期他也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农业生产劳动,如采摘、锄地、养鸡、养鸭、种药、采药、晒药等
                      在秦州:“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 “晒药能无妇,应门幸有儿。”(《秦州杂诗》)
                      在成都:“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高柟》)
                      “种竹交加翠,栽桃烂漫红。”(《春日江村五首》)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绝句四首》)
                      “自锄稀甲菜,小摘为情亲。”(《有客》)
                      在梓州:“种药扶衰病,吟诗解叹嗟。”(《远游》)
                      在夔州:“稼穑分诗兴,柴荆学土宜。”(《偶题》)
                      “风落收松子,天寒割蜜房。”(《秋野五首》其三)
                      “枣熟从人打,葵荒欲自锄。”(《秋野五首》其一)
                      “筑场看敛积,一学楚人为。”(《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茅屋二首》)
                      “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槐叶冷淘》)
                      “吾衰尤计拙,失望筑场圃。”(《雷》)
                      “晒药安垂老,应门试小童。”(《独坐二首》)
                      “闷能过小径,自为摘嘉蔬。”(《寄李十五员外布》)

                      杜甫于绿化家园、美化环境可谓情有独钟。
                      采药、种药、病理、药理可谓一把刷子,十分精通,颇有心得
                      “饮子频通汗,怀君思报珠。”(《寄韦有夏郎中》)
                      “三春湿黄精,一食生毛羽。”(《太平寺泉眼》)
                      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杜甫也很是引以自豪。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有客》)
                      现在看来,杜甫还是一个高明的预言家。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是他预言李白身后的诗句。
                      “秦山忽已破,泾渭不可求”,这是他预言大唐命运的诗句,后果发生安史之乱。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这是他对自己与李邕交往的预言。果然天宝六年正月,李邕被李林甫派人杖杀,时年七十。
                      “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剑门》),这是他对蜀地军阀格局再度发生的预言。未几,段子璋、徐知道、崔旰、杨子琳便相继据险为乱。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24-02-17 18:40
                      回复
                        杜甫于佛学也很精通,年轻时便和当时的一些高僧关系甚好。开元年间,杜甫游吴越时,认识了旻上人。今好友许八回江宁省亲,杜甫便请许八捎信问候,
                        “不见旻公三十年,封书寄与泪潺湲。
                        旧来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诗谁与传?
                        ……”
                        足见当年与旻上人过从之密、友谊之深。
                        《巳上人茅斋》:【上人,应该就是“旻上人”】
                        “巳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
                        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
                        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
                        空忝许询辈,难酬支遁词。”
                        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九年(741),时杜甫30岁,便开始频繁出入寺院。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游龙门奉先寺》
                        41岁那年,又与岑参、高适、诸光羲、薛据等五人同登长安佛教胜地慈恩寺塔,并发出了“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的感慨。
                        陷贼期间,与大云寺赞公相交,受到赞公盛情款待,专门写诗四首《大云寺赞公房四首》以感慨:
                        “把臂有多日,开怀无愧辞。”、
                        “深藏供老宿,取用及吾身。”、
                        “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
                        “自顾转无趣,交情何尚新。”、
                        “近公如白雪,执热烦何有。”
                        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卜居的过程中,又与赞公在秦州(天水)偶遇。原来赞公也被贬秦州,他乡遇故知,同病相怜之余,杜甫在赞公土室(房间),与赞公进行了一番长夜之谈。
                        “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
                        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见《宿赞公房》
                        第二天便邀赞公同到附近的西枝村察看卜居之地,未果,当晚两人又住在了一起。第二天,俩人便又一早起床,到西南边的山上去察看,仍未找到合适的地方。见《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
                        不久,杜甫听说西枝村的西边,有一座山谷里各种树木十分茂盛,中午时分非常暖和,地里的出产也足够生活,便写信给赞公,决定天晴之后,再邀赞公一起到山上察看地形,并在信中表达了只要条件具备,就会搭起茅屋、备好清茶,邀赞公来家中作客。信的结尾是:如果能与您结为如同支遁、许洵这样的二老,相互间经常往来,又该是多么地洒脱放逸。
                        (未完待续)
                        来源:巩义杜甫文化研究会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24-02-17 19:02
                        回复
                          杜甫: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最嗜酒也最懂酒的唐朝诗人之一
                          2022-05-05 21:44:58
                          来源: 河洛古国 河南
                          走近杜甫
                          ——谨以此文纪念杜甫诞辰1310周年
                          (之四)
                          巩义杜甫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乾元二年(759)初冬,杜甫因决定离开秦州,临行前作诗与赞上人告别:
                          “异县逢旧友,初忻写胸臆。” “相看俱衰年,出处各努力。”——《别赞上人》
                          依依不舍之情,令人读后垂泪伤神。
                          此后,二人再无缘相见。
                          到成都生活了一段日子后,杜甫因对市井生活看透了,对飘泊漫游的日子厌倦了,便开始与佛门的同伴相亲近。
                          “我住锦官城,兄居祇树园。
                          地近慰愁旅,往来当丘樊。
                          漂然薄游倦,始与道旅敦。
                          景晏步修廊,而无车马喧。
                          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盆。
                          漠漠世界黑,驱车争夺繁。
                          惟有摩尼珠,可照浊水源。”【赠蜀僧闾丘师兄
                          期间,曾登过四安寺钟楼。(《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游历过修觉寺(《游修觉寺》)、《后游》)。
                          在梓州时,宝应元年(762)也曾题诗于玄武禅师屋壁(《题玄武禅师屋壁》,谒文公上方(《谒文公上方》),游涪城县香积寺官阁(《游涪城县香积寺官阁》),登牛头寺(《上牛头寺》)、《上兜率寺》、惠义寺,也曾与章留后一同走进过野寺(《山寺》)。
                          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在其一首百韵长诗《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中,又用大量篇幅,再次表达了自己想入寺进修的想法:
                          行路难何有,招寻兴已专。由来具飞楫,暂拟控鸣弦。
                          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落帆追宿昔,衣褐向真诠。
                          安石名高晋,昭王客赴燕。途中非阮籍,查上似张骞。
                          披拂云宁在,淹留景不延。风期终破浪,水怪莫飞涎。
                          他日辞神女,伤春怯杜鹃。淡交随聚散,泽国绕回旋。
                          本自依迦叶,何曾藉偓佺。炉峰生转盼,橘井尚高褰。
                          东走穷归鹤,南征尽跕鸢。晚闻多妙教,卒践塞前愆。
                          顾凯丹青列,头陀琬琰镌。众香深黯黯,几地肃芊芊。
                          勇猛为心极,清羸任体孱。金篦空刮眼,镜象未离铨。
                          大历四年(769)春,杜甫在长沙又游历了岳麓寺和道林寺
                          “飘然斑白身奚适,旁此烟霞茅可诛。”《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表达了想依寺而居的心愿,“依止老宿亦未晚,富贵功名焉足图。”更何况,这里“宋公放逐曾题壁,物色分留与老夫。”

                          位于巩县(巩义市)杜甫故里的杜甫雕像
                          大历五年(770)春,杜甫《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一诗中,也坦露了想去寻仙访道可又怕路途劳顿的矛盾心思。“我欲就丹砂,跋涉觉身劳。”
                          杜甫还是一个“炼丹迷”在中国历史上,炼丹的队伍是非常庞大的。不但方士、道士们炼丹,有的皇帝也参与炼丹。不但官员炼,一些文人雅士乃至平民布衣也炼。自先秦开始至隋唐,参与炼丹的人何止千万。正是这么多人参与的炼丹实践,才有了大唐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
                          历史上著名的炼丹大师有:西汉的淮南子,东汉的魏伯阳、狐刚子、东晋的葛洪,南北朝时的陶弘景,隋唐时的苏元朗、张果、孙思邈、清虚之、陈少微等,炼丹成果,最为宏富;炼丹影响,最为深远,炼丹贡献,最为巨大。唐以后,炼丹术逐渐被医学、药物学、化学、冶炼学、铸造学、营养学及内丹养生等取代。
                          葛洪所著的《抱朴子》,继承和发展了东汉以来的炼丹法术,对之后道教炼丹术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也是今人研究古代炼丹史及古代化学史的宝贵史料。葛洪一生成就很多,除《抱朴子》外,还有医学著作《玉函方》,一百卷(已佚)、《肘后备急方》三卷,内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有世界上最早治天花等病的记载。今天,化学一词的英文Chemistry,就源自炼丹术(西方称炼金术),葛洪也被视为近代化学的先驱。
                          唐代皇帝为了借助神权加强统治,自称老子是李姓始祖,奉道教为李姓宗教。唐高祖规定道教在儒佛二教之先。唐高宗追赠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设崇玄馆,置崇玄博士,在科学中增设老、庄、文、列四子科,并规定土庶须家藏《道德经》一部。他不仅给老子加封“大圣祖玄元皇帝”等一系列封号,还封庄子、文子、列子、庚桑子为“四真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道教在唐朝繁盛一时,发展很快。
                          “高人炼丹砂,未念将朽骨。”《七月三日》)在唐代,有才识、有能力的人,基本上都在炼丹。
                          受社会风潮的影响,当年李白、杜甫等都曾对道教十分入迷,杜甫和李白也都曾热衷于寻仙访道,以获取炼丹密诀。他们的思想行为在杜诗中屡有反映“未试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山。”《去矣行》中,可知44岁的杜甫已获得了餐玉法,即道家通过服食玉屑以求长寿的方法
                          当初,杜甫与李白走到一起,主要是为了结伴去寻仙访道。在炼取丹砂上,两人可谓是志同道合的“同志”。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赠李白》
                          这是杜甫赠李白的第一首诗。诗中明确表达了自己想与李白一起去寻仙访道、追求长生不老的愿望
                          当时,由于父丧数年,家道中落。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坐吃山空的杜甫一家的生活渐显拮据,以致于“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意思是,我苦于缺乏炼丹的资本,终究难以去往山林炼取丹药。其实,杜甫在当年是很想找个地方上一个炼丹炉的,但由于没有足够的本钱,只好暂时放弃了这一念头。(大药,即金丹。事幽讨:即到山林中采药访道。)
                          此时,正好为朝廷赐金放还的李白出现在了洛阳街头。于是,两个人一拍即合,遂迅速达成了“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的约定。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24-02-17 19:51
                          回复
                            天宝三载(744)秋,二人一起游了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游了山东。期间,二人曾一块炼过丹,但没有成功。“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只好“痛饮狂歌空度日”。对于这种日子,杜甫显然有些失望。内心失落之余,向李白发出了“飞扬跋扈为谁雄?”的质问,内中显然含有牢骚和不满的情绪。
                            “东蒙赴旧隐,尚忆同志乐。
                            休事董先生,于今独萧索。
                            胡为客关塞,道意久衰薄。
                            妻子亦何人,丹砂负前诺。
                            虽悲鬒发变,未忧筋力弱。
                            扶藜望清秋,有兴入庐霍。” 【《昔游》
                            二十多年后,在《昔游》一诗中,杜甫曾回忆了这段经历。当年,他确实曾在东蒙山服侍过董炼师,也即跟随董炼师当学徒,炼过一段丹砂。后来,也曾只身一人到王屋山(小有天)拜访过华盖君,但未见。再后来,由于妻子的牵累,四处飘泊的他辜负了自己曾经的诺言。
                            但其内心深处,仍存在求仙访道的念头,并打算再访庐霍二山。
                            “秘诀隐文须内教,晚岁何功使愿果。
                            更讨衡阳董炼师,南浮早鼓潇湘航。” 【《忆昔行》
                            《忆昔行》中,晚年的杜甫再一次表达了自己的心思:我必须得到长生不老的秘方,不然,我晚年求仙的愿景何以能够实现?我要到衡阳去寻找董炼师,争取尽早向南方的潇湘发船。
                            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杜甫仍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风疾舟中,伏忱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诗人以自己的绝笔,表达了一生最大的遗憾——没有炼成丹。意思是:谈到家事,我只有炼丹的秘诀,而自己最终又没有获得成功,如今只能是满腹伤感涕泪如霖。
                            天宝五载(746),杜甫在长安与李琎交游,为李琎宾客,曾作诗赠汝阳王李琎唐睿宗之孙,唐玄宗长兄李宪的长子)。在《赠特进汝阳王二十二韵》中,杜甫除了高度赞美了李琎的盛德高才之外,也表达了渴望得到李琎汲引的心情。最后,还不忘向李琎索求“鸿宝”(亦叫洪宝)秘籍
                            “鸿宝宁全秘,丹梯庶可凌。
                            淮王门有客,终不愧孙登。”
                            意思是:您的鸿宝奇书难道真的就秘而不传吗?我很希望通过此道步入仙境。您像淮南王刘安一样好士宴客,相信我最终也不会像稽康一样愧对于孙登。直把李琎比作淮南王刘安,而自比于稽康。(稽康临刑之前,曾作诗自责:“昔惭下惠,今愧孙登。”孙登,晋代隐士。)
                            天宝十一载(752),杜甫曾作诗赠元逸人元逸人,杜甫当年在东蒙山所结识的一个道士。后隐居在长安以南的子午谷玄都坛。《玄都坛歌寄元逸人》描写了元逸人隐居之地的景色,表达了对元逸人身居福地、远离尘嚣的心仪、羡慕之情,“致身福地何萧爽!”
                            大历二年(767),诗人在其一百韵中,再次记录了其访道与炼丹的情况:
                            “药囊亲道士,灰劫问胡僧。”
                            “姹女萦新裹,丹砂冷旧秤。”
                            “但求椿寿永,莫虑杞天崩。”《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
                            意思是:我背着药囊在这里与道士相亲近,为了延长寿命,到处问药求医。现在,我用水银炼出了新的丹药,称量丹砂的旧称受到了冷遇。我只求像大椿一样长寿,不像杞人忧天那样一味考虑自己的生死。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24-02-17 20:21
                            回复
                              (二)杜甫是一个有情有意的君子,大仁大爱的仁人,利国利民的圣者。
                              何为君子,上海交大美女教授陈果有一段话说得很好:君子,简言之,有情有义之人就是君子。君子只做合情合理之事,这就是君子。
                              生活中的杜甫不仅有情有义,而且重情重义。可以说是唐朝诗人中最有良心、最有人情味的诗人。
                              他重友情。单给李白写的诗就达15首诗。每次除了高度赞美李白无与伦比的诗歌才华外,还对李白的生活状况、思想状况给予了极大的关心。从《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二首》等诗篇中,我们不难发现杜甫对李白可谓春也思念、夏也思念、秋也思念、冬也思念、日也思念、夜也思念、醒也思念、梦也思念。他在李白身上的用情之深、用情之切,可以说是无出其右、无与伦比。尽管李白一共只给杜甫写过两首诗,即《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还是当初二人在山东一块儿游历时作的。二人在山东分手后,李白便再也未给杜甫写过诗。俩人互相赠诗的数量和质量均不对等。
                              这里要特别提及一个人,岑参之所以后来能够有机会成为著名的边塞诗人,就是当初杜甫任左拾遗时与同僚一道向朝廷积极举荐的结果。在杜甫亲自执笔撰写的《为遗补荐岑参状》中,杜甫等五位同僚是如此向朝廷推荐岑参的:
                              窃见岑参识度清远、议论雅正、佳名早立、时辈所仰。今谏诤之路大开,献替之官未备,恭惟近侍,实藉茂材。臣等谨诣閤门奉状陈荐以闻,伏听进止。由于大家伙的共同举荐,不久守选三年的岑参便被朝廷授予了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一职,由此开启了他自己的政治生涯。官最大做到了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大历四年秋冬之际,比杜甫小6岁的岑参卒于成都,时年52周岁【杜甫 59岁,严武 42岁】。
                              杜甫的朋友,大多数都是作家文人。俗话说“文人相轻”。可在杜甫那里,他不仅从未轻视贬低过任何人,而且还一直在不吝笔墨地写诗鼓吹、赞美他们,“内卷”的事情从未在杜甫身上发生过。杜甫全集中涉及的朋友在300人以上,每个人都曾得到过杜甫的书面表扬与勉励。“恺悌君子,遐不作人。”“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杜甫在成全别人的同时,也在危难之时得到了别人无私的帮助。这就是身无长物、缺乏生计的杜甫,为何能在动乱之时动荡之际活得仍然不错,甚至能够经常上演诗酒风流的原因所在。
                              他重亲情。全集中表达或传递亲情兄弟情、兄妹情、夫妻情、父子情、渭阳情(甥舅))的诗作达近百首大多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于舍弟:
                              “直为心厄苦,久念与存亡。”【《得舍弟消息》
                              “忆昨狂催走,无时病去忧。百战今谁在,三年望汝归。”《忆弟二首》
                              “犹有泪成河,经天复东注。”《得舍弟消息》
                              于妻儿: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
                              于舅氏:
                              今我送舅氏,万感集清尊。临风欲恸哭,声出已复吞。 ——《阆州东楼筵奉送十一舅往青城》
                              有妻儿在身边的日子,杜甫也时常能体味到家庭的幸福与温馨、日子的恬静与美好。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
                              对于自己的结发妻子,杜甫可谓用情专注,从未移情别恋过,也未曾娶过小妾。这在唐朝诗人中极为少见
                              他重君臣情。他对朝廷始终是感恩的、忠诚的。即便被天子逐出了朝廷,依然无时不在恋阙怀乡,以至于“一饭不忘君”也。甚至自己吃一顿槐叶冷淘,还想着能够骑上快马,给皇上送去尝尝。
                              ▲“万方频送喜,无乃劳圣躬。”
                              ▲“至今劳圣主,何以报皇天。”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
                              ▲“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
                              老年的杜甫爱哭,“泪目”是杜甫生命末期的常态。
                              “鬓毛元自白,泪点向来垂。”《伤春五首》
                              “十年朝夕泪,衣袖不曾干。”《第五弟丰独在江左》
                              杜甫很多诗都是流着泪写成的,饱蘸泪水写成的,以泪为墨写成的。动情之极方有泪,有情之极方有泪,冷血动物做不到,无情之人做不到。
                              杜诗中多用“霑”字,皆为泪水而“下”。杜甫的泪水,有为家国之难而流,有为民生艰辛而流,有为亲友离散而流,也有为自身命运多舛而流。老杜之泪,是仁者之泪。老杜泪诗,每一首都是打开杜甫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这泪水中有酸、有苦、有甜、有辣、有悲、有恨、有伤、有愤、有喜,有伤心泪、相思泪、悲悯泪、忧国泪、感时泪、感恩泪、惜别泪、哀痛泪、孤独泪、惆怅泪、辛酸泪、喜悦泪、是赤子泪、游子泪、壮士泪、仁人泪。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霑巾。”(《喜达行在》)
                              “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述怀一首》)
                              “长歌激屋梁,泪下流衽席。”(《白水县崔水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
                              “渐衰那此别,忍泪独含情。”(《奉送郭中丞》)
                              “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壮游》)
                              “哀猿啼一声,客泪迸林薮。”(《九成宫》)
                              “飘零迷哭处,天地日榛芜。”(《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
                              “风雨嗟何及,江湖涕泫然。”(《哭李尚书之芳》)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一百五日夜对月》)
                              “涕泗不能收,哭君余白头。”(《重题》)
                              “老来多涕泪,情在强诗篇。”(《哭韦大夫之晋》)
                              “血浪伤在眼,涕洒乱交颐。”(《夔府书怀四十韵》)
                              “汝曹催我老,回首泪纵横。”(《熟食日示宗文宗武》)
                              “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谒先主庙》)
                              “长葛书难得,江州涕不禁。”(《又示两儿》)
                              “不见朝正使,啼痕满面垂。”(《元日》)
                              “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元日示宗武》)
                              “愁来藉草坐,浩歌泪盈把。”(《玉华宫》)
                              “促觞激百虑,掩抑泪潺湲。”(《湘江饮裴二端公赴道州》)
                              “泪逐劝杯下,愁连吹笛生。”(《泛江送客》)
                              “叨逢罪己日,霑泪望青霄。”(《收京三首》)
                              “欢娱看绝塞,涕泪落秋风。”(《社日两篇》)
                              “荒岁儿女瘦,暮途涕泗零。”(《桥陵诗三十韵》)
                              “胆销豺虎窟,泪入犬羊天。”(《览镜呈柏中丞》)
                              “拭泪沾襟血,梳头满面丝。”(《遣兴》)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别房太尉墓》)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秋兴八首》)
                              “八荒十年防盗贼,征戍诛求寡妻哭,远客中宵泪沾臆。”(《虎牙行》)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会写诗的人,一定是感情极为丰富、内心极为善良、人格极为高尚的人。不善良的人,难以成为好诗人、大诗人。希望大家都要力争成为一个善良之人。
                              王国维云:“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原、渊明子美子瞻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是千古,故无高尚伟大的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24-02-17 21: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