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曾辅助武王参与灭商战争,因功受封于鲁、周。商朝灭亡后武王曾多次与周公谈论治理天下的现实和理想,并打算传位于他,周公拒绝了王位并后来坚决地成为武王遗志的继承者。“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商朝虽然已经覆灭,但天下远没有安定下来,各种势力暗流涌动,而此时成王继承大统,主少国疑,周王朝需要德高望重的人来执掌国柄。周公决定肩负重任,他对太公望、召公奭说“今成王年少,天下将会叛周。我如果不摄行国政,将无法向历代先王交代。”遂自命摄政大臣,委任召公奭为太傅,与召公分陕而治,各主东西,遣使授太公征伐大权。不久唐国首先叛周,周公率军攻灭唐国,成王遂以为叔虞封国。此时身居东部的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看不惯周公的所作所为,于是决定联合起兵讨伐周公。他们派遣一波波间谍散布“公将不利于孺子”、“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若不备,必有大事。”等谣言制造恐慌,并怂恿殷国加入。周成王不能不信,与周公不和,周公不得不出走楚国,辗转至东方大本营洛师。此时东方形势更为严峻了,商朝在大东地区的奄、蒲姑等封国本来就不曾属于周朝,商灭后割据一方,此时周朝内乱,他们认为到了光复大商的时机,于是联合起兵讨伐周朝,遣使告知殷国武庚禄父:“武王已死,成王幼小,周公被猜疑,这是百世一遇的机会,请你一起举事吧。”武庚禄父受到三监和奄、蒲姑等邀请后,说道:“我要复国!”遂举兵并反。徐戎、淮夷亦举旗响应。面对此等形势,周成王也只好任命已屯守在洛阳的周公为太师率东八师抵御反周联军,但对周公的猜忌丝毫不减。周公义无反顾,对反军发起强大的打击,他率主力从洛阳向东攻入三叔叛军的正面,而前已受封于鲁的其子伯禽则深入管国东侧与周公主力夹击叛军,三叔很快败逃至殷国。周军北上追击,击溃殷国叛军,武庚禄父向北方逃串,管叔被诛杀,国除,蔡叔流放,封国易置,霍叔贬为庶人,国迁。为了根除殷地的叛乱能力,周公下令夷平殷都这座城市,尔后殷都沦为废墟,后世遂称这片地域为“殷虚”,并将殷都人民迁至洛阳,在殷国故地建立卫国,统治着其余人民。之后周公派遣太保召公奭率一部北上追讨武庚禄父残部,自己则率主力东下伐奄,将要强攻奄城时,商旧臣申公甲向周公献计,认为大敌比小敌难征服,不如先征服小敌再一起攻克大敌,周公纳其计留周军一部对奄围而不攻,派主力扫除奄周边的叛乱势力,击溃徐军、灭丰、蒲姑,降服潍水流域的九个城邑,随后回师奄城。此时周成王在太公、召公二公的引导下,找到了周公代替武王去死的金滕之书,成王顿时痛哭流涕,说到:“周公为周朝辛勤操劳,是我小子无知错怪了周公。”周成王遂亲自率军到奄地支援周公。在周军强大的压迫下,奄城上下自知无望后投降了周朝,主战派飞廉率残部向东逃串,周人下令将奄君迁往蒲姑,将奄地以及其民封给周公之子伯禽。之后周成王留驻奄城统筹后方,周公则奉命对淮夷以及商残余势力征讨,他命周军一部对飞廉进行追击,自率主力南下。两路周军所向披靡,诛杀飞廉于海边,蒲姑、奄残余势力向南逃串,周公“灭淮夷”,商势力继续南逃,周军遂追击至江南。周公东征所讨伐的熊姓赢姓反国达十七个,前后灭国五十个,用时长达三年。面对如此庞大的疆土,为了能实行牢固统治,周公在周王朝新旧领土上进行了一次大的分封,分封了七十一国,而姬姓国占了五十三,并在洛阳修筑洛阳王城作为陪都增强了对帝国东部的控制,这次分封基本奠定了其后周朝二百余年的版图,可见周公为周朝立下汗马功劳,可堪为中华帝国史上举足轻重的一位巨人。周公执政七年后,他还政成王时为成王作了一篇《立政》,其中强调到:“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周公认为军事才是一个国君实行统治的首要,周王一定要记住让周军追随大禹的足迹,征服天下所有胆敢不臣服帝国的敌人,壮大先王文武的事业。周公其人何其霸气威武哉!周公临死时特意嘱咐:“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身边。”周成王感念其意,命葬周公于毕从葬文王,以示不敢以周公为臣。并命鲁国有权郊祭文王,用天子礼乐歌颂周公。周公其人何其德高望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