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吧 关注:3,327贴子:68,775
  • 0回复贴,共1

甲午前传之太平天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很多人都在怪满清在甲午年为什么不能像明朝在北京保卫战那样跟来犯之敌硬刚,再不济像国民政府迁都接着打日本。这个问题我之前也是想不通。但是通过众网友提供的史料使得我们发现我们过去看待满清的立场出发点简直错的离谱。“首崇满洲”是清国统治中国的既定国策,政治上任何调整都不可以触犯这一原则。
用我们今天的观念来看,“首崇满洲”对清国的意义不亚于宪法对一个宪政国家的重要性。接下来就很容易解释了,明朝跟民国之所以选择抵抗外来侵略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国家是他们的,他们有责任跟义务保护这片土地不被外人掠夺,他们有责任跟义务保护自己的同胞避免沦为亡国奴,他们有责任跟义务确保华夏文明在自己主政时期得到进一步传承跟发展。但这对满清来说通通不存在,首先看看乾隆在《皇清开国方略》里是怎么形容元清跟中国的关系的。 夫中国之嬗代莫非其祖宗本其君之臣子也,有元兴于北漠我大清兴于东海,与中国无涉,虽曾受明之官号耶,究不过羁縻各系而已,非如亭长、寺僧之本其臣子也。这段话将清国一个外来统治者窃据中国的心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所以甲午战争在清末那个大背景结合“首崇满洲,防汉高于一切”原则不可动摇下就是一个必然。让我们把历史镜头拉近一点审视“首崇满洲”在近代以来不同时期的表现。首先是驻守镇江海陵在鸦片战争中害怕镇江的汉人伙同英国人来一起反清,在英国人来之前直接对镇江屠城从源头断绝了当地人“勾结”英国人清算满清。自满清入关后承平日久,关内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让之前吃了上顿没下顿没见过世面的满洲人大开眼界迅速腐化堕落,而清政府更是在各大城市兴建满城搜刮中国人民脂民膏满足满洲铁杆庄稼的骄奢淫逸。到了19世纪大清国的倚重满洲八旗沦为提笼遛鸟抽大烟一样的存在。随着鸦片战争结束后一系列条约的签订激化了社会上本来就被强力压制的民族阶级矛盾自金田起义以来起义农民军迅速壮大各路百姓云集响应太平天国迅速席卷了南中国在南京定都后,开始一系列西征与北伐北伐军甚至一路进军到山西、山东与直隶(今天的河北)过去满清最为倚重的八旗已经沦为摆设。清国财赋重地江南被太平天国占领清国税源告急中央国库空虚。不得不放权地方汉臣自谋粮饷招兵买马帮满清镇压太平天国。期间一度喊来了英国人的洋枪队。最终结果就是清廷上下付出了惨重代价后终于镇压了太平天国。这个代价就是清廷这期间放出去的权力太平天国所到之处摧毁了所有的满城清国在南方的中坚力量被连根拔起。之后虽说又重新派八旗驻防但今夕不同往日,太平天国曾经活动范围已经是“效忠”于满清汉臣的势力范围了。其中包括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等一众在镇压太平军期间功勋卓著的淮军、湘军等地方团练。至此以后清国只是在名义上保留着对南中国的统治权(东南互保只是后话了),跟安史之乱后唐朝面对河北三镇的情况极其相似。清国开始出现裂痕并有逐步碎片化的趋势。接下来就可以讨论甲午海战为什么注定“失败”了。
首先甲午战争中负责抵抗日本的是李鸿章的北洋军,北洋军前身就是在太平天国中成长起来的淮军。跟其他在镇压太平天国中成长起来的地方团练一样,淮军掌舵人李鸿章借鉴西方工业革命成果通过购买、引进自产等方式兴建了一大批军用“企业”,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唐山开滦煤矿都是这个期间建起来的。后来这场近代化被我们称为“洋务运动”。在洋务运动期间被武装起来的不管是淮军、湘军虽然名义上都是清军,但军队实际只效忠于曾、李、左个人,而且这些地方团练成员除了个别满洲人,基本清一色的汉人。这些汉人跟之前满洲权贵一样分享帝国的权力,成为满洲权贵不得不倚重但又十分忌惮的存在,满洲权贵们在借助汉臣镇压了太平天国后时刻不忘当初被迫交出去的权力,日思夜想的都想把这些被迫交出去的权力重新收回来(这群尼堪看着实在是不老实),而且一直想办法,听说朝鲜那边出了点状况日本还介入了,机会这不就来了。不要觉得满清的担忧是多余的,如果不是日本人帮忙解决了北洋军,谁又能保证东南互保、辛亥革命不会在十九世纪末提前发生呢?
这一切仅仅只是因为“首崇满洲”不可动摇,而汉人恰好又是“首崇满洲”最大的威胁,为了“首崇满洲”即便沦为西方列强半殖民地半封建也绝不放弃。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1-13 10:3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