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吧 关注:7,876贴子:166,020
  • 10回复贴,共1

【二桥】关于二乔的身份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同时反驳网上鉴妾党的n条证据
一楼祭度娘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9-15 17:20回复
    二桥在正史中只出现如下片段: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 裴松之注此时引用了《江表传》,也有一句:(孙)策从容戏(周)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现在许多人认为二桥是孙周二人破城纳的妾,身份不高,地位颇低,他们常用的理由如下,笔者将一一进行反驳:
    1. 古话说娶妻纳妾,据《三国志》中:“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可以看出二桥必为妾室。
    “纳”字从古至今都不是妾室的标配,例如:
    ①窦宪『纳妻』,天下郡国皆有礼庆,汉中郡亦遣吏。
    ②骧欲『纳』杜氏为『妻』。
    ③壬午,纳皇太子妃杨氏。 冬十月癸卯,齐遣使来聘。
    在上古到中古时期的史书中,随处可见此类用法,因篇幅有限,不再赘述。因此,仅凭『纳』一个字而断定二桥是妾的说法实在荒唐。
    2. 已知孙策24岁纳大桥,对古人来说是晚婚,并且孙策有一子二女(一说三女,笔者倾向二女,即顾邵妻改嫁给朱纪或陆逊),孙策在纳大桥后不到一年便去世(关于孙策死亡时间有争议),因此大桥必定是妾。
    此话更加经不起推敲。
    如何证明孙策不是先纳妾,后娶妻;如何证明孙策不是丧偶而正室空缺?
    有孩子并不代表孩子都是正室生的,不能够从此推出大桥不是正室——即使这二女一子全部是妾的孩子,也绝无问题。
    原因是孙策太忙,忙到不可能有时间娶老婆……
    从孙策年表来看:
    中平元年(184):孙坚讨黄巾。孙策9岁,成为一家之主,带领母亲和弟妹们,举家自下邳迁寿春。
    初平元年(190):孙坚讨董卓。孙策15岁,认识了周瑜,举家再次自寿春迁舒城。
    初平三年(192):孙坚战死。孙策18岁(一说17岁,但年代又对不上),失怙。举家又自舒城迁曲阿(葬父),后迁江都。因为“徐州牧陶谦深忌策”,回迁曲阿。
    也就是说,在孙坚死前,孙家所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搬家再搬家。而孙坚长年征战在外。讨完黄巾讨区星,讨完区星讨零陵、桂阳,讨完桂阳讨宜春,讨完宜春南阳,讨完南阳讨董卓,讨完董卓讨刘表,然后就挂了……
    其间孙策一直留在家里做家长,老爸没时间给他定亲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从孙策独身投袁术,以及只向张弘托付“老母弱弟”而未提家眷来看,他在父丧之前已婚的可能相当小。
    孙坚去世,在此期间孙策要守孝三年(实际27个月),因此在笔者看来,孙策大概率在20岁之前未婚。我们再看三年之后。
    兴平二年(195):孙策21岁。败刘繇,入据曲阿。得兵士两万余,马一千余。术表策殄寇将军。威震江东。
    建安元年(196):孙策22岁。八月,引兵东渡,逼会稽。破王朗。平定江东。
    建安二年(197):孙策23岁。夏、献帝诏书至。封孙策为骑都尉,袭父爵为乌程侯,兼会稽太守,命其讨袁术。权代明汉将军。陈瑀之乱。
    建安三年(198):孙策24岁。遣张结上贡,曹操与之结纳,上表举其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周瑜带鲁肃来投。十二月,进击陵阳,擒祖郎;进击勇里,擒太史慈。
    跟他老爸差不多,打仗打仗再打仗,基本都没有什么休整期,怎么着也比关羽和张飞忙得多……接着建安四年(199),大约春夏时节,袁术病死,残部投皖城刘勋。十一月,孙策和周瑜破皖城,俘虏三万,纳大小乔。
    孙策死的那么早,就是只有一个庶出儿子,也一定会让他袭官爵的,毫无问题。何况他的这个儿子只封到“侯”,说不定和并非正室所出也有关系。孙策一直在打仗,却生了二女一子,那为他生子女的女人应该是随军的,否则说不通。而随军的只可能是妾,基本不可能是妻。妻子作为主母,要管孙氏一族的内务,按照当时的情况,是孙策回家拜母的时候才能相见,生子如此之多,反而不太可能。 所以结论应该是,孙策有妾,侍妾很可能随军,但一直不太可能娶妻。大桥与孙策至多有一胎。
    如果大桥是妻,那么小桥没有任何理由是妾。
    相反,笔者认为二桥是孙策,周瑜妻可从许多细节窥见一斑。
    1. 关于二桥的史料,皆出自«三国志周瑜传»,陈寿惜字如金,自然不会记载两个年轻人纳妾的花边新闻。此处应该是为了点明孙策周瑜的『连襟』关系,二桥才被记入正史。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假设二桥是妾,那么孙策周瑜姻亲关系不存,但事实上孙策周瑜在无数典籍里都有坐实的连襟身份,就比如说明代启蒙读物《幼学琼林》。那这样一对姐妹,丈夫又不是皇帝,也没有明确记录的子嗣,更没有政治影响力,惜字如金的陈寿何以大费周章的记载?难道是因为“国色”吗,不是。因为同是“国色”的樊氏和冯方女只在裴注中出现过,樊氏的故事是为了侧面反应赵云的正直不阿,面对美色仍能保有底线,冯氏的故事则是说明了袁术称帝后的荒淫无度,仲氏垮台完全是他咎由自取。况且裴松之数百年之后还特意补注一句?“得吾二人作婿”就更加证明了二桥的地位绝不只是妾这么简单。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09-15 17:22
    回复
      三国志里所有有记载官员军阀的妾室 ,连姓氏陈寿都不会录下来,例如骆统母亲,陈表母亲,荀攸的爱妾阿骛。但是二桥不是。他们的姓氏不但录了下来,而且还记载了纳娶过程。“桥公二女”,如果陈寿想强调策瑜抢美女当小妾,大可不必提“桥公”。孙策周瑜的妻子本来是没有资格留名正史的(因为没有政治影响力,丈夫也不是帝王),这件事记载于吴书周瑜传里,是为了说明孙策周瑜之间的亲戚关系(如果二桥有一个人是妾,连襟关系都不存)。虽然三国时期妻妾待遇不是天差地别,但是在法律意义和社会舆论上,妾和自己的配偶是没有任何亲缘关系的。三国志本传中所有有留下姓氏的军阀官员的老婆,没有一个是妾的。
      2.关于『婿』字的用法。
      壻,夫也。——《说文》
      女子之夫为壻。——《尔雅》
      壻执雁入。——《礼记·昏义》
      壻御轮三周。——《诗·有女同车》笺
      “婿”本身是丈夫的意思
      《顾谭传》:时【长公主婿卫将军全琮】子寄为霸宾客,寄素倾邪,谭所不纳。
      《诸葛瑾传》:值孙策卒,【孙权姊婿曲阿弘咨】见而异之,荐之於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后为权长史,转中司马。
      《吴主权潘夫人传》:孙亮即位,以【夫人姊婿谭绍】为骑都尉,授兵。
      如果说是女婿,一般会直接说是女婿,比如“雅与女婿何雄争势两乖”、“术从弟胤、女婿黄猗”等。
      有人说“策从容戏瑜”可看出,孙策只是在开玩笑而已,所以婿字不能当真。“戏”明显对应的是最后“亦足为欢”的自夸。这句话的意思是,桥公的两个女儿即使光彩照人(一作颠沛流离解),得到我们两个做老公,也是很高兴的事嘛。这里的“戏”是孙策在自夸策瑜二人,配的上做二桥夫婿,所以二桥“亦足為歡”。体现了孙策自恋幽默以及抱得美人归的得意。
      一人为妻一人为妾是不太可能之事,与自己的兄弟同娶姐妹也是一种以血缘关系加强联系的方式。就算是名义上的君臣,就算是兄弟之间关系再密切,此举也会引来坊间颇多非议。例如亚历山大赫菲斯提翁娶大流士二女,即使亚历山大此前有罗克珊娜和concubine巴尔馨以及其他男宠,他还是让斯塔苔拉二世作为主妻。同娶姐妹为君妾臣妻会让臣子觉得自己和君主有地位悬殊之感,况且此人还是自己的兄弟。一般有脑子的人不会这么做,此乃倒行逆施之举。
      此处有几个细节需要注意。
      ⑴从“得吾二人作婿”可看出,此句的主语是“桥公二女”,而非“桥公”。
      ⑵“虽”在现代文中意为“即使”
      ⑶“流离”释义
      一则因灾荒战乱流转离散。《汉书·刘向传》:“死者恨於下,生者愁於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颜师古注:“流离,谓亡其居处也。”
      二则光彩焕发貌。同陆离。《甘泉赋》:“曳红彩之流离兮。”
      结合语境,笔者认为这两种说法都可以说通,所以大家自行理解就好。
      友婿 《颜·文章》 “憨楚友婿窦如从河洲来,得一青鸟。”《释名》 “两婿相谓曰亚,又曰友婿,言相亲友也。”可见此词汉已见。“亚”有“次”义,表时间或空间的先后,或前后依次承接,用以称连襟,是由“一人取姊,一人取妹,相亚次”而得名。而“友婿”则从相亲如朋友取义。王念孙《广雅疏证》认为“婿”字上部正,大概是从“友”字演变而来。
      只有婚姻关系的夫妻才能称婿。
      3.古代对于策瑜二乔的看法。要知道,古代人获得的第一手史料远比现代人要多的多。自古以来,文人骚客都在纷纷描绘这两段婚姻。无论宋代的《彦周诗话》,明代的《夜航船》,清代《四库全书》中,皆有大小桥正室身份的记载。
      大乔,孙策妇,小乔,周瑜妇。
      ——宋《彦周诗话》
      周瑜从孙策攻皖,得乔公两女,皆有殊色。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策谓瑜曰:“乔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为婿,亦足为欢。”
      ——明 张岱《夜航船·夫妇》
      元明间浙江人李昱有诗云:大乔已作孙郎妃,小乔又作周郎妻。
      扫个盲,妃指太子、王、侯之妻,孙策当时已是吴侯。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09-15 17:23
      回复
        有人反驳 ,二桥是战俘的身份,所以配不上做孙策周瑜的妻室,我:??南宋谢采伯将这一段婚姻称之为“师婚” ,是掠夺婚的一种,历史上与之相似的还有重耳赵衰娶叔隗季隗,亚历山大娶罗克珊娜和亚赫苏萨集体婚礼。且亚历山大娶妻之前也已与巴尔馨有一庶子海格力斯。以孙策的性格和地位,他已经不需要讨好和拉拢任何人了,所以并不存在此类说法。并且战俘也只是一时身份,二桥的出身及容貌摆在那里,本来就是绝佳的吴侯妻室人选。斯塔苔拉和罗克珊娜也是战俘,难道就能否定他们的出身以及才貌了吗?
        还有人说,身份高贵的袁术之女同样成为孙权的妾室,但是袁夫人史上记载“术女入孙权宫”,“宫”指帝,王,侯的住所,说明这至少是219年后孙权封南昌侯的事(或者200年后孙权继承吴侯,史书阙载)。那时袁家已经式微,而且孙家婚姻一向离经叛道,几乎没有什么现在大婆教所说的,只有出身高贵的人才能做正妻的说法。况且二桥地位不低,孙策及陈寿撰史时尊称其父为桥公,推测极可能为袁术大将桥蕤,孙策在袁术麾下时与其私交颇深。在战乱之中一般人家是养不出也保不住这般国色的,同为国色的袁术妻妾之一冯方女,因为母家无势在扬州避乱之时便被袁术纳入后宫,如若二桥为民女,其结局也如冯女一般早已被袁术刘勋等好色老头掠去。
        综上,笔者认为大桥小桥皆是孙策,周瑜之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人传言大小桥的地位只是孙周妾。更有甚者,因大小桥所谓的妾室身份无差别对着两位女性进行攻击,此举实在荒谬。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9-15 17:24
        回复
          不了解所以不评价,只说几个小问题。
          元明史料和文学作品没啥参考度,尤其是文学类或者家谱,一个是太远,一个是文人轻史,读基本只读史记和两汉书,再有就是爱瞎编。
          孙策儿子没封王正常,连孙权自己的儿子,除了孙霸,都是很晚才封的王。
          袁氏那个就是便利行文的写法。
          陈寿虽然惜墨如金,但他对吴国志的审核是多少聊胜于无,估计也是强迫症+摆烂着写的。而且【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这句,是在写孙策和周瑜关系好,不是强调这俩女的。
          司隶人,还是袁术妃,纯人上人了,估计是南阳冯氏的哪个陵县分支。
          梁国桥氏和袁术关系一直密切。


          IP属地:河北6楼2023-09-29 21:05
          收起回复
            我这个点核心还是在于分析三国志以及裴注的文本含义,至于我引用的几个只是中古人士的普遍认知作为旁证。然后孙策儿子不仅是没封王,他也没有继承父亲的吴侯,孙权219年才被封为南昌侯,虽然孙策死时将印绶挂在孙权身上,但是朝廷似乎并不承认这一事实。如果孙绍为嫡子,他可以直接继承吴侯,如果孙绍为庶子继承或孙权继承兄位,则需要朝廷额外开恩,这是两汉列侯中一种特殊的继承方式“绍封继绝”。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09-30 22:33
            收起回复
              考证党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10-24 20: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