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吧 关注:1,590贴子:16,857
  • 1回复贴,共1

46年前,郭沫若为《新华日报》一则通讯书写标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胸中激浪 笔底波澜”字字生辉
46年前,郭沫若为《新华日报》一则通讯书写标题
本周二,新华日报报史馆收到几幅中国当代文化大家的书法原件,其中,由郭沫若书写的“胸中激浪 笔底波澜”尤为珍贵。据史料捐献者新华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赵绍龙介绍,这是时年86岁的郭沫若为1977年9月7日《新华日报》第四版刊发的一则通讯书写的标题。


IP属地:吉林1楼2023-08-25 11:14回复
    “在建设毛主席纪念堂的宏伟工程中,我省国画院部分美术工作者为纪念堂敬绘了《枣园曙光》《北戴河》《韶山朝晖》《黄洋界》《遵义颂》等巨幅国画,被评为建设毛主席纪念堂的先进集体,受到了表扬和奖励。”在1977年9月7日的版面上,《新华日报》详细报道了创作经过。“宋文治同志心脏不好,常常口含药片坚持工作。有一次,他发病住院,在医院还想着为纪念堂画画,没等到完全恢复健康,就回到了战斗岗位。魏紫熙同志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他创作的巨幅国画《黄洋界》,高一米六,长四米五。他一会站在凳子上画,一会蹲在地上画,累得头晕目眩,就闭上眼睛定一定神,坚持继续干。由于连续作战,造成腕关节腱鞘囊肿,不能上,不能下,他请来医师进行推拿,敷上膏药,又挥起了画笔。尤其突出的是八十老人钱松喦同志,他在创作《枣园曙光》的过程中,集中全部精力,前后易稿十多次,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歌颂毛主席为中国革命建树的丰功伟绩。他忘却了自己的高龄和劳累,奋笔作画……”耗时近四个月,“用最好的艺术品献给毛主席纪念堂”,艺术家们饱含深情挥毫泼墨,一张画稿往往要画十多张小稿,直到一幅幅精品力作跃然纸上。


    IP属地:吉林2楼2023-08-25 11: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