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吧 关注:30,395贴子:210,439
寻找与“天言(年)地思,方正贤良,克明俊德,永守安详”辈份类似的李姓族人,家谱及石碑类文字记载皆已毁坏,敬请多指点,,,万分感谢,,,,,,安徽淮北李姓后人


IP属地:上海1楼2022-05-20 15:25回复
    这是网上的一篇【徐州李氏族谱】的序言。涉及地点主要是凤阳府为主,不知出于何处,有知情者,请回复。谢谢
    李氏 宗 谱
    光绪壬辰年修
    圣 谕
    【陇西】叙
    盖闻家有叙,犹国有史,史以记国之盛衰,家之有叙以辨宗族尊卑亲疏之尊次,故家叙均不可无。尝视闻世有宗族嗣裔相聚不能相识相认,尊幼长序时时颠置有伤大体,致外族贻笑也。故之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抱山之水有必其源。笔考碣石溯源,敬曰吾祖太宗嫡裔之,吾远祖帝曰渊曰世民曰治曰上金,尊祖之爵,泽王。嗣嫡裔生于后汉伍代拾国,祖籍山西洪洞圣王之,曰询曰仲曰盘曰文曰曾。溯考碣石载,询祖嗣裔,居山西洪洞之河北涿州后迁南徐州,曰柏山孝义,嗣裔枝承淮水之滨,曰凤阳府遗碑涧,曰定远河北炉桥,曰荆涂淮水湾拐集,嗣裔繁绳枝茂,淮水西滨枝,曰白龙潭,曰淮水东孝义。仲祖嗣裔,居之江西曰潘阳湖瓦屑,嗣后迁徙凤阳府南定远,曰玖子,曰阳亭之江淮诸地。盘祖嗣裔,居之山东,曰东平,嗣后迁曰泰安,曰滕县,嗣后迁南徐州(今宿州),曰任桥曰官沟曰曹集。文祖嗣裔,居之山东,曰淄博曰菏泽,嗣之太行山东,曰铁旗杆曰喜鹊窝,嗣裔荆涂南曰码头城。曾祖嗣裔,居之河北,曰交河曰东光曰泰安也。吾尊祖兄弟伍,嗣裔枝承玖府曰拾三宗脉也。
    壹宗脉嗣裔,据碣石考居凤阳府西曰遗碑涧;贰宗脉嗣裔,居之定远曰炉桥北之荆涂,曰枝湖;三宗脉嗣裔,居之淮水之畔曰拐集;肆宗脉嗣裔,居荆涂曰码头城;伍宗脉居之南徐州,曰柏山曰孝义矣,嗣裔繁众,子孙绳绳,嗣枝承曰铜山,曰淮涡淝濉芡浍之畔,嗣裔繁衍生息乐居也;陆宗脉嗣裔,居之河南柘城曰盆窑也;柒宗脉嗣裔,居之亳州曰李集;捌宗脉嗣裔,居之河北沧州曰李寨也;玖宗脉嗣裔,居凤阳府南定远西,曰玖子;拾宗 脉居之凤阳府西南定远,曰阳亭;拾壹宗脉嗣裔居之南徐州,曰上马台;拾贰宗脉嗣裔,居之 山东青州曰李湖;拾三宗脉待考矣。吾之子孙繁替绳绳,承嗣裔联之、和之、盼之,统为一体成大斯也。
    同治戊辰年仲夏世孙儒贤沐手撰记


    IP属地:上海2楼2022-05-22 09:52
    回复
      爱你,却只能在心里把你相思


      IP属地:江西25楼2022-05-22 21:00
      回复
        可怜佳人忍葬心,不为浮生红尘戏


        IP属地:江西26楼2022-05-22 21:00
        回复
          不该被人遗忘的移民圣地——山东枣林庄
          山东枣林庄与麻城孝感乡、南雄珠矶巷和洪洞大槐树等著名的移民出发地、集散地相比,实在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名。要不是去淮北调查,我们也不会知道枣林庄。
            1991年秋,当我们在固镇、灵璧、宿州调查时,听到的还都是祖先来自山西的移民传说,但向北进人濉溪县时,就发现了明初山东移民的踪迹。濉溪县的地方志编纂人员作了大量调查,在1987年编成的《濉溪县志·人口志》中就有这样的说法:
            本县移民多在明洪武年间和清初徒入。建国前,濉溪城居住着周、吴、郑、王、李、丁、梁七个大姓。当地有‘·东李西梁南北丁,周、吴、郑、王居当中”之说。这些姓氏占总人口的80%以上,均为移民。城东李姓,原籍山东省长清县野樵窝,明洪武十三年,兄弟四人奉调南迁,老大迁居萧县南冲叮,老二迁居宿县八孔桥附近,老三迁居路叮附近,老四迁居濉溪口城东李家桥,为李家村李姓始祖,繁衍数代后,因人口繁多,迁居到周围村落。城西梁姓,原籍山西省青平县,明初迁入滩澳梁庙、梁花园、梁楼等处。
            长清县今属山东济南市,今山西省却没有青平县,元末明初也没有这么一个县。仔细分析,发现青平县当是青平镇之误。元代中书省的河间路在济南路辖境旁有一块飞地,其中有一个青平镇,是青城县的治所。洪武二年(1369)青城县废,十四年(1381)恢复,直到1948年与高苑县合并为高青县。因此,所谓“原籍山西青平县”的梁姓实际上也是来自今山东高青县的移民,与李姓是同一来源。
            濉溪已是明朝凤阳府的北边,我们本来以为山东移民只是因距离较近而就近迁人,但从濉溪折向西南后才明白山东移民的分布并不限于凤阳府的北部。
            当年冬天,我们来到兖州,在县地名办公室的协助下,终于在《山东省兖州县地名志》(1989年)上找到了这样一条材料:
            安邱府,位于县城北3. 5公里,谷城乡南部,黄土平原。安邱府村民委员会驻地。169户,686人,汉族。耕地1005亩,以农为方,主产小麦、玉米、地瓜,兼种棉花。
            此村历史悠久,曾有汉代文物出土。据明朝石碑记载,明以前此村称枣林庄,明鲁王裔孙安邱王分封于此,始称安邱王府庄。明亡后,清康照初年又称枣林庄,清末复称安邱王府庄,简称安邱府至今。
            检《明史·诸王世表》,第一代安邱王是鲁靖王肇辉的第四子,始封于宣德十年(1435),延续至明亡。所以从1435年开始,枣林庄这个地名已成历史,虽然清朝有200余年又恢复了原名,但再称安邱又有近百年之久,湮没无闻就不足为奇了。但明初的枣林庄肯定是一个不小的村庄或集镇,离兖州府城又只有七里,所以才会作为郡王的封地。
            


          IP属地:上海27楼2022-06-14 13:29
          回复


            IP属地:上海28楼2022-08-03 21:50
            收起回复


              IP属地:上海29楼2022-10-06 09:34
              回复
                我们这边口口相传,也是从山东搬到徐州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22-11-05 22:26
                收起回复
                  加油


                  IP属地:上海31楼2022-11-21 22:02
                  回复


                    IP属地:上海32楼2022-12-16 20:56
                    回复


                      IP属地:上海33楼2023-01-02 09:10
                      回复


                        IP属地:上海34楼2023-02-06 22:49
                        回复


                          IP属地:上海35楼2023-03-05 20:11
                          回复


                            IP属地:上海36楼2023-04-12 21:55
                            回复


                              IP属地:上海37楼2023-05-14 22: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