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吧 关注:36,066贴子:506,498
  • 18回复贴,共1

如何从庄子的《齐物论》开始,通过《心经》学习冥想(正念),进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齐物论》开篇描述了天籁的概念,地籁(风吹万窍)人籁(乐器之声),天籁便存在于地籁、人籁之中。 释放每个成员的个性,发挥其主动性,显示其独特性,这些个体又能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即为天籁。即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接着写到,我们的观察角度不同。事物便分出了彼此。
“此”就是“彼”,“彼”就是“此”。伴随着“生”才有“死”。伴随着“死”才有“生” 。伴随着“喜欢”才有“讨厌”。伴随着“对”才有错。伴随着“年轻”才有“衰老”… 但这些只是我们的主观认知。
用朝三暮四的猴子说明事物并没有是与非的对立,只是猴子以不同的观察角度,就出现了喜与怒。
所以只有取消我们对事物的主观评价,才会明白事物的同一性。这看似不分对错,但仍比照事物的自然形态,这便是圣人的大智若愚。
认知本身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判断标准不同,那么结果也不相同。但只有在无限的对是非的批判认识中。我们也才能更贴近自然本身。
从肉眼的角度用秋毫和泰山做比较,秋毫微细到无法用肉眼分辨,便也融入了至大的自然。与之相比,有形的泰山总有可以用肉眼比对的东西。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不要把自己与自然对立起来,因为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最后用“庄周梦蝶”来再次说明 物与我的对立统一:庄周做梦时梦见了蝴蝶,那么是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庄周?蝴蝶与庄周没有区别,是对立且统一的。
有了《齐物论》的概念基础,《心经》中的概念理解起来便简单的许多。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不要将“色受想行识(五蕴)”与“空”区分,因为本来就是对立但又统一的。
也不要去区分“生灭”“垢净”“增减” 这些对立的概念。这只是一种表象,也就没有这些概念的存在。因此“空性”中没有五蕴,没有一切分别。
我们根据《心经》原话开始反推导。
从忘掉五蕴开始,体会和感知这种空性(进行冥想)
盘腿静坐时,找到身体的重心,忘掉身体的肌肉形态和感觉,注意力集中在重心上。
再一步步忘掉“色受想(身体形式、感觉、知觉)。调整呼吸。到这一步也就体会到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感觉。即融入自然,冥想开始。这种情况下,再去回顾自己的失眠、焦虑、难过等等,便都异常清晰的看到它们的本质,这便是冥想所带来的好处。
最后两步(行、识)即冲动想法和自我意识,继续冥想训练并忘记时,达到最深度的冥想境界。即无法感知自我的存在。就会顿悟《心经》所写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意思 — 即全面地、彻底地理解宇宙真实与原理的智慧”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2-05-15 14:35回复
    即便有这样的理解,我觉得在只在安静的环境中和杂乱的环境中还是有所差别,试试修炼自己德行,将自己不断身处于自己不知的境地吧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05-15 15:21
    收起回复
      但是还想多问一句,你对人世间的使命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05-15 15:54
      收起回复
        时逝去,又复来,万众自在,天地大开。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2-05-16 00:13
        回复
          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


          IP属地:四川5楼2024-05-02 20: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