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吧 关注:9,983贴子:66,313

搬运,有关罗马儒略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儒略历的诞生可以说是罗马时代比较重要的科学史事件。儒略历是阳历,它比较精确的符合地球上节气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很有利,所以很受人们的欢迎。现行的公历直接来源于儒略历。所谓儒略历是以罗马统帅朱利亚·凯撒(Julius Caesar)之名命名的一种历法,我国前辈天文学家将朱利亚(Julius)译成儒略,故此名沿用至今。
◆ ◆ ◆ ◆ ◆
现行的公历直接来源于儒略历。所谓儒略历是以罗马统帅朱利亚·凯撒(Julius Caesar)之名命名的一种历法,我国前辈天文学家将朱利亚(Julius)译成儒略,故此名沿用至今。
古埃及人一直采用阳历。他们很早就发现一年的长度为365天,因此埃及人1年12个月,每月30天,外加5天作为年终节日。虽然他们知道一年的实际天数比这要多一点(即四分之一天),但保守的僧侣阶层还是坚持每年365天,这样,每四年就少了一天,1460年后才与太阳的实际位置相吻合。
希腊人的历书受希帕克斯的影响,坚持用阴历,即用月亮的周期作为历年的标准,再加上默冬周期作为太阳年与太阴月的换算规则。总的来说,希腊传统的阴历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
▲恺撒半身雕像,藏于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
凯撒征服埃及后,带回了埃及的阳历。原来的罗马使用的也是阴历,十分混乱,有时与太阳历相差几个月,以至人们春秋难分。亚历山大里亚的希腊天文学家索西吉斯(Sosigenes)建议凯撒改用埃及现行阳历,并且注意四年置闰一次。凯撒接受了建议,决定在整个罗马推行阳历。此历规定,每四年中头三年为平年,每年365天,第四年为闰年,一年366天。一年12个月,单数的月份31天,为大月,双数的月份30天,为小月。因为凯撒的生日在7月,因此为了体现自己至高无上的威严,他要求这个月必须是大月,天文学家于是将单月定为大月。六个大月六个小月使平年多出了一天,只有从某一个月中扣除一天。当时罗马的死刑都在2月份执行,人们认为这是不吉利的一个月,所以从它这里减去一天。凯撒去世后,他的外侄孙屋大维继位,这位屋大维的生日偏偏在8月,他也要摆一摆谱,所以下令将8月份定为大月,并且从8月份以后双月定为大月。这样一来,一年就有7个大月,又多出一天,再从“不吉利”的2月份减去一天,使它成为28天。每逢闰年,将2月份加一天,变成29天。
儒略历是阳历,它比较精确的符合地球上节气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很有利,所以很受人们的欢迎。公元325年,基督教罗马教皇规定儒略历为教历。实际上,儒略历并不十分精确,它以365为一年,比实际回归年要长0.0078天。这个差别不是很大,但时间久了,就显出来了。到了公元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宣布改革历法时,日期已比实际上多了10天。在儒略历的基础上,教皇颁布了新的历法,称为格里高利历。它与儒略历主要的不同有两点:一是去掉了十天,将公元1582年10月5日直接变成15日;二是逢百之年只有能被400整除的年份才算闰年。我们今日的公历就是格里高利历。我国从民国元年即1912年开始采用格里高利历,但同时保留我国自己的阴阳合历即农历。
▲格里高利十三世墓上的雕刻局部,庆祝颁布格里高利历。
  历法的统一也是大一统国家政权有效施政管理的要求。像罗马帝国这样大的版图,命令要准确的上传下达,没有高度统一的历法是不可想象的。儒略历的诞生可以说是罗马时代比较重要的科学史事件。
【本文原载于《科学的历程》;版本信息:第一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三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8月。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取授权,并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
  开篇词:通过历史走向未来
  吴国盛:五千年的历程
  吴国盛:哈佛科学仪器历史收藏馆
  吴国盛:劳伦斯科学厅采风
  吴国盛: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东方四大古老文明之“埃及”篇
  吴国盛: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东方四大古老文明之“美索不达米亚”篇
  吴国盛:神秘的国度—东方四大古老文明之“印度”篇
  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奇迹—东方四大古老文明之“中国”篇
  吴国盛:百年科技的历史回顾与哲学反思(上)
  吴国盛:百年科技的历史回顾与哲学反思(下)
  吴国盛:当代中国的科学主义
  吴国盛:希腊奇迹与科学精神的起源(上)
  吴国盛:希腊奇迹与科学精神的起源(下)
  吴国盛:我们追不上乌龟?——芝诺悖论今昔谈
  吴国盛:“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缘何争论不休?
  吴国盛:为什么要“言必称希腊”
  吴国盛:柏拉图学园——不懂数学者不得入内
  吴国盛 | 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
  吴国盛 | 再谈科学精神
  吴国盛 | 长江水患是生态灾难
  吴国盛 | 计算机历史博物馆
  吴国盛 |技术创新博物馆
  吴国盛 | 科考的疑虑
  吴国盛 | 亨廷顿图书馆
  吴国盛 | 格里菲思天文台
  吴国盛 | 我的技术哲学
  吴国盛 | 文明的差异、契约及自由——科学的起源
  吴国盛 | 人文到底是什么意思?(“科学与人文”之一)
  吴国盛 | 弘扬科学精神
  吴国盛 | 阿基米德的故事
  吴国盛 | 为什么还没有一部中国古代科学通史?
  吴国盛 | 科学巨星与科学传播
  吴国盛 | 绿色中国,敢问路在何方
  吴国盛 | 走向科学博物馆
  吴国盛 | 科学传播与科学文化再思考
  吴国盛 | 人之象征
  吴国盛 | 农学——中国独立发展的科技文明
  吴国盛 | 中医药学——中国独立发展的科技文明
  吴国盛 | 天文学——中国独立发展的科技文明
  吴国盛 | 数学——中国独立发展的科技文明
  吴国盛 | 陶瓷技术——中国独立发展的科技文明
  吴国盛 | 丝织技术——中国独立发展的科技文明
  吴国盛 | 华夏建筑——中国独立发展的科技文明
  吴国盛 | 罗马性格与希腊气质——罗马帝国时期的科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5-11 11:53回复
    儒略历[1](Julian calendar)是由罗马共和国独裁官儒略·凯撒(又译盖乌斯·尤里乌斯·凯撒)采纳埃及亚历山大的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计算后,于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执行的取代旧罗马历法的一种历法。儒略历中,一年被划分为12个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闰,平年365日,闰年366日为在当年二月底增加一闰日,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由于实际使用过程中累积的误差随着时间越来越大,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又译额我略十三世)颁布、推行了以儒略历为基础改善而来的格里历,即公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05-11 11:54
    回复
      搜词条
      一分钟了解儒略历01:36儒略历儒略历[1](Julian calendar)是由罗马共和国独裁官儒略·凯撒(又译盖乌斯·尤里乌斯·凯撒)采纳埃及亚历山大的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计算后,于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执行的取代旧罗马历法的一种历法。儒略历中,一年被划分为12个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闰,平年365日,闰年366日为在当年二月底增加一闰日,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由于实际使用过程中累积的误差随着时间越来越大,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又译额我略十三世)颁布、推行了以儒略历为基础改善而来的格里历,即公历。中文名儒略历外文名Julian calendar别名朱里亚历执行时间公元前45年(丙子年)1月1日相关人物凯撒,索西琴尼相关视频
      6411播放|03:45埃及人为了耶稣的复活而编历法,历法知识你了解多少?
      6.3万播放|12:18欧洲历史消失的10天:无人出生、无人死亡、无任何记录,为什么?
      3.4万播放|01:31时间历法安排的不同有什么影响儒略历和格里高利历对复活节影响
      快速导航
      儒略历与格里历日期对比历法算法创立动机各月名称前期算法西历与儒略历差距
      简介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盖厄斯·儒略·恺撒在埃及亚历山大的希腊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帮助下制订新历法,并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执行此历法以取代旧罗马历法,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历法称为《儒略历》。16世纪前,西方国家大多采用它。
      儒略历现今儒略历只有苏格兰昔德兰群岛之富拉岛、希腊阿苏斯神权共和国(圣山)、俄罗斯正教会等东正教社群和一些北非的柏柏尔人使用。儒略历与格里历日期对比儒略历与格里历日期对比
      历法日期
      公历(格里历)
      2021年1月16日
      儒略历
      2021年1月3日
      历法算法《儒略历》以回归年为基本单位,是一部纯粹的阳历。它将全年分设为12个月,单数月是大月,长31日,双数月是小月,长为30日,只有2月平年是29日,闰年30日。每年设365日,每四年一闰,闰年366日,每年平均长度是365.25日。《儒略历》编制好后,儒略·恺撒的继承人奥古斯都又从2月减去一日加到8月上(8月的拉丁名即他的名字奥古斯都)使8月变成大月,又把9月、11月改为小月,10月、12月改为大月。《儒略历》比回归年365.2422日长0.0078日,400年要多出3.12日。从公元325年定春分为3月21日提早到了3月11日。1500年后由于误差较大,被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进行改善与修订,变为格里历(Gregorian calendar),即世界通用的公历。创立动机在儒略历发明之前,罗马人使用的是阴历,每个月29或30天,每两年插入一个闰月,闰月长度为3/4个普通月(也就是,第一年新月月初,第三年下弦月初,第五年满月月初,第七年上弦月初,第九年回到新月月初)。在这样一个历法系统里,常年355天、闰年377或378天,平均下来每年有366又1/4天。本来这个历法是为了切合太阳的运行规律的,但是由于闰月的添加是罗马神官们自行决定的,所以在战争时代或者其他一些宗教活动荒废的时候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无法宣布一年为闰年,这样一来历法就会大大偏离太阳规律。同时由于消息传播的方式并不发达,远离城邦居住的居民甚至有时并不能了解到神官发布的闰年通告,经常会导致许多人对这天的日期一无所知。这个情况在凯撒当政时期变得颇为严重,因此凯撒决定进行历法改革以永久的让历法和太阳运行规律结合起来,不受宗教活动或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各月名称古罗马历法,一年从March到February,前11个月以数字命名,最后一个月(February)是腊月。后来改历,January成为第一个月,各月名逐渐改用俗名或以神命名。一月 January 名字来自古罗马神话的双面神雅努斯。二月 February 名字来自古罗马的节日Februa。三月 March名字来自古罗马神话的战神玛尔斯。四月 April 名字来自古罗马的词aperire,意思为“开始”,意味着春天开始。五月 May 名字来自古罗马神话的花神玛亚。六月 June 名字来自古罗马女神Juno,拉丁语Junius。七月 原名Quintilis,后改July。古罗马历只有10个月,这是第五月,原名是“第五”的意思,因为恺撒是这月出生的,经元老院一致通过,将此月改为恺撒的名字“儒略”。八月 原名Sextilis 后改August。原名是“第六”的意思。凯撒的甥孙屋大维继位后,为了达到和凯撒大帝平起平坐的地位,也想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月份,但他诞辰于九月,而罗马元老院是在8月给他“奥古斯都”的称号,屋大维就以此命名八月为“August”。九月 September 拉丁语“第七”的意思。十月 October 拉丁语“第八”的意思。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05-11 11:55
      回复
        前期算法罗马于罗马纪年709年(西元前45年)启用儒略历。儒略历从三月March到一月January,各月的天数依次为31、30、31、30、31、30、31、30、31、30、31;二月February的天数为平年29、闰年30,四年一闰。屋大维参照凯撒的惯例,用自己的大名命名了八月,原来应排为小月,从二月中抽出一天补上,变为大月,然后将10月、12月改为大月,9月、11月改为小月。各月的天数依次为31、28/29、31、30、31、30、31、31、30、31、30、31。因当时僧侣错误理解“隔三年设置一闰年”,以致每三年设置了一个闰年。故前45年、前42年、前39年、前36年、前33年、前30年、前27年、前24年、前21年、前18年、前15年、前12年、前9年是闰年,与儒略历实际日期误差有3天。奥古斯都为了纠正以上闰年过多的错误,故取消前5年、前1年、4年3年的闰年,拟补累积误差的天数。此后按儒略历原来的设计每四年有一次闰年。西历与儒略历差距1582年——1699年:格里历日期减10日等于儒略历日期。1700年(格里历没有闰日,但儒略历有):格里历2月28日,合儒略历2月18日,或之前的日期:格里历日期减10日等于儒略历日期。格里历3月1日,合儒略历2月19日,或之后的日期:格里历日期减11日等于儒略历日期。1701年——1799年:格里历日期减11日等于儒略历日期。1800年(格里历没有闰日,但儒略历有):格里历2月28日,合儒略历2月17日,或之前的日期:格里历日期减11日等于儒略历日期。格里历3月1日,合儒略历2月18日,或之后的日期:格里历日期减12日等于儒略历日期。1801年——1899年:格里历日期减12日等于儒略历日期。1900年(格里历没有闰日,但儒略历有):格里历2月28日,合儒略历2月16日,或之前的日期:格里历日期减12日等于儒略历日期。格里历3月1日,合儒略历2月17日,或之后的日期:格里历日期减13日等于儒略历日期。1901年——2099年:格里历日期减13日等于儒略历日期。2100年(格里历没有闰日,但儒略历有):格里历2月28日,合儒略历2月15日,或之前的日期:格里历日期减13日等于儒略历日期。格里历3月1日,合儒略历2月16日,或之后的日期:格里历日期减14日等于儒略历日期。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05-11 11:55
        回复
          清朝初年,因清廷重用耶稣会教士并颁行“时宪历”(西历),由此引发了一些传统人士的极大不满。顺治十七年(1660),杨光先向礼部上《正国体呈》,其中指斥钦天监正汤若望等人“窃正朔之权于西洋”,“假以修历为名,阴行邪教”,有颠覆纲常名教、“谋夺人国”的险恶动机。对此,清廷未予理会。
          顺治驾崩后,趁着“辅政四大臣”鳌拜等人“不喜西士”的机会,杨光先于康熙三年(1664)再次上书,称汤若望“只进二百年历”是暗讽大清帝国短命,又指称耶稣会教士“布党于京省要害之处”,有“谋反”的意图。在此诬告下,鳌拜等人也借此发难,由此酿成了历史上所称的“康熙历狱”。
          是年九月,清廷召集众多高官共同会审汤若望及钦天监官员。然而,参审官员们完全不懂何为天文历法,整个审讯过程不啻于鸡同鸭讲,最终汤若望被革职并与钦天监官员李祖白等被判凌迟处死。
          离奇的是,在判决发布后,京师上空出现彗星并突发地震,沙尘暴遮天盖地而来。根据“狱讼不公,天象示警”的传统说法,孝庄太后趁机出面干涉,汤若望等传教士得以幸免于死,但李祖白等中国官员仍作为牺牲品被斩决。
          之后,“时宪历”被废而复行“大统历”,杨光先代汤若望为钦天监正。次年七月,汤若望在激愤交加中死于寓所。然而,杨光先对天文历法其实只知皮毛,他出任钦天监正后,以回历专家吴明煊为监副,这才得以勉强维持局面。之后,在旧历复行数年后,误差渐大,各方不满由此纷至沓来。
          康熙八年(1668)十一月,在扳倒鳌拜、实行亲政后,康熙以“历法精微,难以遽定”为由,命大学士图海等二十人会同钦天监官员多次赴观象台共同测验正午日影及立春、雨水二节气还有月、火、木三星运行。结果,耶稣会教士南怀仁所测均应验,杨光先等人所测均不应验。
          实测失败被打脸后,杨光先仍做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臣监之历法,乃尧舜相传之法也。皇上所正之位,乃尧舜相传之位也。今南怀仁,乃天主教之人。焉有法尧舜之圣君而奉天主教之法也?南怀仁欲毁尧舜相传之仪器,使尧舜之仪器可毁,则尧舜以来之诗书礼乐、文章制度皆可毁也!……宁可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
          对此牵强附会的狡辩,康熙忍无可忍,断然宣布:杨光先革职,南怀仁出任钦天监副。事后,杨光先以“诬告罪”被判处斩,但康熙还是赦免他,后者死于回乡路上。
          康熙三年“历狱”发生时,康熙虽然亲眼目睹了这场中西方天文学的对决,但如其所言,当时他也不懂天文历算,无法搞清杨光先攻击汤若望的罪名是否成立。但经过康熙八年的实测后,康熙明白了科学实证的重要性,并激起了对天文乃至整个科学的极大兴趣。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05-11 11:58
          回复
            1729),上海图书馆藏
            明初以《授时历》为基础编成《大统历》,但不久推算日月食就有差错。在利玛窦到达中国之前,已有一些人发现《大统历》预测日月食不验,并酝酿进行历法改革。万历年间,改历的呼声显得更为突出,范守己在万历十三年(1585)所上的“十二议:历法”中即提倡改历,后来与周子愚、徐光启一起参与历法改革,他对历法改革的论议,为《崇祯历书》的编纂打下了舆论基础。1595年,朱载堉进《圣寿万年历》《律历融通》二书,提出改历的建议。稍后,邢云路也曾建议修改历法,但遭到了保守派的反对。利玛窦来华,传播科学,可谓适逢其时,但他觉得自己并不擅长天文理论,因此向罗马发出了呼吁,迅速派遣精通天文学的耶稣会士来华,以迎合中国改历的需要:
            最后我有一件事向您要求,这是我多年的希望,迄今未能获得回音。此事意义重大,有利传教,那就是派遣一位精通天文学的神父或修士前来中国服务。因为其它科技,如钟表、地球仪、几何学等,我皆略知一二,同时有许多这类书籍可供参考,但是中国人对之并不重视,而对行星的轨道、位置以及日、月食的推算却很重视,因为这为编纂《历书》非常重要。我估计,中国皇帝每年聘用二百人以上,花费很大钱,编纂历书,且成立钦天监专司此职;目前中国使用的历书,有《大统历》与《回回历》两种,对推算日月食,虽然后者较佳些,但均不准确。宫里宫外各有两座修历机构,宫内由太监主持;宫外则设在南京雨花台,由学人主持。可惜他们除遵循先人所留下来的规律进行推算外,其它可说一概不知。
            1610年,钦天监推算日食,职方郎范守己上疏指出其误,礼部官员请求访求精通历法的学者。1612年初,礼部获知大西洋归化之臣庞迪峨(庞迪我,Diego de Pantoja,1571-1618)、熊三拔(Sabatino de Ursis,1575-1620)等带有彼国历法,于是上奏皇帝,请求按洪武年间译修西域历法的事例,让他们和徐光启等人翻译成书。钦天监五官正周子愚提出:
            大西洋归化远臣庞迪我、熊三拔等,携有彼国历法,多中国典籍所未备者,乞视洪武中译西域历法例,取知历儒臣率同监官,将诸书尽译,以补典籍之缺。
            于是礼部推举邢云路、范守己以及徐光启、李之藻等人改历。天启三年(1623),钦天监监正周子愚再次提出改历,并请葡萄牙耶稣会士阳玛诺(Manuel Dias,1574-1659)参与其事。
            翻开明代改历的奏疏,可发现多与日食、月食有关。这是因为,预报日食、月食是钦天监的活动之一,也是皇帝和国家事务的重要部分。为什么到了崇祯年间,皇帝才作出修历的重大决定?其原因也与日食有关。
            崇祯二年(1629)五月初一日,因为发生日食,钦天监用大统历、回回历所推有误,而徐光启用西方的天文学方法推算,与实测相符,于是被皇帝委以修历重任,开设历局,大规模编纂《崇祯历书》。最初参与的有龙华民(Niccoló Longobardo,1559-1654)、邓玉函(Johann Terrenz,1576-1630),而以邓玉函的贡献最大。次年,邓氏去世,罗雅谷(Giacomo Rho,1592-1638)、汤若望(Johannes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1666)随即被召至北京,使得改历得以顺利进行。徐光启还推荐了一些对西学、天主教有兴趣的学者参与修历,崇祯二年七月,李之藻被举荐到局工作,但次年即因病过世。他还力邀精通历算者或奉教士人(如金声、王应遴等)到北京历局工作,以续成《崇祯历书》。1633年徐光启死后,由山东参政、天主教徒李天经(1579—1659)继任,主持历局工作。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2-05-11 12:01
            回复
              从崇祯二年到六年(1629—1633)的五年间,徐光启从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升为大学士,积极投入了历法的改革。不论是西方天文学著作的翻译,仪器的制作,还是人事安排,乃至日常的经费开支,他都作出了通盘的考虑,为《崇祯历书》的完成打下了基础。
              明朝末年,由于朝纲日坏,社会危机四伏,满族在北方崛起,一些有识之士忧心时艰,主张经世致用之实学。而此时耶稣会士借欧洲科学来传播天主教义,使中国人耳目一新。徐光启等人出于主实用、求富强之宗旨,试图借用西学达到拯救朝廷之目的。徐光启在《条议历法修正岁差疏》中,提到历法修正十事、修历用人三事、急用仪象十事、度数旁通十事。在度数旁通十事中,他陈述数学是研究气象、水利、乐律、建筑、理财、机械、舆地、医药、计时等国计民生大事的基础。熊三拔编写的《泰西水法》、邓玉函与王徵合著的《远西奇器图说》,以及崇祯年间汤若望翻译的《坤舆格致》《火攻挈要》(《则克录》)等书,涉及水利、机械、矿冶、造炮等,均为了满足当时的实际需要。
              徐光启作为朝廷重臣,提倡改革,得到了明清之际绝大多数士人的认同。但也有反教人士对他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如杨光先(1597—1669)认为徐光启为“名教罪人”,并说“邪臣徐光启贪其奇巧器物,不以海律禁逐,反荐于朝,假以修历为名,阴行邪教,延至今日,逆谋渐张”。乾嘉学者阮元对徐光启也有微词,在《畴人传·利玛窦传》后论曰:“自利玛窦入中国,西人接踵而至,其于天学皆有所得,采而用之,此礼失求野之义也。而徐光启至谓利氏为今日之羲和,是何其言之妄而敢耶。”到了晚清时,西学再次传入,徐光启在引进西学中的角色也被再次提及,保守派人士王仁俊提倡西学源于中国说,对徐光启提出严厉批评:“自万历中利玛窦、熊三拔以西法入中国,其时徐光启不学无术,诧为绝诣,不知其衍中土之绪余。”对一个伟人的功过,因为时代的不同,评价也大相径庭,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2-05-11 12:02
              回复
                明末改历之前,西方天文学正经历一场革命,托勒密的地心体系受到了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日心说的挑战,但因宗教因素,日心体系的传播受到限制。《崇祯历书》主要采用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Tycho Brahe,1546-1601)的宇宙体系,该体系基于许多天文观测基础之上,折中了日心说和地心说,但仍然以地球为中心,并认为地球是静止的,书中虽然提到了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的某些成就,但耶稣会士并没有把日心说完整介绍过来。除了宗教的原因之外,日心体系的观测精度并不及第谷的地心体系,而天象的精确预测,是编制历法的重要基础。耶稣会士之所以采用第谷的天文学说,其重要原因是该体系能够更为精确预报日月食,推算行星位置,满足了明末改历的需要。这些因素综合的结果,使第谷体系得以在中国流行。《崇祯历书》未及颁行,明朝就告灭亡。入清之后,汤若望把《崇祯历书》作了修正和订补,改名为《西洋新法历书》,并用来编纂《时宪历》,西洋历法从而代替《大统历》,成为清代正统的历法。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2-05-11 12:03
                回复
                  哦,舒服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2-05-11 12:03
                  回复
                    明代的中国,以天朝大国自居,外国使节——如周边的朝鲜、越南、琉球,乃至东南亚国家——来华,都以朝贡的方式,这些使臣被官方文书称作“陪臣”。当传教士来华之后,也被冠以“陪臣”的称谓,有时前面还加上“归化”两字。用“陪臣”来指代传教士,在明刊本《熙朝崇正集》一书中就已出现。1601年初,当利玛窦进京时,向万历皇帝“贡献方物”,其奏疏就自称为“大西洋国陪臣利玛窦”。到了崇祯改历时,“陪臣”字样屡屡出现。如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汤若望等人,都被列入“陪臣”。这种称呼的背后,隐含了中华文化高于西方文化的优越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2-05-11 12:14
                    回复
                      那么,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要向传教士学习,要把西方的历法引入中国,无疑会充满阻力,引起士人的反弹。这里就不能不提向西方学习的先驱者——徐光启。
                      事实上,明代不仅在传统历法方面,在传统数学方面也处于衰微时期,“算经十书”及宋元算书在当时已几乎成为绝学,这一时期的数学著作大多是复述以前的工作,很少有所创新。宋元数学家使用的天元术,至明代已很少有人理解,顾应祥在《测圆海镜分类释术》中称:“虽径立天元一,反复合之,而无下手之术,使后学之士茫然无门路可入。”宋元时期的增乘开方法、四元术已无人知晓。明代数学的主要成就表现于珠算著作的出现和珠算的广泛使用,但数学的总体水平还比不上宋元时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2-05-11 12:14
                      回复
                        我们看到,崇祯改历正式开始之前,在赞扬西方数学的同时,徐光启对传统数学的现状作出了很多尖锐的批评,其措词之严厉,在明代士人中并不多见。与此相反,作为改历的组织者,他职掌礼部,管辖钦天监,呈送皇帝有关历法的奏折,语气则温和得多。
                        然而,天文历法是皇权的代表、天子的象征,因此,当耶稣会士介绍西方天文学,要改变传统的正朔,势必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徐光启被誉为明末天主教的三大柱石之一,也是历法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面对明代停滞不前的传统历算,如何说服一些保守的士人推行历法改革?他采取的方法、策略如何?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2-05-11 12:15
                        收起回复
                          在历议中解释为何要学习西方历法时,徐光启援引前代的例子,即搬出洪武初年借用回回历的经验,作为明末改历的榜样,为改历制造舆论。在崇祯二年七月十一日的礼部奏折中,徐光启提到明太祖朱元璋“尝命史臣吴伯宗与西域马沙亦黑翻译历法”。在同年七月二十六日的奏折中,他又强调“修历用人三事”,首先要利用李之藻这样的“中外臣僚”;其次要用西法,重提朱元璋命人翻译回回历法之事。此外,他在担负历法改革的重任之后,在多种场合对如何接受西学进行了宣传。崇祯四年(1631),在所上“历书总目表”中,他重提明初学习西域历法之事,并感叹没有大量翻译西域历法著作,使大统历法不能完备,于是提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2-05-11 12:15
                          回复
                            《大统》既不能自异于前,西法又未能必为我用,亦犹二百年来分科推步而已。臣等愚心,以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翻译既有端绪,然后令甄明大统、深知法意者,参详考定,熔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
                            徐光启认为,在《大统历》不能满足天文观测的需要时,有必要大规模翻译西书,为“超胜”作准备,并主张借用西方的天文知识为“材质”,来重新研究和改造《大统历》,而不是照搬西法。西方历算知识传入之后,徐光启等士人为接受西学,打出维护传统正统性的幌子,“熔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即是典型的例子,此举看似保守,实则是西化的有效手段,其目的显然是为西学的合法化开道。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2-05-11 12:15
                            回复
                              早在1600年,徐光启就在南京和利玛窦相识,由此认识到了西方的实用之学。徐光启1603年入教,次年赴北京参加会试,与利玛窦过从甚密,开始合作翻译丁先生注解的《几何原本》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2-05-11 12: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