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电视剧已经热播了快到三分之一,观众的骂声也越来越高。据说收视率已经快速下降,风头被王志文、陈道明主演的电视版《手机》抢走。《新三国》从一开始开拍,就注定了失败和被骂,只是没想到,失败得这么惨,被骂得这么狠。
我觉得,《新三国》的失败,也就是被骂的原因,主要是其主创者们,错误地估计了观众的欣赏水平,严重地忽略了公众情感。说编导们糟蹋了这部千古名著,一点都不为过。
新三国的失败,主要表现在随意篡改原著。千百年来,三国故事已深入人心。观众对这部名著是有着极深厚的感情的。从连环画,到评书,到戏曲,到老版三国电视剧,都是忠实于原著,所以他们都获得了巨大成功。想当年,我们小时候,十几岁吧,成天是看连环画,什么《借东风》、《连环计》,一本本地看,收藏。袁阔成先生的评书《三国》,更是一代人的三国记忆,对经典的传播功不可没。到了工作后,正赶上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开播。作为三国迷,我也是一集一集看下来,虽有一些瑕疵,但总体感觉很好。连环画、评书、老版电视剧都获得了成功,受到一致好评,跟他们照顾到公众情感,忠实于原著是分不开的。那么,是不是拍《三国》就一定要忠实于原著?我觉得不是。我们是希望看到一个全新的《三国》的。《新三国》应该对原著进行修改,哪怕是修改的力度更大些,也是可以的。问题是,怎么改?改什么?改得认真,还是随意。从已经看过的《新三国》剧集来看,改编的力度相当大,改动的地方相当多,只是改得太随意了,远不如原著和老版严谨,可以说,严重地损害了公众情感。
首先是情节方面。情节是可以创造的,是可以重新组合的。关键是创造得合理,组合得精彩。《新三国》在情节改编上,是不成功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原《三国》中经典的部分改得不经典。比如说,孟德献刀。原著中写得很好,老版中刻画得也十分传神,只一场戏,曹操、董卓、吕布、李儒,各有心机,形象丰富。到了新版中,却改得让人啼笑皆非。曹操跟董卓很熟了,出入相府很随意,却偏偏要在进相府的时候,跟守门卫士说了一句多余的话:你们就不打算搜搜我身上带没带利刃。董卓打嗑睡,而且是睡着了,因为打起呼噜。曹操认为时机到了,本来他是靠近董卓床前,完全可以迅速抽刀刺死董卓,却非得绕到窗前看看外面,再抽出刀来,一步步走向董卓。曹操有这么蠢吗?早早的就把刀拔出来。这是情节设置上的明显漏洞。原著中,曹操为十八路诸侯的召集方,也是东道主。可是到了《新三国》,袁绍成了召集方,而十八路诸侯的说法,竟然在刺董的时候,董卓的台词就有了“十八路诸侯”的概念。曹操到后来居然不在十八路诸侯之列,没有编制的刘备带着两兄弟空手来投,很荒唐地成了十九路诸侯。让刘备三兄弟空手来投,这样编是可以的,有助于表现刘关张的忠义之心和报国热情,但让他成为十九路诸侯,就显得过了。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也有改动。十八路诸侯是进军叩关的。新三国变成华雄来攻城的。这样改也无必要。原著中,斩华雄用虚写的方法,没有一句战场上的打斗描写,却用大篇笔墨描写帐中诸侯的神态、表现,显得非常含蓄,这也是评论家们一直所极力推崇的,也是三国里写打斗最具艺术特色的段落。老版三国电视剧继承了这种特色,用大量的画面极尽渲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到了新三国,拍得很实,完全毁坏了原有的艺术审美。青梅煮酒论英雄,原著和老版都很含蓄,场面也恢弘,新三国却拍得很直白,让曹操和刘备都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官渡之战,重在表现两方主帅的决断与争斗。袁绍拥有众多的忠义智能之士,他们都给袁绍献过良策,而袁绍不听,正因为此,才更加凸现了袁绍的性格悲剧,凸现了官渡之战的重要意义。而新版官渡之战,却用那么长时间来描写正面战场厮杀。再用大量戏份来表现田丰、许攸、郭图等的争斗,一会儿是君子,一会儿是小人,层次混乱,失去了感染力。当然这样的改动还有很多,大部分都改得不成功,甚至拙劣。第二是把一些无厘头的东西随意硬塞进来。曹操在京本无家眷,非要让吕布去抄了他一回家。曹操已逃离京城,偏要让吕布去王允府中搜查,安排他初见貂婵。我不是反对吕布跟貂婵提前见面,我是反对把他们的提前见面安排得那么假。新三国为了弥补原著中孙吴方面戏份单薄的缺憾,还安排了还是孙权以神童的形象提前出场。这本来是好事。但也是因为戏份安排的太生硬太假,而让人忍不住的笑场。第三就是随意删除了一些精彩的情节。桃园结义不到一分钟,没有曹操撒泡尿的时间长。战濮阳、战宛城等那么重要的章节,连一个画面都没有,只是在剧中人物的口中偶尔提及。比如吕布说,我曾经用方天化戟敲过曹操的头。荀彧说,我家丞相喜欢已婚少妇。真让人可发一笑。
我觉得,《新三国》的失败,也就是被骂的原因,主要是其主创者们,错误地估计了观众的欣赏水平,严重地忽略了公众情感。说编导们糟蹋了这部千古名著,一点都不为过。
新三国的失败,主要表现在随意篡改原著。千百年来,三国故事已深入人心。观众对这部名著是有着极深厚的感情的。从连环画,到评书,到戏曲,到老版三国电视剧,都是忠实于原著,所以他们都获得了巨大成功。想当年,我们小时候,十几岁吧,成天是看连环画,什么《借东风》、《连环计》,一本本地看,收藏。袁阔成先生的评书《三国》,更是一代人的三国记忆,对经典的传播功不可没。到了工作后,正赶上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开播。作为三国迷,我也是一集一集看下来,虽有一些瑕疵,但总体感觉很好。连环画、评书、老版电视剧都获得了成功,受到一致好评,跟他们照顾到公众情感,忠实于原著是分不开的。那么,是不是拍《三国》就一定要忠实于原著?我觉得不是。我们是希望看到一个全新的《三国》的。《新三国》应该对原著进行修改,哪怕是修改的力度更大些,也是可以的。问题是,怎么改?改什么?改得认真,还是随意。从已经看过的《新三国》剧集来看,改编的力度相当大,改动的地方相当多,只是改得太随意了,远不如原著和老版严谨,可以说,严重地损害了公众情感。
首先是情节方面。情节是可以创造的,是可以重新组合的。关键是创造得合理,组合得精彩。《新三国》在情节改编上,是不成功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原《三国》中经典的部分改得不经典。比如说,孟德献刀。原著中写得很好,老版中刻画得也十分传神,只一场戏,曹操、董卓、吕布、李儒,各有心机,形象丰富。到了新版中,却改得让人啼笑皆非。曹操跟董卓很熟了,出入相府很随意,却偏偏要在进相府的时候,跟守门卫士说了一句多余的话:你们就不打算搜搜我身上带没带利刃。董卓打嗑睡,而且是睡着了,因为打起呼噜。曹操认为时机到了,本来他是靠近董卓床前,完全可以迅速抽刀刺死董卓,却非得绕到窗前看看外面,再抽出刀来,一步步走向董卓。曹操有这么蠢吗?早早的就把刀拔出来。这是情节设置上的明显漏洞。原著中,曹操为十八路诸侯的召集方,也是东道主。可是到了《新三国》,袁绍成了召集方,而十八路诸侯的说法,竟然在刺董的时候,董卓的台词就有了“十八路诸侯”的概念。曹操到后来居然不在十八路诸侯之列,没有编制的刘备带着两兄弟空手来投,很荒唐地成了十九路诸侯。让刘备三兄弟空手来投,这样编是可以的,有助于表现刘关张的忠义之心和报国热情,但让他成为十九路诸侯,就显得过了。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也有改动。十八路诸侯是进军叩关的。新三国变成华雄来攻城的。这样改也无必要。原著中,斩华雄用虚写的方法,没有一句战场上的打斗描写,却用大篇笔墨描写帐中诸侯的神态、表现,显得非常含蓄,这也是评论家们一直所极力推崇的,也是三国里写打斗最具艺术特色的段落。老版三国电视剧继承了这种特色,用大量的画面极尽渲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到了新三国,拍得很实,完全毁坏了原有的艺术审美。青梅煮酒论英雄,原著和老版都很含蓄,场面也恢弘,新三国却拍得很直白,让曹操和刘备都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官渡之战,重在表现两方主帅的决断与争斗。袁绍拥有众多的忠义智能之士,他们都给袁绍献过良策,而袁绍不听,正因为此,才更加凸现了袁绍的性格悲剧,凸现了官渡之战的重要意义。而新版官渡之战,却用那么长时间来描写正面战场厮杀。再用大量戏份来表现田丰、许攸、郭图等的争斗,一会儿是君子,一会儿是小人,层次混乱,失去了感染力。当然这样的改动还有很多,大部分都改得不成功,甚至拙劣。第二是把一些无厘头的东西随意硬塞进来。曹操在京本无家眷,非要让吕布去抄了他一回家。曹操已逃离京城,偏要让吕布去王允府中搜查,安排他初见貂婵。我不是反对吕布跟貂婵提前见面,我是反对把他们的提前见面安排得那么假。新三国为了弥补原著中孙吴方面戏份单薄的缺憾,还安排了还是孙权以神童的形象提前出场。这本来是好事。但也是因为戏份安排的太生硬太假,而让人忍不住的笑场。第三就是随意删除了一些精彩的情节。桃园结义不到一分钟,没有曹操撒泡尿的时间长。战濮阳、战宛城等那么重要的章节,连一个画面都没有,只是在剧中人物的口中偶尔提及。比如吕布说,我曾经用方天化戟敲过曹操的头。荀彧说,我家丞相喜欢已婚少妇。真让人可发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