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壁画墓见于河南、山东、江苏、河北、內蒙等地,郑岩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壁画研究(增订版)》上编分析中原地区时,首先明确指出黄巾起义后中原陷入长期战乱,曹魏政权实行薄葬,故中原未发现这一时期的壁画墓(因为他不同意1991年在洛阳的朱村壁画墓之年代晚至曹魏,认为论据不充分,因整体风格与东汉晚期的差別不大)。但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还是把此墓列作曹魏时期,因此退一步,此墓就算确是曹魏的,壁画墓在中原衰落是不争的事实。已发现的曹魏壁画都集中在东北和西北地区:辽阳有大量汉魏晋壁画,其中三道壕巍令支令张某明确是曹魏;嘉峪关新城一号(段清)墓出土甘露二年镇墓文的瓶。
李梅田先生在《葬之以礼———魏晋南北朝丧葬礼俗与文化变迁》在第三章第一节总结魏晋制:“魏晋薄葬不唯有经济凋敝和防止盗墓的因素,也有生死观方面的原因……墓地是一个宣示和强化儒家理论的场所,表面上是孝行,实质是维护儒家理论。到了魏晋,儒家的伦理纲常被遗弃,墓葬仅是一个藏尸之所,因此变得非常简略……从洛阳一二期墓葬来看,曹魏西晋主要是奢华的汉墓进行简化,汉代流行的多室墓制逐渐向单室墓制转变,耳室与壁龛呈消退的趋势,墓葬不再作壁画。简陋的土洞墓也开始施用于高等级,洛阳第二期(西晋中后期)的120座墓葬中,单室墓约占近90%,其中单室砖墓和单室土洞墓约各占一半,而且大多不带耳室,或仅有象征性的假耳室。汉代以墓室多少代表身份的作法发生了变化,汉代繁多的明器数量和种类都趋于减少,铜器、漆器也极少用于随葬……还出现了碑型墓志。这套新的丧葬制度在西晋中后期表现得最为典型……这是一种由曹魏发其端而定型于西晋的新的埋葬模式,是对汉代丧葬方式的系统性变革,形式上是‘薄葬’,实际上是丧葬模式和墓葬功能的变革,可将其称为‘魏晋模式’……曹操墓、西晋帝陵等都有长斜坡墓道。”南北朝墓仍留有长斜坡墓道及单室墓结构、室內置墓志。
他又在《中古丧葬模式与礼仪空间》第五章进一步细化、增补,并引用贺循所记的下葬礼仪(见《通典.礼四十六》):“至墓之位,男子西向,妇人东向。先施幔屋于埏道北,南向。柩车既至,当坐而住。遂下衣几及奠祭。哭毕柩进,即圹中神位。既窆,乃下器圹中。荐棺以席,缘以绀缯。植翣于墙,左右挟棺,如在道仪”后,认为魏晋模式的特征为墓道成为礼仪活动的重要场所:“曹操墓的墓道里还发现了很多柱洞,当时可能建有一些临时性的木质建筑,西晋帝陵临时停柩和祭祀的幔屋可能属于这类建筑。墓道很宽,常作台阶式,这与汉墓和北朝墓的长斜坡墓道是不同的。”
《中国考古学(三国两晋南北朝卷)》绪论曰:“蜀汉和孙吴厚葬陋习仍未改变”,虽有诸葛亮和张昭的敛以时服,但吴的朱然、丁奉、周鲂等家族墓可见一斑,出土器物之多,当中还不乏禁止出国展览的漆木屐、贵族生活图漆盘、青釉神兽尊等精品。成都新川墓群94号崖墓亦可见蜀地厚葬的传统,出土大量陶俑、铜钱,还有巴蜀特色的摇钱树。
翼奉曾上奏汉元帝曰:“窃闻汉德隆盛,在于孝文皇帝躬行节俭,外省徭役……又下遗诏,不起山坟。”这句话其实也可套用在曹操身上。
葛洪也很认同其薄葬观,他在《抱朴子外篇.省烦》曰:“至于讥葬厚,刺礼烦,未可弃也。自建安之后,魏之武、文,送终之制,务在俭薄。”
李梅田先生在《葬之以礼———魏晋南北朝丧葬礼俗与文化变迁》在第三章第一节总结魏晋制:“魏晋薄葬不唯有经济凋敝和防止盗墓的因素,也有生死观方面的原因……墓地是一个宣示和强化儒家理论的场所,表面上是孝行,实质是维护儒家理论。到了魏晋,儒家的伦理纲常被遗弃,墓葬仅是一个藏尸之所,因此变得非常简略……从洛阳一二期墓葬来看,曹魏西晋主要是奢华的汉墓进行简化,汉代流行的多室墓制逐渐向单室墓制转变,耳室与壁龛呈消退的趋势,墓葬不再作壁画。简陋的土洞墓也开始施用于高等级,洛阳第二期(西晋中后期)的120座墓葬中,单室墓约占近90%,其中单室砖墓和单室土洞墓约各占一半,而且大多不带耳室,或仅有象征性的假耳室。汉代以墓室多少代表身份的作法发生了变化,汉代繁多的明器数量和种类都趋于减少,铜器、漆器也极少用于随葬……还出现了碑型墓志。这套新的丧葬制度在西晋中后期表现得最为典型……这是一种由曹魏发其端而定型于西晋的新的埋葬模式,是对汉代丧葬方式的系统性变革,形式上是‘薄葬’,实际上是丧葬模式和墓葬功能的变革,可将其称为‘魏晋模式’……曹操墓、西晋帝陵等都有长斜坡墓道。”南北朝墓仍留有长斜坡墓道及单室墓结构、室內置墓志。
他又在《中古丧葬模式与礼仪空间》第五章进一步细化、增补,并引用贺循所记的下葬礼仪(见《通典.礼四十六》):“至墓之位,男子西向,妇人东向。先施幔屋于埏道北,南向。柩车既至,当坐而住。遂下衣几及奠祭。哭毕柩进,即圹中神位。既窆,乃下器圹中。荐棺以席,缘以绀缯。植翣于墙,左右挟棺,如在道仪”后,认为魏晋模式的特征为墓道成为礼仪活动的重要场所:“曹操墓的墓道里还发现了很多柱洞,当时可能建有一些临时性的木质建筑,西晋帝陵临时停柩和祭祀的幔屋可能属于这类建筑。墓道很宽,常作台阶式,这与汉墓和北朝墓的长斜坡墓道是不同的。”
《中国考古学(三国两晋南北朝卷)》绪论曰:“蜀汉和孙吴厚葬陋习仍未改变”,虽有诸葛亮和张昭的敛以时服,但吴的朱然、丁奉、周鲂等家族墓可见一斑,出土器物之多,当中还不乏禁止出国展览的漆木屐、贵族生活图漆盘、青釉神兽尊等精品。成都新川墓群94号崖墓亦可见蜀地厚葬的传统,出土大量陶俑、铜钱,还有巴蜀特色的摇钱树。
翼奉曾上奏汉元帝曰:“窃闻汉德隆盛,在于孝文皇帝躬行节俭,外省徭役……又下遗诏,不起山坟。”这句话其实也可套用在曹操身上。
葛洪也很认同其薄葬观,他在《抱朴子外篇.省烦》曰:“至于讥葬厚,刺礼烦,未可弃也。自建安之后,魏之武、文,送终之制,务在俭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