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吧 关注:5,633贴子:85,124
  • 3回复贴,共1

“气侠”之士袁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袁术与他的堂兄袁绍齐名,当时被称为“二袁”。
《后汉书• 何进传》 说:" (何进)以袁氏累世宠贵,海内所归,而袁绍素善养士,能得豪杰用,其从弟虎贲中郎将(袁)术,亦尚气侠,故并厚待之。”袁绍、袁术兄弟两人,凭借“汝南袁氏”的名望和号召力,而且袁绍是“游侠”,袁术也“尚气侠”,说明在何进心目中,“二袁”是并列的。何进是控制朝政炙手可热的大将军,策动反宦官斗争的领导人物。袁绍、袁术得到何进的重用,并积极投身于这次斗争。
这是来自同一营垒中对“二袁”所显示的重视;而来自敌对者方面,也同样如此。
宦官被消灭之后,政权落入凉州军事集团领袖董卓手中,包括“二袁”在内的关东牧守当然不会甘心,迅即展开了讨伐董卓的战争。当时,董卓曾认为“但杀二袁儿,则天下自服矣”(《后汉纪》 卷二六)。其时参加讨伐董卓战争的为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仙、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以及行奋武将军曹操等人,都是当时的著名人物。董卓没有将其他关东牧守放在眼里,在他的心目中,仅袁绍、袁术是具有号召力的人物,“但杀二袁儿”,天下即可自行降服。董卓对袁绍、袁术的重视,与何进完全相同。
尽管“二袁”并列,并同时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二袁”之间,不但相互敌对,而且性格才能也有极大差异。对袁术,综其一生,都与他的“气侠”性格有关。因此,什么是“气侠”?这是首先需要探讨的问题。《三国志• 魏志• 袁术传》 说:“袁术字公路,司空(袁)逢子,(袁)绍之从弟也。以侠气闻。举孝廉,除郎中,历职内外,后为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由于家庭是显赫的世族高门,从“举孝廉”到“虎贲中郎将”,一帆风顺,跻身于东汉政府的高位,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袁术之所以著称于当时,并不完全因为他的高门或高位,“以侠气闻”,这才是主要的。“侠气”即前引《后汉书• 何进传》的“气侠”,所谓“气”其含义如何?《吕氏春秋• 审时》 注说:“气,力也。”但是,游侠中的“气侠”又不完全以气力为其特点,这可以从史籍中找到有关事例。《史记• 季布列传》 叙述西汉初期的著名游侠季布“为气任侠,有名于楚”, “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后汉书• 王涣传》说:" (王)涣少好侠,尚气力。”又《戴良传》说:" (戴遵)家富,好给施,尚侠气,食客常三四百人,时人为之语曰:‘关东大豪戴子高。”,又《张堪传》 说:“张堪、廉范皆以气侠立名,观其振危急,赴险厄,有足壮者。”不难看出,所谓“为气任侠”、“好侠尚气力”、“尚侠气”,简言之,即是“气侠”。这是这类游侠之士的特点。但是,又不尽如此,“季布一诺”超过黄金百,戴遵“食客常三四百人”,而张堪、廉范更能够“振危急,赴险厄”。所有这些,说明“气侠”还另有其特点,即下可以济人们之难,如季布、戴遵,上可以赴国家之急,如张堪、廉范。因此,在游侠中,“气侠”的层次应该是较高的,戴遵被尊为“关东大豪”即其一例。
作为“气侠”的袁术,其行径正是如此。
《北堂书钞》 卷六一设官部“公路以气高人”条引《魏志》 说:“袁术字公路,为长水校尉,好奢淫,骑盛车马,以气高人,语曰:‘路中捍鬼袁长水。”’此条不见《三国志》的《魏志》 ,当为王沈《魏书》 之误。值得注意的是,袁术“以气高人”,与季布的“为气任侠”,王涣的“尚气力”,以及戴遵的“尚侠气”,完全一致;与前引《何进传》 、《袁术传》 的袁术“尚气侠”、“以侠气闻”,也完全一致。至于“路中捍鬼袁长水”一语,有如后世所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与前引赞誉季布的“楚人谚曰”,戴遵的“时人为之语日”相同,这是人们从袁术的游侠行径提炼出来的,亦即“气侠”的“尚气力”。这是袁术的一个方面。



1楼2010-04-11 18:15回复
    作为“以气高人”的袁术,还有其另外一面。东汉末年是一个游侠横行的时代,“以救时难而济同类”,这是游侠之士的最高准则。其时,东汉王朝危机四伏,统治阶级面临空前的严重灾难。宦官横行无忌,迫害忠良,被认为是灾难的根源。反对宦官,这是“救时难”;至于“济同类”,则是拯济参加反宦官斗争而受到迫害的人们。“以救时难而济同类”,正是上述“气侠”的“振危急,赴险厄”。当彻底消灭宦官的策划泄露,何进被害,反宦官斗争面临严重考验之际,袁术挺身而出,配合何进的部曲将吴匡、张璋,“欲将兵入宫,宫阁闭。袁术与(吴)匡共斫(zhuo)攻之,中黄门持兵守阁。会日暮,' (袁)术因烧南宫九龙门及东西宫,欲以胁出(张)让等”(《后汉书• 何进传》)。尽管当时宦官从暗道逃走,但在这次战斗中,袁术表现了“振危急,赴险厄”的“气侠”性格。
    这时,“气侠”之士袁术,不但崭露头角,并从此揭开了生涯中的另一页。
     袁术与孙坚
    在袁术新的生涯中,一个与他关系最为密切的人,这就是孙坚。如果离开孙坚,袁术割据南阳,进而据有豫州,并窥伺荆州,将难于实现。当董卓控制朝政时," (袁)术亦畏(董)卓之祸,出奔南阳”。南阳郡属于荆州,,户口数百万”, ,十分殷实。不言而喻,袁术的目的首先在于夺取南阳,其次则是企图占有荆州全部。不能排除历史的偶然因素,幸运降临到袁术身上。一个向来为人们所不齿的“轻侠”之士孙坚,率领一支劲旅前来南阳。孙坚以长沙太守名义跻身于反董卓盟军的行列,矛头不指向敌人,反而进攻同一营垒的荆州刺史王睿,迫使其自杀,进而又诱杀了南阳太守张咨。孙坚虽手握重兵,但既缺少高层次的社会地位,加以进攻王睿,诱杀张咨、又使其处于四面楚歌之中。对袁术来说,这正是占有南阳的大好时机。联络东汉政府新任命的荆州刺史刘表,再由刘表推荐,袁术轻而易举的取得南阳太守职位。’如何对待孙坚?袁术既联合刘表迫其离开荆州,反过来又利用孙坚,以夺取豫州。袁术推荐孙坚为豫州刺史,从此建立了长期“同盟结好”的关系(《三国志• 吴志• 孙策传》注引《江表传》)。
    孙坚进军,得到豫州各郡响应,一直打到洛阳近郊,而袁术又“尽有南阳之众”。袁、孙联盟,成为这一地区的重要割据势力。
    反宦官斗争中,以袁绍为首组成政治集团,袁术也相应组有同样集团。由于“二袁”之间的对立和敌视,在京师洛阳即不断展开争斗。《三国志• 魏志• 曹真传》注引《魏略》曾提到“袁术部党”,所谓“部党”, 《后汉书• 党锢传》说:“张俭乡人朱并,承望中常侍侯览意旨,上书告(张)俭与同乡二十四人别相署号,共为部党,图危社稷。”显然,“部党”即是政治集团。对于以袁术为首的这个集团,史籍留下的资料太少,上引《魏略》 的全文是:" (曹)真本姓秦,养曹氏。或云其父伯南夙与太祖(曹操)善。兴(中)平末,袁术部党与太祖攻劫,太祖出,为寇所追,走入秦氏,伯南开门受之。寇问太祖所在,答云:‘我是也。’遂害之。由此太祖思其功,故变其姓。”这说明,袁术不但组有“部党”,并与敌对集团中地位仅次于袁绍的主要人物曹操“攻劫”,以兵戎相见。无疑,袁术的政治集团中有大量游侠之士。袁、孙联盟建立后,当然,作为“轻侠”之士的孙坚,也是这个集团中仅次于袁术的主要成员。
    讨伐董卓的战争结束后,矛盾转化,成为割据势力之间的相互争斗。以袁术、孙坚为一方,袁绍、曹操为另一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在中原展开了争夺地盘的战争。首先挑起的是袁绍和曹操。
    《三国志• 魏志• 孙坚传》注引《吴录》说:“是时,关东州郡务相兼并以自强大,袁绍遣会稽周喁为豫州刺史,来袭取(豫)州。’,袁绍任命周喁为豫州刺史,即是不承认孙坚的刺史职位,并企图乘其大军远屯洛阳之际,前来夺取豫州。这种举动,对袁术来说,当然不能容忍,将袁绍所任命的豫州刺史击走(《后汉书• 袁术传》 “周喁”作“周周昕(xin)”,误),这是必然的。周喁的豫州刺史出自袁绍任命,说明他是这个集团的人物。《三国志• 吴志• 孙坚传》注引《会稽典录》 说:“初曹公(曹操)兴义兵,遣人要(周)喁,喁即收合兵众,得二千人,从公征伐,以为军师。后与(孙)坚争豫州,屡战失利。”从起兵讨伐董卓,以至被任为军师,周喁都在曹操军中。显然,这次豫州争夺战,其发动者是曹操,袁绍不过以这个集团领袖和“盟主”的身分出面任命,并积极予以支持而已。周喁属于曹操亲信,应该说,挑起这次战争的,主要是曹操。
    


    2楼2010-04-11 18:15
    回复
      这里有必要对这次战争作较为详细的分析。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说:" (初平四年)(袁)术引军入陈留,屯封丘,黑山余贼及于夫罗等佐之。术使将刘详屯匡亭。太祖(曹操)击详,术救之,与战,大破之。(袁)术退保封丘,遂围之,未合,术走襄邑,追到太寿,决渠水灌城。走宁陵,又追之,走九江。夏,太祖还军定陶。” 《后汉书• 袁术传》说:" (初平)四年,(袁)术引军入陈留,屯封丘。黑山余贼及匈奴于扶罗等佐术,与曹操战于匡亭,大败。(袁)术退保雍丘,又将其余众奔九江,杀扬州刺史陈温(? )而自领之,又兼称徐州伯。”两条史料互有详略,可以彼此补充。
      首先,据《续汉书• 郡国志》,封丘、匡亭(属平丘)、襄邑、太寿(陂名,属襄邑)、雍丘,皆在兖州陈留郡,宁陵在豫州梁国,九江郡在扬州,定陶在兖州济阴郡。显然,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场在兖州境内。袁术率军从所属豫州进入兖州陈留郡,大军屯驻封丘,并命其将刘详驻军平丘的匡亭。袁术认为,曹操大军必然首先向封丘进攻,寻求主力决战,而匡亭驻军则可以袭击曹操的后路,两面夹击,一举消灭曹操主要军事力量。这完全是袁术的主观设想。曹操的作战方略是,以主力首先进攻袁术的薄弱环节,再进攻袁术所率主力,这样就可以避免两面作战的被动局面;如果袁术率主力来援,更可以仅对刘详进行包围,而以主力攻击行军途中的袁术。果然,当曹操进攻匡亭之际,这个有勇无谋的袁术未曾深思熟虑,即率领主力前来驰援,完全落入了曹操的谋划。匡亭一战,袁术为曹操所大败,率领残部退保封丘。(前引《后汉书• 袁术传》 作“雍丘”,疑非。)曹操乘胜追击,包围封丘,袁术又突围逃到襄邑。曹操一直追到太寿陂,决水灌襄邑城,袁术再逃到宁陵,已进入豫州境内了。最后,袁术逃到扬州境内的九江,才摆脱追击,曹操也退回兖州。“流离迸走,几至灭亡”,封丘之战完全如袁术自己所说,这是一次彻底失败的战争。
      其次,这次战争完全是袁术冒失的鲁莽行动,显示了“勇而无断”的“气侠”性格。如上所说,袁术能够控制豫州,并企图夺取荆州,所依靠的,主要是孙坚的部队,而孙坚死后留下的劲旅,由其侄孙贲率领,屯驻九江,并未参加这次战争(见后)。如上引《武帝纪》 及《袁术传》 ,袁术所依以为“佐”的,仅是“黑山余贼”和“匈奴于夫罗”。《三国志• 魏志• 武帝纪》说:" (初平二年)黑山贼于毒、白绕、睦固等十余万众略魏郡、东郡,王肱不能御,太祖(曹操)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 … (初平)三年春,太祖军顿丘,(于)毒等攻东武阳。太祖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毒闻之,弃武阳还。太祖要击睦固,又击匈奴于夫罗于内黄,皆大破之。”因此,袁术所依靠的“黑山余贼”,以及“匈奴放夫罗”,皆是在上年为曹操所大破的残军余部。因与曹操有宿怨,他们才投入袁术发动的这次战争,既非与袁术长期联盟,而且大败之余,也不可能有较强的战斗力。统帅袁术,’勇而无断”,加上黑山、于夫罗等临时归附的残兵败卒,兵力也不会强,所仗恃的,仅是东汉政府这面旗帜,以及所任命的刺史金尚。以这种冒失鲁莽行动,而与曹操对垒,袁术的彻底失败完全是必然的。
      这次封丘之战,是袁术的“气侠”性格的反映。
      )“袁术至于此乎”
      为什么袁术封丘大败,退到九江,并能够在九江安定下来?
      《三国志•魏志•袁术传》 注引《英雄记》 说:" (陈)瑀既领(扬)州,而(袁)术败于封丘,南向寿春,瑀拒术不纳。术退保阴陵,更合军攻瑀,瑀惧,走归下邳。”同书《吴志》的《吕范传》注引《九州春秋》说:“袁术使(陈)瑀领扬州牧。后(袁)术为曹公(曹操)所败于封丘,南人叛瑀(《三国志集解》认为“‘瑀’似应作‘术”' ,是),拒之。术走阴陵,好辞以下瑀,瑀不知权,而又怯,不即攻(袁)术。术于淮北集兵向寿春。瑀惧,使其弟公琰请和于术。术执之而进,瑀走归下邳。”袁术退保阴陵,所谓”合军”、“集兵”,所集合的是谁的武装力量?有关史籍没有交代‘从当时形势来看,这只能是孙坚旧部。对此,这里有必要加以考察。《三国志•吴志•潘浚传》 注引《吴书》说:“父(芮)祉,字宣嗣,从孙坚征伐有功,坚荐祉为九江太守,后转吴郡,所在有声。”说明九江郡属于孙坚的势力范围。又《孙贲传》说:" (袁)术从兄(袁)绍用会稽周昂为九江太守,绍与术不协,(袁)术遣(孙)贲攻破(周)昂于阴陵。”据同书《孙坚传》 注引《会稽典录》 ,当袁绍派周喁为刺史与孙坚争夺豫州之际,又派周昂为九江太守,也是企图从孙坚手里夺取九江。因此,在阴陵攻破周昂的,是孙坚所部的孙贲军队。阴陵属于九江郡,本来是孙坚的势力范围,又是孙贲部队屯驻之地,袁术所以在封丘之战失败后“走九江”,原因也在于此。袁术为陈瑀所拒,“退保阴陵”,原因同样在这里。所谓“合军”、“集兵”,集合的就是孙贲率领的战斗力颇强的部队。


      4楼2010-04-11 18:15
      回复
        兴中平末,袁术部党与太祖攻劫,太祖出,为寇所追。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呢?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11-26 21: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