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吧 关注:28,453贴子:555,845
  • 6回复贴,共1

汉语的优越和前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汉语的优越和前途
据有关专家的统计,世界上共有7000多种语言,有对应文字的只有三分之一,使用人数较多的只有500种,有1400多种在最近100多年的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语言文字大竞争中,已经被淘汰消失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2009年2月19日发布最新数据警告说,全世界现存的中,大约有2500种语言频临灭绝。 以等级的分析量来表示:607种存在灭绝可能、632种有确切灭绝危险、502种语言面临严重灭绝危险、538种语言面临极度灭绝危险。 据统计,印度共有198种语言是频危语言最多的国家。第2、3位的国家是美国和印度尼西亚。灭绝数量分别为192种和147种。 研究显示,马恩岛的马恩语、土耳其的尤比克语已经灭绝,去年美国阿拉斯加一名会说埃雅克语的玛丽。史密斯过世。宣布这一语言消亡。过去约在90年间,有200多种语言已经消失,美国的192种频危语言中,四分之一以上已经灭绝。71种面临灭绝危险。当前全世界199种语言中,使用人数不足12人的有:乌克兰的卡拉伊姆语只有6人使用。美国的威奇托语只有俄克拉何马州10人使用。其中178种语言情况稍好,但使用人数仅介于10至150人之间。
在使用人数较多的500种语言当中,以拉丁语和阿拉伯语为代表的“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即人类语言发展的第二阶段的语言类),约90%左右,以汉语为代表的“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 (即人类语言发展的第三阶段的语言类),约占1%左右,处于从“第二阶段” 向“第三阶段”过度时期的语言类,约占3%左右。
现在世界上比较有影响的语言有12种,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占世界总人口的23%,其次是英语占10%,后边依次是西班牙语,俄语,印地语,德语,日语,阿拉伯语,孟加拉语,葡萄牙语,法语,意大利语。以上12种语言,使用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60% 。这12种语言中,印地语基本上属于第一阶段的语言;英语、西班牙语,俄语,印地语,德语,日语,阿拉伯语,孟加拉语,葡萄牙语,法语,意大利语,处在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度之中;汉语在6千年前,就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成为领先世界的最高级的语言。
汉语高级在哪里呢?这可以从它与第二阶段的语言的代表英语的对比中看出来:
一、汉语的音素多,音型多。
音型(是由音素和声调拼合而成的)多。
汉语扩词的思路是“语音多载”的,即采用“一音多意”的做法,让一种语音表示无限个词意,所以就不存在单词音节过长的问题,不存在扩词局限性问题,具有无限的扩展空间。由此使汉语的单音词汇丰富无比。为了解决误解问题,就采取增加声母、韵母、声调,来增多音型的办法。
汉、唐时期的古汉语,声调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这些声调,在今天的岭南诸省的客家族的语言里,仍然保留着。中国的黄河流域的中原各省,由于在历史上遭到北方胡人的多次统治,汉语受到外语的严重冲击,所以,汉唐时期的古汉语的声调和音型,逐渐被减少了。到清朝《康熙字典》里,只写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没有细分“阴、阳”。而近代的《新华字典》里,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入声”没了。与声调的减少相应的,音型也减少了。从语言发展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巨大地倒退。时至今天,中原汉人的口语中,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轻声”。今天的“普通话”,已经消灭了“入声”。 由于《新华字典》中,没有对于“入声”表达,所以,今天的多数人们都不知道“入声”是怎样的。简单地说,“入声”,就是把“上声”的后半截的上升音段去掉,只留前半段的下降段。今天,中原汉人口语说“小豆”、“小子”,其中的“小”的声调。就是“入声”。
今天,黄河流域的汉语人群的口语中,仍然还有有30多个声母,40多个韵母,有“阴平、阳平、上、去、入 、轻”声调。可以构成6000多种音型,仍然是比欧洲语音“色彩”丰富得多的语言。
英语有45个音素。其中元音21个,辅音24个,那么,表意的音型---21*24=504个;
中原汉语有声母30个,韵母36个。还有6个声调,那么,表意的音型----27*36*6=5832个。
一个音型,就可以表示一个单音节词。由于单音节词是有限的,世界上的事物是无限的,所以,要把世界上的无限的事物都用单词表示出来,在语音单载的情况下,就必须用增加音节的办法来扩大单词数量。这样,英语的二音节词是504*2=1008个,三音节词是504*3=1512个,以此类推,英语要建2万个单词,就得10个音节,用20个拼音字母组成。这么长的单词,人说起来很费劲,用拼音字母写出来,单词很长。这就出现了扩词的“音节极限”。现在的英语在遇到“音节极限”时,采取了语音多载的办法,来解决单词的音节随单词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问题,所以,英语中也出现了很多“同音异词”。他们对于这些“同音异词”,在文字上的区别办法,就是在拼音字母单词里,添加不读音只起区别词意的字母或者“临时变读”。“有得必有失”,这样做,虽然解决了扩词局限性问题,但是,1、在单词在书写上,却出现了“读写不一致”的问题了,从而使拼音字母文字变得难于学会了;2、在文字上添加了表示语法的哑音字母,使单词的使用灵活性消弱了很多。3、文字由原先对英语只起表示作用,变成也起支持作用了,也就是说,语言要增加新词,必须文字支持才可被人们理解。
然而,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单载”的语言,所以用5832个单音,可以表示无限的汉语单音词。例如:“立”音的汉字就有50多个:立力离利丽例历粒莉厉励沥栗吏荔
俐。。。。。。。。。。。。。。。。。。。。。
所以,汉语是世界上最易学会的语言。汉语比英语易学得多,词语比英语丰富得多。
二、汉语语法十分简单。
汉语的基本语法就是“以说话时的吐词顺序来关联和理解词意的”,汉语的单词本身不附带语法。多数实词的词性,可以随语句的结构和吐词的顺序变化而变化。
例如:“水车”、“车水”、“车水马龙”,“水车”一词的“车”是名词; “车水”一词的“车”是动词;“车水马龙”这个成语里的“车水”是形容词-----形容“很多车象流水一样连绵不断地在路上跑”。
汉语的基本的语法就是按说话时吐词的先后顺序,理解单词之间的含意关系就可以了。
并且,单词的词性能随单词的环境而灵活地转变。没有英语的那些死板而繁琐的语法规则。
例如:“猪八戒用耙将妖怪耙了一耙”。此句中有三个“耙”字,词性各不相同。第一个是当名词用的,第二个是当动词用的,第三个是当量词用的。
再如:“清心明目”。从任何一个字读起,不论向左读还是向右读,都通: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清心明;目明心清,明心清目,心清目明,清目明心。为什么都通?明、清二字,可以在不同的语句中,随机变性---在“清心明目”一语中,是动词;在“心明目清”一语中,变为形容词。
再如“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这句话,从左向右读或从右向左读,都通,而且意思不变。因为“海”、“上”两字和“自”、“来”两字,排列顺序不同,其组成的双音词的意思就不同。
再如,清朝的李如珍所著《镜花缘》中,在第41回里,列出了一个 “苏氏蕙若兰织锦回文璇玑图”。这种回文诗、旋转诗,只有汉语才能有。
世界上最优秀的诗歌和独一无二的回文诗句,都出自中国,就是由汉语的特性决定的。
由于汉语的语法十分简单,所以,汉语单词的使用十分灵活自由。因此,汉字,汉语单词的使用比英语单词的使用灵活自由得多。所以,汉语五千年以来才发展到八万多个(中华书局1994年版《中华字海》收字85568个),就足够用了;汉语文章,既准确又精炼又富于表现力。汉语的诗词歌赋,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例如:“水车”、“车水”、“车水马龙”,“水车”一词的“车”是名词; “车水”一词的“车”是动词;“车水马龙”这个成语里的“车水”是形容词-----形容“很多车象流水一样连绵不断地在路上跑”。英语就没有这种灵活性。
英语的语法很多,在发展到“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后,为了在文字上区别“同音
异意”词,在文字上也添加了表示语法的“哑音字母”,使单词的词性固化,使每个单词像一个拼图模板一样死板了,从而影响了单词使用的灵活性,所以,目前英语单词达到300万了,也还是不够用,还必须随着新事物的不断的出现而不断的创建新的单词。
三、词汇数量无限。
这里所说的“词”,是指“一个音节或多个音节所表示的语意”,这种“语意”是人们事先统一约定的。如果不事先约定,别人就听不懂发话者的语音所表示的意思。所以,“词义”是人为定义的,是人为赋予的。
由于单词本身不附带语法,汉语的基本语法就是“以说话时的吐词顺序来关联和理解词意的”,这样,就能用已经约定的单音词的含意为基础,按照单音词的前后顺续,任何人都可以随机灵活地组建说出来别人就能理解的新语句。那么,由两个单音词构成的合成词,叫做“二字合成词”。以此类推,由三个单音词构成的合成词,叫做“三字合成词”,由四个单音词构成的合成词,叫做“四字合成词”,。。。。。。。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按现有单词的词意(原意或延意),灵活多样地构建“合成词”,不用预先社会约定,讲出来就能被别人理解。例如:石碑,就是刻有记录事情的文字的石头,有的地方的人们称为“石书”、“石信”、“石牌”、“石碣”、“记石”、“铭石”。虽然称呼不同,但是,大家一听就明白。
再如:“天” 、“明”是两个原意不同的单音词。人们可以用它们构建同其原意相关,但含意不同的合成词,“天明”、“明天”、“天明了”、“盼天明”、“明知故犯”。“天”、“明”二词又可以分别与其他很多单词构建“合成词”,如:天下、天天、天平、天然、天才、天生、天籁、青天、晴天、阴天、白天、聊天、天桥、天马行空、光天化日......;明白、明确、明了、明朗、明智、明志、光明、黎明、清明、分明、严明、言明、验明、明知故犯。。。。。。所以,汉语的“合成词”是无限的。谁也无法统计全;
例如,同一个“第一”的意思,汉语可以有如下的多种说法:无与伦比;独一无二;天下无二;独占鳌头;名冠世界;名冠古今;名列第一;名列前茅;倾城倾国;断古绝今;等等。
这种字义组词方法,能够组建出无限的新词,从而使汉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表达能力。
因此,汉语一般不需要创建新的单音词,汉语的单音词数量增加很慢。所以,中国自来,每隔2、3百年才编写一次《字典》,而且只编写《字典》,不必编写《词典》。所以,汉语五千年以来才发展到八万多个。
四、 语句丰富而又言简意赅。
汉语的一个单音词,既可以表示一个实物,也可以表示一件事情,还可以表示一句长话。例如:四匹马拉车,用一个“驷”表示,一个复杂的工艺过程,用一个“鎏”表示。所以,单词简练,含意丰富。又由于单词无限,语法简单,所以变通叙述的方式极其灵活,从而使汉语具有准确严谨、丰富多彩的表达能力。所以,语句丰富而又言简意赅,是任何语言无法比肩的。
汉语文章,既准确又精炼又富于表现力。汉语的诗词歌赋,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联合国”规定通用语言、文字有五种,用五种文字叙述同一件事情,汉字文章是最短的。
而英语是“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的语言,很多单词本身都附带语法,所以,很多单词就成了具有“固定接口的模块”。所以,不能随便与别的单词构建“合成词”。因此,社会上增加一种新事物,在多数的情况下,就只得造一个新的多音节新词来表示之。为了防止出现同音异义词,在创建新词时,就必须先查遍英文字典;并且,还得防止新造单词的音节数不能超过人们的读音长度极限。要是在这两方面都不能防止时,就只好用一句话来表示之。用一句话来表示,当然很啰嗦了,于是人们就用“缩写字母”来表示了,例如:电脑的“中央处理器”,英文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为了变啰嗦为快捷,就缩写为“CPU”。这种新造单词或缩写词,没有 “注释”,别人是听不懂和看不懂的。所以,他们每一年都需要补充一次《词典》。不然,他们国家两个不同行业的人员,就都看不懂对方行业的专用名词了。
由于汉语的新词扩展主要是靠汉字的新字扩展来支持的,所以,汉语、汉字就出现了互相支持而密不可分的关系:汉字发展,汉语就发展;汉字停止发展,汉语就出现僵化、退化;反之也是如此,汉语退化,汉字就变质,汉语变成多音节词语言,汉字就变质成“音节符号”;汉字易学,汉语就易学;后来汉字变得难学了,汉语也就难学了。
汉语的发展,本应按第三阶段的语言发展的总方向(不断增加音素和声调;增加表事成语和单音词;将已有的多音合成词用一个单音新词取代。从而使汉语更简练更准确更易学)进行的,但是,楷体汉字对汉语的音素、声调是不支持的,汉字楷体的扩展又因自身的原因及社会各种原因受到阻碍,所以,汉字楷体系统,从明朝以后,其体式、性能就一直得不到改进和提高,僵化至今。而汉语必须汉字的支持,汉字的停滞,就导致汉语的停滞和退化。所以,汉语从清朝以来,就一直在退化。
五、汉语的日常用语最易学会。
不认识汉字的来中国做买卖的外国人,来中国3个月,就能学会汉语,能与中国人畅通地进行口语交流了。汉语的日常用语大约需要2万个单词,但是,大多数都是“合成词”,所以,只要会了目前新华字典中的2000个左右的字就可以了。
而英语的日常用语,一般也需要约2万个单词,单词的音节数1至8 个,2万个单词,必须全部记住。所以,英语比汉语难得多了。
六、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汉字变为“科学理想的的文字”。要达到这一要求,不需要变革汉语,只要把汉字楷体升级为“意、音双表新体汉字”就可以了。这种升级,可以在100天的时间内实现。
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要求英文变为“科学理想的的文字”。但是,要达到这一要求,就需要同时变革英语和英文-----把目前“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发展成“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即人类语言的第三阶段);把目前的“意、音双表的线性字母文字”变革成“意、音双表的的方块文字”。
目前的英文和英语语法,都是落后于英语发展进程的。现在的英文和语法,就像一个鸡蛋壳似的,壳内的成分已经快要变成“小鸡”了,可是蛋壳还没有变化。当英语发展到“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目前英语大量使用缩写词,就是向缩减音节的方向前进的表现)时,如果英文和语法不作相应的改革,那就会把“小鸡”憋死在蛋壳内了。但是,英语和英文的这种变革,大约需要100年才能实现。
综合以上六点来看,汉语是“言简意赅、丰富准确、最易学会”的语言,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
但是,汉语在今天的大工业商品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时代,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大多数的人们把汉语汉字看成可有可无的交流工具。在世界范围内的语言文字大竞争中,极大地败给了英语。使中国不得不实行全民普及英语教育。
目前,联合国文件的原文,80%用英文,15%用法文,4%用西班牙文,1%用阿、俄、中文。”而在这1%中,“汉语的国际性最弱,及不上俄语,也及不上阿拉伯语。
 刘维树对2006—2015年世界三大数据库的论文情况进行分析发现:
在以SCI论文为代表的自然科学领域,96.94%的论文是以英文发表的,其次为德语(0.61%)、汉语(0.59%)、法语(0.46%)、西班牙语(0.39%)、葡萄牙语(0.38%)、波兰语(0.13%)、日语(0.12%)、俄语(0.11%)、土耳其语(0.07%)。
在以SSCI论文为基础的社会科学领域,英语论文的比例为94.95%,其次为西班牙语(1.42%)、德语(1.19%)、葡萄牙语(0.68%)、法语(0.58%)、俄语(0.37%)、土耳其语(0.16%)、捷克语(0.11%)、意大利语(0.09%)、斯洛文尼亚语(0.06%)。
在以A&HCI为基础的艺术人文领域,英语论文占73.26%,其次是法语(7.45%)、德语(5.48%)、西班牙语(4.83%)、意大利语(3.18%)、俄语(1.56%)、葡萄牙语(0.70%)、汉语(0.56%)、捷克语(0.48%)、荷兰语(0.36%)。
以上这些统计数据说明,汉语汉字在今天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已经被边缘化了,面临着逐渐被淘汰的危机。
在今天的世界语言、文字大竞争的潮流中,所有的民族语言、文字都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前途。决定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兴亡的因素,主要有:
1、语言、文字的性/价比是否最高;
2、文字是否适合建立独立自主的电脑信息系统;
3、科技经济是否强大并领先世界;
4、军事力量能否战胜入侵的敌国。
这四条,其中有一条不行,这个国家的语言、文字就会面临着被淘汰的危机。
汉语汉字在今天的国际文化交流中,表现劣势的原因之一:
是汉字的性/价比太低,因为汉语必须汉字的支持,而既没有“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又不直接“表音”的必须逐字死记硬背每个字的“字形”、“字义”、“字音”的楷体汉字,是世界上最难学会的文字。对外国人来说,学习汉字难于攀登喜马拉雅山,汉字的难学,直接淹没了汉语的易学性,导致外国人通过汉字学会汉语的成本很高。
表现劣势的原因之二:
掌握中国语言文字发言权的“汉字拉丁派”的“学术权威”,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在盲目地追随西方错误的“语言文字学”,要“消灭”汉语、汉字----极力鼓吹“汉字落后论”,推行“汉字拉丁化”的汉字改革和自己随意乱造的“楷体简化字”。
由此导致汉字出现如下三点退化变质:
一、所谓“汉字拉丁化”,就是用26个拉丁字母的不同排列的“字母串”,来表示汉语的不同的单词。
但是,但是,汉语有26个声母,36个韵母。表示汉语韵母的就得用拉丁字母的重复排列才可表示出来。这样,就加长了字母串,增加了识读难度。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汉字拉丁派”就采取了“削足适履”的办法:
砍去了一些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音型:
1. 尖音zi、 ci 、si三个尖音声母和舌面声母“尼” 、舌根声母“鄂”,而“普通话”没有。导致“睛、京”同音,“清、轻”同音,“星、兴”同音,“燕、雁”同音,“俄、恶”同音,等等
2. 音型iai、 jiai 、 ziie 、dei、 gei、 kei 、zhei 、chei 、shei 、zei 、sei、。。。。。。”等音型。导致“平、翘”舌音混乱,“挨、捱”同音,“则、责”同音, “阶、节、 结”同音,“扼、萼”同音。。。。。。。。。。。。。
3.声调有10个,有“入声”,而“普通话”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比“中原汉语”了4个。导致十指”和“食指”同音;汉语原有的“抑扬顿挫”,现在只剩“抑扬”没有“顿挫”了。
4. 原先“晚”和“碗”不同声母,而“普通话”无区别。
5. 原先“除、处” “住、朱” “书、汝”不同韵母,而“普通话”无区别。
6.把大量的“ei”韵字,合并到“e”韵字族里;把很多“sh”声字,合并到“s”声字族里;把很多“iai”韵字,合并到“ie”韵字族里。
这6项,都可以在《康熙字典》的“切音”注音中看到。在1957年出版的《四角号码词典》的汉语拼音字母的注音中也能看到。
例如:《康熙字典》对团音的“交、敲、嚣”的注音分别是“居肴切、丘交切、虚娇切”,对尖音的“焦、悄、消”的注音分别是“即消切、七肖切、先彫切”; 1957年出版的《四角号码词典》对于三个“尖音”,分别用“zi、ci、si”来表示,与“j、q、x”三个“团音”区别开。对“交、敲、嚣”的注音分别是“jiao、qiao、xiao” 对“焦、悄、消”注音分别是“ziao、ciao、siao”。
这6项的缺少和混乱,导致了“普通话”中,出现了大量的同音词,使语言表达准确性和简捷性和美感性大为降低。使很多按中原语做的押韵诗词,用今天的“普通话”,读起来,失去了原有的韵律美感。例如:《滕王阁序》中有一句精句:“落霞与孤鹜齐‘ 飞’,秋水共长天一 ‘色’”。按普通话读,“色”读成“se”,它与“飞 fei”,不押韵;按中原语,“色”读为“shei”,就与飞押韵。
再如,汉语,甲对乙说:“3号油比2号油‘清’”。
因为现在的《新华字典》中‘清’、‘轻’同音同调,
(待续)


1楼2021-02-04 09:39回复
    没啥特别前途,一时也不会死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2-05 18:00
    回复
      关于入声的论述 不对 入声不是如你所讲的那样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02-18 23:40
      回复
        很专业的研究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5-12 15:56
        回复
          建议搜《英语先天劣势对美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抑制及对中国的警示》,结果显示中国科技未来全面超越欧美,中文的简洁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5-12 15:58
          回复
            普通话要翘舌区别,粤语不需要。比如4和10,14,粤语轻松念出来,区别明显,不用翘舌区别。十指,食指,粤语一样念出来区别明显。
            不过,英语难多了,每个单词都带语法,各种变化多端,学十几年的都怕说错语法,知道有差不多意思的词,也不敢说。老外说中文没有心理压力,只要知道差不多意思的字词,怎么说都大概表达出意思,不用担心语法错了,除非不知道相关的字词。英语就TM麻烦了,比如同样一个词“吃”,就算我知道eat,但是说的时候压力大,怕说错。因为正在吃,行吃,吃过了,吃过好几天了,等等,这个动词都有变化,就不是eat了,所以不敢说,怕说错丢人,声音中国人学的都说哑巴英语。
            老外只要学会了“吃”这个词,怎么说都行,所以敢说,没有说错的顾虑。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5-12 16: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