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吧 关注:24,989贴子:297,185
  • 10回复贴,共1

国有贤臣安社稷,家无逆子寿命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曾国藩生命中的最后一天:脑溢血与遗疏万壑清发布时间:08-3114:35
曾国藩,生于1811年11月26日,时为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卒于1872年3月12日,时为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终年62岁。

曾国藩的一生
作为同治中兴的名臣,曾国藩出身于耕读的小农之家,于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至道光二十八年(1848)官至礼部右侍郎,位居二品,是当时人臣中少有的升迁迅速之人。京中任职的经历,给曾国藩带来的是朝中的人脉关系和学问取向,特别是对清朝政治的运作有了具体丰富的经验。
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运动从广西起义,迅速蔓延至江南。咸丰二年(1851),曾国藩回乡开始帮办团练,湘军由此崛起。至同治三年(1864),湘军攻破天京。在十多年时间中,曾国藩殚精竭虑,既要与太平天国的战斗,又要与地方官员勾心斗角,同时还要赢得朝廷的信任。内外亲疏,周旋其间,终成对清朝而言挽狂澜于既倒的不世之功。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运动靠的是稳扎稳打。平定之后,曾国藩功高盖主,第一步做的是裁撤湘军。但慈禧仍不放心,又命他任钦差大臣,北上剿捻,命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目的是让曾国藩远离江南大本营,而扶持淮军与之对抗。
曾国藩剿捻仍然用稳扎稳打的战术,但捻军与太平天国不同,他们是游寇,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曾国藩剿捻并不成功。朝廷不得不启用李鸿章。位极人臣之际,再让曾国藩无功可建,慈禧虽是剿捻,但是一箭双雕,从政治角度而言,主要是为打击曾国藩。

同治七年(1868),慈禧又将天津教案交给曾国藩处理,任其为直隶总督。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时已看到洋人的厉害,此时处理天津教案,坚持的原则是不轻起战端,对洋人一让再让,结果从朝廷到民间都对他很有意见。
而为了进一步削弱曾国藩在江南的势力,慈禧一方面将湘军的重臣分散到各地任职,另一方启用马新贻做两江总督。但湘军并不就此就范。同治九年(1870),马新贻被刺。慈禧不得不再让曾国藩回任两江,处理刺马案。
至此,曾国藩再次坐稳两江总督的官位,直至去世。
曾国藩的崛起,是靠太平天国运动,其意义在于打破了清朝“内重外轻”,即在道光之前,朝廷权势重、地方官员轻的格局,让朝廷不得不启用汉臣做封疆大吏。同时,也开启了咸丰、同治、光绪地方大员日渐坐大的格局,为地方推行洋务运动、乃至以后的军阀混战埋下了种子。
在金陵的最后两年多,曾国藩已经老迈,多病缠身。

生命中最后一天脑溢血而亡
曾国藩一生有记日记的习惯,在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初四,他的日记绝笔是:
晨起,书:“既不能振作精神,稍尽当为之职分,又不能溘先朝露,同归于尽,苟活人间,惭悚何极!”
此时,他已感到大限将至。
吃过午饭之后,他的长子曾纪泽陪他在两江总督署西花园散步,走了个遍。在花园中,曾国藩脚发麻跌到在地,抽搐失语。曾纪泽将他搀扶着做到椅子上,抬到卧房,晚上7点到9点时去世。

最后的上疏
在去世前,曾国藩循例给朝廷上疏,收入《曾国藩全集》的遗疏题为“病体垂危谨由梅启照代递遗折”。全文如下:

奏为天恩未报,臣病垂危,伏枕哀鸣,仰祈圣鉴事。
窃臣由道光十八年进士供职词垣,恭持文枋,蒙宣宗成皇帝特达之知,不次超迁。未及十年,洊贰春宫,兼署吏部、刑部侍郎,毫无报称。道光三十年应诏陈言,语多憨直,渥蒙文宗显皇帝采纳优容,不加谴责。咸丰三年丁忧在籍,适值粤逆滋扰,激于义愤,创立楚军,转战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各省。中间奉命援浙、援川、援闽,均不果行。综计驰驱军旅十有余年,艰难险阻,屡濒于危。仰托朝廷威福,诸将戮力,臣弟国荃誓死灭贼,克复江宁,仰荷圣恩锡爵,酬庸有逾常格,功薄位高,力小任重。每一念及,辄觉无以图报。同治四、五年间,剿捻元效,回任两江。本欲解职避贤,以闲散自效,而恩命再三,所以策励衰庸者无微不至。臣何人,斯何敢固执求退!造奉旨调任直隶,整饬吏治,清理积谳,不敢稍遗余力。办理天津民教之事,刚柔未能得宜,内疚神明,外惭清议,五中耿耿,引为深耻。旋又奉命调任两江。自九年十月受事后,眩晕之证〔症〕时时间作。惟念两江为东南一大都会,朝廷鉴臣愚诚,怜臣衰病,温语下颁,勘以坐镇,用意至为深远,遭遇可谓极隆。臣仰体德意,默省素志,窃谓居官一日,尽职一日,虽右目失明,夙疾屡发,从不敢具折请假,上烦圣虑,不意薄灾生竟成痼疾。本年正月二十六日,在城外公所,司道环坐,忽然心有所言,口不能出,自虑恐成中风之证〔症),赶紧延医服药,略有微效。二十七八九至二月初一二三等日,又发数次,犹谓春在肝旺,不甚措意。昼接属僚,夕治文牍,仍勉强如常,不敢稍息。初四日申刻,忽然心摇手战,不能自主,即命家人扶掖缓行数十步,旋觉足麻气促顿异常时。医者威云势极危险,臣自问亦已不支。
伏念臣生平略涉儒先之书,于义利公私之界辨之最严。自咸丰三年带兵之始,即自誓以身许国,无望生还,厥后军务粗竣,此中殆有天幸,臣始愿实不及此。承乏两江,前后三次,刻刻以旷官负职为惧。圣主待臣愈恕,而臣自治愈严,默揣平生,遭际实已逾分,不敢求一日之安,方冀从容整理,补救万一,而葵霍之志未舒,桑榆之景迫。目前边陆未靖,外患方长。南则黄流横溢,北则饥懂荐臻,断不敢以己治已安为粉饰承平之语。惟愿我皇上敬承皇太后懿训,兢兢业业,惟日孜孜。崇宽政以恤疲氓,纤远谟以弭隐患。深宫益崇节俭,则军需虽广而供亿不劳;圣学日进高明,则几务虽殷而措施悉当。臣待尽余生,语无伦次。臣长子纪泽前年蒙恩赏给员外郎,签分户部行走,次子纪鸿以附生应试,现均随任在署。臣惟有函属臣弟国潢、国茎,督率臣子等勉力读书,补臣未尽之志,以仰副圣天子眷念旧臣之至意。谨口授遗折,命臣子面交江宁布政使梅启照恭折代递,瞻望阙延,神魂飞越,不胜感激屏营之至,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谨奏。
遗疏历数任官以来的种种,回顾一生,对自己的病情作了详细的汇报。之后又提醒朝廷内忧外患,还要兢兢业业,希望朝廷能够行宽政,务节俭,讲圣学,文武并修。最后还感谢朝廷对曾氏的厚待。

朝廷也下诏对他加以优待,赠以“文正”的谥号,对他一生的功绩给予了肯定。
老成硕望,实为股肱心膂之臣。方冀克享遐龄,长承恩眷,兹闻溘逝,震悼良深!曾国藩著追憎太傅,照大学士例赐恤,赏银三千两治丧,由江宁藩库给发。赐祭一坛,派穆腾阿前往致祭,加恩予谥文正,入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并于湖南原籍、江宁省城建立专祠。
“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对于曾国藩的评价,朝廷已经盖棺定论。
曾国藩作为外臣,但被称为“曾相”,虽不居相位,却是有着当时无以复加的威望。
《清史稿》在《曾国藩列传》最后,作了一个评语,堪称至当。
国籓事功本于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凡规画天下事,久无不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国籓又尝取古今圣哲三十三人,画像赞记,以为师资,其平生志学大端,具见於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疆臣阃帅,几遍海内。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呜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IP属地:湖北1楼2020-12-30 16:36回复
    超级赞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12-30 21:24
    回复
      你们为这个汉人满清走,狗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哈哈哈哈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1-01-08 16:26
      收起回复
        对于这段历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先不谈,但这个吧里90%以上的吧友,内心向上,人人自省。如果这样就是所谓"羞耻"我愿意"羞耻"一辈子 个别吧友您有您的信仰我们尊重,但因为自己的信仰不允许别人有自己的崇拜未免气量太狭小了吧?更何况您确定真的精通这段历史吗?是这方面的专家教授吗?建议您可以搜一搜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郦波评曾国藩家训,看看学学专家教授和中央电视台对这段历史问题的最新权威看法。心太窄会蒙蔽了您的双眼。请不要在一群积极向上每日自省且励志终身学习的群体面前趾高气昂,谢谢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1-01-08 17:47
        收起回复
          写得不错。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1-01-12 17:37
          回复
            这个遗折不可能是他本人写的吧


            IP属地:江苏来自手机贴吧9楼2024-05-13 14:56
            回复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5-14 23:58
              回复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6-07 13: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