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吧 关注:123,162贴子:1,662,812

【学术交流】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新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12-28 22:44回复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12-28 22:45
    回复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0-12-28 22:45
      回复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12-28 22:45
        回复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12-28 22:45
          回复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12-28 22:46
            回复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12-28 22:46
              回复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12-28 22:46
                回复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12-28 22:46
                  回复
                    目前通过考古工作,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车的形制,是商代的。尤其是车的轨距方面,根据李水海先生统计的近五十多年内、乃至近二十多年内出土的殷墟、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车辆形制的有关数据(见李水海:《“三十辐同一毂”·车制·〈老子〉成书时代》,《江南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23-25页),可知商周乃至秦代,同一时代的车辆轨距是比较统一的。笔者把他的统计数据中关于轨距的统计部分摘录出来,另绘成下表(单位:厘米):

                    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实践上的“车同轨”,都是存在于先秦时期的。当然,如果我们从严格意义上的“同”字来求的话,则可以认为先秦时期是没有“车同轨”的事实的,但那样一来,秦朝的“车同轨”又怎么能确定是严格的呢?即使秦朝的车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至少车的种类总还是多样的,不同种类的车,其大小必有差异,则其轨距之间又怎么能完全相同呢?秦朝时有金根车、安车、高车、战车等车种(参见武伯纶:《秦汉车制杂议》,《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第82-85页),从驾车之马匹数来分,又有六马之驾、四马之驾、两马之驾等不同(2005年春,在西安财经学院新校区的基建工地中,发现了一处秦朝时的陪葬坑,从中发掘、清理出安车一辆,挽马六匹,此即古代的礼制——“天子驾六”所用之车,考古专家们推断其处为秦始皇祖母夏太后之陵。见孙展:《遥想当年夏太后》,《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第32期),可以想像,将这些不同种类的车辆完全统一轨距即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即使同为战车,据考古学界对秦陵兵车马车部件的测量,其轨距大多在130~150厘米之间,虽大致相当于秦尺度六尺之长,但毕竟不是完全一致的,与此同时,整个秦陵的陶俑、陶马、器物等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甚至实行严格的质量和标准责任追究制度(参见邓学忠:《秦始皇统一大业中的度量衡和古代标准化(续)》,《中国计量》2008年第9期,第54页)。由此可知,秦朝的“车同轨”并非如后人所传述的那般铁板一块,而是和先秦的“同轨”一样(如上表所反映的),是有弹性的。
                      秦朝的法制相当严格,那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不管是先秦时期的夏商周三代,还是秦朝本身,无论在哪个方面(当然包括车辆的“同轨”方面),几乎都不可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全国“一刀切”。史载秦始皇修建了“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不同路线的道路,其中,“驰道”是专供天子行车用的,宽度为五十步,其它三种道路的宽度不清楚。这些道路相当于今天的铁路这种“交通大动脉”,还有众多的相当于今天遍布全国的公路的“小动脉”呢?可以推测的是,秦朝政府当然是无力、也没有必要一一规定宽度的。但由于史书记载了其对驰道和车轨的统一规定,后世遂容易以为只有秦朝才真正开始实现了全国的“车同轨”。
                    类似的情况发生在“书同文,行同伦”上。我们仅凭常识也可知道,在先秦时期,如果没有周天子名义下语言文字上的统一性,来自不同地域的诸子百家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地“争鸣”呢?从甲骨文、金铭文、石鼓文、陶文等遗物来看,中国的文字早在商代后期就已经趋于成熟(李更旺:《先秦文字的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概述》,《图书馆学刊》1982年第2期,第46页)。孙鹤和曾广开通过考察先秦时期的文献记载,并对考古发现的文字进行比对,发现秦文化与六国文化以及文字虽有差异,但都是在西周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华夏文化,同中有异,是统一的(孙鹤,曾广开:《秦简牍书与西周文字的传承关系》,《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冬之卷,第113-127页)。此外,如果从严格的“同”字来看的话,秦朝亦未实现文字的完全统一。随着1975年底云梦睡虎地秦简、1986年4月天水放马滩秦简的出土,乃至1980年四川青川木牍等诸多文物的出土,我们已经可以肯定:秦简牍书与秦小篆同出一源,但秦简牍书是汉字演变过程中一个至为关键的环节,而小篆更多地只是充当探索古文字的一个参照体而已;秦朝真正流通于天下的正是这种被称为秦隶或古隶、草篆的书体,一种用毛笔蘸墨书写在竹木简牍上的文字,而李斯所负责主持的令全国统一使用小篆的工作,只是政府的美好愿望罢了;秦朝至少并存有简牍、诏版、小篆三种书风,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文字写法上的差异;隶书在秦朝统一全国之前就已经产生了;与其说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还不如说是隶书真正统一了文字(参见孙鹤:《试论秦简牍书与秦小篆的关系》,《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423-425页;宋文京:《秦代书风的三大走向与影响一一关于秦简、诏铭、刻石的笔记》,《殷都学刊》1993年第2期,第100-105页;王伟:《秦“书同文字”刍议》,《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20页)。
                      先秦时期的“行同伦”则几乎没有任何问题,这从《左传》、《论语》等文献的记载看得很清楚,兹不赘述。


                    IP属地:江西10楼2020-12-29 02:31
                    回复
                      太多了,看的眼睛疼,你总结下吧说的什么。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0-12-29 04:57
                      回复
                        李斯受命统一文字,出小篆是不是史实?
                        南征百越,令赵佗迁秦民十万通婚同化是不是史实?
                        秦皇之功,此两项在中外帝王之中便天下无双。罗马之所以亡,欧洲之所以分,就是因为没有统一文化通婚同化。
                        秦始皇开创的不仅仅是一个朝代,而是一个完整统一永恒不裂的华夏文明。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12-29 05:34
                        收起回复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功绩是不是要算给马克思或者列宁啊?因为社会主义早就有了啊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0-12-29 08:40
                          收起回复
                            美国建立联邦政府的功绩是不是要算给法国人啊?因为是法国人提出的三权分立学说。那是不是美元上应该印法国人头像啊?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0-12-29 08:43
                            收起回复
                              中国收回香港的功绩是不是要算给李鸿章啊?因为李鸿章签的99年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0-12-29 08: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