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亨斯陶芬王朝吧 关注:1,792贴子:8,559

《红胡子腓特烈 君王与神话》一书的中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译者是 Melissa Corvinus小姐
翻译自Frederick Barbarossa: The prince and the myth
作者:John B. Freed


IP属地:上海1楼2020-12-27 22:16回复


    IP属地:上海2楼2020-12-27 22:21
    回复
      斯陶芬家族与他们在洛尔希(Lorch)地区的家族修道院有些疏远的联系证明他们自己对作为斯陶芬家族的身份认知也比较含糊不清。当时的贵族家族都经常会将一座城堡改建成修道院——弗赖辛的奥托正是在克洛斯特新堡(Klosterneuburg)的修道院开始了他的教士生涯,其字面意思便是“新城堡修道院(Monastery New Castle)”,意为他们家族的墓地。教士们在祈祷中缅怀他们的赞助人,并经常通过撰写一些家族历史来提升自己的世俗声誉。贵族家族中每一代最年长的家族成员经常会担任修道院的赞助者与保护人。这些赞助人以及他们对修道院资源的间接控制,是贵族领主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安置的墓穴以及每年一次的祭祀活动也加强了家族世代相传的凝聚感。
      1136年,教宗英诺森二世接受了施瓦本和法兰克尼亚的腓特烈一世公爵、他的妻子阿格妮丝以及他的儿子们,即未来的腓特烈二世公爵和康拉德三世国王向教廷的捐赠的一座本笃会修道院,建于他们在洛尔希地区的庄园。三年之后,康拉德加冕为国王,任命他的兄弟腓特烈成为修道院的保护人,而在修道院院长和教士们的一致同意下,此后斯陶芬家族德高望重的成员都将被选为保护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康拉德便将他父亲的遗体重新安葬在了修道院。巴巴罗萨在1154年重新确认了他叔叔的安排,但规定教士们需要从康拉德国王和腓特烈二世公爵的后裔中挑选最年长的人作为保护人。在这种情况下,巴巴罗萨显然认同他父系的堂弟腓特烈四世公爵(康拉德国王之子),还有他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康拉德是与自己从属于相同家族的,后者还位列保护人候选名单之首。
      然而洛尔希从来没有成为过斯陶芬家族所有成员的墓地。除了腓特烈一世公爵之外,其他安葬在这里的家族成员有:巴巴罗萨的母亲朱迪丝,他的堂兄亨利六世国王(King Henry VI, d. 1150【译者注,即康拉德三世的长子,有时也被称作德意志的亨利六世】);巴巴罗萨两个在襁褓中便早夭的孩子雷纳德和威廉,还有他们的妹妹贝阿特丽丝(d. 1174);巴巴罗萨的另一个儿子施瓦本公爵康拉德(r. 1191-1196),还有巴巴罗萨的儿媳,施瓦本的菲利普国王(King Philip of Swabia)之妻,拜占庭公主伊琳娜/玛丽娅(d.1208)。而萨利安王朝的公主阿格妮丝(即腓特烈一世公爵的妻子)则长眠于维也纳郊外她第二任丈夫在克洛斯特新堡的墓穴中。腓特烈二世公爵和他的第二任妻子被安葬在阿格诺(Haguenau)附近的本笃会的圣瓦尔堡修道院(Benedictine abbey of St. Walbourg);朱迪丝的心脏也保存在那里。康拉德三世的王后,苏尔茨巴赫的格特鲁德(Gertrude of Sulzbach, d. 1146)和他的幼子腓特烈四世公爵(d. 1167)被安葬在法兰克尼亚的熙笃会的埃布拉修道院(Cistercian abbey of Ebrach)。尽管康拉德希望被葬在他父亲位于洛尔奇的墓穴旁边,但他的遗体却被安葬在班贝格大教堂。巴巴罗萨同父异母的兄弟康拉德,莱茵的宫相(count-palatine of the Rhine, d. 1195)和他的妻子们选择了海德堡郊外的熙笃会的舍瑙(Schönau)修道院作为他们的墓地。巴巴罗萨的妻子,勃艮第的贝阿特丽丝与其女阿格妮丝于1184年被安葬在施派尔的大教堂,与萨利安王族一同安西。如果不是因为客死异乡,巴巴罗萨很可能也会选择施派尔作为他的安息地,正如13世纪的编年史中暗示的那样。他之所以更倾向于选择施派尔而不是洛尔希作为皇室的墓地,突出了巴巴罗萨对他的王室祖先更加认同,而并非斯陶芬的公爵们。
      学者们为了方便研究将巴巴罗萨的家族成为斯陶芬家族,但实际上这是不太合适的,因为包括巴巴罗萨在内的主要家族成员从来没有被这样称呼过。(他们的城堡名为Stoph或者Stauf,这一系血脉被成为Staufer,他们修建城堡的山丘名为Hohenstaufen,也就是霍亨斯陶芬)。维巴尔德在他的家谱中指出,Stophe的腓特烈建立了Stophen家族,但鉴于弗赖辛的奥托只说了腓特烈一世公爵在Stopyphe建立了城堡,所以这大概与洛尔希地区的修道院的建立有关,而且也不能肯定是否是公爵委托建造的,他也有可能只是翻修了现有的建筑。杜伊的奥多(Odo of Deuil)在他记载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的著作中提及,在1147年的11月中旬康拉德三世的军队被击溃后,他接近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并告诉他康拉德正在进犯圣德尼斯(St. Denis),他占据了Estufin城堡的一座塔楼,而腓特烈三世公爵(即巴巴罗萨)则占据了另一座,他还在斯塔夫(Stauf)以西的埃斯林根(Esslingen)地区占据了一些地盘。法国国王先是在私下里劝说,后来公然谴责康拉德,要求他们两人交还圣德尼斯,但康拉德拒绝了。无论这个故事的真相是什么,但路易七世真的会用这样不礼貌的方式再三纠缠他在战局上受挫而倍感沮丧的客人们吗?奥多的说法表明,康拉德与巴巴罗萨对斯塔夫还有洛尔希地区拥有共同的监理权,但这位修士认为这座城堡建立的土地应该归属于巴黎郊外的法国王室圣丹尼斯修道院管辖。而巴巴罗萨登基之后,据记载他只在1181年曾造访过斯塔夫地区一次。除了腓特烈一世公爵之外,腓特烈二世公爵还有巴巴罗萨的堂弟腓特烈四世公爵偶尔也会被冠以斯陶芬的姓氏,但康拉德三世、巴巴罗萨还有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却从未被这样称呼过。大约在1215年左右,一位编年史学家提到了“斯陶芬的皇帝”,但到了1247年,腓特烈二世皇帝才是第一个被单独称为“斯陶芬家族(Staufer house)”的皇帝,说得夸张一点,这表明他的祖父腓特烈·巴巴罗萨其实并不认为是一个斯陶芬。
      如果说中世纪对王室血统的高级称谓是Waiblingen,即后来13世纪意大利地区的王党的说法,正如亲教宗的党派被成为Guelphs,也是源自韦尔夫(Welfs)家族的词源。1230年左右,乌尔斯贝格的布哈德(Burchard of Ursberg)记载道,无论对错与否,巴巴罗萨“以自己是魏布林根的王族后裔为荣,众所周知,他们的血统向上可以追溯到两个显赫王族,即墨洛温和加洛林。”至于奥托为什么要将他的侄子与魏布林根联系到一起,那就不太清楚了。1080年,亨利四世将位于洛尔希下游,雷姆斯河畔曾经是加洛林王宫的魏布林根地区交给了施派尔主教,之后这个地方便再也没有被提及。后来的中世纪史学家对这一名称的命名提出了不少匪夷所思的解释。比如布哈德特别引用了奥托关于萨利安王朝祖先的说法,认为墨洛温家族便发源于魏布林根。作为证据,布哈德指出,墨洛温家族的先祖克洛迪奥(Clodius, C. 392-448)在魏布林根的郊外为他的妻子树立了一座纪念碑,据说到了1230年这座纪念碑还存在于魏布林根。现代学者们所能做的也只能像布哈德那样胡乱猜测为什么奥托要将他母亲的家族与魏布林根联系在一起。
      在弗赖辛的奥托的叙述中,亨利四世在1079年复活节将他年仅7岁的女儿阿格妮丝,还有施瓦本公国一同赐给了腓特烈一世公爵。一位历史学家认为,这就像一部浪漫主义的骑士文学。奥托为亨利四世编造了一篇演说,引用了奥维德的修辞,表彰腓特烈公爵作为一个明智的顾问和勇敢的战士为国王尽忠,在帝国面临巨大危机之际,亨利将打击那些背弃对国王效忠的誓言的叛徒们的任务交给了腓特烈。然而八十年后,似乎已经没有人记得亨利四世这样做的具体原因了。


      IP属地:上海4楼2020-12-27 22:24
      回复
        韦尔夫家族 (The Welfs)
        韦尔夫家族从过去到现在都是德国最尊贵的家族,也是唯一一个可以将血统追溯至加洛林时期的家族。他们在欧洲历史上的首次登场便令人印象深刻。819年,韦尔夫伯爵的女儿朱迪丝成为了虔诚者路易皇帝(Louis the Pious)的第二任妻子;827年,她的继子东法兰克国王德意志人路易(Louis the German)娶了她的姐妹艾玛为妻。 早在11世纪,韦尔夫家族的名字曾被拉丁化为“catulus”。即英语中“whelp”,由此甚至有人推断,密谋反对罗马共和国的臭名昭著的喀提林(Catiline)是韦尔夫家族的先祖。而韦尔夫家族里统治勃艮第的国王们则没有一个名为韦尔夫的,他们都是那对王后姐妹的兄长,长者康拉德伯爵(Count Conrad the Elder)的后裔。而南德意志地区的韦尔夫家族也略去了这段历史,因为这与他们在施瓦本地区的地位无关。所以我们无法确定九世纪时候出现的韦尔夫与后来的韦尔夫家族之间明确的关系。
        施瓦本的韦尔夫家族从名不见经传的鲁道夫(Rudolf,死于992年)开始。他在康斯坦茨湖以北的阿尔特多夫建立了一座教堂,直到1126年,他和他的厚点包括巴巴罗萨的外祖父母都葬在哪里。因此这个家族在12世纪时其实被成为阿尔特多夫家族,而并不是韦尔夫家族(尽管弗赖辛的奥托坚持称他们为阿尔特多夫的韦尔夫家族)。鲁道夫的之子韦尔夫二世(死于1030年)在阿尔特多夫上方的拉芬斯堡(Ravensburg)建了个城堡,之后娶了卢森堡的伊米莎(Imiza of Luxembourg)为妻,她是亨利二世皇帝妻子库妮贡达的侄女。1047年亨利三世皇帝将卡林西亚公国授予韦尔夫三世(死于1055年),他也是施瓦本地区的韦尔夫中第一个被授予公爵头衔的。1053年韦尔夫三世将阿尔特多夫——此后被称为魏恩加滕(Weingarten)的修道院迁到了附近的山顶上,没有子嗣的公爵将他所有的财产都留在了魏恩加滕。伊米莎阻止了她儿子这一想法,她找来了自己的外孙子韦尔夫四世来继承他的家产,韦尔夫四世是伊米莎的女儿库妮贡达与意大利的米兰侯爵阿尔伯特·雅佐二世(Albert Azzo II, Margrave of Milan)之子,其父的领地在帕多瓦(Padua)西南部的埃斯特(Este)。为了阻止韦尔夫三世将财产捐赠给阿尔特多夫/魏恩加滕,伊米莎把阿尔特多夫的修女们都迁到了阿尔托明斯特(Altomünster),又将阿尔托明斯特的修士们赶去了魏恩加滕。
        韦尔夫四世(死于1101年)是教宗的坚定支持者,也是巴巴罗萨的母亲朱迪丝的祖父,创立了所谓韦尔夫家族的幼支(younger Welfs),他们的母系血统来源于韦尔夫家族的长支。1070年,亨利四世任命韦尔夫四世为巴伐利亚公爵,因为他在施瓦本东南部和巴伐利亚西部拥有大量财产和领地,并且与意大利人的关系也很密切。此后不久,他娶了弗兰德斯伯爵鲍德温四世(死于1035年)的女儿朱迪丝委屈,他是诺森布里亚伯爵托斯蒂格(Earl Tostig of Northumbria,死于1066年)的遗孀,后者是英国最后一个盎格鲁撒克逊人国王哈罗德的兄弟。公爵的婚姻表明了韦尔夫家族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弗兰德斯公爵是另一位朱迪丝的后裔,这位朱迪丝是前文提及的路易二世的妻子朱迪丝的孙女,其父是皇帝秃头查理(Charles the Bald)。
        巴巴罗萨的母亲朱迪丝的名字在韦尔夫家族的历史上很常见。奥托说巴巴罗萨的姐妹嫁给了上洛林公爵马修(Duke Matthew of Upper Lorraine,1139-1176),也名叫朱迪丝。但在马修自己的宪章中,她名叫贝莎,与腓特烈二世公爵的外祖母(亨利四世的妻子)同名。所以要么是巴巴罗萨的姐妹有两个名字,要么就是奥托把她侄女的名字弄错了。巴巴罗萨有三个女儿,但都早夭。长女和其母亲一样都叫贝阿特丽丝,小女儿叫阿格妮丝,而未命名的二女儿曾在1184年与狮心王理查订婚,有人认为她很可能叫朱迪丝。不管怎么说后来斯陶芬家族的人都不怎么用朱迪丝这个名字了,就像他们也不会用韦尔夫这个名字一样,尽管他们是南德意志地区韦尔夫家族的优先继承人。然而萨克森地区的韦尔夫家族,即巴巴罗萨的另一位舅舅骄傲的亨利(Henry the Proud)的后裔,也放弃了用朱迪丝和韦尔夫来命名。
        1089年,韦尔夫四世为他17岁的儿子韦尔夫五世(r. 1101-1120)求娶托斯卡纳女侯爵玛蒂尔达,后者已经43岁,是支持教宗派的中流砥柱。新浪后来作证说他们并没有完成这段婚姻,并于1095年分局,之后再也没有见过面,但也没有正式离婚。韦尔夫五世的弟弟巴伐利亚公爵黑色的亨利(r.1120-1126)的血脉延续了下来,1100年左右,他娶了萨克森公爵马格努斯(Duke Magnus of Saxony, r. 1072-1106)与匈牙利公主索菲娅的女儿乌尔夫希尔德(Wulfhild)。所以巴巴罗萨从他母系的血缘还可以追溯到萨克森贵族以及匈牙利王室。与韦尔夫家族相比,斯陶芬家族只能算得上是新晋贵族了。所以弗赖辛的奥托有充分的理由略去腓特烈一世公爵的父系血统,就算他知道的不仅仅只有这么多,他也不想记载。
        然而巴巴罗萨只在一份宪章中提到了他的韦尔夫祖先。1181年3月1日,在与他表兄狮子亨利对峙的时候,他确认将巴伐利亚公爵及其后裔的财产捐赠给了克雷姆斯明斯特(Kremsmünster,今位于上奥地利省)的本笃会修道院。巴巴罗萨特别提到了这是他曾祖韦尔夫四世和他的舅父骄傲者亨利的捐赠,也许他这样做是希望安抚他表兄在巴伐利亚地区的支持者。
        虽然弗赖辛的奥托认为腓特烈二世公爵与朱迪丝的婚姻是天作之合,但他却没有说明他们的儿子巴巴罗萨生于何年何处。然而斯塔沃洛的修道院院长维巴尔德在112年3月告知教宗尤金三世,新的德意志国王还不到三十岁。根据这一说法可以间接证明腓特烈大约出生于1122年12月中旬。我猜测他应该出生在阿格诺,因为这座城市对他的父亲腓特烈二世公爵十分重要,而且巴巴罗萨晚年也十分钟爱这里。而选择卡彭堡的奥托(Otto of Cappenberg)来担任他的教父,也标志着教宗与统治者们在沃尔姆斯达成了一种和解。


        IP属地:上海7楼2020-12-28 01:45
        回复
          第三章 幸运的年轻人(A fortunate youth)
          童年(Childhood)
          1138年4月,年仅15岁的腓特烈·巴巴罗萨第一次出现在了文献记载中,当时他与父亲一同在美因茨见证了他的叔叔康拉德三世颁布的一个宪章,后者在3月7日被选为国王。在29岁的腓特烈登上王位之前,关于他登基前的29年没有任何记载,而弗赖辛的奥托也对此只字不提。我们只能猜测,在腓特烈的童年和青年时期,斯陶芬家族和韦尔夫家族之间的冲突对他造成了怎样潜在的影响,而他后来的行为又在何种程度上反映了他青年时期的经历。


          IP属地:上海11楼2020-12-29 01:12
          回复
            虽然没有腓特烈二世公爵没有明确在1125年通过自己与亨利五世之间的亲缘关系来宣称皇位。然而作为已故皇帝最年长的侄子,在8月24日的美因茨会议上腓特烈二世公爵很可能认为自己才是最合适的人选。另外还有三个潜在的竞争者,即:萨克森公爵洛塔尔、腓特烈二世公爵的继父奥地利侯爵利奥波德三世还有弗兰德斯伯爵好人查理(Count Charles the Good of Flanders)。洛塔尔和利奥波德出于礼节千寻地拒绝了。然而当美因茨大主教阿达尔贝特问道,为了帝国和教会的荣誉,腓特烈是否愿意保证这样自由选举的原则永远不变时,他拒绝了。这使得其他贵族们对他产生了反感的态度。奥托在《契约》一书中解释道,阿达尔贝特的领土诉求与莱茵河中游斯陶芬家族的领地发生了冲突,但是他更没有忘记“他曾在腓特烈公爵手中遭遇的挫折”,他的行为“更多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不是为了多数人共同的利益”。到了最后巴伐利亚公爵黑色的亨利投出了决定性的一票,他支持洛塔尔,于是他便在8月30日被宣威了皇帝。亨利抛弃了他的女婿腓特烈公爵,因为洛塔尔答应将他唯一的女儿和继承人,10岁的格特鲁德嫁给腓特烈公爵的小舅子骄傲者亨利,他在1125年年仅17岁。【译者注,你说这么麻烦干什么,就说骄傲者亨利是黑色的亨利的儿子就好了……】鉴于黑色的亨利的妻子乌尔夫希尔德继承了萨克森州的吕讷堡,这桩婚姻将为韦尔夫家族提供一个扩大其领地和财产的机会。9月1日或2日,腓特烈公爵拒绝向洛塔尔交付200马克的赠礼,但他确实也向新国王致敬了。


            IP属地:上海13楼2020-12-29 01:13
            回复
              弗赖辛的奥托在编年史中称洛塔尔“羞辱”了腓特烈和他的兄弟康拉德,他们“因父辈的罪孽和过失而受惩罚”,事实上这便是指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对教会的敌对态度。亨利五世临终前将萨利安家族的所有私产都赠与了腓特烈,便直接导致了这样的冲突。如何区分萨利安家族的私产以及王室领地是个很困难的问题——就像今天我们很难区分伊丽莎白二世作为国家元首的财产,以及她作为伊丽莎白·温莎所持有的个人财产一样。为了回应洛塔尔的要求,诸侯们于1125年11月在雷根斯堡商定,被没收或充为王室财产的土地不是统治者家族的私产,而是属于王室财产。【译者注:这段我大概再解释一下,就是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的萨利安家族有自己的家族领地,但是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以及德意志国王,他们所持有的还有一部分财产和领地是归在国王名下的,也就是说腓特烈继承了他们作为萨利安家族的财产,但是作为国王名下的领地和财产理应要传给下一个被选举的国王,这也是苏普林堡的洛塔尔与腓特烈公爵之间的冲突所在了。】圣诞节在斯特拉斯堡的法庭裁定没收腓特烈公爵在亨利五世死后继承的许多城堡和其他他们认为属于帝国的财产,这一结果导致了一场长达10年的内战。


              IP属地:上海14楼2020-12-29 01:13
              回复
                双方都想控制施佩尔的萨利安家族墓园,使自己的宣称权更加合法化。1128年春,斯陶芬兄弟腓特烈和康拉德夺取了这座城市,驱逐了主教并在此驻军,正如奥托所言,“当地居民接受他们,因为他们对埋葬在那里的皇帝的忠诚使得他们对这两位同宗同源的后裔也表示尊敬。”1128年8月至11月,洛塔尔在大主教阿达尔贝特的帮助下围攻施派尔,在许多当地有名望的乡绅向他宣誓效忠并提供人质之后,他解除了包围,但这些乡绅们违背了誓言。于是洛塔尔于1129年7月15日再次对施派尔进行围攻,并召集他的女婿骄傲者亨利一起,后者率领600多名骑士在莱茵河对岸扎营。腓特烈在一个夜晚试图进行袭击,但被击退了。亨利追击他的内兄弟一直追到斯图加特以北的马克格勒宁根(Markgröningen),在从施派尔途径斯陶夫(Stauf)至乌尔姆的路上俘获了大量战利品和马匹。腓特烈派他的妻子朱迪丝前往施派尔,在围攻时安抚城内的居民。饥饿的市民们于12月28日投降,而洛塔尔不仅释放了朱迪丝,还赠予了与她地位相称的礼物。国王将斯陶芬家族逐出了阿尔萨斯,并于1131年左右在上、下阿尔萨斯和施派尔一带重新划分了行政区域。我们很想知道,1129年12月年仅7岁的巴巴罗萨是否与他的母亲一同在施派尔见证了他舅舅的围攻,而这一经历是否可以解释为什么腓特烈成为了维尔纳·赫贝格(Werner Hechberger)所说的,他亲属中“天生的调解人”(the born mediator)。


                IP属地:上海15楼2020-12-29 01:14
                回复
                  朱迪丝在离开施派尔后不久就去世了,几乎可以肯定这时候她的儿子还未满10岁。由于她被安葬在洛尔希而不是阿格诺郊外的圣瓦尔堡(后来腓特烈二世公爵被安葬在那里),因此在被逐出阿尔萨斯之后,斯陶芬一家很可能暂时居住在斯陶夫地区。出于政治上的巨大转变,公爵可能在1131年或1132年再婚,娶了他的老对手大主教阿达尔贝特的侄女,萨尔布吕肯的阿格妮丝(Agnes of Saarbrücken)为妻。洛塔尔在阿尔萨斯和施派尔周边地区建立的公国威胁到了萨尔布吕肯和斯陶芬的利益,同样在1131年建立的图林根公国也与美因茨大主教区在埃尔福特(Erfurt)周边的领土产生了冲突。弗赖辛的奥托记载,康拉德三世随后巩固了这一家族间的同盟,于1137年阿达尔贝特去世后在腓特烈二世公爵的敦促下,为阿格妮丝的兄弟大主教阿达尔贝特二世(r, 1138-1141)争取到了美因茨大主教的职务。腓特烈二世公爵在1147年临终前将阿格妮丝和她年幼的儿子康拉德交给巴巴罗萨看护。巴巴罗萨从来没有在自己的宪章中提到过阿格妮丝,但是由于他也没有提及过自己的亲生母亲朱迪丝,我们无法从这一忽略中探究出他与继母的关系究竟如何。


                  IP属地:上海16楼2020-12-29 01:14
                  回复
                    1125年选举时康拉德曾前往圣地朝圣,直到1127年夏才返回国内。那年夏天,洛塔尔未能从斯陶芬家族手中夺取纽伦堡,并且后者还击退了骄傲者亨利对施瓦本的入侵。于是腓特烈公爵和斯陶芬家族麾下施瓦本和法兰克尼亚地区的追随者们于1127年12月18日在罗滕堡(Rothenburg)宣布康拉德为国王。没有任何记载表明有任何主教参与了这一活动,也没有迹象表明康拉德在德意志地区被加冕。圣诞节时,在维尔茨堡支持洛塔尔的主教们将斯陶芬兄弟施以绝罚。1128年春,康拉德越过阿尔卑斯山夺取了托斯卡纳的玛蒂尔达女伯爵的领土,正如亨利五世在1116年做的那样。1128年6月29日,米兰大主教在米兰城外的蒙扎为康拉德加冕。康拉德在麾下军队损失殆尽后大约在1131年返回了德意志地区,但他取代了他的兄长成为家族的领袖。


                    IP属地:上海17楼2020-12-29 01:19
                    回复
                      选择康拉德而不是腓特烈二世公爵成为对立国王是很令人费解的事情。一些资料表示腓特烈失去了一只眼睛,但在1125年,没有任何当代的资料证明他在这时就已经失去了一只眼睛。除非他之后不久便遭遇不幸,否则残疾并不应该被认为是他这两年失去家族领袖地位的原因。之所以选择康拉德,还有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腓特烈在美因茨已经向洛塔尔宣誓效忠,而康拉德当时并不在场,所以他成为对立国王并不能被指责为他违背了效忠的誓言;而且其他人对于这对兄弟的评价也很重要,他们认为腓特烈在1125年时表现得过于野心勃勃,而比他年轻的康拉德在性格上也许更适合从事这样的冒险活动。


                      IP属地:上海18楼2020-12-29 01:20
                      回复
                        12世纪30年代初,德意志地区的战事开始对斯陶芬家族不利。1134年10月,走投无路的腓特烈去了富尔达(Fulda)的宫廷,拜托他的女亲戚丽琴莎皇后出面向她的丈夫求情。(腓特烈和皇后都是康拉德二世的妻子吉塞拉皇后的后裔。)【译者注:***翻了好久wiki才终于破案了这俩人到底有啥关系……康拉德二世的皇后施瓦本的吉塞拉(Gisela of Swabia)与第一任丈夫布鲁斯韦克伯爵布鲁诺一世(Bruno I, Count of Brunswick)的儿子是弗里西亚侯爵鲁道夫(Liudolf, Margrave of Frisia),鲁道夫的儿子是迈森侯爵埃格伯特一世(Egbert I, Margrave of Meissen),埃格伯特的女儿是布鲁斯韦克的格特鲁德(Gertrude of Brunswick),然后格特鲁德是诺特海姆的丽琴莎(Richenza of Northeim),也就是这位丽琴莎皇后的母亲。然后我们再来看腓特烈这边,这倒比较容易,因为康拉德二世-亨利三世-亨利四世是萨利安王族,然后亨利四世的女儿阿格妮丝是腓特烈公爵的老妈,完美。我只有一个问题,这他妈八竿子打不着的你们也好意思攀亲戚的嘛???】在她的劝说下,教廷赦免了被绝罚的公爵,然后腓特烈宣誓效忠于洛塔尔,并且寻求其他诸侯们的支持以期恢复他在宫廷中的地位。1135年3月18日,尽管不太情愿,腓特烈还是匍匐在洛塔尔的脚下向他宣誓。在其他诸侯们以及克莱尔沃的圣伯纳德(St. Bernard of Clairvaux)的求情下,他重又恢复了地位。公爵答应加入洛塔尔的第二次意大利战争。康拉德也于1135年9月在图林根的米尔豪森(Mühlhausen)以类似的方式向洛塔尔屈服。弗赖辛的奥托对康拉德放弃宣称王位的做法评价为“他的兄弟已经恢复了理智。”兄弟俩麾下依然还有一些忠于萨利安家族的领主,但他们没能夺取他们的主要目标,即纽伦堡和施佩尔。


                        IP属地:上海19楼2020-12-29 01:27
                        回复
                          腓特烈二世公爵并没有跟随洛塔尔一同前往意大利,在班贝格的臣服后他也没有再出现在皇帝的宫廷里。与之相反的是,康拉德在意大利战争中作为洛塔尔的副官而声名显扬。三十年后博绍的赫尔墨德(Helmold of Bosau)甚至宣称康拉德成为了洛塔尔的挚友。洛塔尔于1137年12月4日在返回德意志的途中去世,他将皇室的印玺交给了巴伐利亚和萨克森公爵骄傲者亨利,期望他的女婿能够继承皇位。但亨利的权势和傲慢使得很多诸侯并不支持他,还有教宗英诺森二世也持反对意见。帝国的皇位选举原定于1138年5月22日在美因茨举行,但3月7日一部分诸侯和教廷便在科布伦茨(Koblenz)选择了康拉德取代亨利。其他诸侯们,尤其是前任皇后丽琴莎统治下的萨克森贵族们也在5月22或23日在班贝格接受了康拉德成为他们的国王,尽管这并不符合选举章程。他们害怕不在场的骄傲者亨利权势过大,而且康拉德在洛塔尔的意大利战役中的确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IP属地:上海20楼2020-12-29 01:29
                          回复
                            除了他叔叔的编年史之外,据说腓特烈唯一曾要求提供的书籍就是一本弥撒书,还有一本单独被装订成册的选集包含了《福音》和《新约》,这些都是他请求泰根塞的修道院院长鲁伯特(Abbot Rupert of Tegernsee)抄写的,因为他听说这座本笃会修道院里有非常优秀的抄写员。在阿格诺的王宫里有一个图书馆,里面囊括了法律书籍、历史著作——比如弗赖辛的奥托所著的编年史以及《契约》一书的抄本,还有文艺作品,古典诗歌,比如亚里士多德还有古代医学权威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的著作,但这些藏书至少有一部分是由巴巴罗萨的儿子和继承人亨利六世收集的。我们不知道腓特烈在搜集书籍以及建造这座图书馆的过程中亲自参与了多少。


                            IP属地:上海23楼2020-12-29 02:17
                            回复
                              腓特烈的一生在战斗中都展现了自己的个人勇武。弗赖辛的奥托记载,在腓特烈加冕一个月后于1155年7月27日夺取斯波莱托(Spoleto)的战役中,“没有人比他更积极地投入战斗,没有任何普通骑士能够比他更快地拿起武器,就连训练有素的职业军人也不会比他更加勇敢地面对危险。”但这被认为是奥托在奉承他的侄子。1176年敌对的红衣主教博索在5月29日的莱尼亚诺(Legnano )战役中也记载了腓特烈的表现,后者当时已经54岁:“在第一次冲锋时,腓特烈的旗手便被敌人的长矛刺倒在地,尸体被马蹄践踏而过。皇帝本人全副武装出现在战场上,因为他闪闪发亮的铠甲而很受瞩目,受到了伦巴第人的猛烈攻击。他从马鞍上摔了下来,消失在了别人的视线中。”不过他的确曾是一个好学的学生。


                              IP属地:上海25楼2020-12-29 02: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