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情的肉包吧 关注:1,561贴子:42,285
  • 4回复贴,共1

姜维后“三国”不再有故事(转)

收藏回复

  • 220.173.157.*
在《真·三国无双》中,每击溃一个敌方的重要武将,就会出现该武将倒地的动画场景。这些人物往往喃喃自语,讲着生命中最后的那一句话。人常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最后的那句话应该说出了藏在心底的渴望。曹操倒下时说的是“可惜我的大志未能实现”(大意如此),赵云说的是“身为战士,本就应当战死沙场”,刘关张都是怀念了一下当年三结义时的雄心……这些安排比较符合大众对人物的理解,让我对游戏设计者的良苦用心好生佩服。 

  那日笔者用徐晃通魏传, 
终章击溃了姜维。见这位三国中真正的文武全才缓然倒下,最后一言是“丞相,我辜负了您的期望”,我竟心生唏嘘,这游戏也不忍打下去了。有人说,您至于吗?不过是一个姜维,不过是一个游戏,戏有点过了吧?其实不然,我们且不谈论其“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的显赫地位,且不谈论姜维身负蔑视三国后时代的超强武艺,且不谈论其“乐学不倦,清素节约”的一时雅人之仪表,且不谈论其“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的万代清官之榜样。单就谈谈在魏晋交替的这个世风衰微的黑暗时期,在这个充斥着“权”“利”“欲望”“野心”等关键词的战乱时代,在竹林七贤出现之前,姜维显露出的那种动人心魄的雅士“风骨”——“士为知己者死”,姜维的一生是对这句话的最佳诠释。 

  姜维口中的“丞相”,指的是诸葛亮。刘备白帝城托孤时要求阿斗:“汝事丞相如父。”地球人都知道阿斗烂泥扶不上墙,诸葛亮看着这个笨小孩郁闷了整整6年。建兴八年,天水之战,48岁的诸葛丞相遇到了27岁的姜维。诸葛亮把姜维从魏国驻边的一个小将领提升为辅汉将军,直至阳亭侯;任其为中护军,共商军中大事;“教授平生所学”,临终托付兵书;甚至把未完成的事业——收复中原——完全寄托在了姜维这个年轻人的身上。 

  其实,作为一个魏国的降将,姜维对于刘姓家族的正统观念不会十分强烈,但正是为了诸葛亮这个亲如父子、恩如师徒的“知己”,姜维付出了自己的后半生。他不稀罕朝中的高官厚禄,为了丞相那个褪色的遗愿九伐中原。甚至为了一个已经灭亡的国家而导致自己的身死宗灭。炎兴元年,蜀汉亡国。姜维没有为了所谓的“忠”便简单地杀身成仁,他还记着诸葛亮对他的嘱托。名扬千古的忠烈名号在姜维心中抵不上自己对知己的承诺。表面上,姜维不得已而降,他与魏将钟会出则同车,坐则同席,把酒言欢。其实,囚禁邓艾,取悦钟会,一个“胆大包天”的复国计划正在悄悄地执行。“臣定使日月幽而复明,社稷危而转安”这是姜维给后主的密函,更是他对丞相在天之灵的承诺。可惜钟会能力有限,起兵不成。姜维力斩数十人后,于乱军丛中仰天长叹道:“吾计不成乃是天命!”拔剑自刎。他用自己的鲜血回报了丞相的知遇之恩。 

  每每读至姜维自刎,都有“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慨。身为“又一孔明”的姜维不会看不清状况:即使复了国又能怎样?刘禅一样担不起历史的重担,收复中原依然遥遥无期。 

  姜维死后,魏兵剖开了他的肚子,见其胆如斗大。所谓“斗胆尽储亡国恨,九泉应诉武乡侯”,姜维用这种残酷的死亡方式,使自己无愧于知己。张彻先生在电影《报仇》中曾经塑造了一对知己朋友,姜大为临死时眼前出现的场景没有家人、不见爱人,只有挚友狄龙的笑脸。我猜想,姜维自刎之时,眼前浮现着的一定是诸葛亮的音容笑貌。 

  现在列位看官应该理解为何笔者对姜维的死去颇多感慨了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三国时代在精神上终结的标志,就是姜维自刎的瞬间。从这一刻开始,三国不再有故事。



1楼2005-12-09 19:04回复
    蛮感人的


    禁言 |2楼2005-12-09 19:45
    回复
      • 58.44.0.*
      555555555555伯约我为你报仇


      3楼2009-02-09 19:16
      回复
        • 123.54.141.*
        姜伯约身为上将,位高权重,可是住宅简陋。除了薪俸,家无余财;除了正室,别无妻妾。从不声色犬马,衣服仅仅够穿,车马仅仅够用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以身作则、使世风清廉,而是真正从内心觉得这样已经满足。象他这样好学不倦、清廉朴素的...


        4楼2009-11-10 20:24
        回复
          好多年过去了,重读此文依然很有感觉。“吾计不成乃天命也”


          来自手机贴吧禁言 |5楼2015-05-31 17: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