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吧 关注:99,372贴子:643,928

回复:魏灭燕之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公孙氏虽灭,可惜并不能为曹魏带来悠长的国祚,因为曹睿死得太快,景初三年(239年)正月就驾崩,时年仅仅三十六岁。宗亲并沒有卓越的成员堪当辅政大臣(钟会所评的“才同陈思、武类太祖的曹髦”还要在两年后才出生);养子曹芳来历不明且幼弱,加上曹睿本人的托孤技巧还比不上孙策与刘备,司马懿也不是霍光(陈矫曾评其“社禝,未知也”),这令曹魏的未来蒙上浓浓阴影。
另一方面,平定辽东令司马懿在魏朝的声望达至顶峰,曹芳就下诏称他:“南擒孟达,西破蜀虏,东灭公孙渊,功盖海內”,并迁为太傅。其自身威望及功业成为有力的因素,拉拢曹魏元老,特別是蒋济这个非司马懿党羽(注20),间接为高平陵之变埋下伏线。
虞松,这个日后引导司马师见招拆招,让司马氏如何从东关大败的阴影中,在合肥新城之役中击败诸葛恪二十万大军的谋主,就是这役为司马懿赏识,对司马家效忠实在离不开此役的关系;还有胡遵子胡奋,是役从征,为白衣侍从,“甚见接待”,还为校尉。淮南三叛时,其军斩诸葛诞。这恐怕叫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吧?
司马懿平辽东也成为晋室夸耀先祖功业的事件之一,《晋书.乐志下》就收录了《征辽东》:征辽东,敌失据,威灵迈日域。公孙既授首,群逆破胆,咸震怖。朔北响应,海表景附。武功赫赫,德云布。
同卷载晋鼙舞歌五篇中的《天命篇》中,就有一句提及是役:“东征陵海表,万里枭贼渊。”
曹丕在黄初五年颂布“初命谋反大逆乃得相告”后,公孙晃案是首宗案例,理论能研究谋反罪中的兄弟连坐情况,但魏晋间鉴于其政治环境,当权者的取态才是最重要。像钟会案,由于发生在禅代期间,司马昭当然想争取士族之心,自然找理由赦免;杨骏案发生在八王之乱,贾党欲斩草除根,哪怕杨珧、杨济拿出钟会案和事前告知司马衷并得许诺为由,仍然难逃一死。借鉴一下行汉律的蜀汉,才知道钟毓才是幸运儿。糜芳降敌可说是直接导致关羽败死,谋反若罪不及兄,糜竺面缚请罪、刘备大度不追究自然也无从说起。
17.率善又名守善,为魏、晋授予四周外族官职的称号。诸韩中也有不少魏的率善邑君、归义侯、中郎将、都尉、伯长,现发掘出不少这类官印。
18.《三国志》虽记为“壹”,但《梁书.诸夷传》、《北史.倭国传》、《太平御览》卷782皆为“台”,只因“臺”与“壹”字形相近之故。
19.据大庭修先生在《秦汉法制史研究》第四篇第三章第三节考辨,“建中”含义不清,应是如同建忠将军般,故实为“建忠”之误。《日本书纪.神功皇后纪》四十年注引《魏志》也是书“建忠”二字。
20.楚王玮将害汝南王亮等也。公孙宏说玮曰:“昔宣帝废曹爽,引太尉蒋济参乘,以增威重。大王今举非常事,宜得宿望,镇厌众心。司徒王浑宿有威名,为三军所信服,可请同乘,使物情有凭也。”《晋书.王浑传》
可见晋人就是把成功拉拢蒋济,视为高平陵之变的胜负关键之一。但他既不受司马懿封赏,且为失信予曹爽一事已內疚,不能看成司马懿之党羽。


IP属地:中国香港28楼2023-04-06 12:16
回复